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關系到丘陵山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丘陵山區的農業和社會發展意義重大。本文結合淄博市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基本情況,詳細分析了加快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的必要性、制約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并為提高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提出了包括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專業合作社功能建設、強化基層農機化服務隊伍、發揮財政補貼作用、推廣適宜機械等幾點建議。
關鍵詞: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小型農機具;專業合作社
我國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偏低,發展進程緩慢,這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塊顯而易見的短板,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也成為近期相關領導、專家討論的焦點。為破解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緩慢的難題,補齊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短板,本文結合淄博市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實際,對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工作進行了思考分析,為加快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提供有效的決策依據和發展思路,促進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
1加快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必要性
1.1促進區域間農業機械化均衡發展。截至2019年,淄博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1.09%,而南部丘陵山區的這一機械化水平僅為73.29%,遠遠落后于北部平原地區。從農機化全面發展看,只有加快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才能切實改善作業方式,提升丘陵山區農機化水平,逐步改善丘陵山區與平原地區農機化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從而促進全市農機化水平的整體提高。
1.2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丘陵山區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業的落后,而農業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生產力的落后。無論從糧食安全、扶貧、鄉村振興,還是從全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角度來說,丘陵山區的農業都應得到高度重視[1]。通過加快丘陵山區農業機械發展,能夠有效發揮農業機械作用,解放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節本增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勞動力轉移,從而促進丘陵山區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助力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
2淄博丘陵山區基本情況
淄博丘陵山區主要在南部區域,涵蓋淄川、博山和沂源。海拔在600m~130m之間,地貌主要有馬頭丘陵和坪狀高丘等。現有耕地面積為100.93萬畝,占淄博耕地面積的31.78%。其中淄川區、博山區、沂源縣分別為40.04萬畝、16.39萬畝、44.5萬畝。耕地坡度6°~15°的37.7萬畝,15°~25°的16.5萬畝,屬典型的丘陵山區地貌,其主要特征:1)耕地面積碎小分散,溝、坎、坡較多,2畝以下的地塊占多數。2)耕地土層薄、土壤質地多樣(沙土、粘土),厚度在40cm~50cm之間。3)水資源缺乏,干旱問題比較突出,水土流失嚴重,靠天吃飯現象依然存在,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4)由于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丘陵山區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存在土地撂荒地現象。5)農作物種植種類呈現多樣性,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馬鈴薯、紅薯、蔬菜、中草藥等,以林果種植為主。其中常年小麥種植面積6.45萬畝、玉米種植面積為20.18萬畝。
3淄博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
近幾年,淄博農業綜合開發部門在淄川、博山、沂源部分丘陵山區圍繞林果業生產實施了以水、電、路、橋、涵等基礎設施為主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開發建設力度和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19年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14.69萬畝,其中淄川3.8萬畝、博山3.8萬畝、沂源7.09萬畝。項目涉及23個鎮、131個村,項目總投資1.9097億元;2020年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19.26萬畝,其中淄川4.3萬畝、博山5.96萬畝、沂源9萬畝,項目總投資2.8890億元。通過架橋修路改善了運輸通行條件,方便了農民林果及時運輸;通過鉆井、俢渠、造涵引水、拉電改善了灌溉條件,有效推動了林果生產。但是,丘陵山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并沒有把農田適宜大中型機械作業的“宜機化”改造納入其中,沒有進行土地整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大中型機械能進地、能作業的問題。
4淄博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當前,全市農機化發展正處于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時期,發展勢頭良好,截至2019年底,淄博市農機總動力達243萬kW。主要農作物薄弱環節生產機械化取得重點突破,畜牧業、林果業、漁業、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業機械化裝備有了良好發展。但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不協調、裝備結構不合理、扶持政策滯后、土地規模經營與農業基礎條件不適應等問題逐步顯現,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慢,大型高效先進農機具使用率低。截至2019年底,淄博市丘陵山區農機總動力為61.37萬kW,占淄博農機總動力的25.2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73.29%,比平原地區低近18個百分點。1)從農機裝備情況看,農機裝備、配套水平低,主要作業機械是以微耕機、田園管理機為主的小型機械。2)從作業環節看,大多數地塊無法使用大中型機械進行耕、播、收等農機作業,仍存在半機械化生產、手工生產。3)從農機社會化服務看,能夠進行農機作業、農機銷售、農機維修綜合農機服務的農機合作社少、服務范圍小、服務能力弱,三個區縣共有農機專業合作社28個,其中可以進行綜合性農機服務的農機合作社僅有1個。4)從發展歷程看,長期以來由于各級對農機化重平原、輕山區的思路,對適應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投入少,導致適宜山區丘陵的成熟農業機械裝備、技術供應不足。
5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5.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地形復雜,地塊不規則。山區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生產道路等條件相對較差,山區地勢凸凹不平,地形、地塊復雜,機械作業受限,地塊小不連片,作業場地狹窄,單位面積的農機投入成本增加,大中型的農機具難以推廣使用。目前,丘陵山區農民自用購置的微型農機具,動力小、效率低,只能緩解山區農民的勞動強度,不能解決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5.2土地分散經營,種植品種雜亂。山區耕地分散,地勢高低不平,各種作物混雜種植,成熟期參差不齊,大規模推廣應用農業機械受到制約,影響了科技含量高和大中型農業機械的推廣使用,農業機械的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土地分散經營使單戶農民購置農機投入成本加大,農機使用效率降低,而購置大型機械的經濟效益差,難以收回投資;小型機具的配套難,影響了新機具的推廣應用,制約了山區農機化發展的進程。
5.3農機裝備和技術供給不足,難以滿足丘陵山區作業需要。丘陵山區對發展農業機械化呼聲日漸高漲,但農機裝備和技術供給不足,缺乏與多元化需求相適應的農機裝備和技術,適宜丘陵山區的農機化技術裝備供給不足。在平原地區可廣泛使用的機型,很難適應丘陵山區作業[2]。存在配套農機具少、小型農機具較多、大中型農機具少、種植機械和耕作機械多、收獲機械少等現狀,不能滿足山區特色農業生產的需要。丘陵山區主要農作物生產加工等環節機械品種不多,許多生產環節基本還是空白,農機品種、作業項目和農機化服務不適應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需要。
5.4山區農民收入低、購買力弱的現狀短期內難以改變。人均種植面積小、種植規模小、效率低、經濟效益差導致購買力弱。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以來,由于農業機械的生產和銷售也主要以大中型農業機械為主,但對于適宜于山區的一些特定種類機具,如手扶拖拉機、旋耕機、微耕機、植保機械等,沒有實行重點傾斜和扶持。丘陵山區絕大數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且國家對丘陵山區農機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大,即使有部分適合的農機具也無力購買,這樣就制約了農機具在丘陵山區的推廣[3]。思想認識上的誤區與山區復雜地形地貌的客觀限制,使山區的農機化基礎越來越薄弱,與平原地區的購買力、農業效益差距也越來越大。
5.5農機化投入少,地方財力不足。目前,扶持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政策主要有省級以上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不能滿足丘陵山區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以及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同時,地方財政對新型農機推廣等經費投入不足,造成農機管理、技術推廣和培訓等職責弱化,基層農機機構不夠健全、人員不夠充實,制約了農機化科技推廣、示范試驗、技術培訓等工作的開展。
6提高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幾點建議
6.1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化零為整”增加高標準農田和土地綜合整治覆蓋面,因地制宜,加強土地流轉、租賃、代管、三權分置等政策引導,形成連片、集約化生產區域,對丘陵山地進行標準化整治和改良,對田間道路、節水灌溉等統一標準建設,加快制約丘陵山區農業發展的機耕道、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創造條件。
6.2加強專業合作社的功能建設變。“分散經營”為“規模化經營”,增強合作社對新技術、新機械的示范引導作用。加強合作社功能建設,以合作社為主體,推廣新式農機具,對擁有農機數量多、輻射能力強的農機合作社實行項目扶持。推進山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經營,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推進農業分散經營轉向規模化經營,讓原本分散的丘陵山地逐步集中,便于農事管理,實施機械化作業,讓山區農民真正成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推動者和受益者。加大適宜丘陵山區使用的農機新技術的推廣宣傳,引導農民安全、高效的使用農機化新技術,通過提高收益來拉動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的積極性。
6.3強化基層農機化服務隊伍建設。加強基層農機化服務隊伍建設,為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提供人才、技術保障。強化基層農機技術人員的思想業務素質,創新工作方式,在實踐中探索適合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路子。加強基層服務體系建設,采取“政府+合作社+農機大戶+農戶”的方式,形成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加強硬件建設,目前農機基層管理服務組織的硬件建設亟待加強,無論辦公條件、交通工具還是試驗檢測設備,都不能適應其業務職責的需求。
6.4充分發揮財政補貼作用。增加利于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項目的補貼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和導向作用,合理利用市場動能,實行政府引導、業主主導、財政獎補及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帶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等共同參與。政府資金加大對山區農機化發展的投入力度,在政策、資金上向山區傾斜,圍繞山區的主導產業,通過增加補貼額度、調整補貼結構,增加補貼比例,增加適宜丘陵山區作業的農機擁有量[4]。
6.5堅持因地制宜地推廣山區農業機械。根據山區的自然條件和種植方式,積極引進、示范適合山區使用的小型、微型耕作收割農業機械,確保山區農機化水平持續快速穩定提高。針對山區迅速發展的林果業、花卉業,重點引進推廣種植機械、植保機械、采摘機械、修剪機械、收獲后處理機械等。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切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7結語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關系到丘陵山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丘陵山區的農業和社會發展意義重大。這是幫助丘陵山區人民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通過結合淄博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探索出一條適合快速提高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道路,助力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
作者:劉龍龍 單位:淄博市農業機械事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