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農業技術低碳農業發展研究

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業技術低碳農業發展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農業技術低碳農業發展研究

摘要: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低碳農業逐漸成為農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農業技術創新及推廣是低碳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涵蓋技術研究與開發、技術傳播、技術應用、創新制度和技術服務五個子系統。當前我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帶動低碳農業發展仍存在創新體制不完善、政策機制不健全、應用主體觀念淡薄、技術評價體系不完善、推廣組織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對此,應從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農業技術創新組織、加快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進程、加快農業金融體系改革和國際合作五個方面推動低碳農業發展。

關鍵詞:

低碳農業;低碳農業技術;技術創新體系;困境;優化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城鄉統籌視閾下農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創新研究”(12YJAZH15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東北地區促進農地流轉與農民增收機制及政策研究”(71341049)

工業文明帶來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等問題使人們認識到,人類文明到了歷史轉折點,生態文明時代已經到來,而低碳經濟模式和生活方式是通向生態文明的必經之路。盡可能減少高碳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發展理念成為世界各國、各行業普遍共識。農業作為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源,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10%~12%[1]。因此,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發展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的重要任務之一。關于低碳農業發展模式研究,目前雖未達成共識,但基于制度創新、觀念革新的技術進步與推廣是促進低碳農業發展的關鍵已為學術界認同。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的探討:一是促進低碳農業發展關鍵技術問題研究。姚延婷[2]等提出通過在農業領域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現農業溫室氣體減排和農業固碳減排并行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漆雁斌[3]等對相關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后,總結出化肥施用是制約低碳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應推廣施肥新技術,利用新技術生產化肥,發展生態農業。二是技術創新促進低碳農業發展目標實現問題研究。李建波[4]在對文獻梳理后總結出低碳農業的“低碳”體現在農業生產、經營、消費全過程,關鍵是通過技術和制度創新,實現碳能源低消耗、環境低污染、溫室氣體低排放,同時獲得最大社會收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5]中明確提出:要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應對氣候變化,發揮科技進步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中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促進技術發展,加快科技創新與技術引進步伐。三是低碳農業技術成果轉化問題探究。米松華[6]等通過定量分析認為,提高農戶氣候變化認知水平能夠顯著提高減排技術采納意愿,通過科技示范戶對減排技術的試驗示范能夠顯著提高減排技術采納數量;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信貸可獲得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均顯著影響采納意愿和采納數量。湯林偉[7]提出現實農業生產中“專家+基地+農戶”“專家+協會+農戶”“專家+龍頭企業+農戶”等模式有效縮短了農業科技推廣路徑,解決了科研與推廣、科技與應用的分離問題。當前的研究多數從不同側面探討農業技術創新在低碳農業發展中的具體運用和意義,但是針對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帶動低碳農業發展的整體性研究較少,本文試圖通過當前我國農業技術創新體系現狀和問題分析,提出加快完善農業技術創新路徑,加速我國低碳農業發展。

一、農業技術創新帶動低碳農業發展

低碳農業技術覆蓋面廣,大致分為四個方面:節省型農業技術、農田生態固碳技術、農作制度創新技術以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8]。農業科技進步可促進低碳農業“高效率”“高碳匯”“低排放”“低污染”四大目標的實現。

(一)有利于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實現“高效率”目標

我國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農業發展模式直接導致農業、農村發展中諸多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靠天吃飯,農民種糧收入增長緩慢,土地撂荒現象頻發,耕地和糧食安全難以保障;農產品生產附加值低,農村與城市收入差距過大,阻礙新農村建設進程;農業廢棄物未得到充分利用,污染物隨意排放,農村生活環境不容樂觀;資源耗竭,環境破壞,農業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等。解決以上問題有賴于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和農村生活方式,創造農業新經濟增長點,促進農民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2012年8月11日,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種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專家論壇”表示,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5%,良種在科技進步貢獻率中所占比例達到43%以上[9]。可見,農業技術創新在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提高農業效率中顯示出巨大推動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低能耗、低排放”目標

農業、農村對于能源、資源的使用主要是無機化肥、化學農藥施用、農業生產能源消耗(農業機械燃料和農產品加工等)和農村生活燃料(農村居民取暖、用電、做飯等)。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溫室氣體(CO2、CH4、N2O)、牲畜糞便、農業生產廢棄物、生活垃圾等。能源消耗方面,我國農業能源資源消耗量不斷攀升。1993—2012年,農用化肥施用量上漲85.2%,農藥使用量上漲113.8%,農用柴油使用量上漲124.6%[10]。環境污染方面,農業、農村污染嚴重。2014年環境保護部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數據顯示: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2007年種植業總氮排放量為159.78萬噸,畜禽養殖業糞便產生量達2.43億噸[11]。從表1的國際比較也可以發現,我國農業單位產量化肥施用量和污染氣體排放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屬于高消耗、高排放國家。“高消耗、高污染”帶來的結果是20年間糧食總產量僅上漲16.3%,單位面積產量上漲29%[8]。能源瓶頸、環境危機已經嚴重制約農業發展,唯一出路是采用新低耗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有利于發揮土壤有機碳庫功能,實現“高碳匯”目標

農業排放的CO2主要源自土壤中有機物有氧分解,另一方面,農業機械、化肥等的使用使土壤固碳功能不斷減弱,加劇了溫室氣體排放。中國科學院數據表明,東北地區坡耕地黑土層厚度已從60~70年前的80~100cm減少到現在的20~30cm,土壤有機質含量由12%下降到1%~2%,大量碳以溫室氣體形式進入大氣中;85%的黑土地處于養分虧缺狀態[12]。轉變農業發展模式,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發揮土壤碳庫功能是低碳農業的核心命題,更是我國實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承諾的關鍵。

二、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構建

知名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問題研究專家高啟杰先生認為,我國當前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可分為農業技術網絡結構和農業技術創新制度兩個組成部分。其中,農業技術網絡結構由農業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組織(農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涉農企業研究機構等)、農業技術傳播機構和組織(各級政府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各類農業科技信息機構、涉農企業農技推廣部門等)、技術應用機構和組織(農業園區、農民、涉農企業等)三個子系統組成。農業技術創新制度可理解為關于農業技術創新主體行為及其相互關系的規則和規范[13]。另外,金融機構為低碳農業技術創新提供資金來源,是不可缺少的金融服務支撐系統。因此,本文構建了包含研究開發、傳播、應用、服務和制度五個子系統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

(一)農業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組織

農業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和組織主要包括農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涉農企業研究機構,其主要職責是農業新技術發明,是農業技術創新體系的基礎和支撐。企業作為低碳農業技術創新主體,更加了解市場需求,有更強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在利潤最大化目標驅使下能夠合理規避風險,積極與科研機構合作研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新技術。當前,我國涉農企業創新模式已從以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為主向自主研發為主轉型,同時大型涉農企業可以將自主研發的新成果廣泛傳播和應用,使資源得到最有效配置。

(二)農業技術傳播機構和組織

農業技術傳播機構和組織包括各級政府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各類農業科技信息機構、農業院校、涉農企業技術推廣部門等,是農業新技術的主要推廣機構。當前,政府農技推廣部門和涉農企業農技推廣部門是低碳技術傳播的主要渠道,通過開辦展銷會、下鄉培訓、信息網絡等多元化手段讓農民第一時間了解低碳農業技術新成果。

(三)農業技術應用機構和組織

低碳農業技術應用機構和組織包括農業園區、農民、涉農企業等,是農業新技術的需求者和實踐者,決定農業新技術發展方向。適應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方向逐漸興起的各類型農業園區和涉農企業一般低碳環保意識明確,能夠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主動應用低碳技術。

(四)農業技術服務機構和組織

低碳農業技術服務機構和組織包括金融機構和中介組織兩部分。金融機構為新技術研發、傳播和應用機構及組織提供必要資金,通過向低碳技術研發企業提供綠色信貸支持,鼓勵企業技術創新,降低研發風險。另外,金融機構向個人與農業園區提供信貸支持,使農戶和園區有能力進行基礎設施改造,購買大型機械設備,運用新低碳技術發展生產,有利于促進低碳農業技術市場化。中介組織提供信息服務,使低碳技術需求與供給信息實現共享和高效傳遞,解決信息不對稱和時效性問題。

(五)農業技術創新制度

政府是農業技術創新制度主要制定者,更是主導者。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多種制度激勵、約束、支撐企業研發、推廣和使用低碳技術。低碳農業技術創新制度主要包括技術機構和網絡結構的基本制度以及對其進行調整的技術創新政策、知識產權制度、投資制度、人事制度、獎勵與激勵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技術合作制度、技術貿易制度等[11]。農業技術創新制度是農業技術創新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整個體系正常運行并發揮作用的基礎和保障。

三、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帶動低碳農業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科技創新體制不完善、成果市場轉化率低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研究開發主體是公立科研單位和涉農企業,其中以公立科研單位為主流,涉農企業科技創新尚處于起步階段。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我國共有農業科研單位568個,承擔了國家幾乎全部農業科研項目[14]。但這些科研單位多數仍未完成市場化改革,組織布局分散,運行機制、管理機制、激勵機制僵化落后;科研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任務或、評職稱,科研人員很少深入農業生產一線,了解農業生產現實需求;對科技成果評價輕實用性重先進性,政府大量科研經費投入無效成果中,這些問題造成科技成果供給與市場需求脫節,成果市場轉化率低。2000年以來我國每年取得農業科技成果數量超過7000項,但轉化率不足50%,其中真正形成規模的不到20%,而發達國家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已達到70%~80%[15]。問題關鍵在于農業科技創新體制不完善,科技創新并未真正融入農業生產過程中。

(二)低碳農業政策體系不健全、主體積極性不高

政策激勵是帶動低碳農業技術創新的源泉,當前推動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的財政政策、金融市場政策均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統一的政策支撐體系。從稅收政策看,我國既沒有征收“碳稅”,也沒有出臺專門針對低碳農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現有稅種難以起到激勵創新、節能減排的作用;從農業財政補貼看,我國政府每年給予農業大量補貼,但尚未制定針對低碳農業發展的補貼政策,很多農業補貼甚至適得其反;從金融市場政策看,支持低碳農業生產優惠利率、貼息貸款等政策性金融至今仍是空白,全國性碳排放權市場和配額市場尚未建立。由于政策機制不健全,無法有效約束主體行為,難以調動主體發展低碳農業的積極性,制約低碳農業發展。

(三)應用主體創新意識淡薄、新技術需求不足

一方面,技術經濟學表明,某種技術一旦被廣泛采用,技術和技術系統、社會組織與制度之間便會形成穩定共生關系,抵制潛在更先進技術的發展和使用,這種技術發展路徑依賴特征被稱做“技術鎖定”。我國農業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對化石能源系統使用技術的高度依賴,社會制度、思想觀念與之形成系統內在慣性,農民作為技術應用主體習慣于現有生產方式,技術創新意識淡薄,形成低碳農業領域“碳鎖定”問題。同時,由于我國農民整體素質偏低,獲取知識和信息渠道有限,對低碳農業理念尚未形成完整認知,“認知—認同—實踐”的思維發展過程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另一方面,低碳農業技術使用成本高,收益獲取周期較長、風險大,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模式下,農民不愿冒風險嘗試創新,更無力承擔失敗后果,從主觀上抵制轉變現有生產模式。綜上,主客觀兩方面因素共同導致技術使用主體創新意識弱,低碳農業技術需求不足。

(四)技術評價體系不完善、低碳技術確認困難

目前學術界以及實際工作部門對于低碳農業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探討上,對低碳農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未有深入研究。評價指標體系的缺失導致無法評估低碳農業實際發展水平,也無法確認新技術是否滿足低碳農業要求。另一方面,全國統一的低碳農業技術標準不健全,主要是減排技術標準、無碳技術標準和去碳技術標準均不完善。部分現行標準實際應用性不強。例如:沼氣是農村廣泛使用的清潔能源,國家標準中建池材料明確規定為混凝土、磚、石塊等,然而這些材料建成的沼氣池并不適合我國北方省份,嚴寒過后多數新建沼氣池被凍裂。

(五)傳播組織結構不合理、高素質推廣人員稀缺

當前我國實行的是政府主導型農技推廣體制,包括國家、省、市、縣、鄉五級縱向行政層級結構和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系統、水產技術推廣系統、種植業技術推廣系統等五個橫向專業技術推廣體系。承擔制定推廣計劃、提供技術指導、信息咨詢服務和專業培訓等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的基本職能和部分經營性機構服務職能。一方面,條塊分割的組織結構缺乏有效協調與溝通,不能滿足低碳農業技術門類齊全、綜合完備的高層次要求。在資源配備上,出現了上層推廣組織配備較為完善,下層推廣組織捉襟見肘的“倒三角”結構,導致基層推廣組織重“經營”輕“公益”,甚至只“經營”無“公益”的現狀。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多依靠政府行政命令推行,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中高素質人員稀缺,影響技術含量更高、綜合性更強的低碳農業生產模式推廣。

四、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帶動低碳經濟發展路徑

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優化是推動低碳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要和歷史必然,離不開政府、技術研究開發和傳播機構、技術應用機構及全社會的共同協作;離不開相關制度政策的完善;更離不開各項涉農改革的推進。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農業技術創新風險性大、周期長、投資高以及低碳農業未被社會普遍接受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決定,當前我國以技術創新促進低碳農業發展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型模式。并不意味政府對創新、推廣、使用全過程負責,而是強調政府通過政策供給和制度設計完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觀念創新良性互動,共同為低碳農業發展服務。主要包括六方面:第一,將低碳農業發展納入各級政府工作人員政績考核體系。低碳農業發展水平與各級政府工作人員的重視程度不可分割,促使官員關注低碳農業發展最有效方法就是將其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部分,與官員切身利益掛鉤,從而保障低碳農業技術研發、推廣所需的資源和政策支持。同時,注重官員生態環保理念教育,將思想教育和制度約束相結合。第二,制定相關法律、標準和評價體系。如土壤碳匯法案、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標準等。第三,培養更多高素質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人才。發揮農業院校人才培養功能,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有針對性地培養專業農業科技研發推廣人才,鼓勵大學生走向農村。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力度,為現有農業科技研發推廣人員提供更多培訓和實踐機會,提升隊伍整體素質。第四,加強低碳農業宣傳力度,轉變思想觀念。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宣傳和培訓,通過公益廣告、典型示范、“手把手”培訓等方式加強農民對于低碳農業的認識和低碳技術的掌握,讓低碳生產、低碳生活成為農村居民自覺而自由的行為。第五,針對低碳農業發展制定更大力度、更加嚴格的農業財政、金融政策,同時對低碳技術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給予稅收優惠和專項獎勵。第六,以“兩低兩高”的低碳農業發展目標為基本原則制定優先發展技術目錄,選擇應用范圍廣、通用性強、經濟效益好的技術重點支持。

(二)完善農業技術創新組織

一般認為農業技術可分為“公益性”和“經營性”兩類,農業創新組織構建也可依此分類。“公益性”技術具有較強的非競爭性和不可排他性特征,所有用戶可以平等使用,導致市場失靈,此類技術研發和推廣理應歸屬政府職責。首先,政府可以在原有農業技術研發機構布局分散、條塊分割的基礎上按照專業相近、地域相鄰原則整合資源,給予地方更多管理權限,使其形成合力;其次,加快大學、科研院所改革步伐,完善原有績效評價體制和組織方式,加大成果轉化獎勵力度,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再次,發揮縣級農業技術推廣組織作用,有效對接上級技術推廣部門和基層推廣部門,對公益性農技推廣部門實行統收統支和全額撥款制度。“經營性”技術具有收益性、競爭性和排他性,可采取市場化機制,由具有較強經濟和科技實力的企業承擔研發推廣職責。近年來涌現出大批集科研、推廣、使用為一體的涉農龍頭企業,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領域不可或缺的力量。要扶持一批低碳領域綜合型龍頭企業,給予其更多政策、資金支持。在企業內部完善利益分配、經營管理等各項企業運行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另一方面,要支持各類農業技術服務型組織如信息服務組織、農民協會組織、農民教育和培訓組織、技術轉化中介組織,使其發展和壯大。

(三)完善農業技術創新相關制度

制度經濟學者認為,制度比技術更重要,優秀制度能夠促進技術創新,是激勵和約束主體行為的有效手段。制度構成了社會保護與激勵結構,使人們對創新具有可預見性期待,從而激發整個社會的創新熱情和創新積極性[4]。完善農技創新制度關鍵是加快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服務低碳農業發展。例如,通過完善獎勵與激勵制度激發科技創新積極性;通過完善投資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吸引更多企業積極參與低碳技術研發與推廣;通過完善知識產權制度保護科技創新,打擊制假販假行為。

(四)加快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進程

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是打破我國二元經濟結構、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也將成為推動我國低碳農業發展進程的重要舉措。土地規模化耕種有利于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避免使用低碳農業技術的土地受周圍保持原有生產模式土地影響的弊端,產生規模收益;土地流轉后形成的種糧大戶、龍頭企業相對于分散農民具有更高農業素養,容易接受低碳農業理念,使用新技術、新產品進行生產;相對集中的農業生產主體,易與研究者協作,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技術創新。目前,我國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已由試驗期進入實施期,各地區逐漸形成適合本區域的流轉模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等一系列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積極政策,必將加快我國土地流轉進程[16]。

(五)加快農業金融支持體系改革進程

我國農業金融支持體系起步較晚,現行主要手段是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業務,把符合環境檢測標準、污染治理效果和生態保護作為信貸審批的重要前提。從資金流向看,低碳農業綠色信貸主要支持生態養殖、生態種植和循環農業三部分。不可否認,銀行金融支持有力地促進了低碳農業發展,但從低碳農業發展本身出發的銀行金融支持體系仍過于薄弱,阻礙新技術的研發、推廣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低碳農業發展,加快完善農業金融支持體系不可忽視。

(六)加強同世界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

低碳技術不僅需要結合本國實際,更要注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通過多種途徑關注低碳技術前沿,緊跟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低碳農業發展奠定技術基礎。一方面,在低碳農業碳解鎖技術創新等領域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豐富經驗,加速中國低碳農業發展進程。另一方面,發達國家低碳農業發展過程中,會通過對外投資和貿易等途徑推動低碳技術全球化,可以引進先進技術和資金為我國低碳農業發展拓寬途徑。

作者:周利秋 吳玲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杜受祜.低碳農業:潛力巨大的低碳經濟領域[J].農村經濟,2010(4).

[2]姚延婷,陳萬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現狀及低碳農業發展模式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2).

[3]漆雁斌,陳衛洪.低碳農業發展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J].農村經濟,2010(2).

[4]李建波.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2).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EB/OL].[2014-12-10].jingyan.baidu.com/article/fea4511a7b2a21f7bb912524.html.

[6]米松華.農戶低碳減排技術采納行為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14(3).

[7]湯林偉.科技創新支撐低碳農業發展的路徑分析[J].農業經濟,2013(2).

[8]陳娟,王雅鵬.中國低碳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架構與建設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6).

[9]張桃林.全面提升我國現代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水平[EB/OL].[2014-12-10].www.grain.gov.cn/Grain/ShowNews.aspx?newsid=35448.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年度統計數據[EB/OL].[2014-12-10].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EB/OL].[2014-12-10].www.stats.gov.cn/tjsj/tjgb/qttjgb/qgqttjgb/201002/t20100211_30641.html.

[12]余新華,烏東峰.發展低碳農業的對策探討[J].作物研究,2010(4).

[13]高啟杰.農業技術創新理論模式與制度[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4.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15]彭蓉.論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3).

[16]新華網.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4-12-10].news.xinhuanet.com/2013-11/151C_118164235.ht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欧美性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区第一页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在放 | 欧美日韩高清不卡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第四页 | 国产区二区 |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免费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www.色人阁 | 久久亚洲不卡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 |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 | 精品在线看|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级毛片 | 亚洲免费在线 | 亚洲国产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无毒不卡 | 天堂va欧美ⅴa亚洲va一国产 | 日本不卡一二三区 | 国产在线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有码在线播放 |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 无遮挡色视频 |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 | 欧美日韩国内 |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网站 |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 | 日韩欧美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一二三 | 天美传媒精品一区 | 亚洲入口 | 91插插插插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