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業技術創新成效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農業技術創新的內在涵義基礎上,對我國在發展農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的成效進行研究。以促進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蓬勃發展,加快農業創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營造良好的農業科技創新氛圍,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并形成合力。
關鍵詞:
農業技術創新;成效研究;創新發展
1農業技術創新的內在涵義
農業技術創新是指對農業技術的新研發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以實現將具有創新性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與現有農業資源進行高效、合理的整合,并形成新的農業產品以保持農業經濟的高增值,在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模式下,不斷的提高農業產品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過程。第十二個五年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在推進農業生產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的過程,就要加快農業創新生產方式的轉變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適合推廣應用價值的新農業產品。目前我國農業的生產方式正由傳統的農業生產向以技術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傳統的農業大生產式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持續發展。
2我國農業技術創新的成效
2.1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促進我國政策體制改革
農業技術的發展創新要與產業化的發展相結合。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國家農業部、財政部共同啟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和科研體系的建設,按照體系要求將中央和地方的優勢科研資源進行整合應用,對具有特色優勢的農副產品按區域劃分,使每一個農副產品都對應有一個技術創新科研中心,并設有農業產業技術試驗站。使創新型科技成果可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當中,以解決科研成果與農業生產脫節問題。構建農業技術創新的支持保障體系。在支持保障政策的建設過程中將創新發展的想法思路、支持保障模式建設、配套設施運行機制等與農業生產相關的保障措施全部涵蓋。為加快我國農業技術創新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農業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完善。目前從農業技術創新、推廣應用、生產產出三個方面看,相互結合較完善。通過將三方面相關的農業技術創新的專家、推廣人員、生產示范戶緊密連接,實現農業技術創新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應用。
2.2良種培良發展迅速
在我國良種培育作為農業技術創新的重要環節,利用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充分利用高校、企業合作的產學研創新模式的研究成果,甚至有一些項目列入國家級重大科技項目,為我國創新農業生產、保障農業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1949年至2015年,我國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產學研合作基地共研發培育出1萬多個農產品的新型品種,進行5~6次農作物的大規模更新換代。在此基礎上,我國以袁隆平為首的科學家研究出二期超級稻和三期超級稻的農業技術,突破創新培育出800kg/667m2和產900kg/667m2的世界級紀錄。還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薛吉全教授團隊研究出的可1400kg/667m2的超級玉米育種技術。
2.3關鍵技術領域研究成果顯著
目前,在我國農業生產關鍵技術領域研究成果顯著并取得重大突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基因和轉基因技術科研成果顯著。我國擁有一系列的自主知識產權的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轉基因抗病蟲害農作物等農業技術的核心技術,目前,還開展以黃瓜、棉、馬鈴薯等作物基因攻關研究。病蟲害防治技術科研成果顯著。通過對比不同農作物對病蟲害的危害分析,研發出低殘留、低毒性的農藥200多種,同時,利用生物方法防治多種病蟲的研究也取得突破性進展,有效的控制病蟲害對農作的危害。智能化農機具的發展成果顯著。我國以從傳統的農業大生產模式向全機械化生產模式轉化,多項農機具的發展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應用農機具對農作物耕種收的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60%,實現生物工程技術與機械工程技術的深層整合。
2.4農業科技轉化和成果推廣顯著
在我國,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是以國家政策為導向,推廣實施農業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以農村合作社、地方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發展模式,以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同時,我國在20多個國家地區成立農業推廣中心,并有近千名農業專家提供服務,以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和推廣
作者:蔚新梅 單位:山西省臨縣白文鎮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