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城區農業技術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及影響發展的障礙因素
1.1現行機構體制不合理
主要表現為吉林市城區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均為屬地管理,沒有獨立的辦公條件,在政府內部辦公,因此政府部門調用、借用農技人員的現象普遍存在,個別嚴重的鄉鎮農業站基本就是一人站,所以嚴重制約了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另外城區各農業技術服務部門掌握和儲備的實用技術少,雖然每年都多次舉辦各種農業技術培訓班,但并沒有形成良好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并且城區農技推廣機構的推廣經費被挪用、占用現象嚴重,這就給農技推廣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造成農技推廣人員工作沒有積極性,推廣的種植技術不到位,大多還是停留在原有的、簡單的常規性種植技術,這已經非常不適應新時期的農業生產。再有農民得不到新的種植技術,加之自身文化素質低,所以導致整個農業生產過程過于傳統,因此農業生產效益得不到提高,農民增收幅度不大。
1.2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較低,缺乏積極性
目前城區各鄉鎮的農技推廣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較低,缺少主觀能動性,這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和阻礙了新型種植技術的推廣和發展。另外,目前各鄉鎮仍有新進到農技推廣機構的人員所學專業不對口的問題,比如一些教師編制的人員進入政府機關占用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編制。這就嚴重造成專業不對口,對農業技術一無所知的現象。由于他們的農業知識有限,對農技推廣中的專業問題難以解決,造成了推廣隊伍的總體水平不高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農業技術推廣的發展。
1.3技術推廣方式簡單
目前城區各級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農技推廣方式都很簡單,并沒有真正深入村屯了解農民群眾的種植技術需求,基本都是從本部門單方面的主觀意愿出發開展技術推廣工作,這就造成推廣的種植技術與農民的生產實際脫軌,融合不夠密切。部分種植技術甚至2~3年或更長時間內一直在推,沒有進行較好地調研、評估這項技術的可持續性,所以農技人員無法準確地掌握哪些種植技術適應當今的農業生產,哪些種植技術已經不再有推廣價值而應該將其淘汰。
1.4農民的種植水平有限
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大多在50~60歲這個年齡段,他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基本都是傳統的種植模式,有的農民干脆就是春種秋收的耕種方法,平時基本不去管理,也不去應用那些對農業生產有利的技術。另外對新的農業技術接受程度有限,同時對上級農技推廣部門組織的培訓活動也不夠積極,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因此糧食產量也上不來,收入也無法得到提高。
2適應新時期農技推廣的對策
2.1尊重農民的意愿
長期以來農業技術推廣都是由上到下的,也就是單向的、強制性的推廣方式,農民群眾參與的機會甚少。因此要真正“以人為本”建立起一種有農民參與的推廣模式,就要充分尊重農民朋友的意愿。借鑒和學習農民朋友好的經驗和做法,推廣新技術不能強加于農民,更不應該帶有什么附加條件,否則會讓農民失去自主性,從而增加農民的負擔,同時也打消了農民的積極性。
2.2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素質
長期以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主要載體仍是農技推廣人員,因此提高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者的業務水平顯得極為重要。要經常舉辦一些培訓班、學習班,給農技人員充充電,加強對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素質的培養,讓農技人員充分認識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要性,這樣可以更好地解決推廣工作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作用。
2.3進一步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的宣傳
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的宣傳,加大舉辦冬春科技培訓活動的力度,經常舉辦農業科技三下鄉活動,通過散發資料、宣傳手冊、光盤等手段來提高農民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認識,讓所有人都知道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讓農民從根本上轉變種植觀念,積極地參與農業技術的推廣及應用,從而使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2.4提高從事種植業農民的文化科技水平
農民是農業技術的最終使用者和受益者,因此農民對農業技術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狀況,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及應用。目前,吉林市城區從事種植業生產的農民的文化水平還不高,因此,通過基層農技體系改革與建設這個項目來逐步提高農民的科技種田水平,特別是對通過篩選確立的科技項目示范戶及農民技術骨干進行的技術教育,讓他們去輻射、帶動其他農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5加大人、財、物的投入,建立監督管理機制
各級政府要盡可能加大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力度,包括人員、物資以及資金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力度,確保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不因人員、物資、資金的匱乏等人為原因而中途夭折。另外為了確保人員、物資、資金的投入能夠到位,各級政府要建立監督管理機制,力爭做到人盡其責、物盡其用。
作者:何佰超 蘇小福 李卓 單位:吉林省吉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吉林省吉林市船營區大綏河鎮農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