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三農經濟促進農民創收效益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發展三農經濟既要注重經濟效益,又要兼顧生態社會效益,結合農民種植創收的實踐,從效益出發探析合適的發展模式,促進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自然—社會—經濟”這一復合系統的持續運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勁動力。
[關鍵詞]農業經濟;三農經濟;種植業;農民收入;農業資源
1.引言
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產業,以林業生態理論為指導,與農、林、牧等資源共享,循環相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系統與環境保護的物質平衡。很多林下經濟模式基本實現了碳的"零"排放,充分體現了林下經濟發展在節能減排上面的優越性。林下經濟的發展既滿足了現代人對綠色產品的需求,又符合我國倡導的創新節能減排,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指導方針,同時又是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之一,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所以說發展林下經濟具有可持續性。
2.林下經濟的功能特性研究
國外關于林下經濟的研究始于上世紀初,倡導林下經濟的主因是由于林木的成長周期較長,影響林場的近期收入,所以期初學者研究的方向主要是經濟利益,如何提升林下經濟的效益,來彌補林木生長周期較長帶來的資金壓力。美國學者克魯梯拉曾經進行純林和林下種養的研究,指出林下合理的種養不僅不影響林木的生長,反而能有效促進林木生長,同時又可實現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給林場和林農帶來更大的收益。此后一些生態學家和經濟學家也不斷研究林下經濟對林業和環境生態的影響。對林下經濟的功能特性的研究,主要是對林下經濟的功能進行論證、實踐、進而得到可行性林下種養等的操作。林下經濟作為一種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性并重的產業,使得大多數學者在研究林下經濟功能性時趨向于林下經濟產業解決的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功能。其次,林下經濟具有技術,堅持城鄉統籌兼顧,解決農村的部分剩余勞動力,林下經濟能夠更好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避免了他們去大城市打工的路途奔波之苦,從而提升了農村經濟水平和競爭力。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后,各地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對促進農民增收,解決農民就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3.林下經濟的產業化道路研究
產權制度是宏觀經濟體制中最核心的制度之一,林業資源具有經濟效益和生態保護的雙重特性,其"物品性"和"生態功能"決定了林業資源產權形式的特質性。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即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隨著林業經濟在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明顯,林下經濟產業化成為必然趨勢。德國學者托拉斯認為林下經濟只有依靠產業化才能發展壯大,不斷加強林下經濟的產業化,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企業的引導,林農的培訓,提高林下產品的公眾認知,這樣才能更大地發揮林下經濟的優勢。藍資霞認為林業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林下經濟的能在短期內收到成效,林業發展要做到與林下經濟有機結合,把林下經濟由點及面,由示范到普及的模式做大,把握國家林業政策,抓住機遇,形成產業化、規?;慕洕J?。陳玲芳認為完善森林保險,能有效促進林業和林下經濟的發展,加快林下經濟的產業化進程。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杜群、王兆平等認為,完善流轉機制,加強林權證的管理,也是加快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化的重要保障。
4.林下經濟主要發展模式效益分析
通過調查山東部分地區林業狀況和林企、林場建設的現狀及林下經濟發展實踐,歸納總結以下五種主要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并對各種模式的效益進行分析研究。
4.1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林分郁閉后林下光照強度低、空氣濕度大、氧氣充足、晝夜溫差小的特點,在林下種植平菇、雞腿菇、姬菇、木耳、香菇等食用菌。4.1.1特點以一畝林地種植兩茬不同種類的食用菌為例,計算分析林菌的收益。林下栽培食用菌需要一些基礎設備,如小拱棚一般使用竹筏,遮陽一般使用塑料薄膜即可代替,灌溉設備林下一般都具備。有條件的農戶大都自己培養菌種,這樣能節約不少成本??梢钥闯?年中栽培林下食用菌的時間為3月到11月,栽培2茬菌類,利潤最高可達1.7萬,種1茬的話合理種植收益也可達1萬元左右。通過對以上3個不同分類的菌種種植可以看出,林菌模式的投入產出比為1.375-1.524,當年度的投資利潤率為37.5%-52.4%。
4.2林草模式。林草模式泛指在林地種植各種適合生長的草類,是林業和牧業有機結合形成的多層次人工植被,林草模式是農林復合系統的一部分。林草模式特點。林草模式有利于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護沙、凈化空氣的作用,林草能改變土質和含水量,實驗表明速生楊樹間作林草的土壤含水量除了地表外,地表5cm以下含水量均低于單純林地。林草能調整地表溫度,改善林內環境,隨著林木生長,采光效果越來越差,地表溫度變低,林草可以起到保溫的作用。林草間作還可以提高土壤氮磷含量,增加了土壤肥力。收益分析。山東大部分林場種植的都是速生楊品種,楊樹的行距大體有有3m×4m和2m×6m兩種,每667㎡大約種植55-60株林木,林下間作牧草,山東地區種植的牧草多以苜蓿草、黑麥草為主,近年來菊苣的種植面積也逐步擴大。下面以三種牧草在每畝地的年收益為例進行分析:黑麥草23432元,菊苣5194元,苜蓿草23880元。可以看出三種牧草的年收益數據,雖收益比不上林下食用菌,但是林草的收割茬數較多,而且林草屬于多年售貨牧草,一般能持續多年收益,而且林草模式投入較低,技術要求相對較弱,收益也較明顯。
4.3林藥模式。林下藥材種植是一種復合經營模式,林下間種的藥材品種主要有天麻、芍藥、貝母、白術、板藍根、薄荷、金銀花等。林藥模式能林下植被品類,減少水土流失,增強森林系統的抗逆性和穩定性,有效提高了林業的綜合利用率,是一種協調發展的生態林業模式。芍藥7959元,天麻8664元,板藍根2260元,黃芪2450元。四種藥材一年的實際收支狀況(其中芍藥為2-3年生藥材按1年折合的數據),林下種植藥材對土壤和溫度、水分的要求相對會高些,若是不注意這些細節,產量勢必有所減少,國有林場管護比較仔細,所以跟小林場相比數據會有出入。也可以看出,林下種植藥材的投入產出比為1.36-1.91之間,利潤空間還是比較明顯的。
4.4林菜模式。根據林間光照強弱以及各種蔬菜需光特性的不同,科學合理的選擇種植蔬菜的品種、類型,而形成的林下立體種植模式。林菜模式特點。林木可以減弱強光對蔬菜的直射危害,能有效控制光照時間和強度,能讓蔬菜減緩老化,延長收割期和銷售期,對提高蔬菜品質和自然保鮮能起到不容小覷的作用。收益分析。林下環境較為蔭庇,選擇蔬菜最好是植株較矮小、生長周期較短、喜陰的品種。山東大部分地區林下種植的蔬菜多為大蒜、生姜、萵筍、甘藍、白菜、茄子、大蔥等居民食用的日常蔬菜。下面以德州齊河縣某林下種植的大蒜、生姜、白菜、茄子、大蔥五種蔬菜為例,分析其收益狀況。為有效利用林下資源,根據各種蔬菜的習性,分時段種植:甘藍和辣椒一般4月份開播,茄子和生姜5月初左右,大蒜和白菜9月份左右開播,萵筍和茄子大體在10月份開播??梢钥闯?,以上5種日常蔬菜,辣椒的收益最高,但是辣椒的行情變化較大,且保鮮期較短,這對林下經營者來說是個不小的考驗,而且其周期還是這幾類蔬菜中較長的,白菜甘藍組合投入資金最少,其投入產出比高達2.8,不失為中小林場的理想選擇。對資金相對寬裕國有林場和龍頭林企來說辣椒大蒜組合也可以嘗試,這種組合年收入最高。生姜大蒜組合投入產出比三者中最低,而且成本最高,不建議利用這種組合。
4.5林禽模式。在林下通風性好、透光性好、相對濕度較低的環境條件下,放養或圈養雞、鴨、鵝、肉兔等。由于林冠遮陰,到了夏季,林下成了動物們的天然氧吧,更適合雞、鴨等禽類的健康成長,使蛋雞產蛋質量更高,肉食類家禽生長速度更快。在行間距2M×6M的楊樹下適合林禽模式,分三類模式進行對比分析:一是肉雞、肉鴨等肉食禽類,林下建造棚舍喂養,每年可出茬3-4次。二是柴雞類,采取放養和圈養相結合的方式,每年可出茬1-3次,純放養的一年出茬一次,食用價值最高,價值也不菲。三是林下養豬和林兔模式,林兔一年可出茬4-5次,根據豬崽的大小,養豬模式一年出茬2次左右。柴雞,一年2茬13050元,肉雞一年3茬19850元,豬一年2茬19200元,肉兔一年4茬24000元,可以看出,養殖柴雞因為是散養所以成本最低,年收益也最少;養豬的成本最高,一年2茬相對資金的回流的速度也慢;肉雞和肉兔的養殖成本差不多,因為兩者生長周期短,資金循環快,也是不錯的選擇;相比投入產出比柴雞要高于其他三類,由于其純天然散養,肉蛋均屬綠色無污染食品,今年頗受市場歡迎,價格也不斷攀升,是目前林下養殖的不錯選擇。
5.結語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發展林業成為一種趨勢,我國也越來越重視林業的發展,林下經濟逐步走入人們的視線,成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將農業產業的發展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來抓,提出要將農業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通過發展農林業產業、發展林下經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扈建云 單位:青州市東夏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