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外向型農業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新疆地處面向中亞乃至歐洲開放的前沿,具有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但是,長期以來新疆外向型農業經濟受到專營水平、技術水平、資金投入、品牌創立、市場開拓、產業聯動等因素制約,其發展水準、規模效益始終在低層次徘徊。本文分析了制約新疆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因素,并提出調整種植結構、培育地理品牌、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專營企業、優化通關流程、強化產業鏈條、增強聯動協調、提升競爭實力等應對策略,以期打造信息化、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國際化農業經濟。
【關鍵詞】新疆;外向型;農業;發展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通道,是我國面向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開放的重要區域,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八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里,是我國接壤國家最多、邊界線最長的省區,位處“一帶一路”戰略核心區。目前批準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17個,二類口岸12個。2016年全年新疆各口岸累計出口農產品40余萬噸,排前四位的口岸分別是霍爾果斯、阿拉山口、巴克圖和吐爾尕特口岸。主要出口國為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中亞國家農業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極具進口依賴性,市場潛力巨大。2016年,新疆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70億元,成為西北地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最高的省份。蔬菜種植面積達490萬畝,產量1966萬噸,其中,番茄97萬畝,產量709萬噸;辣椒77萬畝,產量214萬噸。特色林果2476萬畝,其中,園林水果1491萬畝,產量1011萬噸。農林牧漁業產值占全區生產總值的30%(同年全國平均占比水平為8%),這也足以說明新疆農業經濟所占份量之重,關乎民生和社會發展意義之大,顯然不可忽視其改造、升級和發展問題。我們必須從新疆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實際出發,把握周邊國際市場形勢,促進外向型農業升級,著力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為實現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總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石。為此我們極有必要分析影響新疆外向型農業發展的因素,以期找準對策,謀劃全局,以提高外向型農業水準和規模來推動新疆經濟社會發展。
一、影響新疆外向型農業發展因素分析
(一)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水平低
新疆外向型農業經濟處在松散零星收購或初級加工出口狀態,從生產基地規劃培育、產品生產種植、貯藏運輸、市場涵養等諸多方面,缺乏國際營銷觀念,各自為政,缺少整體聯動和協調,經營模式仍然落后。新疆目前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外向型特色蔬菜、林果業基地,普遍存在經營面積小、管理粗放、集約化程度低、質量差、商品轉化率低等問題,難以適應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的客觀要求。農產品出口從業人員仍以個體和自然經濟群體為主,無秩競爭導致低價競銷現象嚴重,貿易經營秩序有待引導和規范。特別是未能形成高效的組織協調,極大影響整體出口優勢的形成,外向型農業發展頂風浪、抗風險能力較弱。
(二)高附加值生產落后,出口規模優勢不明顯
目前出口的水果、蔬菜和肉類大部分是初級產品,加工和保鮮方式落后,多為新鮮果蔬、果醬等,精深加工產品甚少,產品附加值較低。水果蔬菜等保鮮要求較高的農產品原產地缺少加工產業,大部分作為原料外銷。蔬菜出口難以保鮮造成成本加大的情況較為常見。盡管新疆外向型農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現有的出口規模仍然較小,許多出口的農產品多來自陜西、甘肅、廣西、海南、山東等地。全區老舊溫室改造面積比例只達到25%。生產的反季節蔬菜產量低,新疆冬季本地的蔬菜消費大多數依靠疆外輸入,可供出口的地產蔬菜也就更少,難以形成出口規模優勢。
(三)金融支持不足制約農產品出口壯大
外向型農業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在品牌建設、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冷藏儲運、檢驗檢測、配套機械、銷售等各環節都需要較多的資金投人。目前各地方財政補貼有限,金融機構也更傾向于對當地經營規模較大的、經營成熟的外向型企業給予信貸支持,但對資金回籠期限較長的外向型設施農戶,以及規模較小起步較晚,貸款抵(質)押物不足的中小型外向型生產企業、外貿流通企業、果蔬保鮮企業的貸款需求滿足相對不足。總體上,對比農產品出口的資金需求而言,現階段新疆各級金融機構還沒有專門針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出口信貸、出口保險、擔保等金融服務。農產品出口企業以中小私營企業為主,受規模限制,時常發生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特別是在出口旺季,由于缺乏流動資金,無法收購足夠的原料來擴大生產,限制農產品出口規模的擴大。
(四)品牌創建緩慢影響產品價值提升
新疆出口農產品品牌建設意識不強,多數企業出口農產品均無品牌,或有品牌卻難以體現特色,開拓市場困難。品牌既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又是企業形象的代表。它包含著知識產權、企業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商品和信譽。一般來說,有了品牌也就容易塑造企業的形象,反過來看,在品牌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行企業的整體形象戰略,也就更有利于品牌的擴展和延伸。新疆農產品企業多數為中小型企業,缺乏對品牌價值的認識和理解,更缺乏長期的品牌戰略目標。同時由于科研能力有限,規模限制,中小型企業難以形成強勢品牌。新疆地產農產品污染少,農殘少,品質很好,但是市場定位混亂,還遠遠沒有形成地理概念的品牌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得難以體現,影響自身品牌價值的提升。
二、推動新疆外向型農業發展對策探討
(一)提高科技水平,實現結構優化
應當深入分析和考證中亞國家農產品市場需求狀況、供給方式和供給渠道以及中亞各國消費偏好和習慣,以適銷對路為原則,合理調整種植結構,特別是針對中亞國家氣候特點,擴大反季節蔬菜種植規模,增加出口農產品品種,打造精深細加工產業,盡快形成農產品出口規模優勢。通過溫室大棚、節水灌溉等基本農業設施的發展,加快以氣調保鮮和低溫保鮮為主的出口農產品儲運系統建設。大力提高冷凍加工、脫水處理、生物發酵和真空包裝技術,解決大批農產品短期集中上市的問題。加強農業規范認證區的產地環境監測,全面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工作,依靠質量站穩國際市場。同時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建立以果蔬出口為紐帶的高效農業體系,確保農民持續增收,實現新疆外向型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二)推進電商發展,助力產品出口
新疆有獨特的水、土、光、熱資源,擁有2000多萬畝的特色林果種植區和大規模特色農產品種植基地,為形成跨境電商產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可借鑒天津陸路港等沿海發達地區物流港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模式,推動烏魯木齊陸路港物流項目建設;創建新疆農產品流通公共信息平臺,打造國家農村商務信息服務試點縣(市),與商務部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互聯互通,形成大數據共享系統,采集、整理和分析目標市場農產品供應、需求和價格信息,及時為企業和農戶提供信息服務。同時引導跨境電商企業優化聯盟模式,將跨境電商通關模式與現有物流類型平滑對接,以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的跨境物流體系助力新疆農產品出口。
(三)加大資金扶持,構筑企業集群
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項目資金的支持,增加各級財政投入力度,充分調動農村金融機構支持建設的積極性,利用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獎勵等政策,引導銀行加大對外向型農業的信貸支持力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產銷過程中承擔了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開拓市場、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促進技術進步等多項重要功能,應當積極培育新疆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在稅收、信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扶持。支持龍頭企業按國際化標準組織生產,擴大倉儲能力和經營規模,提高對果蔬的精選、包裝、保鮮等后期處理水平,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走出國門。以骨干龍頭企業為核心,帶動同類同產品企業的合作,積極促成外貿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民以股份制或訂單的形式與外貿企業形成利益聯結體,從而提高外向型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和綜合效益。
(四)優化出口流程,集合行業能量
在進出口企業注冊備案、配額許可證申領、經營資質審核、加工貿易審批等業務上,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為增強農產品出口的時效性,減少流通環節,降低通關成本,進一步改革出口監管流程,將貿管審批、產地認證、檢驗檢疫、監管查驗引伸到“田間地頭”,業務前置,服務到門。開辟綠色通道,加快“單一窗口”建設,完善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三個一”工作機制,切實提高通關效率,以此提升農產品貿易效益。在進行監管部門業務改革的同時,建立外向型農業發展行業協會,使之成為企業與政府間溝通聯系的橋梁和紐帶,積極承擔從政府部門分離出來的有關行業服務職能,充分發揮信息引導、科技服務、糾紛處理、行業自律、價格協調、市場開拓等方面的作用。通過實施有效對策和措施,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新疆農業生產資源分散、水準初級、模式落后、產銷分離、國內為主等制約因素,努力提高外向型農業標準化、信息化、集約化、規模化、國際化發展水平,延伸、打造和完善農業經濟產業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作者:高曉華 單位:伊犁州財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