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綠色農業發展思考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提要]實現“綠色興農”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本文分析安康市綠色農業發展現狀,指出存在農業耕地資源短缺、農業自然災害嚴重、農業機械化落后、農民職業化水平不高、綠色農業產業創新化低等問題,并探究綠色農業發展路徑,即制定綠色農業發展政策、構建綠色農業發展科技創新體系、打造綠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培養鄉村人才,并引進農業專業人才。
關鍵詞:鄉村振興;綠色農業;發展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是,以往農業的快速發展是以犧牲自然環境資源為代價,高投入與污染、亂排放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增加生態和環境壓力。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完成脫貧攻堅目標的任務不是終點,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構建農村農業產業體系;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發展綠色農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必然舉措。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綠色農業既要重視數量與多樣,更要聚焦質量,守護人民群眾“餐桌上的安全”;構建綠色標準化農業產業鏈,讓發展綠色農業成為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重要幫手。安康市被授予“2020年全國綠色農業十佳發展范例”稱號。因此,本文通過對安康市綠色農業的發展狀況進行介紹,分析安康市發展綠色農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從而促進安康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深化鄉村振興戰略。
一、安康市綠色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特色富硒農業優勢明顯。安康硒資源富足,被譽為“中國硒谷”,天然富硒農產品豐富。憑借發展五大富硒特色產業即生豬、茶葉、魔芋、核桃、生態漁業助力農民收入增加、深化鄉村振興。“十三五”時期,五大特色富硒產業發展成果顯著,據安康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富硒產業總額超過800億元。其一,富硒產業不斷升級,2020年安康茶葉產量3.38萬噸,全市建成茶葉園區276個;近四萬貧困戶憑借“富硒茶”增收與脫貧。魔芋種植面積與產量和加工能力均占全國1/4,建立了90個市級種芋示范園,帶動芋農10萬戶。其二,富硒產業品質不斷提升,2021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中就包括“安康富硒茶”“安康花鰱”等安康五大富硒產業。
(二)“三品一標”認證成果顯著。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把實現農業產業興旺作為著眼點。那么,歸根到底,首先要生產高品質的農產品,建立品牌,強化產業。安康秉持綠色發展理念,以“三品一標”為抓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實行綠色標準化生產,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全市“三品一標”認證取得顯著成果,其中農產品注冊商標236個,獲國家認證無公害產品324個;并持續推進“一縣一特”建設,有機農產品認證67個;認證產品綠色食品11個。“硒博覽會”“共護南水北調水源及共建富硒茶鄉”等大型博覽會的成功舉辦使安康富硒農產品得到了推廣,不僅在全國省會城市全覆蓋,而且走進歐美及絲綢之路沿線等國家市場。
(三)綠色農業模式創新發展。休閑農業作為新型交叉型產業即農業與旅游業結合,使其融合發展有效增強農業的供給動力,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大推動器。實施“旅游+綠色農業”項目,主要表現形式是農業型景點;綠色農業是景區的核心聚焦點,通過打造網紅景點、特色農產品食物吸引游客,實現了旅游和農業發展的雙重效益。安康積極圍繞鄉村人文自然風光,打造鄉旅融合之路。安康市2015年旅游收入144.9億元,2019年旅游收入超過329.14億元。其中,安康蔣家坪鳳凰茶山生態休閑觀光茶園2,400畝,2020年建立種植生態休閑觀光茶園,“茶棲谷”等特色茶園提供了“游-采-購-賞”茶葉為一體的農旅休閑游,蔣家坪村貧困農民依托茶園實現了人均年收入增收超過1,000元,憑借茶園脫貧增收,實現了“綠色興農、綠色助農”的目標。
(四)綠色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安康市積極推進綠色農業現代化發展,在政府政策支持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廣下,現代化進程加快。其一,全市建成多樣化的現代農業園區1,034個,轉變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專業合作社7,222個,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的經營方式;同時,壯大家庭農場,擁有家庭農場3,880家,以農戶家庭經營為依托聯合政府與企業建立現代化農業產業經營體系。其二,農業商貿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安康漢濱區構建了綠色富硒食品企業集群。其中,“安康富硒茶城”配套建成線上與線下銷售體系,構建茶文化展示區、茶藝品展示廳、網絡直播平臺等功能區,茶城打造集銷售、體驗、展示為一體的綜合產業鏈,解決了安康富硒茶葉銷售集散的難題,實現了茶農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二、安康市綠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耕地資源短缺。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牢記“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的底線,要采取嚴格的措施落實耕地保護制度。近年來,隨著城鎮化與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推進,耕地的非農占用愈加嚴重,綠色農田被工業園區與高樓大廈侵蝕。依據《安康市城市總體規劃》文件數據顯示,2019年的耕地總面積是543.85萬畝,耕地面積呈現減少態勢,1996年耕地765.00萬畝,耕地面積20年間減少了40.67%。同時,耕地質量差異性明顯。安康地處秦巴山區,林地覆蓋率高,耕地呈現陡、碎、差的問題,耕種條件差、實現機械化困難,雖然近年來政府采取措施使耕地面積減少的速度變緩并利用現代化技術改善播種設施,但耕地的減少直接導致糧食生產能力下降。
(二)農業自然災害嚴重。2020年3月,在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上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保障農業安全。農業災害是農業生產面臨的主風險,主要指農業氣象災害、生物災害等其他災害。氣象災害對安康地區農業綠色發展具有很強的破壞性。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安康地處山區,土地縱向差異明顯,山地和丘陵總面積占比大,松散的土壤和巖石結構容易引發自然災害,如山體滑坡,導致土壤侵蝕和其他自然災害。2020年,安康市農作物受災面6,503.4公頃,糧食絕收面積1,755.7公頃,農民收成受創;出現嚴重的洪澇災害,致成災面積4,742.3公頃,造成農業類經濟作物損失8,247.75萬元。農業自然災害帶來的的損失給綠色農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三)農業機械化落后。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是發展未來農業的新趨勢,充分利用現代智能技術于農業生產,加速變革生產方式、使智能綠色環保技術廣泛使用以提高農業生產率。目前,安康市農業現代化水平發展緩慢的困境之一就是機械化普及率低,根據《2018年全國農業機械化統計年報》,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69.10%,安康市坐落在丘陵山區,農業農作物耕種收利用機械化僅為32.95%,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據統計,全市拖拉機數量占陜西的3.22%,收割機數量占陜西的1.06%,機械化水平呈現落后趨勢。農田水利、農田輸配電等機械化智能工具應貫穿耕種、管理、運輸、秸稈綜合利用等多個環節,是穩定生產提高勞動效率,降低播種成本和增加收入的重要設施。
(四)農民職業化水平低。“留農于地”、農民職業化是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舉措。懂農業技術、通經營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是先導力量,是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實保障。近年來,安康市積極實施科技興農人才戰略,采取了培訓、“田間課堂”、線上遠程教學等一系列學習方式。但農業專業人才匱乏仍是農業發展面臨的關鍵困境。據統計,安康全市從事農業生產管理活動的人員,其中年齡五十歲及以上占比36.8%;數據表明年輕勞動力嚴重缺乏,“老人農業”趨勢化明顯。同時,鄉村勞作者受教育程度低,初中和小學文化占大多數,為82.3%,而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僅占0.8%,培育鄉村專業人才仍需多方面的努力。
(五)綠色農業產業創新化低。首先,安康綠色農業食品研發力度不夠,綠色食品停留在原材料階段。以茶葉為例,2020年全市茶園總面積達92.54萬畝,茶產量3.38萬噸。紫陽、平利茶是安康富硒茶的代表,但是多年來主打都是高品質春茶宣傳、銷售,導致夏秋茶利用率不高,無法使茶葉資源最優配置。其次,綠色農產品冷藏運輸鏈不完善,產后保鮮、加工等環節科技攻關滯后。而且,綠色農業產業配套設施欠缺,安康平利等縣依托本地的茶農業資源構建綠色休閑農業,打造農業與旅游融合的模式,但仍停留在觀光采摘的初級階段;相關的旅游服務中心、無線網絡等基礎設施和服務不健全。
三、安康市綠色農業發展對策建議
(一)制定綠色農業發展政策。一是貫徹和落實生態補償政策。安康地處秦巴山區,應制定退耕還林還草、限制化肥農藥施用、規范與約束污染工業產業發展等相關措施,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制定并實施發展有機農業制度,市場補償與政府補償等惠農政策。二是推動土地規模化經營政策。安康地處秦巴山脈區域、林地占比高,人均耕地面積不足,耕地質量不高,因此受到土地小規模經營的限制,使得現代化技術應用、農產品品質優化、市場競爭力提升等方面受到約束,那么,土地流轉與適度規?;蔀檗r業結構調整以及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三是建立農業災害保險制度。地方政府應將農業保險的發展與我國農業防災救災體系結合起來,完善農業氣象災害保險制度及法律法規,加強對農業氣象風險防御機制的構建。
(二)構建綠色農業發展科技創新體系。“十四五”規劃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構建綠色發展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一是發展智能化農業。將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農業生產全過程,運用智能化機械化工具推廣綠色高效技術:節水澆灌、無土栽培。二是創新循環農業發展模式。2019年全市化肥使用折純量10.50萬噸,農用塑料膜使用量0.31萬噸,化學污染嚴重;對于養殖污染與化學用品的污染,應借鑒國外先進的理念與技術,優化養殖發展、使種植業與養殖業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強化循環利用技術推廣、充分利用綠色農肥。三是建立農產品追溯與監管體系。嚴格控制品種選擇、技術培育、產品檢測,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跟蹤和監控。
(三)打造綠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首先,緊扣農產品生產前、中、后各個環節,構建將生產、研發、管理于一體的標準化系統體系,打造中高端農產品。加強特色富硒食品魔芋、核桃、茶葉的研發加工,創建安康市知名商標,讓綠色農業品牌與綠色食品工業品牌形成互補。其次,以“綠色生態”為主方向,發揮農業的多功能附加價值性,促進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讓農戶與其他新型農民利用二三產業的高附加值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利用互聯網加強種植飼養結合、農旅結合等新興農業發展模式的應用和推廣,進而擴大農業發展空間,增加農民收入。
(四)培養鄉村人才,引進專業人才。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鄉村建設中人才是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要素,全面推進鄉村產業與人才振興。而農村勞動力不足、專業人才缺乏,是當前鄉村地區發展面臨最突出的問題,推動安康市鄉村綠色農業的發展,必須首先解決“人”的問題:一是“校鄉聯合”加大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引進農業院校教學專業人士傳授新型培育與管理技術、普及綠色農業種植管理與市場銷售等知識以增加專業技能,通過學校與鄉村聯合強化綠色產業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二是探尋農民教育與培訓方式以及如何推廣農業種養技術知識。努力使致力于農村建設的人留在鄉村、扎根鄉村,把本土農民由人力資源變為人才資源。
作者:孫夢夢 單位:西安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