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鄉村振興下農村旅游發展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農民問題就是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發展農村是發展社會的關鍵所在。多年來,在如何發展農村、建設農村的問題上,我國不斷開拓新的方向、提出新的策略,而可持續發展思想理念始終貫徹其中,用以指導農村、農民向新時代邁進。因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手把手將資源、資金交到農民手上,不如開發建設農村特色,讓農民成為現代化、科學化的農民,積極投身于現代農村建設事業中,繼而長期有效地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而生態農業旅游就是兼具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一個發展方向,是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力。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嚴賢春編著的《生態農業旅游》一書,基于鄉村振興視角,探析了生態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邏輯清晰、內容詳實,是一部較為全面、系統性地闡述生態農業旅游的理論和實踐的專著。總覽全書,其主要呈現以下幾大特色。
一、詳細介紹了生態農業旅游的定義、原理與構成
作者在“前言”部分表示,生態旅游建設的難點并不是旅游本身問題的解決,而是如何站在長遠發展的立場,以農村發展與旅游業態相結合的視角對農村生態旅游進行統籌考量。并且,對于農村這種資源量少,又急需通過改革建設來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地區來說,如果建設不成功,會進一步加大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難度。因此,作者認為在建設生態農業旅游之前,必須要對其定義、原理與構成進行充分了解,只有掌握足夠多的基礎知識與原理,才能夠在更大程度上保證相關決策的正確性,繼而降低農村旅游資源開發風險,真正做到為農村建設、為農民轉型考量。作者也表示,一些貧困地區雖有各項政策的扶持、農民們的艱苦奮斗、社會各方力量的支持,但農村建設并沒有達到理想效果、農民未能脫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原住居民并沒有有效理解脫貧的真正含義,相關工作人員也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村產業發展的關鍵之處。因此,對相關理論進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對于提升旅游業建設的成功率具有必然的積極作用。在第一章“生態農業旅游的基本知識”中,作者對農村生態系統與生態農業,以及城郊生態農業與旅游開發的產生、發展、特點、類型、作用、功能進行了深入分析,充分說明了生態旅游的產生契機,及其對農村、對社會、對國家的積極作用。生態旅游這一概念最早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提出,指的是以維護自然環境和提升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為目的而開展的旅游建設活動,其中維護自然環境是指維護農村的生態系統平衡。而之所以產生“生態旅游”這一概念,本質原因是人們對旅游業不斷增長的需求,但是旅游項目的建設又必然會對生態平衡造成影響,故人們在思考如何滿足旅游需求和維護環境的平衡點時,便誕生了生態旅游這一概念。生態旅游概念出現之后,迅速在發達國家得到響應,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與經濟效益發生矛盾、認證標準難以統一等一系列問題。作者認為這些問題就是我國開展生態旅游建設所應該重點解決的問題,否則直接以結合生態環境特征的方法去開發旅游產業,仍舊會遇到相關問題。在第二章“生態農業旅游者及市場開拓”中,作者又從旅游者的角度分析了“生態農業旅游應該以一種怎樣的心態,以及怎樣的起點去構設開發規劃”。作者指出,任何一種主題的旅游產業都是以獲得經濟效益為最終目的,這一目的的實現依賴于消費者的消費意向。尤其是對于農村旅游業開發來說,其載體地勢偏遠、遠離城市經濟區、遠離消費者群體,如何引起消費者注意、促使消費者產生消費意向、推動消費者消費更是其主要考慮的問題,是農村生態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基于此,作者以國內比較成功的旅游案例為典范,通過案例分析指出消費者的市場開拓需要考慮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同行競爭問題。旅游行業內的佼佼者,都是在一眾競品中脫穎而出的,這意味農村旅游業發展需要有一定創新性與競爭點,用以吸引消費者目光。第二層面就是定位問題。旅游業雖以游客流量作為獲取經濟效益的關鍵,但留住熟客也是非常關鍵的經營策略,這就表明農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需要立足自身優勢,明確自身的優勢定位,以便規劃出相應的攬客策略。隨后,作者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對當代旅游業的市場開拓方向進行了深入分析。作者指出,當代旅游者分為了年長者和年輕人兩大“陣營”,這兩個陣營的旅游需求和產品需求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消費力都十分可觀。年長者時間較為充裕、偏向結伴同行,以及更愿意與旅行社等輔助機構進行合作,這說明當地的旅游產業在建設環境之余,也可以與旅游相關的產業建立合作關系,從而實現對消費者的定向吸引,縮減從吸引顧客到顧客前來消費的時間。而年輕人更加注重體驗感,對旅游景點的舒適度要求較高,且行為模式更加自由,這說明農村當地可以適當加強服務上的專業性,從而有效吸引這一消費群體。
二、提供了全面具體且針對性較強的開發方向參考
從上述內容可看出,生態農業旅游市場的開拓重點在于吸引年長者和年輕人這兩個消費群體,對此,作者進一步圍繞兩個群體需求展開論述,提出以現代性與非現代性并行的旅游開發模態吸引消費者,達到市場開拓的目的。非現代性指的是田園農業旅游、農家樂旅游等比較重視民俗風情的旅游模式,該模式可以有效吸引年長者消費群體前來消費,例如,開展文化主題或者民族主題的活動,用以滿足年長者的文化需求。現代性指的是農業示范、休閑觀光等偏重休閑娛樂的旅游模式,這類旅游模式可以滿足年輕人學術性和娛樂性的需求,從而有效吸引年輕消費群體,如歷史探討、巖洞探險等活動的開展,可以觸動年輕消費群體的冒險心、激發年輕消費群體的探索精神。而農村的生態環境蘊含著許多“可探究”的空間,當地農民無需改變生態環境的面貌,只需要適當提升探訪的安全性就可以滿足年長者與年輕人兩個消費群體的多樣需求。在第三章“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及產品開發”中作者又提出,生態農業旅游可以添加產品開發這一發展方向。例如開發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等特色商品,這樣一方面可以擴展農業產業經營渠道,增加農村生態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創業、就業機會,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從而真正實現有效利用農村區域的每一個生態資源。在第六章“生態農業旅游的規劃與實施”中,作者提出旅游景點的科學規劃、有趣構建也是農村生態旅游業開發方向之一,例如可構建生態建筑與現代庭園,用以點綴、美化農村區域,或利用地方生態景觀直接構建位于景點外圍的垂直參觀站臺,以便增強觀賞效果。再如,對一些地勢較為獨特且具有一定風險的自然景觀,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前提下進行再次利用,實現自然景觀與人造景觀的協調統一,用以增加旅游區吸引點。
三、以專業性角度提出了科學合理的管理策略
作者在對生態農業旅游資源開發、發展方向與發展策略進行研究時,也從專業性角度提出了一些科學合理的生態農業旅游項目管理策略。對此作者表示,生態農業旅游的建設基于生態環境,而保護生態環境又是每個國家、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生態農業旅游既要開發,也要維護。對此,作者在第四章“生態農業旅游環境與保護”中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與解決策略,旨在加強旅游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對建設過程中所有廢棄物的排放量進行嚴格監管,使廢棄物處理務必要符合國家標準,還要聘請專業人士對當地土壤環境進行調查,盡可能減少土壤污染,且一旦發現污染應立即進行修復。另一方面,在進行旅游項目建設前需要對當地的環境容量進行確認,不應開發任何超過環境承受度的項目。當然,生態環境的維護并不僅要仔細考量環境容量,建設過程中所應用的材料也要著重考量,達到物盡其用,從而減少生態環境的消耗。此外,在第七章“生態農業旅游管理”中,作者也從人員管理、產業管理等角度出發,研究論述了具體管理策略,旨在指導旅游區生態保護。其一,在旅游產業正式開業前,務必要對每一位農民進行培訓,例如開展一些簡單的話語培訓、生態環境防護培訓,讓農民真正意識到生態農業旅游的優勢在哪,讓他們對生態環境建立最根本的保護意識;其二,規劃好農民在產業內的角色定位,保障產業能夠根據預設的計劃順利運轉;其三,當地政府以及扶貧工作人員,需要在外圍設定一套產業化經營的策略,其產業化經營策略中既要包含核心業務的運轉邏輯,也要包含如何進行創新的思維模式,做到真正從專業性、長遠性角度出發,激發生態旅游產業的活力;其四,需要設定一套對應的效果評價體系,用于審視旅游產業是否處于積極正面的狀態。綜合來看,該書研究視角比較全面,既可供農業林業以及旅游開發行業相關人員閱讀參考,也可以作為相關院校的工具書。
作者:高小茹 胡曉立 單位:四川城市職業學院 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