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業發展中植物保護技術淺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各領域生產經營建設目標從原有提升經濟效益轉至實現可持續發展方向,重點強調采用科學方式,推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農業發展期間,生態農業建設是貫徹落實可持續產業發展理念的重要方式,需要應用更加有效的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獲得更高生態效益。本文就針對此,以在生態農業發展中應用植物保護核心基礎的重要意義為切入點,闡述保護核心技術在生態農業中的實際應用,最后提出提升植物保護核心技術在生態農業發展中應用有效性的具體措施,以期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理論性幫助。
關鍵詞:生態農業;植物保護核心技術;實際應用;發展
就目前來看,農業依然在國民經濟總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為盡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目標,推動生態文明社會主義建設進程,需緊抓生態農業建設工作,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核心,建立起生態農業新模式。生態農業需在保護周邊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穩定提升農作物產量的質量,因此應研發出更加先進的植物保護核心技術,加大病蟲害防治力度,控制農藥及化肥用量。
1植物保護核心技術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應用重要性
1.1植物保護核心技術概念。植護保護工作主要由植物病蟲害專業演變而來,主要包括植物病蟲害識別、農藥安全使用、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內容。與其他植物相關工作相比,植物保護核心具有更加顯著的跨學科特征,與農作物學、園藝學與農業資源利用學密切相連[1]。同時,在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的實際應用期間,也會涉及動物學、植物生理學及細胞生物學等。
1.2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的應用重要意義。就目前來看,我國農業建設逐漸趨向于生態化、可持續化發展,通過運用綠色循環經濟理念,滿足人民基本生存需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目標。生態農業建設工作需要以生態學為原理,通過將現代科學技術與農業管理策略有機結合在一起,增強農業生產建設期間的綜合效益。相較于普通農業發展模式而言,生態農業需要經過系統設計,與林業、畜牧業、漁業等各級產業密切相連,最大限度提升農業經濟生態效益。植物保護核心技術能夠切實降低農作物農藥及化肥用量,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使生態農產品在農業市場中具有更高競爭力。同時,將植物保護核心技術應用在生態農業建設中,也會將農業發展重點從提升經濟效益轉變為減少周圍環境破壞等方面,對響應社會可持續發展號召,實現綠色、生態農業建設目標意義重大。植物保護核心技術轉變了原有植物保護方式。由于農作物生長需要適宜的酸堿度、溫濕度以及滲透值等環境因素,在土質不佳、管理不到位等情況下,土壤內部難免會出現真菌或細菌,嚴重影響到農作物生長速率[2]。傳統植物保護技術主要噴灑農藥的方式實現殺菌除害目標,雖然實際殺菌效果好,但農藥中殘留的有害物質會導致周圍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食用農藥殘留量過多的農作物也使人體遭受不同程度損壞。植物保護核心技術推行的三免技術與三誘技術,從根本上降低了農藥使用量,減少病蟲害防治工作,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不僅如此,植物保護核心技術也能夠控制農作物生產與管理期間的使用成本,通過積極應用新技術與新設備,增強農作物產量與附加價值,盡早實現農業生產經濟利益最大化目標。
2植物保護核心技術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具體應用
2.1三誘技術。三誘技術主要就是指光誘、以及性誘。其中,光誘主要就是利用頻振式殺蟲燈。為害蟲提供特殊的光、色以及波等環境,使其能夠聚集到指定區域,進行大規模消滅。此種方式屬于物理防治手段,不會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經過實際驗證發現,頻振式殺蟲燈能夠有效殺死吸果夜蛾、斜紋夜蛾、甜菜葉蛾與地老虎等害蟲。在夏季高溫季節最高能誘殺成蟲700多頭,殺蟲范圍廣,效率高,被有效應用在生態農業建設之中[3]。對比傳統噴灑農藥滅害方式,使用頻振式殺蟲燈能夠減少勞動強度、降低農藥用量,對人畜均無明顯損害,綜合效益更高。主要就是在農田中設置黃板。由于部分害蟲具有趨黃性特征,因此可以有效殺滅對黃色較為敏感的害蟲,如茶芽蟲、粉虱等。在設置黃板期間,需要以東西方向為主,將黃板位置控制在指定高度,以便達到最佳吸引害蟲的效果。在實際調查中發現,一張黃板可粘取黃曲條跳甲83~240余頭,在靠近蔬菜以及加大黃板數量后,最高殺滅害蟲為364頭。由此可見,將黃板應用在生態農業生產過程中,可以控制農藥用量,緩解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為農作物提供更加良好的生長環境。性誘主要就是使用性誘劑,降低幼蟲出生率,通常需要在害蟲性成熟時使用。此種滅害方式的操作較為簡單,實際效果更加顯著,且不會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性誘劑可以在一個甘藍生長季節內誘殺成蟲為853頭,對保障各類農作物產量意義重大。
2.2無病種苗技術。植物保護技術通常也應用在農作物的有效在培育與養護中。具體來說,在選擇農作物種植品種時,應當保障農作物的適宜性,結合當地氣候條件以及土壤條件特征,選擇生長效果最佳的農作物品種,切實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在農作物栽培種植前,需要做好種子處理工作,確保種植的種子均飽滿均勻,增強提升農作物出苗率[4]。注重在植物種子處理期間控制處理溫度,避免溫度較高對植物造成額外損傷。在漫種過程中,需要保障種子被全面浸泡,增強種子滅菌效率。
2.3農業耕種技術。農業耕種技術也是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的重要分支,需要切實提升農作物在后期生長期間的抗逆性以及存活率[5]。在使用農業耕種技術期間,需要采用輪換種植方式,避免一種某作物在同一地區長期種植,導致土壤營養成分快速流失問題出現。在農作物輪種期間,需要以生態多樣性的原則,確保選擇的農作物能夠充分利用當地土壤條件及其內部養分,保障農作物高效高質生長。
2.4培肥技術。為最大限度提升農作物產量,在將植物保護核心技術應用在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還需使用科學的培肥技術,降低合成肥料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栽培肥技術使用期間關注土壤內部微生物活力,注重使用各類有機養料與肥料,為植物營造出更加良好的土壤生長環境,增強植物自身的抗逆能力。
3植物保護核心技術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應用管理對策
為充分發揮出植物保護核心技術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應用中的重要意義,為實現生態農業綜合利益最大化目標奠定堅實基礎,相關部門需加強植物保護和新技術應用管理力度,充分分析實際生產地區情況,制定出具有較強針對性、專項性的植物保護核心技術應用方案,切實提升植物保護核心技術運用效果。
3.1秉持綜合防治原則。在使用植物保護核心技術期間,需要秉持綜合防治原則,盡量避免使用大量農藥及化肥[6]。將多種農作物治理手段融為一體,制定出更加科學環保的植物保護方案,降低病蟲害問題導致機遇,增強生態農業建設期間的經濟效益。做好農作物生長全過程保護控制工作,切實把握農作物生長特征,對病蟲害防治等核心保護方案進行不斷優化及調整,切實提升農作物生長水平,增強生態農業建設期間的經濟效益。
3.2構建病蟲害預防體系。就目前來看,農作物病蟲害問題仍然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規避,但可采用科學手段有效預防。通過構建起農作物各種害預防體系,可實現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概率,縮小病蟲害影響范圍的目標。隨著農業技術發展速度不斷加快,通過在植物核心保護工作中應用先進的病蟲害檢測手段,可以及時發現病蟲害暴發隱患,立即采取有效解決措施。在構建生態農業病蟲害預防體系過程中,需要嚴格遵循因地制宜目標,細致分析地區農作物種植需求及土壤環境特征,運用多種手段控制農田生態系統,確保農作物產量不斷提升。應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構建起病蟲害預測網絡系統,對農作物檢測結果進行采集并充分分析,切實提升生態農業病蟲害防治預測工作的精準性與全面性,盡早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
3.3加強植物保護核心技術宣傳力度。當前依然有農民為提升農作物產量而使用大量農藥及化肥問題出現,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損害[7]。為使建設生態農業工作深入人心,有關單位需加強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的宣傳力度,增強農民植物保護意識,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舉例而言,定期派遣農村代表參加研討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的各項會議,確保其能夠正確認知的營養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的重要性,使生態農業建設目標落實在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在農村推行低毒農藥應用,為農戶帶來最新農藥采購指南。對農業下屬部門進行積極培訓,建設植物保護核心技術應用示范區,使農戶均能夠積極投入到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的實踐過程中,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4結語
總而言之,生態農業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為切實提升生態農業綜合效益,需充分認識到應用并發展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的積極作用,加強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研發投入力度。擴大關于植物保護核心技術的宣傳覆蓋面,完善現有生態農業建設體系,培育出更加優異的農作物新品種,確保植物保護核心技術能夠得到高質高效應用,在盡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目標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作者:祁恒佐 單位:江蘇省射陽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