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黨的以來,就高質量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親自指導河南“三農”工作時提出,要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這給予河南人民極大鼓舞和激勵,是河南做好“三農”工作的基本原則和重要遵循。河南認真貫徹落實關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先后召開省委十屆九次、十次全會,深入研究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的意見,把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提高農業發展質量與鄉村振興相結合,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結合,找準一條具有河南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近年來,河南把農業生產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大力推廣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糧食、油料、蔬菜、食用菌總產量多年穩居全國前列,獲得了“中原熟、天下足”“中原糧倉”等美譽。2019年全省糧食產量達1339.08億斤,同比增長0.7%,糧食總產量已經連續14年超過千億斤。在解決“吃得飽”的基礎上,著力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農藥化肥使用量已經連續多年實現負增長,實現了大多數農作物品種標準體系全覆蓋,蔬菜、水果、水產品等例行監測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7%以上,不僅滿足了本省1億人的日常供應,每年還調往外省大批的原糧及制成品,為全國供應貢獻了河南力量。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河南立足糧食生產大省、經濟作物大省、畜牧業大省、農產品加工大省等優勢,緊盯影響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重點問題,找準影響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供給原因,既調結構、又調布局,著力推動高效種植養殖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著力加大對小農戶的扶持力度,引導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機銜接,讓小農戶分享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改革成果。
一、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指出,要準確把握新形勢下“三農”工作方向,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優化產業產品結構。河南牢固樹立大農業、大食物、大市場的觀念,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統籌協調產量與產能、增產與增收關系,在穩定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基礎上,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豫北、豫中東推進優質強筋小麥生產,在豫南沿淮推進優質弱筋小麥生產,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已達1350萬畝,居全國首位;適度調減玉米種植面積,2019年玉米播種面積、總產量分別下降3%、1.5%;推進信陽、新鄉等水資源豐富、背河洼地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建設;在沿黃及黃河故道等地增加花生良種覆蓋率,調整高油、高油酸花生種植面積;加快設施蔬菜建設,推進工廠化育苗,開發優勢新品種;加快水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水產品等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統籌推進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
二、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業產業化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業資源要素的配置和農產品供給的效率,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根基,是農民增收的保障。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以及產業強鎮等平臺載體,建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等于一體的綠色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實現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突出做優面制品、做強肉制品、做精油脂制品、做大乳制品、做特果蔬制品。支持小麥面粉分類加工,推動小麥生產從原料端向食品端、工業品端延伸,支持中、后路粉用于生產淀粉糖和谷朊粉;肉制品向精細分割、低溫、調理、發酵和傳統熟食制品發展;引進了魯花、君樂寶等一批大型花生加工企業,推動優質花生油生產,支持飼料加工企業利用花生餅替代進口大豆餅;奶制品向低溫奶、巴氏奶、酸奶、奶酪制品發展;果蔬制品向凍干果品、果漿和果蔬粉、果蔬飲料發展,形成多品種、多層次、差異化的產品結構。
三、加大科技支撐力度
農業的科技進步有利于提升農業發展動力和生產效率。指出,“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過去10年間,全國通過334個國審小麥品種,河南達102個,位居首位;當前,綠葉蔬菜無土栽培比較成熟、果菜營養膜無土栽培技術逐步全省推廣,微孔膜水肥一體化技術被推薦在全國推廣。近年來,河南實施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發揮好高校、科研院校的人才力量,利用好農業重點實驗室、科學觀測實驗站、科學實驗基地等平臺,開展好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應用;從育種到種植再到加工,著力把科技引入農業產業發展的全過程,用科技來裝備傳統農業,讓傳統農業披上“鐵甲”、加上“數字”,推進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等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增強農業產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農業綠色發展有利于涵養農業生態系統,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指出,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當前,河南已創建13個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省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8%,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9%。著力建立農業資源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體系,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全面普及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抓好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推進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展可降解地膜試驗示范、推廣應用0.01毫米以上的地膜;推廣種養、農牧、養殖場與農田建設等結合型生態養殖模式,實現畜、糧、菜、果、茶協同發展,抓好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建好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區和果菜茶病蟲全程綠色防控示范基地。
五、深化農村改革
農村改革有利于激活鄉村產業發展動力,提高農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強調,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河南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將深化農村改革作為“關鍵一招”,堅持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著力落實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制度,探索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落實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推進“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支持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房屋,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突出抓好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兩類主體培育,推動生產性服務組織發展,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為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供支撐。
作者:盧遠方 何秀芹 盧和明 單位:河南省農業遙感監測中心 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