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合作社推進特色產業發展的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合作社作為重要的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與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通過對一個從事林麝馴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研究分析,初步探索出在關山林緣區從事林麝馴養,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特色養殖業的新路子,以期為推進合作社發展、實現產業興旺提供借鑒。
關鍵詞:特色養殖;研究;建議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之間自愿聯合、民主管理、互幫互助的經濟組織,帶動農戶進入市場是其最基本的職能,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平臺,是創新農村管理的有效途徑。本文以華亭市聚利畜牧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對其成功經驗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為推進合作社發展、實現產業興旺提供借鑒。
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性
實踐證明,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動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向前發展是進一步推進改革農村經營管理模式、提升農村經濟組織現代化水平、提高農耕產業經營效率的重要抓手。
(一)進一步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農村大部分進行了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決了農民基本溫飽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產品逐漸出現了買難、賣難的問題。對此,一些地方農村群眾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深受群眾歡迎的合作經濟組織—即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機制創新,促進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帶動農民增收,是對農村經營體制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二)助推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目前,平涼市合作社基本上涵蓋了種養業、牲畜、森林、農機、植保、科技信息、傳統手工紡織品、智慧農業、休閑農業、農家樂等相關產業,基本做到了基礎產業、優勢特色產業的全覆蓋,特色優勢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三)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
利用并積極探索了股份合作、訂單收購、農民利益返還、生產托管等利益對接制度,使合作社和農民之間形成了長期穩固的訂單與合同關系。加快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開拓了農產品市場銷路,成員之間互利共贏,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典型案例及經驗做法
華亭市聚利畜牧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建設種植養殖和實驗科研培訓基地,加強技術指導咨詢服務,強化內部管理機制,繼續規范經營管理,打造產業名牌,提升產品銷售,提高企業發展品質,推動農業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壯大,取得了顯著成績,規模不斷擴大,效益逐年提高,合作社成員由當初辦社的5人增加到現在的150人,常年用工24人,季節用工130多人,飼養林麝由當初的6只發展到現在的347只,為周邊農戶增收致富提供了平臺。
(一)建立種養殖基地,推進標準化生產
該合作社把建立種養殖基地作為基礎性工作來抓,建立連片種養殖基地,完善配套設施,進行科學規劃,建成林麝馴養繁殖基地0.96hm2。根據中國林麝飼養的有關規范、基地所在地地形地貌、基礎建設條件以及總體規劃目標等進行的功能區劃,建成標準化林麝養殖圈舍450間8100m2,建成林麝散養場1處,面積5200m2,標準化生產率達到100%。引進林麝種源130只,繁育林麝117只,流轉摞荒耕地53.34hm2,種植飼料作物20hm2,栽植飼料林33.34hm2。
(二)強化科技培訓,促進先進技術推廣
合作社把提高成員技術水平作為常規工作來抓,持續加強成員業務技術培訓。自合作社成立以來,每年堅持對合作社成員和養殖戶開展林麝養殖技術輪訓一次,組織養殖戶外出參觀學習考察一次,常年聘請縣上相關專家到合作社養殖場和養殖大戶現場指導解決疑難雜癥。通過林麝養殖技術培訓及外出參觀學習,養殖戶開闊了養殖視野、轉變了養殖觀念、掌握了林麝養殖技術,推動了林麝養殖產業發展,并帶動了周邊群眾增加經濟收入。
(三)加強內部管理,促進規范發展
合作社把內部管理作為保障規模經營的主要措施來抓,合作社設理事會、監事會、財務部、養殖產業部、培訓部。各部門均由合作社統籌管理,并密切協作,對各種養基地實施專業化技術管理,并緊密關注、考察與市場的對接,已經達到管理規范、運營順暢、收益明顯的互助性經濟組織要求。在管理規范上,合作社嚴格遵循《農民專業合作法》《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的規范,并完善了財務管理規章制度、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管理決策制度、成員大會管理制度、理事會管理制度、培訓制度等各項管理制度,配齊財務人員,建立健全財務賬簿,開展會計核算和監督,為每個成員建立成員賬戶,并作好登記工作。合作社以“民辦、民管、民受益”為基礎,以發展個體組織成員、謀求社會全體成員的共享收益為目標,實現自由運營,民主管理工作。
(四)強化服務成員,增加農民收入
合作社將服務成員視為根本宗旨,并進一步拓展業務渠道,逐漸摸索出了“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合作社與350農戶簽訂了林麝養殖飼料的種植與產品收購合同。一是與200戶農民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建立合同利益聯結機制,合作社按照合同規定長期付給農民土地流轉費,使農民的閑置土地得到了收益;二是與100戶農民簽訂雇工協議雇傭農民到合作社養殖,種植基地務工;三是與50戶農民簽訂了林麝飼料的種植,飼料采摘收集合同。協議的簽訂,拓寬了當地農民增收渠道,確保農民穩定收入,保證了合作社林麝養殖基地的飼料來源和穩定發展。林麝馴養繁殖基地已擴展到平涼市各縣區和慶陽、隴南、臨夏等周邊市(州)。合作社成員年均所得收入1.9萬元,成員戶與當地同類型非成員戶相比增收20%。
(五)開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條
合作社以產業融合為公司長遠發展的基礎工程來做,不斷強化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并積極與甘肅畜牧獸醫研究院、甘肅農業大學等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并成立了林麝繁育科技研發實驗基地,對林麝養殖管理、生產性能測定、疾病防治等方面進行了對比試驗研究,制定出林麝養殖集成技術方案,為林麝的擴繁利用和保護奠定基礎。建立了林麝種源繁育基地,向社會提供健康、優質的林麝種質資源,大力發展林麝產業。
(六)創新經營模式,加快致富步伐
合作社在做好繁育基地建設基礎上,為推動林麝繁育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經營,組建了華亭市慧源麝業林麝繁育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合作社的運營模式機制創新,經營管理模式科學,服務質量安全,效益良好,帶動功能進一步擴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合作社在提高成員經濟增收水平的同時,帶動本地林麝繁育業穩步發展和周邊林麝養殖戶增收。依托硯峽鄉林麝養殖產業示范園項目,全面指導發展新建林麝養殖企業5個,養殖戶20戶,新建林麝養殖圈舍2000間,農(獸)藥、林麝子、飼料統一采購供應率均達到100%。
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該合作社持續發展,積累豐富的發展經驗,掌握養殖技術,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取得了較好成效,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資金不足,林麝養殖規模比較小,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二是技術缺乏,林麝養殖技術多為民間養殖經驗,具體的理論研究比較少,缺乏標準的養殖技術規程;三是群眾認識不夠,林麝養殖作為新興產業,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顯著,但由于缺乏發展經驗,因此群眾仍處于觀望狀態。
(二)對策建議
一是要成立林麝飼養科技研究團隊,對林麝養殖管理、產品特性檢測、疾病防治等進行研究總結,并研發林麝飼養的新型科技,從而建立出林麝飼養綜合科技方案;二是加強對林麝飼養的推廣培訓工作,讓更多人知道并掌握林麝飼養技能和林麝產業的經濟效益,讓全社會的資金閑散投入到林麝產業中,從而大力發展林麝產業;三是形成“合作社+基地+公司+農戶”的林麝飼養管理模式,建立林麝繁育、投放、麝香和麝仔回購體系,帶動林麝養殖戶及周邊群眾從事林麝養殖和麝香采集工作;四是以增收致富為目標,帶動周邊群眾簽訂訂單合同,形成區域產業鏈,開辟一條高產值、低污染的生態養殖途徑,為當地農村建設與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四、總結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體系中具有著重要的組織引領功能,對提高農民收入,促進企業建立新型的鄉村經營結構,實現適度規模化運營,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因地制宜破解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難題,是需要思考的問題。通過對發展規模較大、穩定發展的合作社進行總結分析,有利于借鑒其成功的發展經驗,規避出現的問題,為更好更快地發展合作提供經驗做法,為推進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拓寬增收渠道奠定組織基礎。
作者:馬永鋒 單位:平涼市農業經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