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發展特色產業是振興鄉村的關鍵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凸顯,要使發展平衡,需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而實現鄉村振興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徑就是發展產業。近年來,西峰區根據獨特的資源環境,以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文化產業為主要途徑,切實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有效助推進鄉村振興。本文以西峰區為例,進一步探討利用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啟示與思考。
“產業興旺”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首要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化城市進程不斷推進,多元化因素沖擊著人們的思想和需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凸顯,如何使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結合?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首要任務。2018年4月,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要鼓勵和扶持農民群眾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為鄉村振興指明了路徑。因此,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以產業振興為依托,特別是立足各地區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特色產業的重要性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鄉村發展過程中如果沒有穩固的產業做支撐,農民便沒有固定的收入,鄉村經濟振興的目標就不能實現??v觀當前市場需求,突出個性化和地方特色的產業在市場中更具有競爭優勢,比如傳統的手工業、特色面食以及食品加工業,不僅能滿足消費大眾的多元化訴求,更能滿足市場的特色化需求,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柱。有了特色產業的支撐,鄉村經濟發展的空間將會進一步得到提高。一方面發展特色產業可以有效挖掘鄉村自然稟賦,發掘特色優勢,融合一二三產業發展,使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形成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二是發展特色產業,并不是破壞原有的生態,更不是脫離實際搞創新,而是依托區域優勢、歷史底蘊,打造“記得住鄉愁、看得見綠水青山”的新業態,從而促進經濟新跨越,助推鄉村振興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西峰區特色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主抓手。一個地域要選擇適合自己地域特征的產業相當重要,要認真通過調研、確認、培育、發展、壯大、升級、融合等多個環節才能實現。以慶陽市西峰區為例:慶陽市西峰區位于鄉村振興甘肅省東部,屬于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南北地形呈扇形,稱為“八百里晴川,不如董志塬邊”的董志塬塬面完整,地勢平坦,是全國最大的、黃土層最厚的黃土高原區。該市常年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以農耕產業為第一優勢,曾有“隴東糧倉”之稱。但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大量勞動力的外出轉移,農村出現了大量的撂荒地,再加上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設,第一產業的優勢已不再具備。為此,加快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西峰區根據自身地理優勢高質量發展屬于本土的特色產業。根據各個鄉鎮的特色,結合人文、地理、資源優勢,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宜旅則旅,形成多種業態共贏共生,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獨特產業,建立可靠穩定的農民增收渠道。
(一)堅持以農為本,發展特色農業成為鄉村振興的前提
鄉村要振興首先要扎根于農村,注重農業發展,服務于農民,充分合理利用農村的有效資源發展農村經濟。西峰區根據自身獨特的資源稟賦,以“瞄準一個產業,建設一片基地,帶動一批農戶,活躍一村經濟,致富一方百姓”為引領,合理布局,著力打造了以王莊村的露地桃、脂肪川的甜瓜、脫坳村的西瓜、米王村的奶油草莓為主要特色果品的肖金鎮“田園綜合體”果蔬特色小鎮,迎來了不少前來采摘和觀光的游客,并成立合作社、公司,成功引進火龍果、葡萄等精品果種,實現了特色小鎮一年四季鮮果不斷檔。同時依托土地肥沃、地勢平坦的優勢,采取“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將旅游觀光、采摘品嘗、推廣銷售“三位一體”相結合模式,采取有效經營模式,帶領農戶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建成現代農業高效示范園,農業觀光體驗園,蔬菜大棚、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等經濟效益突出的產業,切實將特色產業化為經濟優勢,使群眾“錢袋子”越來越鼓,實現了“以特富農”,有效推動農業產業從經營分散轉向集中化、規?;D化,激活了鄉村經濟的發展。
(二)堅持以文化為創新,發展特色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個地方人文素養的主要體現,鄉村特色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承載著助推鄉村振興實現文化自信的希望。隨著城鄉的統籌發展,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鄉村文化也受到新型都市化的影響,在傳承優秀文化基因的同時也展現出了自身的特色。為此,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鄉鎮、文化產業特色村和文化產業群,成為鄉村振興的活力源泉。西峰區顯勝鄉依靠豐富的人文資源、樸實的自然風光等資源優勢,堅持道路、青山、河流、村落齊抓共治,推行實施“旅游+”戰略,將蒲河川打造成生態旅游龍頭,以黑老鍋冰窟、月亮灣香草園、清水溝為突出特色的一批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打卡地,形成了蒲河流域旅游風情線。在做好“水文章”、念好“山字經”的同時根據城市居民短時間放松、休閑、娛樂的需求,堅持新農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開發出休閑娛樂項目,建成特色瓜果、蔬菜觀光采摘示范園,并配備不同價位的休閑餐飲區、農業科普區,來吸引前來休閑觀光的游客,實現了將田園變為景區的目標規劃,比如:小崆峒旅游文化節、櫻桃采摘節、油菜花節、大眾高山滑雪比賽等節會,使鄉村旅游達到了新的高潮,初步形成了“春可賞花、夏可避暑、秋可采摘、冬可滑雪”的四季旅游特色模式特色縣區。近年來,西峰區依靠香包文化將農村的閑散勞動力——家庭婦女集中起來進行培訓。為了使香包產品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西峰區持續推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科技、金融高度融合,每年邀請國家級、省級香包刺繡及剪紙等藝術大師,對從事香包刺繡的技藝傳承人面對面、手把手指導,并在香包刺繡圖案的設計思維方面給予啟發引導,打造香包、剪紙、編織、刺繡等婦女手工“精品坊”,增強文化產業活力。目前,全區共有香包民俗文化產品營銷公司40多個、香包民俗文化產品生產基地10多個,香包專業刺繡人員超過了1萬余人,每年的香包產量及設計元素等民俗文化逐年呈上升趨勢,實現了新的經濟增長極,被稱為農村的“炕頭經濟”。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特色產業的啟示與思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億萬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承擔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
(一)加強組織引領是特色產業發展的根本保障
黨的基層組織肩負著黨在農村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實施和部署重任,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盡早實現的生力軍和根本保證。西峰區特色產業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關鍵是有著強有力的基層黨支部。在特色產業創新發展過程中,村級兩委班子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真研究各村的特色和地理優勢,建立農業科技創新行動包抓工作機制,成立工作專班,細化工作措施,加強項目、人才、基地等科技資源整合,將亮點工作任務細化到單位、量化到個人,逐條逐項推進落實。使農民內生動力被充分激發出來,全村齊心協力發展產業,推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二)加強人才培養是特色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產業要發展壯大,要突出其特色,關鍵是要培養專業人才。近年來,鄉村發展速度加快,城鎮化率逐步提高,鄉村大量人才外流,進城務工人員落戶城鎮的數量增加,“空殼村”現象層出不窮,人才外流現象嚴重,致使好的政策和資源難以得到充分利用。西峰區多管齊下強化農村實用人才培育,積極引導大學畢業生、外出務工青年,致富能手、在外企業家回鄉,打造特色產業品牌,建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為新型產業研發注入活力,使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優勢得到進一步提高。政府還邀請當地的土專家,給發展產業的農民講授種植技術、施肥方法等,從而使特色產業為鄉村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堅持市場導向是特色產業發展有效途徑
市場需求是特色產業得以發展壯大的主要動力,產業需根據市場需求提供產品,運營企業在市場的不同發展階段制定合理的市場產品和運營方案,不斷探索特色產品精深加工方式,完善生產、存儲、銷售產業鏈,進一步增加特色產品的附加值,給當地群眾帶來更多收益。西峰區根據市場的需求,堅持因地制宜、引導貧困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把果品產業作為區域優勢產業,把瓜菜產業作為綠色高效產業,把草畜產業作為基礎主導產業,把小雜糧、馬鈴薯、黃花菜作為局部的地方特色產業,打造品牌,夯實產品質量,做大規模,形成了“村村有特色、鄉鄉有產業”的特色經濟片區,并依據龍頭企業帶動優勢,采用“企業+基地+農戶”的方式,引導農戶加大產業發展力度,瞄準市場需求,先后建成華興土特產、天富果業、隴東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5戶,北地紅調味食品有限公司提供籽中、肥料引導顯勝鄉、肖金鎮農戶種植辣椒,年訂單已達到1533.34 hm2以上,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效益,有效推動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無縫對接。鄉村要振興關鍵是產業要興旺,發展特色產業就是通過鄉村資源優勢創建“產業+模式“,推動文化體育、農業觀光旅游的有機結合,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實現鄉風文明,讓廣大群眾向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
作者:繆文靜 單位:中共慶陽市西峰區委黨校(慶陽市西峰區行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