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商業銀行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應著力實行鄉村振興戰略,重點解決“三農”問題。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振興,商業銀行應以農業產業鏈為基準開展集約化金融服務,實現各個產業的有效融合。分析了商業銀行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措施,以期為今后順利推進商業銀行農業產業鏈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商業銀行;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
農業產業鏈發展的關鍵在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第一二三產業融合。要服務“三農”,發展優質的客戶群,保證可持續發展。采用產業鏈模式可以提高全鏈條的抗風險能力,解決“三農”發展中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
1農業產業鏈金融的基本內涵與價值
1.1農業產業鏈金融的基本內涵
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在主導產業的牽引下,結合合理的利益聯合機制,整合人、財、物等資源,整合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以及消費環節,核心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發展,增加農業產業的附加值,促進整個產業鏈的集約化發展,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的目標。農業產業鏈金融由產業鏈金融發展而來,可以從產業鏈源頭至產業鏈末端全方位融合金融產品與服務元素,滿足客戶多元化與個性化的金融需求。
1.2農業產業鏈金融的基本原理
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主要以產業鏈的核心企業為基礎,結合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設計個性化與標準化的金融產品,實現銀行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以獲得最大的綜合效益。在核心龍頭企業與上下游客戶開展物流活動時,銀行可以控制整個產業鏈的資金流,在規避信貸風險的基礎上,為客戶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1]。
1.3農業產業鏈金融的主要價值
一是服務國家的“三農”政策,整合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農戶以及協會等經營主體,促進整個產業鏈有效發展,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二是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利用股份制、合作制等創新模式推進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體系有效運行,最大限度獲得農村改革紅利,保障產業間的重組、滲透及聯動,形成新業態與新模式,增加農民收入渠道,形成良性循環。三是推進農村金融合理發展,實現專業化、社會化以及組織化的集約生產聯合體,解決農戶的金融難題,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降低運行成本,保證商業與社會責任的可持續發展關系。
2商業銀行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存在問題
(1)農業具有弱質性,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較大,抗風險能力差,很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干擾,農戶與農場主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而我國農業長期采用家庭責任制,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差。農業供給側改革依然存在產業化發展水平低等問題,缺乏精深加工產品,農民的收入并不穩定,無法保證資金來源。(2)缺乏抵押物資,農戶無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擔保,難以獲得貸款。同時,宅基地與土地等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工作缺乏完善的交易、登記以及評估機制,貸款對象無法償還時,不能有效處置宅基地與土地,存在貸款難的問題。(3)沒有建立完善的保險機制,農作物保障程度較低,無法彌補農業損失。同時,農戶的保險意識較差,購買農業保險的積極性不高,抵抗風險的能力差。(4)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根據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建立了信貸機制,運行方式、操作流程、準入條件及貸款調查等均有較強的城市特征。農戶與企業不同,其資金需求量小但急,存在較強的季節性。當前并未建立完善可行的財務報表機制,金融機構無法獲得農戶真實的金融情況,農戶也無法獲得金融機構的融資與優惠信息,易因信息不對稱產生道德與逆向風險。(5)缺乏利益聯結機制。為了保證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的有效性,經營主體應建立科學的利益聯結機制,分享對等的風險,實現合作共贏。但實際經營過程中,農業產業鏈的龍頭企業處于強勢地位,農戶與農場主處于弱勢地位,龍頭企業缺乏擔保積極性。龍頭企業處于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的關鍵環節,風險集中度高,一旦出現風險問題,將會危及更多企業與農戶。
3商業銀行促進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發展的對策
3.1轉變思維,確定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新方向
一是重新設定銀行與客戶的關系,樹立多贏理念,堅持多邊互贏、多邊互惠的原則,保證實現生態、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在金融服務對象方面,應探索更多的合作方式,為客戶提供立體服務,提升金融服務的整體效益與水準。在金融服務供給方面,應始終堅持融資一體化、公私聯動一體化、存貸中收一體化等原則,為客戶提供規劃性與針對性的金融服務,保證服務升級。在金融服務方式方面,應始終堅持全面細致的服務,遵循績效管理模式。二是樹立協同理念,充分整合內外多種合力。商業銀行應利用協同思維,整合金融機構、政府機構等部門的力量,形成整體合力。為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獲得扶貧貸款,根據規定享受貼息政策,應強化銀行、保險等機構的合作,促進農業企業建設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幫助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申請更多的金融專項債券。金融機構應堅持線上與線下的良性互動,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農業產業互聯網金融信貸服務平臺與結算支付平臺,建立信用評級、風險評估等系統,在結合支付、結算、理財以及融資的基礎上,探索“核心客戶+外圍鏈條”的營銷模式,提供線上辦理的智慧化營銷服務。三是強化遠程客服協同建設工作,保證客服中心向服務與智能化轉型,并在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上提供綜合性服務。期間還應引入遠程支撐平臺、外呼營銷支持平臺等,開辦線下銀行[2]。
3.2創新服務模式,探索定制化的金融服務
一是打造銀行、核心企業以及上下游配套企業聯合的金融服務模式,將農業產業鏈的核心企業、上下游配套企業看作整體,在結合貿易關系與行業特點的基礎上,制訂完善的現金流控制方案,明確資金結算方式與周期,完成銀行承兌匯票與貼現業務。根據農業產業鏈交易頻繁的特點提供電商服務,開設網上交易市場支付平臺、訂貨銷售平臺以及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等。結合農業產業鏈的貿易情況,制定專業的理財產品,解決產業鏈配套企業融資難問題。二是實行銀行、上游農戶、核心企業以及下游農戶的金融服務模式,通過公私聯動增強銀行的風控能力,實現多贏。三是打造銀行、市場運營管理方、商戶以及市場上下游客戶的金融服務模式。在結合市場經營管理特點的基礎上,打造電子商務平臺,拓展更多的優質市場商戶,為市場運營管理提供項目貸款、電子交易系統以及個人金融服務等服務項目。
3.3推進營銷變革,探索農業產業鏈營銷方式
掌握鏈式營銷分析方法,在分析判斷的基礎上找準關鍵客戶。合理分析客戶的業務延展度、產品寬度以及產品類型等信息,客戶群越大、不同類型的客戶越多且規模越大,鏈條越長,越適合采用鏈式營銷方法。分析客戶的話語權,結合鏈條核心產業的優缺點,準確評價綜合效益,采用合理的風險控制與產品服務模式。找出核心客戶,編制多方面的網絡體系,借助政府平臺開展項目合作[3]。梳理區域內大型農業產業客戶,在明確金融需求與生產經營方式的基礎上,制訂可行的營銷方案,并逐一對接營銷,保證群體營銷效應,獲得批量客戶。創新運用渠道,借助線上與線下營銷渠道,保證城鄉與國內外的營銷服務效果,建立合理的聯動機制,全面開發國內外的雙資源市場,保證營銷渠道與產品便捷化,建立立體網絡服務模式,升級客戶服務體驗。
3.4完善風控模式,探索農業產業鏈的風控模式
創新擔保合作機制,在信貸審查的基礎上深入了解主體現金流的使用情況,在保證還款來源的前提下,創新農村改革中的農擔合作以及產權融合模式。同時,積極利用財政資金,探索風險分擔與補償機制,在產業鏈內設置擔?;鹋c農業保險,加大正向激勵力度,在釋放農村生產要素潛力的前提下,逐級放大增信效應。除此之外,應重點解決農業產業鏈環節多、風險抵抗能力弱的問題,加大對風險的管控力度。遵循風險可控、審批高效的原則,大膽創新業務辦理流程,對重點客戶采用聯合授信的調查方法,簡化信貸審查流程,全面升級客戶體驗。同時,還應利用線上綜合金融服務方法,創新惠農線上平臺小額貸與特色產業貸等產品,在保障多樣性金融服務的基礎上,及時修訂信貸制度,保證時效性與針對性。還要強化重點風險防控工作,在動態分析、深度研究以及立體監管農業產業鏈的基礎上,建立信用風險監測、預警、評估以及預防機制,形成自下而上的風險預警模式。相關部門應全面分析客戶申辦業務的真實性、合理性以及合規性,判斷農產品的周期風險、監管風險以及原料風險,明確客戶經營管理與財務運營情況,確定農村房地產與土地承包精英群,精準測算授信額度。除此之外,還應在建立數據模型過程中積極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建立可行的制度、崗位、技術以及人員制約機制,全方位提升貸后管理的數字化水平,保證風險防控的智能化水準,完善風險防控工作[4]。
4結束語
我國農業向現代化轉變,需要實現產業化。實現產業化的關鍵在于培育更多的龍頭企業,在多個方面給予支持,尤其是金融支持。分析了商業銀行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模式,據此確定合理的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趙曉丹.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企業財會內部控制監督機制的完善[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9(4):50-51.
[2]吳劉杰.推進農業產業鏈金融的思考與建議[J].武漢金融,2017(2):72-73.
[3]董雪,曹金瑩,黃英,等.供應鏈金融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5(8):55-56.
[4]唱曉陽,姜會明.農業產業鏈融資難問題的應對策略[J].云南社會科學,2016(7):62-65.
作者:張博 單位:臺州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