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業保險發展現狀調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發展農業保險,充分發揮保險機制的作用,分散和轉移農業風險,對于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穩定農業生產,保護農民利益具有重要意義。多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大力支持發展農業保險,農業保險立法也在進一步的完善之中,然而,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仍然存在諸多困難。本文通過對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農業保險種類及農業保險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展開調查,簡要分析影響崆峒區農業保險發展的因素,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業保險;政策性農業保險;純商業性保險
平涼市是甘肅省下轄的地級市,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皮毛集散地,甘肅省主要農林產品生產基地和畜牧業、經濟作物主產區之一,同時,平涼市是農業經濟落后的一個市,土地貧瘠、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發使得平涼長期面臨"靠天吃飯"的窘境。農業發展久滯不前,"三農"問題得不到有效改善,要解決好平涼地區的發展問題,保障農民收益,建立健全農業保險體系勢在必行。
一、平涼市崆峒區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崆峒區作為中心城區以林業生態和林果產業為重點,不斷推進鄉村綠色通道、生態綠化、義務植樹面山綠化、矮砧密植蘋果標準化示范園建設,全面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截至2017年底,全區建成綠色通道1740.5公里,新增造林23.75萬畝、城市綠地192萬平方米,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4.59%,城鎮綠化覆蓋率達到37.3%。與此同時,在果園建設上也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全區新植蘋果6.02萬畝,完成林下種植1.5萬畝,新增林下養殖示范點16個,家庭林場26個,投入林下養殖(雞)67萬只,種植中藥材1.5萬畝,建成涇河川種苗基地,育苗面積2萬畝。生態建設與果園建設的不斷推進,進一步促進了農業保險購買力的上升,蘋果保險與森林保險尤為突出。崆峒區農業保險于2007年開始試辦,截止2018年上半年,農業保險種類已增至15種,實現了從種類單一到種類繁多的成功轉變。其中,屬于中央補貼型的險種投保率可達80%甚至90%,以玉米、馬鈴薯、冬小麥、能繁母豬、林木保險(公益林木)為主。但相對的,屬于市級補貼型的險種投保率只有20%左右,以蘋果、肉牛、溫室大棚為主。雖然政策性保險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較大改善,但其所面臨的發展前景依舊不容樂觀,而純商業性保險險種因為開辦難度大,資金困難等原因至今未有明顯突破,崆峒區農業保險發展任重道遠。
二、崆峒區農業保險發展存在的問題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無論是各個行業領域還是每個人,在其運動的過程中都伴隨著風險,農業發展自然也在其中。劉金霞在《農業風險管理理論方法及其應用研究》中認為:“風險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的特定期間內,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實際損益與預期損益的差異變動程度。”為了應對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在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崆峒區農業保險體系已初步建立并實行,但在其具體運行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農戶方面。基于農民對于農業保險的了解情況,我們采取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對此加以深入的調查。在對農戶的訪談過程中,我們了解到農民對于農業保險的概念極其薄弱,很多農民對農業保險持不信任態度。我們按照文化水平將調查對象分為三個層次,以50戶為例:初中畢業的農戶占了調查范圍的36%,高中畢業的農戶占8%,而小學未畢業的農戶占56%;其中,基于了解農業保險而投保的農戶只有10%左右,在這10%的人群里,又以文化水平在高中畢業層次的農戶為主;而基于國家及政府補貼而投保的農戶占57%。農戶是農業保險最主要的投保對象,然而,農業風險意識淡薄,缺乏參加保險的主動性,農業經濟承受能力有限,無法負擔高額保費,農民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進一步加大了農業保險的經營難度。中國農民的風險意識和憂患意識,可能要強于其他人。問題在于農民選擇逃避風險,而沒有選擇主動去了解風險減輕風險。綜上,農民方面的主要問題是:保險意識薄弱,絕大多數農戶對保險認識不清,心存僥幸,不愿意購買保險;農民經濟承受能力有限,無法負擔高額保費,對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農民有很強的依賴政府救濟心理,不愿意投保。其次,政府方面。《農業保險條例》第五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農業保險工作,建立健全推進農業保險發展的工作機制。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農業保險推進、管理的相關工作。但長期以來,我國保險機構的組織制度比較單一,地方政府保險組織仍在進一步的完善之中。農業保險領域專業人才的缺乏、地方政府資金扶持力度不強、相關公務人員缺乏系統的保險知識培訓,農業保險宣傳成果未得到有效保障,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保險意識未能得到完備的制度管理,相應的規章制度仍需進一步的加強與完善。最后,金融機構方面。根據2017年省公共資源交易局招標結果,崆峒區種植業承保機構為人保財險公司,輔承保為中華財險公司和人壽財險公司;養殖業由中華財險公司承辦,輔承保為人保財險公司和人壽財險公司。其基層服務網絡相較于其他保險機構而言比較完善,同時也設有專門的農業保險經營部門,然而仍然存在以下問題:1.相應的專業人員并未完全到位,負責農業保險的相關人員也未得到系統的培訓;2.宣傳手段比較單一,主要由負責宣傳工作的人員下鄉進村宣傳,而宣傳內容往往與實際情況不完全契合,農民對于此類宣傳的信賴程度較低,宣傳工作往往得不到預期的效果;3.崆峒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缺乏政府政策激勵,財政補貼力度不強,保險公司對于某些險種的保險活動往往無法順利進行。全區的蘋果種植面積為100多萬畝,投保的蘋果地面積可能只有20多萬畝,投保率僅為20%,而且,不僅僅是蘋果,肉牛、溫室大棚的投保率也無法得到保證。
三、對于崆峒區農業保險發展的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建議。首先,農戶方面:定期定點對農戶進行專業知識培訓,提升農民對于農業保險的認知,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在農民中間的影響力;定期指派專門的技術性人才對作物的生長進行專業的培育,對農民進行統一的技術指導,強化農民對于農業風險的認知。其次,金融機構:主要有以下兩點建議:1.加強農業再保險和大災風險安排以及應對風險的力度。就崆峒區的災后理賠環節而言,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損失認定就存在技術上的障礙;應對風險的力度較低,沒有完備成熟的應對風險預案。2.對農業保險的主要工作人員進行系統、嚴格的培訓。宣傳力度不夠,宣傳人員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是影響農民投保的重要因素。最后,政府部門:區域性農業保險立法正處于起步階段,對于農業保險的市場經營沒有明晰的立法規范;保險組織單一,地方政府未設立相對獨立的農業保險部門,農業保險的發展缺乏政策性激勵;地方性政府缺乏專門的技術性人才,很多政策和規定未能得到有效的實行;同時,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政策性補貼,為農業保險的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李霞.欠發達地區發展農業保險的相關思考———以甘肅省平涼市為例[J].中外企業家,2017.
[2]劉金霞.農業風險管理理論方法及其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04.
[3]田甜.我國財政補貼農業保險問題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6.
[4]陳世軍.作物生產風險評估與保險對策[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5]雷建.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模式探討[D].四川大學,2005.
作者:潘麗娜 李樹棟 靳響響 謝凱強 路育中 單位:甘肅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