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礦區地質環境治理規劃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進一步加大。為了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我國在近些年來對礦產資源進行了進一步的管理和開發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伴隨著礦產資源的持續開發,各種礦山地質災害和由于礦物開采引發的環境問題也逐漸突出。
礦物資源的開采,在滿足國家發展和人民需要的同時也對礦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地質破壞和環境污染。只有對礦區的地質環境采取合理的治理和規劃,實現礦區地質信息的可視化,提高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將對以GIS技術為基礎構建的礦區地質環境治理規劃信息系統進行介紹,對該系統在應對礦區地質環境信息管理方面問題取得的成效進行研究。
1實行礦區地質環境治理的意義
由于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劇增。在過去的一段時間,由于管理系統的不完善造成采礦區地面下沉,地質結構改變,因此而導致的采礦區地質災害頻發。同時,開采過后遺留的的礦坑、礦洞造成安全隱患。地形地貌的改變使土地無法耕種,大量耕地被破壞。這一切都造成了持續增多的人口數目和不斷減少的耕地面積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穩定造成影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礦過程中造成的地質環境破壞例如礦坑、礦洞等,如果在采礦結束以后沒有進行有效治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造成采礦區地面下沉,給采礦區的人民群眾和政府機構留下難題,甚至會對幾代人造成影響。因此,針對現階段采礦區存在的地質環境破壞問題,本著對國家和人民負責任的態度,應該對采礦區的地質環境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2GIS技術的介紹
GIS系統,全稱為地理信息系統,又稱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是一種與計算機科學、地理學、測量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科學。GIS系統的概念早在1950年左右就被提出,但并未引起較大的重視。1990年GIS系統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計算機普及帶來的數字化信息管理體系應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使得GIS系統實現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應用。與此同時,受到現階段各種條件因素的限制,GIS系統仍有較大的潛力有待發掘。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該系統認識的不斷加深,在全世界范圍內約有80%的信息資源和地理環境資源與該系統有關。這一數據引起了整個信息產業的巨大震動,這將會引起計算機軟件開發產業的巨大變革。但是,當今社會,由于信息的和傳播越發便利,海量的信息會給GIS系統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只有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進行進一步的深度開發,才能從根本上滿足當今社會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3GIS系統對管理礦區地質環境的意義
由于我國現階段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進程的穩步推進,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近些年來,隨著對礦產資源的大肆開采,開采后造成的礦區土地下沉問題愈發嚴重,對礦區地質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針對礦區環境問題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對礦區環境進行治理,尤其是國務院的“土地復墾規定”,對由于礦業開采過程中出現的礦坑、礦洞等會礦區地質環境造成影響的破壞性因素,在開采結束后必須對開采造成的沉陷進行治理。目前,礦區土地復墾工作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很多在開采過程中造成的地表下陷等問題得到了解決。在進行土地復墾工作發現,土地復墾涉及到采礦、地質、農林、生物等眾多領域。要完成好這一工作,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涉及的方向各不相同,在搜集信息工作完成后還需要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整理并提出復墾的可行性方案并依據已搜集到的信息對方案的實施進行評估。傳統的信息處理方法遠遠不能滿足這些新問題的需要。要對信息進行有效處理,GIS系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4GIS具有的優勢
作為傳統學科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產物,GIS系統正在逐步發展成為對地質環境信息進行綜合性處理的平臺。不同于以往傳統信息處理方法,GIS系統對采礦造成的礦區地質變化、水源污染程度、空氣質量等信息進行綜合搜集,同時對所的信息進行評估,并對重新建立生態工農業提出相應的整改方案。依據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對方案進行做優化處理,給出最適合該地區礦區恢復的整改方案。
5結語
本文通過對GIS系統在礦區地質環境治理規劃中的意義進行分析和介紹發現,現階段的礦區地質環境逐漸趨于復雜化。GIS系統的大力開發,極大的提高了礦區地質環境保護的質量。在進行礦區地質環境恢復過程中GIS技術的滲透,可以更加精確的辨別出礦區地質環境遭到破壞的源頭并對破壞程度進行評估,從而在管理過程中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效的推進礦區地質環境規劃和治理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羅永恩,石永龍,陳文標.鹿寨縣砂石土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及防治對策[J].四川地質學報,2017(03)
[2]苗青,湯澤,張志翔.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關鍵問題分析[J].科技展望,2017(19).
作者:劉福鵬 單位: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