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舉措,有助于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提高治理能力。圍繞鄉村生態振興的基本要求,在綜合梳理當前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其存在問題的原因,繼而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振興;農村社區;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黨的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了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正式,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下文簡稱《規劃》),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階段性謀劃。由此,學界紛紛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展開了探討。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規劃》指出:“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建設生活環境整潔優美、生態系統穩定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1]”。可見,推進農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新格局,構建符合農村特性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僅是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的內在要求,而且有助于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眾所周知,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的財富。然而,農業具有先天弱質性、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雙重外部性和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具有歷史滯后性[2],以及受到城鎮化進程和快速工業化的影響,廣大農村地區存在宜居鄉村建設短板。環境惡化不僅對農村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提高造成了強烈的負面影響,而且嚴重影響了農村的和諧穩定,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農村迫切需要改變當前臟、亂、差的狀態[3]。重視并積極開展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勢在必行。基于上述現實,聚焦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問題,以期促進廣西將后發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從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1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現狀
黨的十八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更是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各級政府越來越關注生態環境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但是也存在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約束趨緊等問題。農業生產污染(化肥、農藥、飼料、地膜、焚燒秸稈造成的水體、土壤、空氣污染)、農村工業生產污染(鄉鎮經營的小型造紙廠、采石廠、化工廠等造成的污染)、農村城鎮化污染(因建房、修房、拆房、汽車尾氣等造成的污染)、農民生活污染(廚余垃圾、廢棄電池、塑料制品等造成的污染)嚴重影響了農民的居住環境和身體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從當前的整體情況來看,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迫在眉睫,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任重道遠。
1.1村容村貌不斷改善,但農民環保意識有待提高。隨著近年來政策不斷引導,各級地方政府日益重視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農村社區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不斷改善,但是仍然有部分農民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一方面是由于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農民沒有意識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嚴重性;另一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對現有環境問題的危害、預防、治理等認識不足,不能形成較強的自主環保意識。
1.2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不斷提高,但管理體系有待完善。加強農村社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是近年來農村社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已經出臺多部有關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法律法規,為切實改善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但是還沒有設立農村社區環境治理與保護的專門機構。農村生態環境規劃和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農村社區環境治理體系還不夠完善。例如環境保護的職責權限沒有涵蓋農村環境污染的所有方面,導致有些環境污染問題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沒有形成農村環境治理體系全覆蓋。
1.3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客體的矛盾錯綜復雜,有待梳理。農村社區生態治理的客體是指在農村社區生態治理中客觀存在的各種生態矛盾。從現實來看,這些生態矛盾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即由于農村經濟不夠發達,仍然存在以資源消耗為主的傳統產業;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城市一些污染大、產能低、效益差的企業遷到農村;一些鄉鎮企業的生產技術條件差,環保指標和環保質量不達標;一些傳統手工業缺乏應有的環保意識、環保技術和環保監管;農民的生態意識差,在農村生產中對生態環境保護不夠,不恰當地使用各種化學藥劑[4]。這些問題會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層面對農村社區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緊張。因此,亟需梳理這些突出矛盾,并從新時代我國農村社區生態治理的實際出發進行有效化解,從而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2.1相關政策不夠全面,不具有針對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有關部署,相繼出臺了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各項政策且不斷具體化,但是還不夠全面。例如農村社區生態治理體系的建設缺乏相應的政策規劃,農村社區生態監管機制與獎懲機制還不夠全面。同時,一些政策也不夠細致深入,沒有結合農村實際制定相應的污水排放、垃圾分類、大氣防治、固體廢物處理等政策和法規,而是籠統照搬城市環境治理辦法。一些縣、鄉政府在環境治理方面往往只是依據上級部門制定的政策,沒有因地制宜地出臺具體的政策,導致政策針對性不強。
2.2權責不明,導致政策執行不暢。負責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的環保部門與其他兼有環保職能的政府部門(農業、林業、水利、土地資源、漁業等部門)之間存在職責模糊、權限不清的問題,沒有形成統一協調機構。此外,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還需要發改、財稅、工信、建設、國土等相關部門配合。因此,在政策的實際執行中,出現環保監管職能交叉問題,導致遇到環境問題時出現爭著管或互相推諉的情況。
2.3環保監管機制不健全導致監管不到位。以廣西南寧市邕寧區為例,目前全區402個自然村中,有1/3的鄉村沒有建立環境監測站。已建立監測站的村,監測儀器和裝備也十分陳舊,基本處于無人員、無經費、無裝備的“三無”狀況,造成環保監管不到位。
2.4環保政策執法力度不足,導致執行效果不佳。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在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中缺乏積極性,沒有發揮應有作用,在執法過程中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從而導致執行效果不佳[5]。《環境保護法》第十六條明確規定:“各級地方政府應當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采取措施改善環境質量[6]”。但是在具體執法過程中,村民通過環保熱線或者其他途徑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舉報,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此外,部分基層政府一味追求GDP增長,出現政策落實不力、生態環保資金投入不夠、社會團體及民眾參與度不高、政策宣傳不到位等問題,也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成效。
3提升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的路徑
3.1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科學制定相關政策。圍繞農村社區生態環境監控政策、預警政策、治理政策、評估政策,出臺較為全面的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政策,構建完備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形成制度閉環。指導各地根據不同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文化習俗,制定相應的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政策。例如在生態破壞較為嚴重的地區,應重在治理和改善;在生態環境治理已經取得一定成效的地區,應重在保護。
3.2加強環保政策宣傳力度,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利用多種途徑開展環保政策宣傳,例如利用新媒體、視頻、廣播、知識競賽、宣傳講座、環保小手冊、環保志愿者、環保歌曲改編廣場舞等形式開展環保知識和政策宣傳,提升村民的參與率、知曉率。同時,環保專家定期進村為村民講解環保的好處和相關政策,指導村民掌握垃圾分類的基本原則,實現變廢為寶,例如將家庭廚余垃圾進行自然堆肥,讓農民知道開展環境保護就是在節約農業生產成本。此外,想方設法幫助村民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過程中享受“環境紅利”,例如發展農村生態旅游、綠色循環經濟,在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同時,增加農民的收益,借此可以促使農民自覺投入到農村社區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中。
3.3加強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政策的執行力度。3.3.1明確權責,強化地方政府在環境治理中的主體責任近年來,我國逐漸將環境考核指標納入政府政績指標,但是在農村地區落實不到位。有些地區雖然已經將此納入考核,但基本不具備約束力,而有些地方政府還沒有對此引起足夠重視。因此,應樹立統籌規劃、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理念,強調地方政府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的主體責任,通過制定明確的考核指標體系,例如制定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及年度實施意見、出臺年度生態任務和環保專項行動考核辦法等,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將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納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同時,劃清政府各部門之間的權責,避免出現多頭管理導致誰也不管、誰也管不了的問題。例如規定環境治理工作統一由環保部門執法,一旦存在需要整治的情況,再邀請林業、國土、漁業等其他部門全力配合。3.3.2建立健全環保監管機制和法律體系一是通過建立健全的環保監管機制和法律體系,樹立環境保護政策的法律權威,強化監督管理和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二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強化行政執法職能,建設一支懂法律、知政策、盡職盡責的執法隊伍,及時查處環境違法案件,促進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行。三是豐富和完善環保執法過程中的處罰手段。除經濟處罰外,對嚴重的環境事件可進行刑事懲罰。同時,在執法過程中,法院、檢察院等部門應充分配合,協調執行。3.3.3建立多方協同參與的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機制一是提升村民的參與度。農村社區作為基層鄉村治理的重要一環,農民群體的生活愿景逐漸從“解決溫飽問題”向“提高生活質量”轉變[7]。農民是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農民參與是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因此,增強農民的主體意識,提高農民的環保素養,引導農民自覺踐行綠色生產與生活的可持續理念至關重要。二是重視發揮企業的社會責任作用。對一些重視環境保護的案例進行正面宣傳,積極弘揚正能量;對一些破壞環境較為嚴重的案例,則通過媒體進行曝光[8]。三是充分發揮村民、企業、新聞媒體的作用,建立協同機制。可以通過新聞媒體投訴和曝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也可以通過新聞媒體報道和宣傳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的典型,促進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
3.4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提升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成效。3.4.1加大生態環保資金投入,改善環保基礎設施地方政府應從大局和長遠出發,加大對生態環保資金的投入,改善農村社區的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立垃圾分類回收機制,完善垃圾運轉處理體系,從而有效保障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成效。3.4.2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促進農村社區生態環境發展一是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促進資源合理配置。例如按一定比例開征以化肥稅、農藥稅為主要構成的環境稅(使用量超標之后收稅),以此有效遏制農業生產中因投入農藥、化肥造成的污染。二是建立財政補貼政策,對發展生態農業的農戶和企業給予財政補貼[9]。三是建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專門用于農村社區環境保護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10]。3.4.3建立農村環保技術創新激勵機制隨著時展,農業技術不斷更新。要樹立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環保農業的意識,從根源上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同時,農村社區人居環境污染源不斷變化,與之相對應的環保技術也應不斷創新。要鼓勵科研人員創新環保技術,并建立環保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對攻克重大難題的人員給予高額獎勵。建立技術推廣和應用制度,使環保技術有效運用于農村生態領域。3.4.4完善環保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培訓機制配備一定數量的農村環保技術人員,對農村環保工作進行檢查、監測、防治、指導、協調。注重對環保技術人員的培養,提升環保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養。引進專業人才指導農村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助力農村社區生態環境治理,從而扎實有序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工作。
作者:陳亞南 單位:南寧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