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水庫生態修復環境污染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生態修復
1.1利用土地處理技術凈化水質
水庫管理處加大治理庫區沿岸環境的力度,在庫區沿岸退耕還林,因地制宜,宜樹栽樹,宜草栽草。共綠化山林46.7hm2,庫區周邊栽樹20000多株,種植草坪20hm2。在庫區周邊構建防護植物籬帶,吸附空氣中粉塵,防止水土流失,阻斷陸地污染物流入水內,陸生植物將污染物直接吸收,構筑了凈化水質的第1道防線。
1.2利用濕地處理技術凈化水質
陡河水庫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是流域內農田徑流和村鎮污水等面源污染。濕地則由于其特有的生態功能和存在形式,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更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非常適合用濕地處理技術凈化陡河水庫的水質。
1.2.1加大對自然濕地的保護力度
陡河水庫庫區內有許多自然濕地,最典型的是陡河水庫西河電廠橋北有近千畝天然形成的典型生態濕地。沿岸長著茂密的陸生草。水中長有大量水生植物:淺灘上長著茂盛的挺水植物如蘆葦、菖蒲、荊三棱、水芹等,浮水植物有水蕨、睡蓮等,沉水植物有菹草、穗花狐尾藻、金魚藻等。水里還生長著各種魚類、蝦類、蚌和螺類等。生物種類繁多,構成多層次,立體交叉的水體凈化系統,其在水質凈化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自然濕地是脆弱的生態系統,需要進行水生植被的保護。陡河水庫管理處加大了保護自然濕地的力度,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這些自然資源,并組織人力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搞好病蟲害防治及合理收割等工作,使庫區內自然濕地的各種生物得以健康生長,最大限度的凈化水質。
1.2.2適宜地區恢復自然濕地
水庫管理處的技術人員選擇在環境適宜的區域,如東河及其上游河道、西河上游河道、各個庫灣河汊及大水面淺灘,進行水生植被保護、恢復,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環境功能。在不破壞原有植被的前提下,引種了適合本地生長的、經濟價值高的、凈化能力強的水生植物,如蘆葦、香蒲、菖蒲、荊三棱、馬來眼子菜等。增加了物種多樣性,增強湖泊自凈功能和對富營養化的控制能力,這是湖泊濕地建設的主體,也是湖泊治理、保護的根本。在這些地方形成水生生物走廊,對入庫污水及庫區周邊村莊的污染實行了分散處理。將部分污染物轉化成了水生生物,對入庫水進行了有效的凈化。
1.2.3修建半人工強化性質濕地
2004年,在東河口主河道右側修建了一個半人工強化性質濕地。此濕地占地66.7hm2,形式如水稻田,每道土埂長300m,寬3m,高出水面1m;水道寬1.5m,它們的走向與主河道成45º角。這樣布局,既有利于來水進入濕地中,又能使水滯留一段時間,以便于土埂上的植物吸收水中營養物質,增加凈化效果。在土埂上栽種楊樹和柳樹,這樣既能凈化水質,又能創造巨大經濟價值。這些樹經過幾年的生長,直徑已有十幾厘米了。此濕地凈化效果顯著,化驗其進水口和出水口的水質,4~10月份總氮和總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54.15%和60.20%。
1.3利用生態塘處理法凈化水質
生態塘是以太陽能為初始能源,通過在塘中種植水生作物,進行水產和水禽養殖,形成人工生態系統。在太陽能(日光輻射提供能量)的推動下,通過生態塘中多條食物鏈的物質遷移、轉化和能量的逐級傳遞、轉化,將進入塘中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進行降解和轉化,不僅去除了污染物,而且以水生作物、水產的形式作為資源回收,凈化的污水也作為再生水資源予以回收再用,使污水處理與利用結合起來,實現了污水處理資源化。根據生態塘處理方法,水庫管理處從2003年開始,根據專家的科學論證,每年有計劃地向水庫投放適當數量的鰱、鳙、草魚和鯽魚等凈化水質的魚苗,對水庫魚類進行增殖,目的是將氮、磷和有機物轉化成商品魚,從而凈化水質。經過幾年的增殖后,已取得初步成效。通過食物鏈的物質轉移、轉化和能量的逐次傳遞,實現了水質凈化資源化。現在水庫內水體透明度增加,浮游生物量減少,魚類種群數量增加,比例協調,生態系統達到相對平衡狀態,呈良性循環。
2結語
近幾年,上游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對陡河水庫的水質安全威脅加大。盡管如此,由于水庫管理處堅守生態治理、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3道防線,做好陡河水庫水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工作,使陡河水庫的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水標準,有時甚至達到Ⅰ類水標準,保證了市區人民的飲水安全。
作者:張靜宇 單位:河北省唐山市陡河水庫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