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海洋環境污染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1入海河口海水水質超標現象嚴重
近年來,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量比重越來越大,2007年,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量為4.2萬t,占總入海量的比例大約為65%;2008~2012年,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量大約在3.9~9.4萬t不等,占比逐步由79%升至91%左右。入海河流水質對海水水質產生較大影響,如欽江、茅嶺江注入的茅尾海海域,南流江、大風江注入的廉州灣海域,COD、氮、磷濃度相比高于其它海域,特別是茅尾海海域,無機氮普遍超標。2012年,在廣西9條入海河流的11個水質監測斷面中,南流江攜帶入海污染物為36425t,欽江為15693t,茅嶺江為8189t,北侖河為6008t,防城河為5967t,大風江為3801t,白沙河為2670t,西門江為1062t,南康江為969t。入海河流攜帶的入海污染物,如高錳酸鹽、總氮、總磷、石油類、重金屬等均比以前年份明顯增加。除茅嶺江入海河口水質多年來基本能達《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外,其余監測斷面的水質均不同程度出現超標,甚至有V類、劣V類水質情況出現,超標因子主要有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等。
1.2海域沉積物重金屬污染物含量增加
隨著港口碼頭的開發建設以及臨海鋼鐵工業的發展,重金屬污染物開始在海洋沉積物中累積富集,造成鐵山港、廉州灣、防城港、珍珠港等海域鉻金屬含量呈有顯著性上升趨勢,珍珠港海域沉積物中銅含量也有顯著增加的現象。重金屬污染物含量增加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城鎮入海排污口未達標廢水排放。據調查,2012年,所監測的17個廣西沿海城鎮排污口中,僅有1個排污口的廢水達標排放,達標率僅5.9%,其余16個排污口的廢水未達標排放。未達標排放超標因子主要為磷酸鹽、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氨氮等;二是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2012年,廣西沿海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共有廢水外排的工業企業276家,年排工業污水量7763.76萬t,化學需氧量22060.96t,氨氮748.81t,石油類66.14t,重金屬1306.6kg。大量的工業污水排放使附近海域各類沉積物因子產生明顯變化,而這些因子對廣西近岸海灣沉積物環境質量產生一定影響,造成鋅、有機碳、石油類、鉛、砷、銅、鎘、硫化物和總鉻等沉積物因子超標現象。2002~2012年,廣西近岸海域中鋅的超標率為4.8%,有機碳、石油類和鉛超標率為2.4%,砷和銅超標率為1.7%,鎘超標率為0.7%,硫化物和總鉻超標率為0.3%。不同海灣中的沉積物因子均出現嚴重的超標現象,例如,廉州灣,鋅超標率為20.0%,石油類和有機碳的超標率分別為11.4%、5.7%;茅尾海,砷和銅超標率為6.5%;防城港灣,鋅和鉛超標率分別為8.6%、6.7%;珍珠灣,鋅超標率為10.0%。反映出廣西沿岸海灣沉積物重金屬污染有加重的變化趨勢,此外,生活污水、規模養殖、港口船舶等不同途徑排放入海的污染物及其廢水、污水也會造成海岸帶重金屬污染趨勢的加重。
2海岸帶海洋環境污染風險影響分析
廣西北部灣海岸帶海洋環境污染風險影響主要來源于臨岸石化工業企業污染、有色金屬重金屬污染、港口碼頭船舶溢油污染等。廣西沿海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市現有石油開采煉制及石油產品加工企業5家、油類貯存庫12家、涉油港口及碼頭8個,其中規模最大的為中石油廣西石化欽州1000萬t煉油項目、中石化北海煉化項目(20萬t/年聚丙烯)項目。除海上石油開采位于潿洲島西南方約30km的海域外,其它石油煉制企業分別位于鐵山港、欽州港經濟開發區。這些石油開采及加工企業每年都將向近岸海域排放大量的工業廢水,對近海海域環境質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涉油港口及碼頭船舶溢油污染,也是海岸帶污染風險主要來源之一。
2.1石化工業企業污染風險影響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廣西依托兩大煉油、石化項目,將建成沿海大型儲油工程,原油和成品油碼頭,深度開發石油化工后續產品,發展乙烯、丙烯腈、芳烴、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重交瀝青等,原油加工能力規劃達到2600萬t,乙烯100萬t,芳烴100萬t。其中,欽州港、潿洲島將建成30萬t級原油碼頭及其配套工程,欽州港將建成2000萬t原油儲備庫等工程。這些石化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鐵山港灣口西側啄羅作業區,潿洲島西北部及西南部,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的三墩及金鼓江口沿岸,防城港東灣、企沙半島西部海域。根據規劃布局及潛在環境風險分析,潿洲島西南部油田區是溢油和石化有機物污染的易發區域,存在溢油事故和石化有機物泄露的環境污染風險。
2.2有色金屬重金屬污染風險影響
廣西工業與信息化“十二五”規劃指出:要充分利用廣西地緣及沿海港口優勢,引進國外紅土鎳礦資源,采用國內外先進適用冶煉技術,積極發展鎳、鉻合金及其精深加工不銹鋼產品,延伸不銹鋼產業鏈,開發不銹鋼制品。沿海三市工業與信息化“十二五”規劃對鎳鉻合金及其精深加工產業發展也有了明確目標,規劃建設的項目分布在沿海工業園區,原料主要來自海外,采取先進生產工藝和完善的污水、雨水收集處理設施后,廢水可以做到不外排,生產廠區廢水對海域的影響不大,但是,來自海外的原料礦山地質環境復雜,部分原料含有重鉻、鎘等金屬,裝卸過程中如果撒落在碼頭前沿水域,直接造成港口附近海域水體和沉積物鉻、鎘重金屬含量升高;進港的紅土鎳礦等原料在碼頭露天堆放,目前大部分堆場沒有完善的雨水、滲濾液收集處理設施,遇到降雨,碼頭區初期雨水、堆場滲濾液收集不完全處理不達標,直接從碼頭前沿排入海域,造成港口碼頭附近海域水質、沉積物重金屬含量升高。從2000~2012年水質監測結果看,廣西近岸海域水質重金屬污染指標的變化明顯,重金屬含量很低,2008年以來污染指數基本維持穩定狀態(小于0.15),從檢出率分析,汞、鎘的檢出率有上升的趨勢;2002年,廣西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重金屬污染指數有上升趨勢。由此可見,隨著“十二五”沿海有色金屬冶煉項目的增加,勢必會影響到沉積物重金屬含量升高的可能。
2.3港口碼頭船舶溢油污染風險影響
隨著廣西沿海地區港口建設快速發展,每年進出港的船舶數量快速增加,自2001年至2009年,廣西沿海各港口進出港船舶數量增加5倍;2001~2012年,廣西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10倍,說明進出港船舶大型化趨勢明顯,船舶裝載燃油數量及燃油倉單倉燃油量增加,一旦發生船身損壞的溢油事故,將會產生較大溢油量的溢油事故風險影響。特別是欽州港,自2009年以來,貨物吞吐量年均增長約1000萬t,進出港船舶大型化更加明顯,除布置了原油碼頭外同時還有海上原油過駁裝卸作業,成為我國沿海港口海上原油過駁的第一大港,發生溢油事故的風險的可能性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
3海岸帶海洋環境污染面臨的問題
3.1臨海工業企業布局部分重疊
廣西沿海城區/縣城工業園規劃整合度低,不利于資源優化配置及產業鏈延伸。廣西沿海三市臨海工業園以重化工業布局外,沿海的有些市縣也根據本地現有企業情況和資源稟賦出發,規劃建設了多個工業區,而工業區的產業規劃導向趨同。此外,除了臨海工業區外,沿海的市縣也設置了多個城區產業園。市縣間、城區內的產業園主導產業也多有同構化傾向,如北海市工業園、北海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北海市出口加工區、欽州中國-馬來西亞產業園、欽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靈山縣工業區、防城港市大西南臨港工業區等。從整個北部灣經濟區來看,沿海三市的臨海工業區、各市縣的產業園規劃的主導產業部分重疊,造成了資源及環境容量的爭奪,不利于污染物的綜合治理。北部灣經濟區應整體全面規劃各個產業園區的導向及其定位,城市之間要整合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實施錯位的發展戰略,在重大項目和重大產業布局上,充分考慮各個城市的資源環境優勢與限制因子,避免雷同、重復建設。按照《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要求,防城企沙工業園區主導產業為鋼鐵業,而根據2012年環境統計,沿海三市的鐵合金冶煉及有色金屬制造共有29家,其中欽州市轄區多個工業園就分布27家,而產值較大的鐵合金冶煉企業則建于北海鐵山港;在磷化工布置方面,根據《廣西北部灣經濟發展規劃》,欽州港工業區應布置磷化工,然而目前防城港的磷化工企業的產值占了廣西沿海三市產值的88.2%。此類現象反映了各地在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上缺乏協調性,產業的布局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要求存在明顯矛盾。臨海工業企業布局重疊,不但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且工業企業都存在污染環境問題,尤其是重化工業。重復建設,就是意味著污染潛在風險加大,對人口、環境、資源的影響就會更加嚴重。
3.2環境風險污染物種類多樣化
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實施,一批依托原油煉制企業副產品為原料的石化企業將建成投產,這些石化企業除溢油風險外,將增加甲醇、苯類、酯類、丙烯腈等石化有機污染物泄露風險。除之此外,臨港工業園區的生產項目中,污染物種類產生多樣化,許多含有風險項目,存在潛在的環境污染風險,如磷酸泄漏會造成極大的環境風險。“十二五”期間,廣西還將依托煉油、石化兩大項目,將建成沿海大型儲油工程,原油和成品油碼頭,深度開發石油化工后續產品,發展乙烯、丙烯腈、芳烴、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重交瀝青等。此外,根據北部灣港總體規劃,考慮到廣西沿海臨港工業的大發展,將形成吞吐量突變,加之西部大開發對廣西港口需求,廣西北部灣港2015年、2020年貨物吞吐量將分別增加到2億t、3.5億t。防城港漁澫港區、欽州港金鼓港區、大欖坪港區和鐵山西港區將兼顧石油和化工類接卸,這些港區要逐步實行分工承接不同類型的貨物種類,例如,液體化學品主要由金谷港區的鷹嶺作業區和金鼓江作業區承擔接卸。主要危險品主要類別有:石油制品及其他散裝液體化學品,其中后者主要包括甲醇、乙醇、硫酸、農藥和磷酸等;石化危險品主要由防城港漁澫港作業區承擔接卸,主要危險品主要類別有:燃料油、汽油、柴油、甲醇、乙醇、石腦油等。這些石化品種不但種類多樣,而且還有毒及易燃,一旦發生事故災害,就會危及人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同時還造成環境污染風險。
3.3應對海上溢油污染風險處置能力不足
廣西沿海海上溢油污染風險處置能力主要集中于海事部門,但設備的配置及使用存在如下問題。一是:作為區域性的溢油應急處置中心主要是以欽州溢油應急反應基地為主的區域溢油應急處置中心,設備包括“海特191”中型溢油應急回收船和國家中型應急設備庫,其中“海特191”中型溢油應急回收船可一次性回收中高粘度浮油640m3,收油效率每小時可達200m3,國家中型應急設備庫具備一次控制500t溢油綜合清除能力。其功能主要為欽州港及周邊海域應急服務,特別是防止溢油向茅尾海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和海洋公園漂移,降低溢油進入茅尾海和污染茅尾海內生態敏感區的風險。設備庫選址位于勒溝作業區,北海及防城港目前還沒有溢油應急處置基地,應對海上溢油污染風險處置能力明顯不足;二是:目前廣西沿海溢油應急設備大部分分散儲存于企業的應急設備庫中,由于目前港區內各企業沒有簽訂聯防聯控協議,一旦其他海域發生較大的溢油事故,不能及時將各企業的應急設備調往現場處置溢油事故;三是:廣西沿海三市港區現已建成的碼頭業主還有相當部分沒有進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評估,正在生產的碼頭、港口大部分沒有按照《港口碼頭溢油應急設備配備要求》配備相應的防治污染設備和器材。另外,溢油應急設備主要用于油類等難溶于水的物品收集處置,難以處置易溶于水的化學物品。由此可見,隨著廣西沿海工業發展及港口碼頭船舶的增多,環境污染的風險增大,應對海上溢油污染風險處置能力不足。
4海岸帶海洋環境污染防治對策
4.1工業企業污染防治對策
積極貫徹《循環經濟促進法》和《清潔生產促進法》,以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為手段,加強工業園區和工業企業的物質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堅持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與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實施,從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物產生和排放,重點開發研究節能、節水、污染防治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制定和頒布實施排放入海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管理辦法,減少污染物的入海排放。加強沿海地區各市工業企業和入海直排口的環境監管和達標考核,確保實現達標排放。新建排污口選址必須充分考慮海域水質保護需求,設置不合理的排污口要予以調整或取締。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逐步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工業體系。加強工業企業準入機制建設,嚴格限制資源消耗型、環境污染型企業在沿海地區的布局。加強工業企業園區化建設,實施工業園區集中排污、廢水集中處理、限制零星向海排放的制度,采取綜合治理措施,減輕海洋環境污染。
4.2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對策
強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管控,實施船舶及其相關活動的污染物零排放計劃。加強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設施建設,規范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理行為,完善主要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設施建設,配備油污水回收船,對港口船舶油污水壓載水、洗艙水集中處理,達標排放;加強漁港漁船的監督管理,新建漁港要同步建設廢水、廢油、廢渣回收與處理裝置,中心漁港和一級漁港要安裝廢水、廢油、廢渣回收處理裝置,滿足漁船油污水等的接收處理要求,并依法辦理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禁止隨意向漁港和漁業水域傾倒垃圾、廢舊魚箱等廢棄物,要設置漁港生活垃圾接收處理設施和設備,實現集中統一處理,防止垃圾污染。在近岸海域航行的船舶實施含油污水“鉛封”,實現近岸海域船舶含油污水“零排放”。在遠洋船舶和沿海外貿港口中配置船舶壓載水和沉積物滅活設備的設施,防止外來生物入侵。在煤炭、礦石運輸量較大的港口新建雨污水應急系統,滿足暴雨時收集初期雨水的需要。
4.3城鎮生活污染防治對策
沿海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給近岸海域環境造成直接的污染。所以,一要加快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建設,堅持“廠網并舉,管網先行”,與城市道路、舊城改造、小區建設等工程統籌考慮、協調實施的措施,減少城鎮生活污水的污染;二要強化城鎮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加快建立合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處置體系,統籌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與管理,推進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向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發展。合理布局和建設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促進不同區域城市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協調發展。進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和處理水平,配套完善城市垃圾轉運設施。大力推進縣城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重點建立和完善縣城生活垃圾收運體系。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完善生活垃圾處理市場競爭機制,推動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三要加快完善城鎮污泥處置及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積極鼓勵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建設,建立健全污水再生利用產業政策,加強新工藝新技術的開發利用,提高污水再生利用水平,合理處置污水處理廠污泥,鼓勵污泥的無害化綜合利用。
4.4海水養殖污染防治對策
大力發展生態漁業,減少氮磷污染物排放。加大對海洋水產養殖項目的管理,根據環境容量,合理調整養殖布局,科學確定養殖密度,優化養殖生產結構。加快推進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改進排水系統,配備水質凈化設備,推廣應用節水、節能、減排型水產養殖技術和模式,大力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推廣高效安全配合飼料,減少養殖污染排放。禁止直接向海投放肥料,改善養殖環境和生產條件。加強標準化海水養殖示范場(區)的建設,對新建的養殖場要嚴格執行“三同時”環保驗收的制度。逐步推行養殖廢水棄物處理與利用技術,嚴格控制養殖污水的排放,對養殖廢水污染的管理要納入總量控制,在相對集中的規模化養殖場或養殖小區,建設廢水處理利用設施,有效治理養殖集中區的污染,減輕海水養殖業的污染,發展生態健康養殖。
4.5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對策
入海流域的農業面源污染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許多河口或海灣的污染都是通過河流將流域農業面源的污染輸送到海域的,最終污染海域環境。所以,要強化流域農業面源的污染治理,大力發展農業清潔生產,積極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節水灌溉、精準施肥等農業生產技術,實施農田氮磷攔截,在現有農田排灌渠道基礎上,通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改造修建生態攔截溝,吸附降解農田退水中的營養元素,改善凈化水質,促進循環再利用,減少農田氮磷流失。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淘汰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節能減排型種植制度,推廣先進的化肥、農藥施用方法;推進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建設秸稈、糞便、生活垃圾、污水等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合理有序發展農村沼氣,推進人畜糞便、生活垃圾、污水、秸稈的資源化利用。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回收利用廢舊地膜,推廣使用可降解地膜,解決農田“白色污染”。
作者:陳憲云 陸海生 陳波 單位:廣西科學院 廣西近海海洋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