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汽車尾氣對環境污染的影響與防治對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近年來汽車數量的劇烈增長,直接導致汽車的燃料消耗問題和排氣污染物的增加,而其中汽車排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汽車排放量危害會造成環境以及對人體身體的危害,為進一步加強對排放污染物的了解控制能更多的去管控預防,想出更多的解決辦法,并逐一實現它刻不容緩。
1汽車排氣污染現狀
汽車尾氣排放的污染物成分:氮氧化物、顆粒物、一氧化碳以及碳氫化合物四項污染物。城市排放PM2.5的主要來源是汽車,不僅直接排放PM2.5,就連經過處理排放的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都能成PM2.5。據測算,北京當地的最主要污染來源為機動車排放對PM2.5的貢獻率為22.2%,。氮氧化物(NOX)是四個污染物中成分排名最靠前的元兇,它極易產生酸雨成分,進而造成氣候變暖產生煙霧。尾氣排放的污染物顆粒大多直徑在0.1~40μm的多孔性炭粒組成,能吸附苯芘或者SO2有毒物質粘附或使人感染,造成炎癥嚴重則會致癌,不僅如此,一氧化碳成分和人體血紅素結合危害人體的中樞神經嚴重會導致機體中毒而亡,當然除了影響自然界生物的健康狀況,也會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產,還具有致癌的作用。甘肅省,大氣污染已然十分嚴重也是導致肺癌產生且死亡率比全國平均死亡率高出56.02%的重要原因。其中肺癌發病率居全國之首。歐美國家在面臨現代環境污染汽車排放的問題也無一脫逃厄運魔爪。如1952年的“英國倫敦煙霧事件”,主要的城市交通污染源集中在類似于火車飛機汽車這些數量龐大且污染無法制止的行駛狀態下造成的大氣污染。
2汽車排氣污染行政管理措施
減少和消除汽車尾氣對大氣環境的污染來防治環境污染問題。(1)嚴格管控我國大排量新車的發售量,也制定國家新的汽車排放量標準,只要發現不符合標準標準的新車,一律采取不讓出廠、銷售、上牌。督促各大汽車企業開發綠色新能源,采取最嚴格的安全和環境檢測手段,確保上路行駛的車輛達標排放,云南省人民政府2013年7月就出臺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機動車排氣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文件,從加強新車排氣污染控制、提高外來機動車轉入環境準入門檻、嚴格執行機動車強制報廢制度、加強油品管路、在全省范圍內全面開展機動車環保定期檢驗等5個方面提出治理汽車尾氣污染環境的工作措施,此項工作得到了云南省社會各級的認同,開啟了云南省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序幕。(2)增加綠色城市呼吸,有效去除一定量的污染物排放造成的傷害,同時人車不能混行,改變擁堵造成時間停留過長尾氣排放量增大的混亂狀態。(3)通過合理的政策來加速老舊車、黃標車的淘汰,一直是最難的工作也是最有效的治理汽車尾氣污染環境的措施,如果政府的規定達不到合理的要求,強制性的直接淘汰讓人覺著不公平。再說說危害,老舊車、黃標車隨著時間的推移汽車排放量進一步惡化且使用時間延長會造成增多更多的車輛排放的污染。所以能夠有正確的合理的人性化的出臺政策會進一步加強減輕老車排氣的污染。為了鼓勵市民能夠理解政府的政策,云南省人民政府2018年7月17日就出臺了《云南省治理淘汰黃標車工作方案》,通過采取各級財政補貼的方式提前淘汰達不到國Ⅰ排放標準的柴油車和達不到國Ⅲ排放標準的汽油車,截止2018年12月31日云南省淘汰黃標車140585輛(其中包括2005年前注冊運營的黃標車6708輛),今日在杭州的政府就出臺了用一億元幫助當地老百姓用補貼的形式加速了老車的淘汰。杭州可以做到,北京、上海、澳門甚至是全世界都可以在這個方法上優化設計變成更人性化的政策,也對污染控制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3提高凈化處理汽車尾氣技術
(1)汽車燃油技術加強汽車動力是降低汽車污染排放量的基礎,油料會有一些污染物顆粒排放量由于油料在燃燒時不能完全反應,需要用無鉛油代替有鉛汽油,再加入一些微量阻燃劑或者表面活性劑即可。綠色燃料--“大豆柴油”等新的配方汽油;使用最新研究的生態燃料的蓄電池或者是電力、壓縮天然氣體、太陽能等,能夠讓CO和碳氫含量隨之下降在尾氣排放中,減輕了對大氣環境的污染。(2)改善現有的燃油供給系統和汽車動力裝置系統,減少尾氣污染量。通過減少噴油提前角,增強噴油器的質量,精準確定進一步是噴油泵的供油量可降低發動機的功率;這些方法均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4結語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我國對于遏制汽車尾氣排放污染量的控制也越來越嚴格。再進一步來講,是越資源的短缺,以及綠色能源的使用關乎著未來幾十年有沒有足夠的能源去生存也不僅僅是關于汽車,可是直接關乎到到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此我呼吁,預防汽車尾氣帶來的危害從我們自身做起,盡量減少排放量保護地球也是保護我們自己。
參考文獻
[1]楊新興;馮麗華;尉鵬.汽車尾氣污染及其危害[J]前沿科學,2012(3):10-22.
[2]李順姬.控制汽車尾氣的危害,保護城市生態環境[J]科技資訊2013(3):146.
作者:李云雙 普合栓 單位:云南省玉溪市通??h湖泊生態保護辦公室 云南省玉溪市通??h環境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