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城鎮化下鄉村非遺數字化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基于城鎮化背景下鄉村非遺面臨的困境,闡述鄉村非遺數字化建設的意義,借鑒已有的非遺數字化實踐經驗,提出完善鄉村非遺數字化平臺、合理運用數字化媒介、鄉村非遺進校園、打造鄉村非遺品牌等建議,以期促進鄉村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鄉村城鎮化;鄉村非遺;非遺數字化
隨著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的鄉村城鎮化進程日益加速,城鄉格局變化加劇。據聯合國估測,世界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將在2050年達86%,我國的城鎮化率將在2050年達71.2%。鄉村的城鎮化建設事關重大,與改善村民的物質生活、精神訴求息息相關,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節點。鄉村城鎮化的快速行進對社會整體經濟有著重大促進作用,但同時也導致傳統農村經濟日漸式微,這對起源并依托于鄉村環境的非遺資源造成極大的沖擊。
1 城鎮化背景下鄉村非遺面臨的困境
1.1非遺相關建筑遭受破壞
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是鄉村城鎮化過程中的顯著標志。規劃齊整的鋼筋水泥建筑如雨后春筍般矗立,大量“小洋樓”“聯排別墅”的涌現直接造成了不少地方“千村一面”的現象,這種模式化、套路化的建筑規劃對有著鮮明個性特色的非遺文化產生了極大的沖擊。直接在村落原址進行新居改建的,不可避免地對那些與非物遺傳承相關的“老舊”建筑物造成大面積破壞。另外尋覓新址建村則會導致大量“無人村”的出現,短短數年后只有一堆堆被植物纏繞的斷壁殘垣,如此境地下對非遺相關建筑的保護只能是一紙空談。
1.2非遺生存環境遭受侵襲
鄉村城鎮化除了讓村民的居所有了顯著變化外,其生活方式也逐漸城鎮化,導致以往的傳統習俗漸漸無人遵循。以江西傳統戲劇采茶戲為例,這是一種以江西地域內十多處地名為前綴的地方戲劇,在以往的江西鄉村文化史中具有濃重的色彩。但隨著鄉村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少的人會花費時間與精力去籌辦采茶戲。采茶戲劇團由時常受邀下鄉表演逐漸變為僅在年關廟會活動中偶然一現,生存環境被侵襲的采茶戲正面臨逐步沒落、無人問津的境地。
1.3非遺技藝遭受冷遇
除了建筑居所,村民的生活方式在鄉村城鎮化的大潮中也隨之改變。村民的市民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村民尤其是青年群體的生活觀念,也淡漠了他們對家鄉傳統的興趣。非遺技藝在他們心中只是個落后的、要長期辛苦學習的“土玩意”。此消彼長之下,現在的鄉村中還能安心守著傳統技藝的年輕人已是少之又少。
1.4非遺文化內涵遭受削弱
城鎮化的鄉村受城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影響,即便有些鄉村非遺活動還在延續,但早已似是而非。比如在江西的“燒塔”習俗中,由村民一起用殘磚斷瓦壘起的“寶塔”改為水泥澆筑,“燒塔”習俗雖還延續,但以往那種全村老少聚集搭建的凝聚力,瓦片被燒透形成紅彤彤的美好寓意卻蕩然無存,其中的文化內涵被大大削弱。
2 城鎮化背景下鄉村非遺數字化建設的意義
非遺數字化就是通過數字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重新進行排列、分類及制作,并以圖文、影音、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數字形式建立存儲數據庫,同時具備數字化交互再現功能的過程[1]。鄉村非遺的數字化建設為傳統文化尤其是鄉村非遺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1降低鄉村城鎮化的影響
從前文可知,城鎮化對鄉村非遺帶來的影響很大,數字化技術能最大限度地實現非遺文化的留存與再現。例如虛擬占增強現實技術能將非遺活動中的生產勞作、唱頌演繹等動態再現,數字化的鄉村非遺傳播將不再受地域、時間、環境、人物等系列條件的限制。
2.2拓寬鄉村非遺的傳播途徑
傳統的鄉村非遺傳承大都限定在父子、師徒間,這種單線傳承模式在災禍、學藝不精等因素中飄搖不定,導致許多非遺走向變異乃至消亡。而數字化大數據的使用能讓有志者輕松查閱非遺相關資料、接受文化熏陶;還可以通過數字終端自由穿梭于時空的彼岸,以虛擬“親臨”非遺現場的方式領會非遺精髓、學習非遺技藝。
2.3激發鄉村非遺的跨產業合作
鄉村非遺大多時候都被冠以民間技藝的名頭,這種沿著歷史長河流傳下來的技藝,在當世人們眼中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數字化建設能使其以便捷的傳播形式展現,吸引民眾觀摩、探尋的目光,繼而烘托出以鄉村非遺、民間技藝為主題的文創、旅游市場。非遺文化與文創旅游產業之間相互支撐、相互反哺,共同推動跨產業聯合發展。
3 非遺數字化建設現狀
3.1國內外非遺數字化建設
20世紀90年代起,世界各國就開始了非遺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如加拿大國家圖書檔案館建立了不少數字化的非遺資源庫,主要包括加拿大鐵路史、葛倫·顧爾德檔案庫、家譜與家族史、加拿大影像、虛擬留聲機等[2];法國非遺數字化項目“加利卡”,已經完成了包括14世紀法國古籍中的1000幅插圖和歷史事件介紹[3]。我國非遺數字化建設最早是1998年敦煌研究院對敦煌莫高窟進行數字化測量和研究;2000年故宮博物院也提出了“數字故宮”的計劃,在構建出的虛擬故宮中展示數字化存儲的建筑及文物[1];2002年由國家圖書館組織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數字化的多媒體方式展示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精粹;2006年6月9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開通,隨后我國多個省級非遺資源網站開始建立,與高校及科研機構共同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非遺數字化建設場景。
3.2非遺數字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
近年來,各省市鄉鎮在非遺數字化方面的建設已略有成效,但綜觀全局還存在不少問題。其一,對非遺數字化存在誤解,將數字化停留在最初級的圖片拍攝、影音錄制、網站建設上,忽視大數據信息、5G技術的沖擊。其二,很多非遺建設單位尚停留在等待政府撥款的老舊思想上,未在爭取民間資本、融資引流上下力氣。其三,只顧著對非遺進行數字化建設而忽略傳播,建設與傳播的不對等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極為不利。其四,許多地區打著申報非遺名錄、推出非遺特色產品的旗號,重商業開發,輕文化內涵,忽略了保護與傳播非遺文化的核心使命。
4 鄉村非遺數字化建設建議
4.1完善鄉村非遺數字化平臺
數字化平臺絕非只是幾頁與非遺內容相關的網頁、網站,而是一個跨區域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既要建立與完善非遺數字化網絡服務體系,又要融合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等公共機構的服務功能。
4.2合理運用數字化媒介
數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呈現出多種媒體形式,鄉村非遺的跨媒介傳播成為一種可能。其一,鄉村非遺與影視媒介。將鄉村非遺的歷史典故、制作工藝以及傳承人的生活周邊作為素材用影像攝制的方法將其記錄,就像紅極一時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傳播。還可以與綜藝欄目結合,通過邀請嘉賓到鄉村參與非遺制作,帶給觀眾寓教于樂的感受。其二,鄉村非遺與游戲媒介。網游、手游愛好者是如今新媒體時代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大多為年輕的受眾群體,他們更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流人群,將非遺技藝及產品與游戲內容融合,通過道具組建、闖關答題等游戲環節可實現非遺文化對年輕一代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三,鄉村非遺與實體場館媒介。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使文物的平面靜態展示向立體動態化轉變,在實體場館安裝配置數字化設備,參觀者可以在虛擬現實設備的幫助下進行沉浸式瀏覽,“身臨其境”地領略非遺文物背后的奧妙,大大增強了非遺文化的感染力。
4.3鄉村非遺進校園
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專業機構,無論是依托高校建立的非遺研究中心還是教學部門,都具備開展非遺數字化理論研究與學科建設的便利條件。一是專項課題的大數據分析使科研與實際項目密切結合,成為高校師生參與鄉村非遺數字化研究的一線陣地。二是將鄉村非遺中的工藝品、演藝民歌、說唱鼓樂等項目以數字化形式引入美育課堂,既提升了學生的藝術審美品位又加深了學生們對鄉村非遺的了解。三是開設非遺文創設計課程,將非遺文化中的圖案、造型等視覺元素經過數字化提煉、轉化為新的創意作品。
4.4打造鄉村非遺品牌
非遺的活態發展應該符合社會和市場的需求,非遺產品的市場開發對鄉村非遺活性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打造鄉村非遺品牌。以鄉村獨特的歷史文化為基礎,合理有序地對特色資源進行開發,形成具備優勢特色的鄉村非遺工藝品品牌,以“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形式進行活態化發展。第二種是進行多媒介平臺的品牌推廣。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便利,由官方提供或是掛靠官方數字化平臺構建鄉村非遺工藝品互聯網專賣店,亦可加入淘寶、微店等電商平臺進行推廣與銷售。同時鼓勵非遺傳承人推出個人公眾號,通過微博、抖音等網絡自媒體獲取客戶。這種線上推廣、銷售模式將大大降低因為鄉村邊遠、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等不利因素造成的制約。
5 結語
面對城鎮化大潮,鄉村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應當全面轉換思想,利用數字化技術提升鄉村非遺活性,完善非遺數字化平臺建設,促進非遺品牌跨媒介推廣,實現鄉村非遺數字信息多元化的融合發展,使鄉村非遺順應城鎮化大潮步入新時代,實現鄉村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
作者:溫強 單位: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