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路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涇川縣充分利用地理區位優勢和特色產業優勢,推動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本文以涇川縣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做法和成效為立足點,具體分析存在問題,并提出了產業聚集、城鎮管理和人才聚集的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涇川縣;建議
近年來,涇川縣把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作為破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體制的重要途徑,按照工業化和城鎮化相協調、城鎮化速度和質量相統一、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發展思路,以縣城建設為核心,以鄉鎮和新農村建設為重點,著力在規劃、建設、經營、管理等環節集中用力,涇川縣城鎮化建設水平得到較大提升。
1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做法
(1)城鎮開發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按照“擴大規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總體要求,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縣城綜合功能進一步健全。大力實施城北綜合開發。堅持縣城“北擴、東展、西延”的發展思路,以“三縱三橫兩橋”為重點的路網框架,建成涇州大云寺博物館、體育中心為標志的旅游休閑區,以花樣年辦公樓、人社局、武裝部等為中心的行政辦公區,以職教中心、涇川三中、縣委黨校為代表的科教區,初步形成了以涇河為軸線、南北對稱、合二為一的縣城新格局。小城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堅持把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指導重點小城鎮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體系配套,大力實施小城鎮排洪渠修建、市場改擴建、街路延伸、罩面硬化、綠化亮化等工程,著力構建以小城鎮、中心村為支撐的小城鎮建設體系。集中建成了城關鳳凰、涇明白家、汭豐鄭家溝、王村完顏等一批具有隴東民俗文化內涵和濃郁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區,形成了產業相互關聯、基礎設施配套、區域聯片突破的發展格局,全縣小城鎮和中心村聚集、輻射、帶動、示范作用進一步增強。(2)城鎮綜合管理水平穩步提升。積極創新城鎮管理工作機制,加大整治力度,集中解決影響城鎮環境的突出問題,縣城和中心城鎮面貌有了較大改觀。建立健全公安、綜合執法、新聞媒體等協調聯動管理機制,全面建成了“數字城管”和覆蓋城鄉的視頻監控系統,各鄉鎮成立小城鎮建設辦公室,專門負責小城鎮管理,聘用專職保潔員,按天清掃,不定期巡查,實現了常態化保潔。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穩步推進農村“三大革命”“六大行動”,2019年新建改建農村戶用衛生廁所5609座、村級公廁150座,配套垃圾清運車輛33輛,建成清潔示范村55個、人居環境示范村6個。(3)城鎮公共服務功能明顯增強。緊緊抓住群眾最迫切、社會最關注的吃水、行路、上學、看病等問題,加快構建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主體、以村組為基礎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精心實施“全面改薄”工程,新建、改擴建校舍1.94萬平方米,第四幼兒園全面建成,第五幼兒園實現招生,國家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創建通過驗收命名,不斷加快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有效改善了城鄉教育基礎條件。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嚴格落實城鄉低保、特困供養、殘疾人“兩補”、城鎮困難職工脫困解困等政策,健全完善醫療救助、救災救濟等社會救助體系,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全力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大力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4)城鎮產業聚集效益不斷顯現。充分發揮城鎮化建設在聚集產業、引領發展中的龍頭作用,把培育產業集群作為擴大城鎮規模、增加城市人口、提升城市承載功能的重要途徑,全力推動城鎮率先發展。特色產業方面,把城鎮化建設作為助推農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村向社區、農民向居民轉變的重要平臺,大力建辦農產品銷售市場,搭建農產品銷售平臺,有效帶動了果品、畜牧、蔬菜三大特色產業發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多年保持7%以上的增長。工業經濟方面,8000萬塊煤矸石燒結磚、中盛建材二期10萬噸活性石灰生產線項目建成投產。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切實加大“個轉企、小升規”力度,2019年新增規上企業1戶、私營企業216戶、個體經營戶946戶。文旅融合方面,把旅游產業開發作為培育城市名片、增強城市軟實力、擴大城市影響力的重要內容,不斷完善景點體系,著力提升景區質量,大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吳煥先烈士紀念館完成布展,百里石窟長廊保護、南石窟寺修繕二期等項目加快推進,建成了王村完顏、城關鳳凰、汭豐鄭家溝等一批鄉村旅游示范村,涇川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2新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鄉發展差距較大。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3元”,全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6∶1,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配套水平仍然較低,義務教育、醫療衛生、文體事業覆蓋不全、質量不高的問題較為突出。(2)城市功能還不完善。近年來縣財政增收困難,城鎮建設資金投入有限,城鎮基礎設施配套欠賬較大,供水供電、排洪排污、道路交通、綠化亮化、衛生保潔等投入不足,教育、醫療、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保障,消費、交通、用工、中介市場建設比較滯后,加之城鎮容量小,城鎮化水平低,拉動投資和消費、促進城鄉就業、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難以得到有效發揮。(3)產業結構不夠合理。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預計全年完成生產總值40.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0.45億元”。由此可見,全縣工業企業完成產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11.1%,工業對城鎮化建設的帶動支撐能力不足;旅游、物流、商貿、服務業基礎設施配套起步晚、規模小、基礎差,對城鎮就業貢獻水平比較低。(4)城鎮管理相對落后。由于我縣城鎮管理體制還不夠完善,城市管理還存在漏洞和盲區,加之市民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使全縣城鎮管理工作還停留在較低水平,嚴重影響了全縣城鎮化發展步伐。
3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1)搶抓政策機遇,激發城鎮產業聚集功能。近年來,國家積極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速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加快綠色崛起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為涇川產業發展帶來了全新政策機遇。同時,涇川縣區位優勢獨特,位于秦隴交界處,312國道、銀武高速、西平鐵路橫貫全境,是西蘭銀三大中心城市交匯處和全省東部重要的交通樞紐,為產業聚集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條件。所以,涇川縣要利用交通便利、歷史遺存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等自身優勢和國家政策疊加的機遇期,加強項目規劃和儲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發展文化旅游、果品產銷、畜牧養殖等優勢產業,增強產業的聚集功能和輻射效應。(2)注重規劃引領,提升城鎮綜合管理水平。牢固樹立規劃是龍頭、規劃是引領的思想,科學把握、積極順應城鄉發展的新形勢和新機遇,突出涇川濃郁的文化特色,把城鎮規劃與區域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經濟發展規劃結合起來,提升規劃的前瞻性,增強城鎮規劃的權威性,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打造生態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小城鎮,促進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不斷完善供水、供電、供氣、污水處理等設施,提升城鎮承載能力;加大拆違控建整治力度,嚴厲打擊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拆后重建、私自新建等違法行為,嚴厲整治店外店、店外棚、亂搭、占道經營等違規行為;完善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機制,可以將鎮村環衛工作外包給物業公司,著力消除全鎮各邊角、各區域“臟亂差”現象;加強交通秩序和路域環境整治,重點整治“十亂”現象和“五小”行業,清理道路沿線“三堆五垛”,整治流動攤點。嚴格落實“門前三包”“門前達標”、錯時督查等管理制度,實行分片包干、網格化管理等模式。同時,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時要注重保留鄉土元素,達到“城市文明”與“鄉土文明”共同發展。(3)加強培訓指導,增強城鎮人才聚集功能。推進城鎮化建設不但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還必須不斷引進培養人才,加大人才對城鎮建設的支撐作用,著力提升城鎮發展的內涵。在人才問題上要提前謀劃,主動適應涇川縣產業轉型發展規劃的需要,積極引進在良種培育、旅游推介、智慧城市等方面緊缺人才,不斷提升城市造血功能,同時,充分利用各類教育陣地,組織專題輔導、集中培訓、考察交流等方式,加大涇川本土人才培訓指導,培養更多的優秀規劃、管理、經營人才,致力形成集聚人才的新“磁場”,培育造就一支符合涇川縣產業發展要求的創新創業型人才隊伍,以人才結構優化引領產業結構優化,從根本上推動產業發展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使人才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一動力”。
參考文獻
[1]胡艷鳳,丁偉.縣域以產業發展助力新型城鎮化[J].當代縣域經濟,2015,(02).
[2]廉圣花.深刻認識特色小鎮建設是新時代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有效舉措[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9,(12).
[3]黃震方,陸林,蘇勤,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理論反思與困境實破[J].地理研究,2015,(08).
[4]劉曉春,李志剛.平涼地區城鎮體系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2,(3).
作者:胡海東 單位:中共涇川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