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型城鎮背景下縣域城鎮化發展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1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新型城鎮化是在立足現階段我國發展的基本國情,總結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實踐,適應新的發展要求而提出來的。目前對新型城鎮化的概念尚無一致的界定,但不同學者和地方政府有著大致相似的認識。黨的十八大之后,對新型城鎮化內涵有了更進一步的闡釋,其內涵可以歸納為十六個字,即“四化同步、美麗中國、布局協調、以人為本”,具體闡述如下。“四化同步”是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協調同步發展;“美麗中國”是指強調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布局協調”是指城鎮在空間布局上,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以人為本”強調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和諧社會和幸福中國的城鎮化。綜合來說,新型城鎮化更加重視城鎮化質量,注重城鄉統籌,注重城鎮化的協調性。
1.2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趨勢特征
1.2.1完善的交通、通信網絡弱化了傳統的城鎮等級序列
以中心地理論為核心的傳統空間組織觀念認為:城市也好,中心也好,產業也好,均是為某個特定的地域空間服務的,并以其所在場所為核心,輻射一定的地域范圍,于是出現了空間結構的等級觀念和規模差異。然而,交通、通信模式的完善和現代化,使城市發展狀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城鎮的時空距離被壓縮,區域內的城鎮等級關系發生變動。中心城市外部的若干節點,作為城市功能的一個組成部分,可能彼此平等,弱化了等級序列關系,強化了相互之間的分工協作與協調。此外,城鎮地位、功能等的發展也將打破傳統的等級序列,發生重組與重構。
1.2.2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取代單純的經濟發展模式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消費能力的提高帶動了消費需求的升級。我國當前人均GDP已超過6000美元,這標志著已從生存型階段進入發展型新階段,已步入社會消費需求全面升級的階段。隨著社會消費需求的升級,人們對環境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城鎮發展中要做到生態、文化的保留與發揚等。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新的高度,現代的生態文明意識將伴隨“天人合一”的原始生態觀而廣泛覺醒和創新。
1.2.3縣城將成為新一輪城鎮化的主要空間載體
當前,我國有2億~2.5億農業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出農村。由于大中城市本身的就業壓力大,且進城農民面臨居住環境差、對公共設施的使用效率低和社會保障等問題而無法充分融入大中城市,而絕大部分小城鎮規模小、設施差、就業機會少、預期凈收益低、缺乏城市文明,對農民缺乏吸引力。縣城兼具大城市城市文明和小城鎮親近農民家園的優勢,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縣城實際承擔著小城市的職能,在經濟水平、人口規模和城鎮建設等方面都要明顯領先于其他鎮。無論是本地人口的城鎮化還是異地城鎮化人口的再本地化,縣城無疑將成為中國新一輪城鎮化的主要空間載體。
2汝州市城鎮化發展特征與存在的問題
2.1汝州市概況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淺山丘陵地區,地處鄭州、洛陽、平頂山和許昌四市的輻射交會地帶,位于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圈層,是河南省改革開放試點縣和首批省直管市之一。汝州市境內煤炭資源豐富,是全國50個重點產煤縣市之一。2011年,汝州市轄5個街道辦事處和15個鄉鎮,年末總人口為106.3萬,城鎮人口36.5萬,市域城鎮化水平為34.2%;地區生產總值為287.7億元,在河南省108個縣市排名中位列第9位,工業發展尤為突出,是河南省典型的發展地區。
2.2汝州市城鎮化發展特征
2.2.1城鎮化進入起飛階段,人口城鎮化壓力大
按照慣用的城鎮化水平統計口徑,以總戶籍人口為基數、以市域內的城鎮人口數為實際城鎮人口,汝州市2011年市域城鎮化水平為34.2%,滯后于河南省平均城鎮化水平6.4個百分點,但其增速快,近十年城鎮化水平年均增長1.7個百分點,城鎮化進程進入起飛階段。汝州市人口城鎮化的壓力主要來自農業中潛在的富余勞動力。汝州市現狀農村人口約71.3萬,其中勞動力約44萬人。根據汝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國家土地政策要求以及未來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和規模化發展的趨勢,未來汝州市域累積將有近30萬人的富余勞動力需要轉出。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要求城市(鎮)有足夠的就業吸引和產業支撐能力。
2.2.2中心城區集聚作用強,小城鎮低水平均衡
汝州市中心城區基本位于市域的幾何中心,各鄉鎮駐地至市中心城區的平均距離約為17km,中心城區對全域有一定的服務作用,特殊的空間格局形態增強了中心城區的集聚優勢。2011年,汝州市中心城區人口占市域城鎮人口的75%左右,首位度約為8.4,可見中心城區的集聚優勢明顯。然而,15個鄉鎮駐地人口規模平均為1.1萬人,低于全國1.2萬人的平均水平。近半數的鄉鎮駐地人口規模不足1萬人。城鎮規模小,基礎設施薄弱,服務水平不高,產業支撐能力不強,導致小城鎮的集聚程度低。2.2.3異地城鎮化現象明顯,本地城鎮化進程緩慢汝州市是河南省的勞務輸出大市,戶籍人口外出現象明顯。根據汝州市勞動局提供的汝州市農村勞動力資源及勞動力就業工作調研報告,2011年汝州市在市外務工人員約20萬人。市外務工人員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塘及山東省東部發達地區,以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為主。2011年汝州市域異地城鎮化人口與本地城鎮人口的比例約為55∶100。
2.3存在的問題
2.3.1工業化與城鎮化協同發展動力不足
2011年汝州市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產值結構為11∶58∶31,就業結構為52∶28∶20,汝州市2011年的城鎮化率低于產業的工業化率。汝州市是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支柱產業主要為能源化工產業。由于能源化工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較弱,輕工業缺失及服務業發展滯后,導致城鎮化滯后。通常用IU比和NU比這兩個指標來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化、工業化和非農化之間的發展關系。IU比是指勞動力工業化率與城鎮化率的比值,NU比是指勞動力非農化率與城鎮化率的比值。當城鎮化、工業化和非農化發展較為協調時,IU比大致為0.5,NU比大致為1.2。2011年汝州市IU比和NU比分別為0.82和1.40,說明大量從事工業和其他非農業生產經營的勞動人口滯留于農村地區,未能向城鎮地區聚集,城鎮化未能隨著工業化和勞動力的非農化而同步提高的實際狀況。
2.3.2市域城鄉格局缺乏統籌規劃
受鄉鎮行政區劃的制約,汝州市域小城鎮的建設在鄉鎮的范圍內進行,各鄉鎮都在做大,每一個鄉鎮都要建設自己的“小城鎮”,對市域范圍內的城鎮體系缺少統籌規劃。通過對汝州市域內已有規劃的梳理分析,根據各城鎮總體規劃,規劃2030年鎮區人口之和為41.6萬;《汝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30)修編》確定2030年汝州市中心城區人口為80萬~100萬。按照各城鎮總體規劃和汝州市城市總體規劃,至2030年規劃汝州市域城鎮人口將超過120萬。這對汝州市有限的土地資源而言是難以承載的。此外,城鎮因發展條件相似,彼此之間競爭大于協作。從各鄉鎮的功能上來看,蟒川、寄料、夏店、陵頭和臨汝等鄉鎮在發展上均強調煤炭、建材和機械等產業,規劃職能趨同。
2.3.3生態環境問題嚴峻
由于汝州市是煤炭資源型城市,其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產生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一是因礦山開發而引發的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汝州市地面塌陷、地裂縫影響面積達58.1km2,采空塌陷損毀土地面積共計65.17km2,主要分布在蟒川、小屯、寄料、大峪、臨汝和陵頭等煤礦開采區;二是鄉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鄉村工業化模式使得有限的耕地被非農產業過多占用;分散化布局導致鄉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生態遭到破壞,工業污染擴散到農村。
3汝州市城鎮化優化對策
3.1總體戰略:轉變城鎮化發展模式,踐行新型城鎮化
國家確立中原崛起戰略,河南省全面實施建設中原經濟區戰略,大力開展以新型城鎮化引領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新探索,汝州市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當然這也對其城鎮發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發展戰略背景下,考慮到汝州市自身的因素,其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的機遇,盡量避免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從傳統城鎮化轉向新型城鎮化。審視汝州市的城鎮化發展模式,體現較為突出的傳統特征,汝州市應從4個方面實現向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的轉變。
3.2空間組織:強化中心城發展和培育一定數量具有特色職能的小城鎮
3.2.1汝州市城鎮空間組織模式選擇
通過研究國內比較典型的城鎮化發展案例,如小城鎮主導型的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和珠三角模式,城市融合擴張型的長株潭模式,以及城鄉全域統籌型的成都城鄉統籌模式,筆者認為汝州市域可能的路徑有三條。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對應區域發展戰略及新型城鎮化目標,汝州市的城鎮組織模式確定選擇路徑三,即在極化發展中心城的同時有選擇地發展基礎和潛力較好的特色小城鎮。托起一些發展條件好、有發展前景的城鎮的發展,與中心城市共同構成強大的團體參與到大區域的競爭中,同時又能夠兼顧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3.2.2汝州市域城鎮功能結構體系
選擇有限地區集中發展,強化中心城集聚,弱化中心城近鄰鄉鎮的綜合性定位,突出城鎮特色職能、生態空間和服務基地,構建“中心城區—特色鎮—服務基地(點)”的城鎮功能結構體系。(1)中心城區。汝州市中心城為中原經濟區核心圈層向外輻射的重要節點、河南省地區性副中心城市及全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中心城區主要集中商業、醫療、文化和教育等現代生活服務功能,以及商貿物流、金融服務、信息咨詢和職教研發等高等級的城市服務功能,同時發展以裝備制造、新材料產業、生物科技和農副食品加工等為主導的新型工業;提高就業支撐水平,吸納并集中汝州市域大部分的城鎮人口。(2)特色鎮。特色鎮是某種特色職能集聚地,汝州市域的特色鎮共有6個,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有一定產業基礎的城鎮。該類型的城鎮有3個,即臨汝鎮、寄料鎮和小屯鎮。其未來發展基本保留現狀,并不鼓勵其第二產業功能,逐步引導第二產業功能向城區產業集聚區集中,逐步發展為次區域的綜合服務中心。第二種是有優越的旅游資源稟賦和良好的品牌發展潛力的城鎮。該類型的城鎮有3個,即溫泉鎮、騎嶺鄉和大峪鄉。未來發展主要彰顯鄉村特色,突出與城市的差異,走特色化道路;注重營銷,品牌化發展旅游度假業。(3)服務基地(點)。服務基地(點)包括夏店、焦村、楊樓、陵頭、紙坊、蟒川、廟下共7個鄉鎮。該類城鎮本身的特色化發展條件有限,是廣大農業地區的中心。未來發展主要強化其所承擔的周邊生態區域中農民的社會及生活服務(包括醫療、教育、信息等多方面)的功能,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發展。
3.3支撐策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保障
(1)增強城市對人口的吸納和吸引能力,吸引人口回流。
為應對未來快速的新型城鎮化進程,提供充足的就業支撐,汝州市中心城區應實現:一是城市產業的轉型。轉變以能源化工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就業吸納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推動汝州中心城區第三產業發展的服務性行業,支撐人口的就地轉移與人口回流。二是城市服務的提升。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設施水平也是勞動力回流和落戶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應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中心城區文化、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綜合服務水平、城市的居住環境和品質。
(2)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促進農村人口轉移。
首先,要改變現階段農村分散、粗放的土地經營方式,建立新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推進農地流轉機制的形成,允許進城農民分享農地流轉收益。通過土地流轉實現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技術進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村勞動力的釋放。其次,要發掘鄉村的綜合功能,改造傳統產業,在生態區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休閑農業、鄉村生態旅游、苗圃花卉種植園和科普教育等多種產業形態,構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融合的產業形態,因地制宜地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
(3)引導城鄉人口、生產要素的有序流動,推進城鄉融合。
有針對地進行勞動技能培訓,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考慮不同年齡階段農民的生活、居住習慣,45~59歲、60歲及以上農民的可城鎮化轉移比例較低,分別為10%、5%;45歲以下農民的可城鎮化轉移程度較高,故重點對40歲以下農村勞動力進行勞動技能培訓,引導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動和轉移。加強小城鎮和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力度,推進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實現無差別的生活;加強勞動就業信息服務,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立城鄉統一的、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制度。
4結語
未來,縣域的城鎮化發展在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中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縣域城鎮化能否實現健康發展也將直接關系到我國健康城鎮化的進程。本文在新型城鎮化戰略指導下研究了欠發達山區縣域河南省汝州市健康城鎮化發展的地方實踐模式,以期為實現汝州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新型城鎮化發展思路的實施需要良好的政策基礎和社會共識,同時需要根據規劃的推進和實踐的檢驗不斷進行完善。希望通過這些研究,使規劃能夠真正促進城鎮化更加健康地發展,切實指導地方發展。
作者:張春花 單位: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