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黨的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將繼續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并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城鎮化要發展,農村也要發展,新時代同步推進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并不矛盾,二者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城鎮化可以看作是鄉村振興的一個路徑和方式,是鄉村振興的支撐;另一方面,鄉村振興也助推著城鎮化,它們互相支持配合。
關鍵詞:城鎮化;逆城鎮化;鄉村振興
同志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一方面,要繼續推動城鎮化建設。另一方面,鄉村振興也需要有生力軍。要讓精英人才到鄉村的舞臺上大施拳腳,讓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壯大發展。城鎮化、逆城鎮化兩個方面都要致力推動。城鎮化進程中農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輔相成。”這意味著新時代城鎮化進程中并非伴隨著農村的衰落,一個良性發展的城鎮化是雙向人口流動的變化,人們既向城市集中,也會向鄉村流動,從而達到城鎮繁榮與農村興旺并舉。在穩步推進新時代城鎮化的同時,兼顧農村、農業、農民的全面發展,才能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進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一、城鎮化與逆城鎮化
(一)城鎮化
城鎮化是一個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但推進城鎮化絕對不意味著消滅農村,帶動農村發展是我國城鎮化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衡量我國城鎮化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可以說,城鎮化與農村建設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是一個城鄉并存、相互促進的發展過程,農村與城市的有機結合會使農村會出現很多新的發展機會。在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便被擺在了重要位置,這體現出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城鄉關系發展思路的與時俱進。城市和農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想要實現城鄉平衡發展,打破二元分割的狀態,促進農民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轉變,讓農業變得更強、農民變得更富、鄉村變得更美,切實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必須重塑城鄉關系,把城鎮發展與鄉村發展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1]同時,同志也指出:“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是要給鄉親們造福,不要把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說‘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層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因此,通過城鎮化來帶動農村發展,要認真做好城鎮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因地制宜,拆建好該拆的,保護好該保護的,讓新城、新樓、新區與古村、古街、老房、老樹、老井互為映襯、和諧統一,真正建立起既傳承歷史文化,又彰顯時代特征的新型城鎮化體系。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城鎮化不同于地廣人稀國家的城鎮化。我國地少人多,促進農村在本地完成向城鎮的轉變,即“就地城鎮化”,是推進城鎮化的根本路徑,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重要方向。具體來說,即農村人口無需向城市遷移,以農村原有居住地所組成的新社區為主要陣地,通過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發展社會事業、發展生產等,打造魅力鄉村,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使農民過上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
(二)逆城鎮化
逆城鎮化是指人口從此前的由農村向城鎮集中,轉變為由城鎮向城郊及農村轉移的現象。它是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所派生出來的新潮流,城鎮化發展水平越高,逆城鎮化的趨勢就會越強。當然,逆城鎮化的首要前提必須是農村的空間發展格局得到優化,具有健全的公共服務設施,擁有美麗怡人的良好人居環境,能吸引人們的眼光、留住人們的心。要加強農村建設,打造新農村發展體系,就必需創造條件,讓農民企業家在農村壯大發展,讓精英人才主動到鄉村的大舞臺上施展拳腳,讓廣大青少年深刻認識到家鄉的價值。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不斷向城市看齊,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也越來越健全,不斷地縮小與城鎮的差距。鄉村振興了,發展有了保障,也就有能力消化解決當地農業生產的多余勞動力,讓農民們不背井離鄉就有穩定的工作。這樣,人居生態環境相對優美的農村便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城里人來農村享受自然舒適的生活,回歸鄉村將成為一種新的追求、新的時尚,從而出現“逆城鎮化”現象。
二、鄉村振興
2017年10月18日,同志在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對“三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2],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促進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正如同志所說:“即使將來城鎮化達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在農村。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3]沒有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要深刻認識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實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使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面對“一邊是發達繁榮的城市,另一邊是發展后勁不足的農業、漸趨凋敝的農村、富裕程度仍待提升的農民”這一不協調的兩極分化局面,中央提出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目的就是要促進各種要素加速向農村集聚,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使農村的生產生活面貌得到改善,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三、新時代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關系
推進城鎮化進程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并非相悖的,可以說,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是相輔相成、并駕齊驅、共同推進的。然而,很多人會把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混為一談,抑或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便意味著城鎮化建設不再重要了,繼續推進城鎮化進程不利于鄉村的振興,這是對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實質的錯誤理解。城鎮化不是鄉村對城鎮的單方面輸血,而是要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實現兩翼齊飛;逆城鎮化也不是不要城鎮化,而是在繼續推進城鎮化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一方面,新時代我國推動城鎮化建設是要促進城鎮化水平與質量的穩步提升、城鎮化格局的不斷優化、城市發展模式的科學合理、城市生活的和諧宜人以及城鎮化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我國現處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在這一過程中,有大量的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將走向城鎮,需要在城鎮增加大量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不斷完善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保障體系,使轉移人口在城里“留得住、住得下、過得好”,這意味著各種要素將加速向城鎮集聚。[4]新時代我國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不是要把鄉村都變為城鎮、把農民都變為市民,而是通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市的現代化要素能更多地配置到農村,實現城鄉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務的均衡化,進而提升農業的現代化水平,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促進各種要素加速向農村集聚,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加快發展。由此可見,鄉村振興與城鎮化在工作重點、資源要素流向等方面有著明顯區別,若籠統地將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混為一談是不正確的。另一方面,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雖有不同,但也不能把它們完全對立起來。城鎮化不是要農村都變為城市,而是要走城鄉互補協調、一體化的發展道路。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享受到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從實質上成為城里人而非單純的戶口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扎實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等。此外,還要解決農業、農村、農民不充分發展和城鄉間不均衡發展的問題,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城鎮化可以看作是鄉村振興的一個路徑、方式和支撐,而鄉村振興也有利于城鎮化的推進。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兩個方面互相支持配合,它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進城鎮化進程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逐步實現城鄉要素的合理配置,促進勞動力、土地、科技、資本等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促進城市的現代化要素能夠更多地配置到農業和農村。把農村當作城鎮和城市來建設治理,既要在經濟發展上轉變結構方式,也要在公共服務上普及高水平的服務,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減少并最終彌合城鄉差距,真正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4):637-650.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3]董峻,王立彬.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7-12-30(001).
[4]林子文.“振新”并非把鄉村都變成城鎮[N].經濟日報,2018-01-17(009).
作者:秦旭慧 梁劍峰 單位:山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