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農村總結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農村總結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農村總結

農業農村局工作總結

2019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局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省、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關會議精神,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體要求,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大力推動脫貧攻堅、秀美鄉村、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水環境治理工作,不斷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全區農業農村發展穩步向前。現將2019年以來工作總結和2020年工作計劃匯報如下:

一、2019年以來工作總結

(一)狠抓落實,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的要求,壓茬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一是全員參與。實行“黨委決策、政府操作、人大督導、政協督促、全員參與”的脫貧攻堅工作機制。2019年,開展了“春季整改”、“夏季提升”、“秋冬鞏固”三大攻勢,梳理發現各類問題120個,現已完成104個問題整改,剩下16個問題已完成階段性整改正按計劃推進。

二是項目資金。2019年以來,區本級預算安排專項扶貧資金1900萬元,較上年增長10%。安排扶貧項目資金2144.5萬,實施42個扶貧項目建設,現已完成36個,剩下6個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大大改善了貧困村基礎設施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

三是政策落實。嚴格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各項政策。全面開展貧困戶飲水普查工作,安排資金80萬元對疑似不達標用水貧困戶69戶,進行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確保了全部貧困戶喝上安全放心水。同時,深入推進61個自然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使全區農村居民喝上安全水。

四是兩業扶貧。深入推進“兩業”扶貧,大力推動“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帶貧模式,組建農民產業合作社32家,發展扶貧產業項目14個,安排資金1084萬元;發放小額扶貧信貸1612.5萬元;全區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戶653人,實現就業580人,就業率達89%。全區“兩業”扶貧貧困人口受益面以及光伏扶貧貧困村覆蓋率均實現100%。

閱讀全文

農業農村局總結及計劃

一、工作總結

1.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被確定為全市鄉村振興示范區。2019年,東南鄉村振興示范區被確定為省級示范區,在區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基礎上,成立鄉村振興示范區創建工作指揮部,制定2019年度鄉村振興考核辦法,建立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制度,召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春季行動動員會,印發《創建東南鄉村振興示范區實施方案》,爭取上級資金4300萬,整合區級涉農資金1.2億元,保障鄉村振興工作順利開展。聘請北京綠維文旅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編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規劃,初稿已完成,把區域東南部62個村莊作為省級東南鄉村振興示范區,其它鄉鎮分別啟動一個鄉村振興示范區。目前正有序推進三蘇產城融合共建區、美麗欒北現代農業園、萬畝方田標準化整治區等精品片區建設。省委副書記趙一德到調研給予充分肯定,經驗做法由市領導小組印發全市。

2.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近年來,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與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按照“黨政主導、鄉村主體、社會參與、城鄉共建”模式,堅持“建管并重、凈綠先行、精品示范、整體提升”思路,努力探索美麗鄉村持久發展之路,建成國家美麗宜居示范村莊1個、省級美麗鄉村21個、市級美麗鄉村11個,提前實現省級美麗鄉村覆蓋全區15%村莊任務目標,榮獲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區、“兩改一清一拆”行動先進區,連續兩年榮獲美麗鄉村建設先進區。美麗鄉村連片推進、生活垃圾處理PPP模式、項目建設EPC模式經驗全省推廣,全市現場會連續在召開,新華社內參、日報、電視臺、電視臺等中央和省、市媒體多次報道我區工作,130余縣市區萬余人次來欒參觀學習。

3.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行動方案(2018-2020年)》(石欒辦發[2018]9號),確定城區規劃區以外永久保留村和3年內暫無撤并計劃的136個村莊的整治任務。以農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全域推進。目前,全區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率100%;39個村納入城鎮污水收集管網集中處理,11個村建有小型戶用污水處理設施,其他村結合廁所改造,6月底前全部完成治理任務;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4%;所有村莊主街道硬化、亮化率100%;所有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在深入開展“三清一拆”行動基礎上,村莊美化整治46300平米,136個村地名標志設置標準化,全區農村50%以上庭院建成美麗庭院、10%的庭院建成精品庭院,創建美麗庭院30654個,精品庭院3065個,136個村全部完成村莊規劃編制。2018年,申報獲批省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域完成示范縣,爭取獎補資金2300萬元,2019年6月底完成整治任務。

4.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8年我區被確定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截至目前,全區173個村完成清產核資,167個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154個村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注冊登記。通過實踐形成了“11543”工作法,全省試點工作會商會、市觀摩動員會、整市推進會等在召開,省委《督查通報》、《三農要情》、市委《工作交流》、《決策》、《經濟日報》、《日報》等刊發做法。

5.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制定出臺了《關于2018年農業產業化工作實施意見》、《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施意見》,開展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三級聯創,認定省級重點龍頭企業5家,市級、區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5家。認定區級聯合體8家、市級聯合體8家、省級示范聯合體2家。2018年全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15.8億元,實現利潤6400萬元。全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1.3%,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為2.01/1。

6.大力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印發《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的實施意見》和有關扶持政策,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都市休閑農業,培育形成優質專用糧、無公害蔬菜和草莓、櫻桃、核桃、無花果、食用菌、甜瓜、生姜等特色產業,建設蘇園、錦繡莊園、神農福地等規模農業園區46個,蘇園獲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秋實莊園、神農福地等5個園區獲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基本形成了東部東方園林苗木、中部天山國家農業公園和草莓蔬菜核桃、西部櫻桃基地,北部以百果園為核心的4個萬畝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第六產業為特征的“莊園經濟”。著力推進產業生態文化相融合的都市農業,連續舉辦17屆“草莓采摘節”和4屆“櫻桃音樂節”,我區小麥播種面積24.6萬畝,畝產530公斤,玉米19萬畝,大豆4萬畝,谷子0.7萬畝,蔬菜播種面積8370畝。其中特色種植:優質強筋小麥“師欒02-1”3萬畝,紫小麥1000畝,生姜1300畝,草莓1300畝,甜瓜150畝,櫻桃4600畝,黃桃2200,無花果830畝,中藥材2300畝,草皮壓減面積4230畝(2018年草皮總面積2.8萬畝)。5月7日全省小麥病蟲害“一噴三防”暨專業化統防統治現場觀摩培訓會在召開。

閱讀全文

農業農村局工作總結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農業農村局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按照“九個必須”的工作思路,克服疫情影響,保障農業生產不放松,不斷改善農村面貌,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確保農村同步實現小康社會。

一、主要工作基本情況

(一)全力以赴推進脫貧攻堅。指導各鄉鎮通過發展產業項目,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鞏固完善產業長效脫貧機制,全市有帶貧益貧功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87個(家),帶動貧困戶916戶,農業產業帶貧益貧取得明顯成效。一是對標對表狠抓整改落實。認領涉及我局整改問題20個,相關措施35項,詳細研究制定了整改方案,形成整改臺賬。建立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抓落實,各相關股室具體實施的整改體系,抽調8名年輕骨干組建農業農村局產業扶貧整改工作組,集中發力推動問題整改,所有問題已整改到位。二是集中開展脫貧攻堅“大調研、大排查、大整改”專題活動。嚴格落實部門領導“包村責任”,對包掛責任村蛟塘鎮深耕村,推行“三三工作法”,即壓實三個責任、實行三步走、幫貧困戶解決三件事,活動期間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69件,對定點幫扶村“三落實、三精準、三保障”工作進行全面排查并整改到位。三是實施產業直補項目,增強再生動力。2020年上半年產業扶貧直補項目,通過戶申請、村驗收、鄉鎮核實等資金申報審核程序,發放資金122.2237萬元整,2020年下半年產業扶貧直補項目有序推進,預計11月底前完成資金撥付,產業直補項目涉及全市11個鄉鎮,68個行政村,1733戶貧困戶。四是強化技術指導及督促整改工作。落實2020年度農業扶貧產業項目“一對一”專家幫扶制度,累計培訓指導100余人次。并通過開展農業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強化對貧困戶的“幫傳帶”作用,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增收。出臺《2020年度市農業農村局產業扶貧督查指導工作方案》調整局產業扶貧鄉鎮督查指導人員名單,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督導方式,對產業扶貧項目利益聯結機制、合作社規范化管理、扶貧產業基地運營等工作進行督查指導,下發整改通知書60余份督促整改。

(二)推動農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一是堅定不移穩住糧食生產。今年全市糧食總面積15.45萬畝,糧食總產量6.69萬噸,其中早稻種植面積1.26萬畝,同比增長45%,油菜種植面積7萬畝,中稻播種面積9萬畝,旱糧播種面積2.4萬畝,晚稻1.96萬畝。落實春耕生產早稻種植獎補政策,獎補資金100萬元。積極開展災后恢復生產,及時組織農技人員進行災情核實,實行災情應報盡報,一日一報制度,我市農業生產抗災技術措施,及時發放省廳撥付的3萬斤受災種子。加強種植生產技術指導,提高糧食產能,提高良種覆蓋率,推進綠色防控和機械化農業技術推廣。二是發展特色產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茶葉、油菜、水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優化農業產業結構,2020年全市經濟作物生產總面積7.32萬畝,與上年相比增長1.58萬畝,其中棉花播種面積0.45萬畝,蔬菜累計播種面積1.1萬畝,水果面積0.85萬畝,中藥材面積2.6萬畝,茶葉面積3.325萬畝。三是畜禽水產生產穩定發展。出臺生豬復產增養實施意見,積極引導中小養殖戶從市外引種復產,鼓勵中小養殖戶自行培育種豬,最終達到快速增產的目的。我市生豬復產勢頭較好,目前能繁母豬存欄共計1801頭,生豬存欄共計22483頭,預計2020年末可實現生豬出欄3.6萬頭,存欄2.32萬頭,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我市牛羊出欄0.165萬頭,禽類存籠78.6萬羽,出籠97萬羽,肉類總產3986噸,產蛋2700噸。水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到11月份為止,實現水產品產量6286噸,其中養殖產量4500噸,捕撈產量1786噸。特種水產品產量2100噸,今年以來發展黑斑蛙養殖3家,特種水產品產量保持平穩增長。四是保障糧食收購,維護種糧農民利益。做好2.91萬噸儲存糧食管理,出臺《市超標稻谷臨時收購處置實施方案》,按照國家對稻谷的質量指標和食品安全指標標準,掌握本地區超標稻谷的數量分布等情況,進一步加強糧食收購市場監督檢查,保證糧食收購安全。

(三)常抓不懈做好疫情防控,有序推進農業企業復工復產。在年初爆發的肺炎疫情期間,農業農村局立即行動,安排部署防控工作,進行24小時值班值守,組織開展糧油保障工作,每天調度全市6個應急供應點及各鄉鎮糧油超市供應情況,安排專人做好進出單位登記掃碼工作。堅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統籌兼顧,強化調度指導,優化企業服務,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確保農業農村經濟平穩發展。協助企業做好防疫物資、用工協調、員工返崗、原材料保障、交通物流、供電供水等方面的幫扶支持工作。發動農企捐贈抗擊疫情物資8.6萬元,協調解決17000個口罩用于涉農主體復工復產。對接上級部門上報融資需求3600萬元,涉及農業主體46家。召開市服務三農銀企對接會,幫助企業對接金融機構,申請信貸計劃1180萬。積極抓好省、市應對疫情加快推進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籌劃包裝了7個“三農”補短板項目納入中央和省級農業農村系統和發改系統重點項目庫,項目投資達35億元。

(四)實施“一鄉一園、一園一景”產業融合工程。按照市“全域旅游”目標制定出臺了市“一鄉一園、一園一景”總體發展規劃,提出沿山農業圍繞旅游做,沿湖農業結合旅游做的“一核兩帶,三區聯動”示范工程,合理布局全市10個示范園,目前各鄉鎮詳規已完成。按照“六個結合,三個運作”思路,做好“整合項目資金、開展農業招商、拓寬投融資渠道”文章。在項目整合上,統籌高標準農田建設、新農村建設、水利、農業開發、增田造地、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等項目資金,用于園區配套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在農業招商引資上,組建由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農業農村局、水利局、林業局、扶貧辦、水文局、氣象局為成員單位的現代農業示范園招商推進組,下設2個招商小分隊具體落實。目前,現代農業示范園招商推進組正在對接的有效項目14個,累計接待外來客商12次,外出招商6次,已簽約項目2個,簽約金額3億元;在構建投融資平臺上,通過組建市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國有獨資)投融資平臺,包裝市現代農業示范園項目爭取地方專項債券以及農發行金融融資,目前已爭取2020年省政府專項債券十九期第一批0.6億元地方專項債券,資金已完成撥付;農發行鄉村振興項目正在完善可行性研究報告;在財政資金投入上,從2020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獎勵資金,采取先建后獎的方式,對鄉鎮進行獎補。

(五)扎實推進新農村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市新農村建設省級點、市縣共建點共計206個點(88個自然村莊),惠及8225余戶,3.68萬群眾,共計改水1772戶,改廁2987戶,改路73.26?,改溝102.57?,改塘43口,改房716棟,拆舊旱廁2412只、豬牛欄1390間,綠化面積3.34萬?,污水管網鋪設117.19?。加強村莊環境長效管護,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將全市村莊分為一、二、三類村莊,分類明確管護內容。按照“省市獎一點、縣鄉出一點、幫扶單位幫一點、村集體助一點、群眾籌一點、鄉賢捐一點”的村莊環境管護籌資機制,每年每個行政村(含其他村級組織)籌集管護經費不低于5萬元。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全面實現了90%以上村莊實現無害化處理;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共鋪設污水管網60個村莊,實施深度終端處理村莊16個,簡易處理村莊72個,基本實現了每個行政村至少有一個村莊設置了農村生活污水深度處理終端。垃圾治理越發常態化,不斷繼續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市處理”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健全“市鄉村組”四級治理機制,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基本實現垃圾日產日消,同時,逐步把垃圾治理推向市場,如橫塘鎮、蓼南鄉已實施垃圾第三方治理。

閱讀全文

農業農村局年終工作總結

2019年,我局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和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及省、市、區委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美麗的總體目標,團結帶領全體干部職工克難奮進、履職盡責,較好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現將2019年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30.5萬畝,其中糧食作物25.49萬畝、經濟作物4.71萬畝、飼草0.3萬畝;全區奶牛、肉牛、肉羊、生豬、蛋雞、肉雞存欄分別發展到1.62萬頭、0.61萬頭、14.33萬只、15.2萬頭、54萬只、11.6萬只。

二、重點工作完成情況

(一)抓實項目工程建設,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一是整合7645.7萬元,在孔家莊、安家堡、北沙城等9個鄉鎮實施了"整合資金資產收益扶貧項目",涉及農產品加工儲運保鮮項目(4595.2萬元)、設施種植類項目(2266.5萬元)、農機購置項目(360萬元)、特色農產品展銷、加工及配套項目(424萬元);二是投入535萬元,在孔家莊、、舊堡等9個鄉鎮18個貧困村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三是投入2960萬元,實施了"洋河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四是對投資982萬元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進行了勘查設計招標;五是投入162萬元,在安家堡、舊堡、3個鄉鎮4個行政村實施了"2018年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水利項目";六是投入3168萬元,在舊堡和郭磊莊2個鄉鎮4個村實施了2.1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七是申請1600萬元省級資金,圍繞污水處理、道路恢復、綠化亮化、村容村貌,在東灣、第八灘、盆窯、迎恩路等8個地點實施了"鄉村振興示范區項目";八是投入252萬元國家農機深松資金,完成9.3萬畝耕地深松作業;九是投入141.444萬元中央農機補貼資金,補貼農機具163臺。

(二)完善服務保障體系,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閱讀全文

農村信息化扶貧工作總結

一、項目概況

農村信息化扶貧項目主要是提升4G通信網絡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深度貧困村)的覆蓋能力,加快農村寬帶光纖化建設,推進農村光寬帶網絡建設,打造光網城市。項目從2016年開始建設,完成投資2763萬元,其中4G基站建設2156萬元,光網寬帶建設607萬元;2017年完成投資624.4萬元,其中4G基站建設495.4萬元,光網寬帶建設129萬;2018年完成投資759.91萬元,其中4G基站446.5萬元,光網寬帶建設265萬。

二、2019年目標任務

我縣成功脫貧摘帽后,農村信息化扶貧項目建設重點由行政村村委會所在地網絡覆蓋轉向自然村和村小組的網絡覆蓋,提升4G通信網絡在自然村和村小組的覆蓋能力。2019年計劃投資1281萬,其中移動650萬,電信350萬,聯通281萬。4G基站計劃投資909萬,建設基站91個,光寬帶計劃投資372萬;加快農村寬帶光纖化建設。

三、主要做法

農村信息化扶貧項目是一個群眾需求旺、涉及金額大、協調部門多、建設年限長的普惠制扶貧項目。工業和信息化局作為農村信息化扶貧的行業牽頭部門,高度重視行業扶貧工作。主要亮點體現在:

(一)宣傳發動,注重輿論引導。農村信息化扶貧建設之處,縣工信局就通過發文件、運營商群發短信、掛橫幅、電子屏幕、媒體公眾號等渠道立體宣傳農村信息化扶貧的建設目的,引導社會各個階層支持并參與到農村信息化扶貧中來。

閱讀全文

農業農村局2019全年工作總結

一、全縣農業發展態勢

年初以來,全縣上下堅持以精神為統領,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以鄉村振興為主線,按照縣委、縣政府確立的“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打造農業產業名縣”目標定位,對標對表,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農業農村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一)油料作物擴面增產。全縣油料播面22.17萬畝,平均單產113.47公斤,總產2.99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0%、9.8%和11%。

(二)糧食產量穩中有升。全縣糧食播面133.17萬畝,平均單產423.8公斤,總產56.44萬噸,同比分別增長0.29%、2.0%和2.3%。其中水稻播面120.32萬畝,平均單產438.64公斤,總產達52.78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0.32%、2.11%、2.44%。

(三)果蔬產業持續發展。新增果業面積0.57萬畝,其中井岡蜜柚0.35萬畝;蔬菜播面22萬畝,產量32.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0.9%和3%。

(四)特色畜禽擴規增量。全年出欄肉牛15.15萬頭,比上年增長0.27%;烏雞飼養量1850萬羽,出籠1480萬羽,分別比上年增長3.60%和2.30%。

(五)水產品產量繼續攀升。全年總產量達2.61萬噸,其中特種水產品產量0.79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3.57%和0.12%。

閱讀全文

農業農村糧食局工作總結

2019年,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主管部門的精心指導下,全區農業農村工作創新思路,強化措施,主動推進,取得了較好成效,并呈現出以下特點:

——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穩步推進。一是2019年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得到落實,農業增加值、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農產品產量等主要指標保持穩定增長,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向好。二是全面實施各項農業補貼政策。全區耕地面積28266.11畝,發放補貼資金3165804.32元。為全區3753戶農戶,補貼面積17802.78畝,發放補貼資金約100萬元。對全區96戶貧困戶家庭種養戶發放補助56萬元,并發放高效、低毒藥劑共計1500瓶。完成農機購置補貼資金44.115萬元,補貼農戶6戶,補貼機具19臺,帶動農民投資150余萬元。三是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2019年全區水稻機耕面積4490公頃,占94.3%;水稻機收面積4400公頃,占92.32%;稻谷機械烘干水平34%,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6.42%,較2018年上升1.02%。四是全面完成政策性糧食大清查工作,順利迎接省級檢查驗收。

——農業特色產業開發好中向優。一是積極推廣優質稻的種植。今年我區共推廣種植優質稻--萬香優華占500余畝;二是大力推廣稻蝦養殖。全區目前已發展稻蝦種養面積500余畝、稻蛙種養面積80余畝。三是新增6家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通過“一領辦三參與”(即村委會干部領辦、致富能人、農戶、貧困戶參與)的形式,發展太空蓮種植、雷竹種植、稻蝦養殖、肉鴿養殖等產業,共帶動貧困戶69戶,每戶年增收3000元,村集體經濟增收3萬元。

——農業綠色發展全面實施。一是積極做好良種引進推廣工作。今年水稻主導品種12個,其中早稻4個,中稻4個,晚稻4個。二是推進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在童家鎮大橋村、咀上村種植300余畝紅花草,提升耕地地力。三是開展配方施肥工程。在全區實施配方施肥代替傳統施肥模式,優化施肥效果,帶動農場品提高質量。四是穩步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工作。全區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43.6%。綠色防控覆蓋率34.5%,在大橋開展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安裝太陽能殺蟲燈25盞,綜合防治面積300畝。五是深入推進森林“四化”工程建設。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00畝,森林“四化”200畝,并對全區272株古樹群進行了電子建檔和掛牌保護工作。在角山徐家村、上童村開展了農村風景林試點建設工作。六是大力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技術。利用漁業增氧機械、捕撈漁具、生物細菌調水等科學設備及方法,不斷的提升水產品質量,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農業技術培訓成果成效明顯。一是大力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開展田間課堂2次、解答農技問題200余個、發放蔬菜種子300余份,送發種養技術資料100余份。二是組織鄉村農技員和水產養殖專業戶參加市、區養殖技術培訓,學習稻蝦,稻蛙,稻鱉養殖技術。三是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爭取省財政資金29.7萬元,培訓農民113人。四是在全省農機職業技能競賽,我區農機手取得了全省綜合技能第六名的好成績,填補了的空白。

——農業安全監管措施嚴格落實。一是認真開展假冒偽劣食品專項整治行動和農藥市場監管。對轄區內小作坊、小商店、小攤點、小餐館等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和種子、農藥市場進行了重點檢查和集中整頓,并完成4次部、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樣任務,以及省里下達的500批次的日常檢測工作。二是扎實推進轄區電毒炸魚執法檢查。加強信江河及區域內小流域漁業環境整治,發放宣傳資料近百張,張拉橫幅10條,進行執法檢查四次,沒收違規漁具6件套,對違規人員進行法律法規教育。三是積極開展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全市共產地檢疫生豬1.0538萬頭,牛羊0.156萬頭;屠宰檢疫生豬6萬左右頭,監督檢查禽類41.305萬羽,動物產品4.68萬噸,共檢出病害豬0.0152萬頭。同時,全年開展聯合執法4次、執法隊開展聯合執法20多次,出動執法人員100人/次、出動車輛20來次,立案查處違法違規案件2起,結案2起,取締小型“私屠濫宰”窩點1出,處理群眾舉報、12345市長熱線轉辦、上級交辦、巡查發現20起、處理亂拋病死豬10多起。四是大力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行動。對農林業系統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涉黑涉惡問題進行線索摸排,在童家、四青張貼發放了《致農林業領域人民群眾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的一封信》、《關于嚴厲打擊電魚、毒魚、炸魚等漁業違法行為的通告》2000余份,并對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工作的意義、打擊重點進行宣傳,公布舉報電話,暢通了信息渠道。五是切實做好森林防火和督查工作。2019年,健全林長制組織體系,構建“一長兩員”的森林資源源頭管理架構,并認真開展森林督查工作。森林火災發生率,受害率、控制率全部達標。六是完成松材線蟲病疫木清理“百日攻堅”行動。清理枯死松木2029株,對枯死木及枝椏采取就地焚燒和粉碎機粉碎,并對伐樁實行除害處理,有效控制了松材線蟲病的蔓延;打孔注藥4000株,釋放花絨寄甲成蟲3萬頭,有效控制了松褐天牛種群密度。七是是抓好病蟲測報防治。全年病蟲發生面積32300畝次,防治面積37100畝次。

——農業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完成2018年度“財政惠農信貸通”風險補償金清算和2019年度“財政惠農信貸通”信貸計劃申報工作。二是全面完成全區107個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確權登記頒證和清產核資工作。三是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并取得階段性進展。

閱讀全文

農村民生建設歷史脈絡與經驗總結探析

摘要:哈爾濱解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制定和實施改善和增進農村民生的政策措施,從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以解決生計、保障民生為目標,到改革開放時期從“溫飽型民生”轉變為“小康型民生”,再到新時代農村“小康型民生”建設飛躍發展。充分彰顯了黨在哈爾濱領導農村民生建設方面的艱辛探索和奮發有為。回顧并厘清歷史脈絡、總結經驗,旨在為今后黨領導哈爾濱的農村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領導;哈爾濱;農村民生

哈爾濱是一個具有“大城市帶大農村”特點的二元結構突出城市。領導哈爾濱這樣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特大城市,改善農村民生狀況,為農民謀求幸福,成為黨領導下哈爾濱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政策取向和價值追求。哈爾濱解放75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在不同歷史時期制定并實施一系列改善和增進農村民生的具體政策及措施,回顧并厘清歷史脈絡、總結經驗,旨在為今后黨領導哈爾濱的農村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一、黨在哈爾濱領導農村民生建設的歷史脈絡

(一)1946—1978年,農村民生建設主要以解決生計、保障民生為目標

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成為全國首個解放的大城市。哈爾濱市委全面貫徹落實黨對農村工作方針,開展、郊區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制定出以解決農村人口基本生存問題為目標、溫飽保障型的民生建設政策。1.開展運動。是黨領導哈爾濱進行農村民生建設的偉大壯舉。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原則上通過了《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5月下旬,中共哈爾濱市委貫徹中央“五四”指示精神,發動群眾,開展運動。沒收大地主、土豪劣紳、漢奸惡霸等土地和財產分給農民。組織各村屯成立農會,郊區各村屯在工作隊和農會主持下開始分配土地。“10月,市郊農村分地工作全部結束。顧鄉區有6918戶39024人,分地21890.3坰;松浦區有2177戶10424人,分地1893.5坰”[1]144。清算分地運動,對日偽殘余和封建勢力是一個有力打擊,也讓部分勞苦農民從此可以昂起頭。1947年,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使全鄉村人民獲得同等土地,并歸各人所有”[2]68-69,168。平分土地是一場以貧雇農作為主體的群眾運動,更是一場對封建半封建制度的攻堅戰,哈爾濱市委貫徹學習宣傳《大綱》,平分土地。1948年3月哈爾濱市運動勝利結束,對各地分得土地的農民普遍發放地照,確定地權。這次運動徹底廢除了千百年來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村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廣大農民分得土地和生產資料,真正得到了解放,不再被壓迫、被奴役,翻身做主人,階級覺悟、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熱情高漲,為支援東北解放戰爭取得勝利做出貢獻。2.郊區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為了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耕畜和大型農具缺少問題,縮小由于生產要素多寡而導致的生產效益和貧富方面的差距,黨從1950年至1955年7月,在農村倡導和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和初級農業合作社。哈爾濱市委、市政府落實黨的政策,“到1951年春,全郊區組織起不同類型的互助組2605個,參加農業互助組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84.4%”[3]55。1952年初哈爾濱市委在顧鄉區嘗試興辦了新發農業生產初級合作社、香坊區前進農業生產初級合作社、松浦區新會農業生產初級合作社。1953年10月市委發出《關于哈爾濱市郊區合作的工作方針》,指出要通過常年互助組進行示范引導,在自愿互利原則下,把群眾引向農業生產合作社。“到1954年末,郊區初級社發展到266個,入社農戶4484戶,占農戶總數的15%,1956年初,哈爾濱市效農村全部實現了農業社會主義合作化”[3]55-56。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是把小農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這是對農村進行一場復雜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這一時期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和生產隊的收益為經濟基礎,為全體農村群眾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1957年底“”在農村拉開序幕。1960—1962年全國發生了嚴重的三年經濟困難,哈爾濱農業生產也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哈爾濱市委帶領廣大人民共渡難關,廣泛而深入開展全民性大辦農業、糧食運動。通過落實中央各項方針,進行3年調整,糾“左”,農業總產值有所增長。1966—1976年哈爾濱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農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沒有得到應有提高。從1946年哈爾濱解放到改革開放前,黨領導哈爾濱農村民生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使農民分得了土地,釋放了生產力。但由于缺乏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的經驗,只用于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農民群眾基本經濟文化需求,導致農村民生狀況處于低水平保障時期。

(二)1978—2012年,農村民生建設從“溫飽型民生”轉變為“小康型民生”

閱讀全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国产欧美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 久久九九国产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高清视频在线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 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选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99一区 |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 | 91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三级一区二区 | 国产最新网址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 | 国产亚洲一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最新偷拍 |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欧美黄色第一页 | 正在播放国产一区 |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 | 99久久一区|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 国产日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2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 |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欧美91| 免费一级a毛片在线播放直播 | 亚洲97|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99热 | 性夜影院爽黄a爽免费看网站 |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一道 | 在线欧美精品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