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能源應急管理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城鎮燃氣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創建
摘要:近年來由于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加之國家環保政策要求的不斷提高和深入,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的環保效能充分顯現,LNG作為傳統油品類燃料的替代品優勢逐步顯現,LNG加氣站的安全運營成為燃氣企業關注的重點。文章旨在通過對陜西燃氣集團交通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背景、過程以及體會的闡述來說明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對企業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城鎮燃氣;安全管理;標準化體系
0引言
我國安全生產標準化已經歷了30余年的發展歷程,自20世紀80年代起先后在煤礦、化工、機械等行業領域開展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活動。安全生產標準化旨在通過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全員全過程參與、建立并保持安全生產管理體系網絡,實現PDCA科學有序循環。隨著新《安全生產法》的修訂,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的,均明確將安全生產標準化作為企業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加之2017年12月《城鎮燃氣經營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定標準》(T/CGAS002—2017)出臺,更進一步的為城鎮燃氣經營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企業安全管理現狀
陜西燃氣集團交通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交通能源公司”)目前已投運17座LNG加氣站,設立專職安全生產管理部門,配備注冊安全工程師2人。在建設、運營過程中嚴格執行國家有關“三同時”管理要求。每年根據《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對所屬的各加氣站進行了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截至目前均不構成重大危險源。近三年來未發生責任性生產安全事故。目前安全生產形勢依舊嚴峻,主要面臨的問題:一是當前運營場站和在建場站遍及全省,區域跨度大,途徑道路遠,管理難度大;二是員工隊伍普遍較為年輕,在經營性手續辦理、管理類綜合水平、技術類操作能力等方面經驗積累有待加強;三是LNG加氣站作為經營性場所,面臨的不可控風險因素多樣;四是員工安全意識水平有限,作業現場的風險隱患辨識能力不足。
2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過程
談“十四五”能源體系和碳達峰碳規劃
前言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著眼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以前瞻思維、寬廣視野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們必須面對、必須解決好的重大戰略問題。能源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和現代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領域。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是推動全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內在要求和關鍵舉措,對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絢麗篇章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推進我省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第一個五年。本規劃根據《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闡明“十四五”時期我省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保障我省能源安全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和任務舉措,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能源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藍圖和行動綱領。
第一章發展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艱巨繁重的能源保障供應和轉型發展任務,全省深入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推動能源結構升級優化,著力構建統籌內外的能源供應保障體系,深入實施能源領域改革創新,助力打好三大攻堅戰,以較低的能源消耗保障了全省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生福祉改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提供了有力支撐。
能源基礎能力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青電入豫工程建成送電,形成保障我省電力供應的青電、疆電“雙引擎”,省級500千伏“鼎”字形網架基本成型,城鄉配電網供電能力實現倍增,電網發展達到中部地區領先水平。新增充換電站996座、公共充電樁4.1萬個,布局合理的電動汽車充電網絡初步形成。洛陽石化擴能提質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鄂安滄輸氣管道濮陽支線投產送氣,全省“兩縱三橫”天然氣長輸管網更加完善,管道天然氣覆蓋全部省轄市及90%以上縣(市)。濮陽文23儲氣庫一期工程、南陽等6座區域LNG(液化天然氣)應急儲備中心、鶴壁等3個煤炭儲備基地、百兆瓦電網側分布式儲能項目建成投產,南陽天池等36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能源儲備調節能力明顯增強。
純電動公交車運營管理及維護方法
摘要:目前純電動汽車作為新一代節能車在公交車上使用已經越來越普遍,由于純電動汽車自身的結構特點,在電池充電問題上以及使用技巧上與以往的燃油公交車有著很大的不同。文章首先對新能源公交車的類型進行簡要介紹,其次針對純電動公交車的運營管理及正確的維護保養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純電動公交車;運營管理;維護保養
前言
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有利于能源結構的調整,減少對石油能源的依賴,同時也可以促進節能減排,有效防治城市空氣污染,人們生活居住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也可以得到大大提高。在近期的《廣東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中也曾提出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累計超25萬輛,其中私人乘用車領域累計超20萬輛;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占全部公交車比例超過75%,其中純電動公交車占比超過65%。由此可見,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已成大勢所趨,尤其純電動車將成為公交車的主導。
1現有新能源公交車的類型及使用情況
參照《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對新能源汽車的定義,是指采用新型動力系統,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驅動的汽車。而當前新能源公交車的類型主要分為插電式混合動力公交車、純電動公交車、燃料電池公交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公交車是一種新型的混合動力電力汽車,它能夠利用發動機以及電力電池為驅動電機提供能量,驅動車輛行駛。它綜合了純電動汽車與混合動力汽車的優點,它具有整車造價相對低,運行起來更加靈活,燃油經濟性及排放性能更佳,使用及維修成本低等特點。燃料電池公交車是以氫氣作為主要燃料,它不會產生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和顆粒物(PM)等有害物質,只生成水(H2O),具有零排放、無污染的特點,但由于氫燃料電池技術不夠成熟,成本高的特點,暫時限制了它的發展。純電動公交車是指僅以車載充電電源為動力,用電機驅動車輪行駛的公交車輛。該車輛可從制動過程回收能量,除此外必須通過外部充電設備來補充電能。綜合比較三類車型,由于純電動公交車具有零排放利于改善城市環境,綜合能源利用率最高,利于國家實現能源結構調整,結構簡單、使用和維修方便、使用成本低等優點,因此純電動公交車是我國新能源公交車的主要發展方向。
2純電動公交車的運營管理保障
聯合儲備的應急電力物資管理模式
摘要:通過對應急電力物資的管理現狀以及存在問題的深入分析,以聯合儲備管理理論為基礎,結合不同的應用場景,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和方案,建立聯合儲備管理系統體系,提出聯合儲備管理模式的具體架構和流程。其優勢在于能夠提高突發事件下的電網事故應急處理效率,縮短恢復供電時間,減少停電損失,提高管理水平。
關鍵詞:聯合儲備管理;應急電力物資;物資調配;信息系統
引言
電力行業是關系到整個國家的能源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其中應急電力物資儲備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工作,也是實現我國能源資源高效可靠配置的重要選擇。目前,我國的應急物資管理策略主要是面對意外事件時采用緊急調控的臨時決策。在電力應急物資的分配與管理方面,必須加強管理,確保在突發事件下的調配速度。
1電力應急物資管理目前發展現狀
當電力系統遭遇突發事件,很可能導致大面積停電,進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必須在短時間內盡快恢復供電。如果電力基礎設施遭到損壞,電力行業的安全性面臨很大的挑戰。然而電力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一旦中斷后果不堪設想。因此,當突發事故發生導致電力設施的損壞,相關的電力部門必須在較短時間內修復使損失成本降到最低。當電力系統不能正常工作時,其設施修復需要充足的資源,因此,為了防止意外發生,電力系統的有關部門會儲存一些備品物品作為電力應急物資,以便在發生意外事故時發揮重要作用。在災害預測與災害演化方面,現有的研究成果無法對突發事件造成的電力事故時間、強度和影響范圍進行準確預測,進而導致電力應急物資儲備管理難度較大。在現有的電力應急物資管理方式下,省級電網的大多數電力應急主體均獨立地對電力應急物資進行儲備。由于各主體的不同個體之間缺乏應急電力物資資源分享條件,導致各主體的電力應急物資儲備可能出現類別重復或數量缺乏的問題,不利于提高資金利用率。同時,當突發事件發生時,電力應急物資調度和運輸需要較長時間,應急物資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快速調配。
2電力應急物資管理與調配的作用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開新局探討
早春時節,江蘇南通,長江江面以下50米處,世界級的能源大動脈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長江盾構穿越工程正全力推進……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項目是兩國元首親自商定并關注的中俄能源合作重大戰略性項目,是中俄能源務實合作的成功典范,對深化兩國全方位合作,促進兩國利益融合具有重要意義。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是繼中亞管道、中緬管道后,向中國供氣的第三條跨國境天然氣長輸管道。中國境內段工程全線長度5111公里,起于黑龍江省黑河市的中俄邊境,途經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九個省區市,最終抵達上海。工程按照北、中、南三段分期建設,計劃2025年6月全線投產通氣,與我國現有區域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向東三省、環渤海、長三角等地區每年穩定供應天然氣38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4億多百姓。中俄東線全線貫通后,每年可輸送俄羅斯天然氣380億立方米,與燃煤相比,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46萬噸、減少粉塵排放量84萬噸,對提升我國清潔能源供應量,改善大氣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一、中段建成投產,南段加快建設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吉林長嶺—河北永清)——中俄東線中段工程于2019年7月4日全面開工建設,2020年12月3日,國家管網集團組織該段管道正式投產運營,來自俄羅斯的清潔天然氣正式抵達首都北京和京津冀腹地,為首都經濟圈的快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中俄東線中段建成投產,有利于改善環渤海地區空氣質量,拉動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完善區域能源結構;同時與已建的東北管網、華北管網、陜京管道系統及大連LNG、唐山LNG、遼河儲氣庫等互聯互通,有效增強京津冀地區天然氣供應能力和調峰應急保障能力,提升供氣能力2700萬立方米/日,助力北方地區清潔取暖。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河北永清—上海)——中俄東線南段工程預計2025年建成投產。屆時,俄氣直通上海,實現“北氣南下”,該管段聯通已建成的東北管網、華北管網及華東管網,投產后日輸氣量超過5000萬立方米,比現有輸送能力提升近3倍,將打破京津冀與長三角經濟圈天然氣輸送能力瓶頸,進一步提高油氣管網的應急保供能力。中俄東線南段工程所經四省市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水網密布,施工技術復雜、安全環保要求高。國家管網集團在中俄東線南段建設過程中優化路由設計,近1/5的線路管道采用非開挖穿越方式,最大程度保護生態自然原貌,既維護了“綠水青山”,又在工程質量、科技、安全、環保等領域實現新的突破。
二、“萬里長江第一長隧”有序推進
被視為俄氣入滬最后的“卡脖子”工程的長江盾構穿越項目,是目前世界油氣管道領域單次掘進距離最長、埋深最深、水壓最高、直徑最大的管道穿江盾構工程,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長隧”。因施工區域位于長江主航道以下,地質條件復雜,工程采用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小直徑常壓刀盤盾構機“暢通號”,獨頭掘進10.226千米,創下全球單臺盾構機獨頭掘進里程最長紀錄。其中盾構過長江段7.5公里,是在建穿越長江最長的隧道。中國盾構機“暢通號”2021年5月18日始發以來,不斷刷新掘進紀錄,特別是在2021年11月,單月掘進1003.5米,創造了泥水盾構機單月掘進新的世界紀錄。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國家管網集團采用泥水平衡盾構及棄渣密封船運等環保措施,綜合應用迷宮型泥漿池、多級篩分系統、細顆粒離心系統,實現泥漿不落地、棄渣不漏失,達到“零滲漏、零排放、零污染”,最大程度地保護長江自然生態。按照計劃,到2023年底,“暢通號”將完成這場“江底馬拉松”,進入隧道管道安裝階段。橫貫中國東部的這條能源大動脈預計2025年可實現全線貫通,把途經東北三省、京津冀地區的俄氣送至長三角地區,提高長三角地區天然氣的應急保障能力。
三、“平安管道、綠色管道、發展管道、友誼管道”
2019年12月2日,國家主席在北京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視頻連線,共同見證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投產通氣儀式。主席對中俄東線管道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對管道運營管理提出了打造“平安管道、綠色管道、發展管道、友誼管道”的指示要求。主席的重要講話,體現了對新時代國家管網發展的新要求,凝結著對管道行業的政治囑托和殷切希望,為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建設指明了方向,廣大干部員工受到極大的鼓舞。國家管網集團堅持把安全作為管道行業的第一生命線,全力保障管道建設和運行安全可靠,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努力把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打造成為黨和人民最可信賴、最可依靠的“大國重器”。嚴抓工程質量,夯實本質安全;嚴抓關鍵環節,確保風險受控;嚴抓高危作業,保證施工安全。在建設過程中,國家管網集團非常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能源節約利用,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綠色施工管理、優化運行節能降耗、加強日常環保管控,以中俄東線綠色發展、節約發展、低碳發展助力國家早日實現“雙碳”戰略。國家管網集團充分發揮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推動設備國產化進程、培育創新發展優勢、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強化數字化設計應用、推廣應用信息化管理、推動管道智能化建設及生產組織模式創新,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強管道業務發展規劃與地方政府發展規劃的統籌銜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管道發展成果惠及社會和人民。以中俄東線、中俄原油管道為媒介,國家管網集團與俄方建立定期溝通機制,打造有效交流平臺;積極推廣應用中俄油氣管道建設運營經驗,總結10年來中俄雙方在中俄原油管道管理、應急演練方面取得的經驗成果,為中俄遠東天然氣管道過境段建設奠定良好基礎;按照《中俄東線跨境段運行協議》,建立定期聯合演練工作機制,進一步交流經驗、互補短板、增進友誼。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大氣污染治理模式
摘要:隨著近年來全球溫度不斷加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嚴重影響了地球的生態環境,這影響了全球經濟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國家必須轉變開發能源的機制以及工業化發展模式,實現社會經濟體系的可持續性發展,爭取在保護環境的背景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國家規劃治理大氣污染的戰略目標下,達到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峰目標。國家應該不斷探索和研究,采取新型的大氣治理模式,充分采取防范外部環境污染和轉變內部環境結構體系的治理方式。本文分析了大氣污染的原因,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提出了大氣污染治理策略。
關鍵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大氣污染;治理
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期,經濟發展體系比較粗獷,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產能過剩、過度開發能源、經濟增長結構不合理和機動車燃油排放量不達標等問題,加劇了大氣環境的污染。大氣環境的嚴重污染現狀主要是工業排放不達標,不科學合理的過度開發能源、汽車尾氣排放不合格和工業建筑揚塵等問題。所以大氣治理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優秀經驗,結合城市地理環境,針對突出性問題展開嚴格治理環境的方式與手段。
1大氣污染的原因
1.1宏觀經濟結構失調
在工業發展時代的后期,對于工業經濟體系來說,隨著重工業的工業產值增加,高度資源損耗和能源消費指數增長比重相對增加。因為能源利用科學技術水平的局限性,能源可重復使用率普遍較低,因此也加劇了環境污染程度。根據我國部分城市正在開展經濟結構改革期間,節能減排與能源可持續性利用科學技術還不夠完善,仍然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
1.2工業生產偷排直排
高山風電項目建設管理要點探討
摘要:在能源趨緊和節能減排的雙重壓力下,風電資源作為可再生的清潔能源發展前景巨大。四川涼山州采乃風電項目為典型的高原型山地風電場,地形復雜,氣候多變,道路崎嶇,風機設備運輸及吊裝作業安全隱患較大。加之建設周期短、施工強度大,風電機組、塔筒等主要設備供貨緊張,通過積極開展項目策劃和全過程建設管控,認真落實環境水保“三同時”,實現了項目高質量建成投產的目標。
關鍵詞:山地風電;建設管理;全過程管控;三同時
1風電項目發展現狀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國家能源局制定了加快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產業振興規劃,在新能源各個子行業中,風電和光伏項目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風能利用難度相對較低,風電項目作為一種優質的綠色能源,是對國家能源結構的有效補充,對我國能源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減少污染實現碳中和有著積極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大力提升風電、光伏發電規模,加快發展東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發展海上風電,建設一批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至20%左右。為實現規劃目標,促進能源轉型,我國必將進一步推動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1-2]。高原型山地風電的特點是葉片、塔筒等超寬超限設備較多,運輸難度大,高山地區道路崎嶇,施工難度大;高海拔地區氣候變化頻繁,易形成獨特山地小氣候且難以有效預報和監測;風機機位多,分布較為分散,部分機位吊裝平臺狹窄,大型施工設備需頻繁轉場。同時,現階段開發建設條件較好的陸上風電都已基本開發殆盡,并網和消納條件較好的低風速高山風電項目成為開發的重點。氣候條件復雜、道路投資大、設備運輸難度大、環保水保風險較大等獨有特點,對高山風電項目建設進度管理要求越來越高[3]。
2風電項目管理難點分析
采乃風電場地處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耶底鄉、特口鄉、洛烏鄉、吉樂鄉境內的高原山區,場址區由南北方向2條主山脊及其支脈組成,海拔在3000~3550m,場址距普格縣城直線距離約20km,場址內有縣鄉公路與省道S212連接,對外交通相對便利。本工程等別為大型工程,項目建設規模99.2MW,安裝31臺單機容量為3.2MW風力發電機組,葉輪直徑均為155m,輪轂高度均為93m。項目通過4回35kV集電線路接入已建的甘天地一期220kV升壓站,集電線采用架空與直埋電纜相結合的方式,架空線路長度為8.51km,直埋電纜長度為32.58km。項目全場年等效利用小時數2418h,全場多年平均發電量23986.6kWh,預計總投資73644萬元,建設工期10個月。項目管理難點較多。
1)建設周期短,強度大。風電項目從規劃到建設開工,一般需要1~2年,建設完工約需要2~3年,根據上級公司批復的采乃項目總工期為10個月,工期尤為緊張。加之項目地處涼山高海拔地區,大件運輸困難,施工條件相對惡劣。涼山地區每年10月至次年1月為大風季,風速高達30~50m/s,且該時段疊加冬季嚴寒天氣,道路結冰情況嚴重,大件運輸、戶外混凝土施工和吊裝作業等工作基本無法開展;而每年的3-5月又是森林防火高風險期,按照地方森林防火要求,戶外作業基本停滯;加之每年7-8月份的雨季,一年中正常的施工作業時間僅6個月左右,工期十分緊張。在實際施工中,由于工程量大,工期短,為保證施工進度,多個單位同時進行交叉作業,給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任何環節不到位或外界影響都會給風電項目埋下隱患。
新形勢下生產安全風險和應急體系建設
摘要:電力生產安全是整個電網的生命線,也是確保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保障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然而,隨著新形勢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社會對供電網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為有效解決當前發電企業生產事故頻發且屢禁不止等問題,更好地發揮風險管理與應急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新形勢下電力生產安全風險與應急體系建設進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夠對新形勢下電力生產安全風險與應急體系建設的發展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關鍵詞:新形勢;電力生產安全風險;應急體系建設
1 安全風險與應急體系建設概述
1.1安全風險與應急體系建設的意義
電力生產安全風險與應急體系建設是確保電力企業順利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也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降低事故發生率。通過建立科學合理、高效的運行機制來減少不必要損失。其次,可以提高工作人員素質水平并加強管理制度等措施進行全面提升員工綜合能力,以更好地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發生造成影響及經濟損失;最后,提升電力企業的整體形象。通過建立科學合理、高效運行機制,可以有效降低事故率及經濟損失。
1.2安全風險與應急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在電力生產過程中,風險和事故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效地預防并消除安全隱患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隨著科技水平迅速發展、社會經濟發生巨大變化以及新類型企業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下電網建設進程加快、用電負荷增長以及不及時合閘(斷路器)現象頻發等等原因都給電網帶來了一定程度上損害與危險;同時,電力生產系統中各類事故的頻繁發生,也進一步對應急管理能力和應急工作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為了切實提升我國供電質量,在電力生產過程中,必須建立健全風險應急體系,才能有效應對各類事故,減少安全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