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母嬰護理教學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課證融通的中醫護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摘要:以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助產專業為例,探討在“1+X證書”制度下,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認定為導向,以行業需求為依據進行課程改革,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融入中醫護理課程,達到課證融通,為社會培養更多優質人才。
關鍵詞:課證融通;中醫護理;教學改革
隨著生育政策的開放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月子中心、產后康復中心、托幼機構等應運而生,需要大量專業化人才,但是能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高素質護理助產專門人才相對缺乏。因此,如何將學生培養為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滿足不斷增長的產婦服務需求,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為解決學歷教育與市場供需失衡的矛盾,2019年2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實施方案》(職教20條),其中一項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啟動“畢業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也就是通常所說的“1+X”證書制度試點。“1+X”是一個有機整體,作用互補,二者不可分離,但不是簡單相加,只有將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考證相融合,做到書證融通和課證融通,共同構建完整的職業教育培養體系[1],才能解決學歷教育與職業發展脫節的矛盾[2]。課證融通在對職業需求及技能等級標準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專業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授課計劃進行重新構建,將職業資格標準融入專業課程標準,將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需知識銜接,增強學生崗位實踐能力,在獲得畢業證書的同時再獲取一個或多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3]。隨著群眾對優質護理服務及養生需求的增加,中醫文化越來越受到群眾的關注及喜愛,中醫護理作為中醫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醫療保健事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4]。但中醫護理作為助產專業的一門重要拓展課程,特色不鮮明,專業特點不突出,針對中醫護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目前與助產專業銜接比較密切的“母嬰護理”“幼兒照護”“產后恢復”3個“X”技能等級證書,我校開展基于“課證融通”的中醫護理課程知識體系改革與探索,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1中醫護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學內容多,課時數不足,特色不鮮明
教育部2017年《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的指導意見》和我校《2018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實施方案中要求,三年制高職總學時數約為2500~2800個,其中公共基礎課程學時應不少于總學時的25%。2018年教育部第1號文件中的護理專業頂崗實習標準要求護理、助產專業實習需40周左右,且三年制高職學生在第四學期的5月份還需參加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因此助產專業學生課內學習時間很短,專業課程課時也不多。中醫護理作為助產專業必修課程,總課時只有36學時,但中醫護理課程內容較多,授課內容無針對性,與護理專業無差別,專業特色不鮮明,教學效果不佳。
1.2重理論、輕實踐,“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
探析循證護理的教育成果
作者:艾梅 朱桐梅 潘青 單位: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護理系
患者平時月經規律,末次月經為2005年10月20日,停經40d時查尿HCG(+),停經60d開始出現惡心、嘔吐,每天3~4次,逐漸加重達10次,不能進食,嘔吐物有少許血絲,心慌氣短,口周及腳麻木。入院查體:T36.8℃,面色蒼白,皮膚及口唇黏膜干燥,口腔黏膜破損,P120次/min,R50次/min,BP110/70mmHg(1mmHg=0.133kPa),腹軟,無壓痛。輔助檢查:B超宮內早孕,頭臀長4.7cm,胎心搏動好;血氣分析:pH值7.566,PCO212.3mmHg,PO263.3mmHg,HCO-311.2mmol/L;心電圖竇性心動過速;血紅蛋白137g/L,紅細胞比積41.3%;尿比重≥1.030,尿酮體80mg/dl,血K+3.1mmol/L,肝腎功能正常。心理社會評估:患者情緒焦慮,擔心嘔吐對自身及胎兒產生影響。入院診斷:宮內孕12周、妊娠劇吐合并代謝紊亂、低鉀血癥。護理診斷:舒適改變(與妊娠劇烈嘔吐有關)、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與妊娠劇烈嘔吐有關)、脫水(與妊娠劇烈嘔吐不能進食有關)、組織完整性受損(口腔黏膜破損,與嘔吐、脫水有關)、焦慮(與擔心胎兒有關)。提出循證問題:對該患者采取哪些護理對策以解決以上護理診斷?②循證支持(查找相關資料,進行資料分析與評價)。指導學生在1周內根據提出的問題確定檢索關鍵詞,使用期刊文獻、圖書館、上網查詢等方法搜集現今的妊娠劇吐護理研究證據。
課堂上以10人為一組分小組交流討論搜集的資料,各組再推薦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評價文獻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證據的價值可分為4個等級。Ⅰ級論證強度證據:來自設計嚴謹的隨機化對照試驗(RCTs)。Ⅱ級論證強度證據:來自非隨機化對照試驗(NRCTs)。Ⅲ級論證強度證據:來自設計較好的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Ⅳ級論證強度證據:專家的意見和觀點及描述性研究等。將學生查到的文獻根據循證醫學評價文獻的原則進行分級,最終確定真實、合理、使用的最佳的實證,而不能盲目相信。最后由教師總結,確定妊娠劇吐護理的有效干預措施包括:a.飲食矯正:一般建議包括選擇清淡飲食,避免油炸或油膩食物。由于嘔吐導致電解質流失,建議選取鉀和鎂含量高的食物,以及少量腌制食物。b.行為矯正:建議經常休息,呼吸充足的新鮮空氣,避免突然動作,避免進食后立即刷牙,飯后應坐一段時間。避免不愉快的氣味和食物,特別是誘發惡心的氣味。懷孕期間過于敏感的嗅覺可能是由于雌激素水平上升。避免異味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盡量減少異味,增加新鮮空氣,以避免惡心。c.運用放松技巧:觸覺按摩可促進放松,轉移惡心和嘔吐的想法。穴位按摩被認為是有幫助的。d.注射止吐藥物:甲氧氯普胺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化學感受器觸發區的多巴胺受體阻滯劑,具有抗膽堿作用,刺激上消化道(GI)的流動,加速胃排空,被用來作為妊娠劇吐的第一線藥物治療,已被證明是有效的。e.補充維生素B6:對止吐有效。f.生姜:是唯一的草藥,正式用于治療孕吐研究。g.脫水治療:會提高口腔黏膜的完整性,同時指導患者注意口腔清潔。最初住院治療需要對患者進行靜脈補液。對液體進出量進行監測。靜脈注射治療的目的是調整患者的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同時胃腸道休息,輸液包括補充葡萄糖液體、維生素、電解質。h.護理干預措施的評價:應包括體重增加和酮尿監測、尿量監測。i.心理護理:負性情緒在一定條件下可導致妊娠劇吐,護理人員應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幫助患者分析病情,使患者了解妊娠劇吐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經過治療和護理是可以預防和治愈的,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顧慮,克服妊娠劇吐帶來的不適,樹立信心,提高心理舒適度。③循證觀察及循證應用(制定最佳護理計劃,實施護理計劃及觀察效果)。應用最佳證據聯系病案提供的患者的實際,制訂最佳護理計劃。告知護生在臨床實際中把認為可靠而又適合患者的最佳實證,取得患者同意后應用于患者后,要動態監測效果并進行批判性分析。如“是否為最佳的護理行為?基于什么證據?”,并將結果及時在醫院內部交流,也可以發表相關文章進行交流和推廣。
注意事項①明確教學目的:要在循證護理教學模式中,使學生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為現存的實踐模式尋求實證,以期在將來的護理實踐中不斷提高護理質量。在小組討論中老師的重要任務是有效引導小組討論的進行。②選擇真實生動的病例:所選病例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調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教學效果的評價調查:當課堂教學結束后,采用集中發放問卷、學生不記名當場填寫、當場回收的方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51份,回收51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51份,有效率100%。
循證護理引入護理教育縮短了課堂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應用的距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循證護理核心是強調證據,要以最佳證據為基礎開展臨床護理工作[4,5]。在護理教學中通過病例提出問題,圍繞中心問題查閱科研資料,收集臨床實踐證據,縮短了課堂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應用的距離。護理人員在臨床實踐中需要獨立決策,這就決定了護理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評判性思維能力。《母嬰護理》教材簡單介紹了妊娠嘔吐的幾種傳統護理措施包括清淡飲食、避免異味、避免突然起身,現今有無新的有效緩解惡心的護理措施,通過文獻檢索發現有更多的已經證實有效的止吐方法。通過搜尋當今的實踐證據并進行評價,可以拓寬學生的理性思維,培養其評判性思維能力,不斷更新觀念,吸取新知識,體會如何循證改進護理措施;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才能改變只憑舊的傳統做出護理決定的思維定勢,敢于質疑書本,積極發現護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循證護理方法引入護理教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若是灌輸式講述妊娠劇吐臨床表現及護理措施,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很疲勞;現在通過病例提出問題,文獻檢索查找臨床實踐證據,小組討論解決問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求索,改變了學習過程中的被動地位。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行查閱文獻資料,收集臨床證據。使學生了解獲取新知識的途徑,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實施素質本位護理教育的必然性
作者:李娜 單位:淄博職業學院
素質本位護理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
目前的高職護理課程體系保守、陳舊的現象較為突出。課程體系的改革要以全面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根據素質本位模式的要求,打破傳統的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頂崗實習三段式教學模式,以職業素質培養和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必需、夠用”為原則來設置課程。基礎課程設置與整合應突出基礎性、實用性,專業課設置與整合應突出護理專業的特點,強化人文素質課程,精簡重組醫學基礎課程,盡早接觸專業知識,盡早接觸臨床。
1調整課程結構比例
以縮減醫學基礎課程,提高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和護理專業課程的比例為基本原則,合并和重組醫學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以“必需、夠用”為原則,臨床(專業)課以“必備、實用”為原則,精選教學內容,進行重組整合[2]。按照綜合性原則,將原來的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胚胎學合并為人體正常結構,將生理學和生物化學合并為人體正常功能,將病理解剖學和病理生理學合并為人體異常結構和功能,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免疫學合并為病原生物與免疫。這種整合不是簡單的壓縮學時,而是從護理專業所需要的知識出發,將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有機組織在一起。按生命周期模式將護理專業課程組織為母嬰護理、兒童護理、成人護理和老年護理,這種模式較好地體現了以人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的現代護理理念,也有利于減少課程內容的重復。
2增設人文素質課程
護理工作所服務的對象是人,因此,護理學有顯著的人文性,人們把護理專業稱為極具人文特征的專業,把護士稱為極具人文精神的人。根據這一專業特征,護士應具備高品位的人文素養。首先,通過增加人文課程設置或加大人文課程的課時數來加強對學生人文知識的教育和培訓力度。例如開設護理心理學、護理倫理學、社會醫學、護理管理學、文獻檢索、大學語文、健康教育、人際溝通與交流、信息學等必修課。開設護理科研基礎、美學基礎、醫學史、環境保護、人口學、行為醫學、應用寫作、文學欣賞、藝術類、邏輯與思維、影視欣賞、衛生經濟學、音樂、教育學、公共關系學等選修課;其次,應注重隱性課程的開設,將護理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結合專業特色,在入學教育、護士節、學生畢業教育及學生日常活動中進行護理人文素質的教育和職業教育。
敘事護理在臨床及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介紹敘事護理的概念、在臨床護理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及方法,為敘事護理在臨床及教學中的應用推廣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敘事護理;臨床應用;護理教學
敘事即敘事自己的故事或經歷,是人們敘述自己如何體驗世界以及如何解釋自己某一經歷的活動[1]。隨著整體護理觀念及模式的提出,敘事開始成為護理領域關注的熱點。整體護理觀關注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深入了解病人,傾聽病人通過敘事透露出來的“身心社靈”等多層次的需求,并通過敘事護理途徑進行干預,從而改善病人的情感體驗。
1敘事護理的概念
敘事護理(narrativenursing)于20世紀末由敘事醫學進入護理領域,各國學者也從不同角度開始探討“敘事護理”的概念,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定義。Mnsc等[2]將敘事護理定義為護士通過敘事治療的原則和方法,幫助病人重構故事意義,把一個充滿問題的故事變成一個護理問題并加以解決。Devenny等[3]認為:敘事護理是護士利用反思的方法增長臨床知識和智慧的過程。Aloi[4]認為,敘事護理是利用敘事手段,幫助病人重構新的、有積極意義故事的一種護理干預方法。黃輝等[5]認為,“敘事護理”是護理人員通過傾聽并回應病人的故事,運用共情、反思等敘事護理能力,來解構病人故事中的問題,并重構故事的意義,進而對病人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的一種護理實踐活動。
2敘事護理的意義
2.1臨床應用意義
對接崗位需求的護理專業群建設實踐
摘要:為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技能型護理人才,我校堅持“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對接崗位的職業教育教學理念,提出建立以護理專業為核心的“核心引領,優勢互享、綜合培養”專業群,包括護理專業群課程結構優化、專業群特色課程資源建設、多層次實驗實訓資源的整合與優化、構建“產教融合、醫養護結合”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最終達到調整辦學定位,拓寬辦學思路,服務“健康中國”戰略,實現自我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崗位需求;護理專業群;建設實踐
在“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護理工作的范疇不斷擴大,社會對護理人員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發生變化,從注重規模式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一技之長+綜合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注重內涵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緊貼行業產業發展需要,對接日益增長的崗位需求,優化專業結構,打造品牌特色專業,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就成為當前護理職業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從職業教育護理專業群建設與發展的角度做如下論述。
1護理專業群建設的基礎
職業院校專業群概念的提出和專業群建設項目的確立,是產業集群理論在教育領域的拓展和應用[1]。專業群是按照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的原則把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的多個綜合實力強、就業率高的重點建設專業作為核心專業,與相關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專業群建設的目標是為了提高群內每個專業建設的水平,群內各個專業在專業課程設置、實驗實訓項目開發、實驗實訓設施建設、教師隊伍完善等方面的教學資源存在共享;專業群建設的實質是以提高優勢專業建設水平,融合相關專業并進行內涵式拓展為目標的教學資源整合活動[2]。因此,積極推動專業群發展是職業教育整合優質教學資源、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1.1當前護理職業教育發展概述
當前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護理人才隊伍的整體學歷層次得到提升,護理技能的教學日益受到重視,專業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培養目標與規格、內容與方法、條件與保障等也逐步規范[3-4],但護理職業教育教學模式亟待創新。主要表現在:缺乏協同創新產學研一體化的育人新模式、新途徑,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作用不足;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亟待創新,由于學校沒有及時深入地了解行業反饋和需求,學校辦學難以實質性進入企業生產、技術與管理體系,專業建設跟進產業轉型升級不夠,教學內容、人才培養質量與產業技術進步不相適應。(1)護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學校專任教師由于日常的教學任務較繁重,導致其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教學能力與專業能力提升受到限制。同時,來自行業企業的兼任教師到校任教機制仍待完善。(2)護理專業建設的內涵建設需要進一步夯實。護理教育專業設置未緊扣目前社會、企業、行業需求,應依據自身在本地區及資源上的優勢,做好需求預測和崗位分析,確定職業教育護理人才培養目標;同類學校護理類專業設置“同質化”嚴重,專業的特色不突出,未形成學校的品牌優勢,導致教學資源未能充分共享、實驗實訓設備等各方面的投入重復率高、專業品牌優勢不明顯、辦學效益低下,影響護理技能人才培養。
大健康時代中職學校護理人才培養模式
摘要:大健康時代背景下,健康中國戰略對護理人才的要求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中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大健康時代的發展。以提升護理隊伍的整體素質為目的,用正確的教育觀和現代護理觀,探析大健康時代背景下中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為中職護理人才培養提供全新的方向和發展理念。
關鍵詞:大健康;人才培養;護理;中職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發并實施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可見,“健康中國”建設已上升至國家優先發展的戰略層面,標志著中國進入大健康時代。
1大健康理念
大健康是指以社會需要、時展以及疾病變化等為依據,提出的一種全局性理念[1]。大健康理念不僅對個體的身體健康有所追求,同時對精神層面、心理層面、社會、環境以及道德等多方面的發展完全健康有更大的追求[2]。在全新教育理念和大健康背景下,以特定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為依據,以相對科學穩定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為基礎,為不同類型的專業人才制定針對性的管理制度、教學模式以及評估方式等[3],從而體現出大健康時代背景下中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和應用價值,為中職護理人才培養提供全新的方向和發展理念,以提升護理隊伍的整體素質,從而助力全民健康———這個健康中國建設的根本目的。
2傳統中等職業學校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2.1培養目標與崗位需求不相符
對接崗位需求的護理專業群建設運用
摘要:為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技能型護理人才,我校堅持“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對接崗位的職業教育教學理念,提出建立以護理專業為核心的“核心引領,優勢互享、綜合培養”專業群,包括護理專業群課程結構優化、專業群特色課程資源建設、多層次實驗實訓資源的整合與優化、構建“產教融合、醫養護結合”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最終達到調整辦學定位,拓寬辦學思路,服務“健康中國”戰略,實現自我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崗位需求;護理專業群;建設實踐
在“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護理工作的范疇不斷擴大,社會對護理人員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發生變化,從注重規模式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一技之長+綜合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因此,注重內涵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緊貼行業產業發展需要,對接日益增長的崗位需求,優化專業結構,打造品牌特色專業,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就成為當前護理職業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從職業教育護理專業群建設與發展的角度做如下論述。
1護理專業群建設的基礎
職業院校專業群概念的提出和專業群建設項目的確立,是產業集群理論在教育領域的拓展和應用[1]。專業群是按照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的原則把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的多個綜合實力強、就業率高的重點建設專業作為核心專業,與相關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專業群建設的目標是為了提高群內每個專業建設的水平,群內各個專業在專業課程設置、實驗實訓項目開發、實驗實訓設施建設、教師隊伍完善等方面的教學資源存在共享;專業群建設的實質是以提高優勢專業建設水平,融合相關專業并進行內涵式拓展為目標的教學資源整合活動[2]。因此,積極推動專業群發展是職業教育整合優質教學資源、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1.1當前護理職業教育發展概述
當前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護理人才隊伍的整體學歷層次得到提升,護理技能的教學日益受到重視,專業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培養目標與規格、內容與方法、條件與保障等也逐步規范[3-4],但護理職業教育教學模式亟待創新。主要表現在:缺乏協同創新產學研一體化的育人新模式、新途徑,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作用不足;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亟待創新,由于學校沒有及時深入地了解行業反饋和需求,學校辦學難以實質性進入企業生產、技術與管理體系,專業建設跟進產業轉型升級不夠,教學內容、人才培養質量與產業技術進步不相適應。(1)護理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學校專任教師由于日常的教學任務較繁重,導致其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教學能力與專業能力提升受到限制。同時,來自行業企業的兼任教師到校任教機制仍待完善。(2)護理專業建設的內涵建設需要進一步夯實。護理教育專業設置未緊扣目前社會、企業、行業需求,應依據自身在本地區及資源上的優勢,做好需求預測和崗位分析,確定職業教育護理人才培養目標;同類學校護理類專業設置“同質化”嚴重,專業的特色不突出,未形成學校的品牌優勢,導致教學資源未能充分共享、實驗實訓設備等各方面的投入重復率高、專業品牌優勢不明顯、辦學效益低下,影響護理技能人才培養。
產科護理風險管理探討
【摘要】目的評價二胎政策下產科護理風險管理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所產婦560例,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80例。觀察組實施產科護理風險管理,對照組實施常規產科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對照組風險認知率分別為:90%、78.21%,P<0.05。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4.28%,對照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8.93%,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二胎政策下,加強產科護理風險管理,可提高產婦的風險意識,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
【關鍵詞】二胎政策;產科護理;心理;風險管理;風險認知;風險管理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在二胎政策下我國人口數量不斷增加。為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我國提出了計劃生育的國策,開放了二胎政策[1]。為提高產婦的風險意識,降低不安全事件發生率,確保母嬰的健康。本次選取近年來收治的560例產婦,觀察在二胎政策下,實行產科護理風險管理、常規產科護理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560例產婦,通過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將產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80例。研究前,兩組產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醫護人員開展各項臨床工作。觀察組年齡24~40歲,平均(32.5±3.3)歲。其中,順產產婦、剖宮產產婦各185例、95例。對照組年齡25~41歲,平均(33.3±3.5)歲。順產產婦、剖宮產產婦各180例、100例。觀察組和對照組產婦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