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模擬電子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應用型模擬電子技術論文
一、建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首先將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體現在三個方面:課堂理論教學、計算機仿真技術輔助教學和實踐教學。其次,模擬電子技術相關知識點的實踐應用則貫穿于大二(下)到四年級的畢業設計,如大二的電子技術基本技能訓練、模擬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大三的綜合電子系統設計,大四的畢業設計等。其三,除了這些必修科目以外,在一些選修類項目,如大學生科技創新、電子設計競賽、社團組織中也體現了模擬電子技術知識的運用。通過培養方案的調整,可以行之有效的保證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斷學習、實踐模擬電子的相關知識,將學以致用的理念貫穿于整個在校學習期間,使學生在反復學習實踐中不斷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工程實踐能力。
二、改革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教學手段不斷改革
為了改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近年來,我們在教學手段的不斷改進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第一,引入計算機仿真技術,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在教學中引入仿真技術,有效的改進了教學效果,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站在教師的角度,仿真技術的使用,使教師在原有電子課件的基礎上,加入了對實際電路的分析過程,使得教學生動直觀,加深學生對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和掌握。通過仿真軟件,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并且可以使其深刻理解在電路中,各元件參數對電路的影響。其次,從學生的角度看,將計算機仿真技術與模擬電子技術教學內容有效結合,使學生通過仿真直觀的了解本課程研究中所能解決的實際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探索的求知欲。如在學習完相關理論后,引導學生利用仿真軟件自行設計波形信號發生器、多路輸出的直流穩壓電源、心電圖信號放大器、低頻功率放大器、光電報警器等。學生通過這樣一些模擬電路的實際應用,了解了課程的作用,明確了學習目標,產生了好奇心,激發了學習動力。在教學中引入計算機仿真技術,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問題進行自發學習,使整個學習過程始終處于探索研究、再探索研究到最終驗證的良性循環過程。第二,開放實驗室,提供探究和創新的良好環境。模擬電子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并且面向工程的課程,基本的應用電路在掌握了基本理論后,都需要實驗來驗證。通過實驗驗證理論→發現問題→結合理論修正問題→再次進行實驗驗證,通過這樣一個螺旋式過程,學生學習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均不斷拓展。同時,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實踐和理論的差異,在實踐中切實鍛煉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院系面向電子信息類學生開放電子技術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理論聯系實踐的場所,更為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提供了不可取代的自主學習平臺,是培養學生探究未知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必要途徑。除集中實驗外,課后及其他學期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及時間安排,自行登記到實驗室進行實驗和研究。電子技術實驗室安排值班教師為實驗學生答疑,幫助學生探究和創新。實驗室的開放,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培養實踐能力的要求,體現了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第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為校級精品課程,目前在建校級資源共享課程。現有的精品課程網站,為學生的課外學習提供了一個高效的研究型學習平臺。精品課程網站提供了豐富的和教學相關的資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進行探索式研究式自主學習。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受空間和時間的制約,延伸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僅使得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便捷,而且學習起來更加自主、高效,更重要的是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教學方法不斷改進
教學是一個獲取知識、啟迪思想、激發潛能、培養能力的過程,它需要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能力設計一種教學策略,通過優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將教學內容精彩而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并且在課后進一步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思想指導下,我們不斷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探索和改進,側重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
課程教學改革論文(10篇)
第一篇: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體會
1引言
電子技術課程是一門基礎性的技術課程,高校中開設的電氣類和自動化類等專業都要學習電子技術這門課,作為一門基礎性基礎課程,其教學要適應就業方向的需求和社會的發展。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電子技術這門課,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的調整和改革。
2改革教學模式
第一,以學生為出發點。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開展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活動時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電子技術是一種實用性非常強的技術,且在我們生活的很多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通過電子技術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術要領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為此在課堂教學中需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多參與實踐探究活動,進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增加一些實踐活動環節,給學生提供思路,引導學生自己完成設計任務。第二,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在電子課程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在合作中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力。在小組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除了完成自己分內的任務以外,還可以幫助小組其他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也從他人身上學到一些優點;此外,還掌握了電子技術設計的全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合理地引導學生去查閱和收集資料,選擇要用的儀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探索創新的能力。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認識到電子技術的實用性,在合作學習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對于提升學生的工程素養是非常為有利的。
3改革教學內容
電子技術作為一種技術,它與我們的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為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盡量選用生活中的工程實例作為教學素材。教師在開展課題設計或探討活動時,應該選取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實例,選取的素材要有研究的空間,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性,開闊學生的視野。雖然,每一學科的教學和發展都有其自己的規律和特點,教學的內容也不是說變就變的,但是教師要學會靈活的變通。當前社會的科學和技術正快速的發展,尤其是電子技術的發展更快,如果教學內容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其教學必然會滯后性發展。因此,教師應該深度地挖掘教材內容,并將一些新技術和新知識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電子技術快速發展的趨勢,通過實踐研究活動掌握更先進的電子技術,從而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和發展的電子技術人才。
國際與國內口譯教學研究分析
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該領域的研究范圍逐步拓展,涉及的話題包括機器口譯、機輔口譯自主學習、口譯培訓中多媒體的使用、口譯語料庫等。最近十年該領域的研究空前活躍且碩果累累,涵蓋了計算機輔助口譯培訓、口譯中新技術的使用、專業口譯訓練軟件的研發與介紹、翻譯記憶系統的研究、遠程口譯教學等。經過近三十年的研究和實踐,逐步誕生了一些較為活躍的研究中心,如意大利特里斯特大學、瑞士日內瓦大學、比利時孟斯大學、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等。在國內,截至2012年9月,以“口譯教學/培訓”為關鍵詞,在“萬方數據資源系統”和“中國知網”搜索到各類文獻877篇,其中標題涉及信息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或網絡等詞匯的共105篇,占總數的12%。經過對上述105篇文獻的整理,可以將國內的研究大致分為兩個階段。2001—2005年為萌芽階段,僅何高大、曾文雄[8]等少數幾位學者對此話題進行了初步探討,且內容多限于理論思辨層面,并未觸及具體的口譯教學實踐。2006年和2007年隨著我國翻譯專業本科和碩士學位的相繼設立,對口譯教學的研究逐年升溫,相關研究已滲透到口譯教學的諸多領域,如信息技術環境下口譯教學的模式、教學策略與設計、教學資源、語料庫建設、自主學習、實用性軟件的應用、專題性網站與平臺的開發等。
研究取向對比
從宏觀研究視角看,國外研究主要有兩個取向:一是探討信息技術對口譯職業的影響,二是研究信息技術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及影響。對于前者,“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在2000年就與德國翻譯協會、歐洲法院、世界海關組織、歐洲議會和歐盟委員會口譯司等五大機構聯合制訂了“會議口譯中新技術使用的規范”,對電話會議、多語種視頻會議和電話口譯等技術標準要求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Moser-Mercer[9]從資料準備、背景知識、信息分類、多元信息輸入、現場氣氛感受、傳輸質量等方面論述了信息技術對口譯職業的影響。
對于后者,國外研究涵蓋的主題涉及教學模式、教師、教學流程、教學要素等。口譯教學環境與工具的變化勢必會帶來教學模式的多樣化,信息技術的導入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任務式學習等模式帶來了新的契機。在模式多樣化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轉變至關重要,Lobo[10]既分析了新技術給教師帶來的挑戰,又闡述了新技術給筆譯和口譯教學革新帶來的機遇。教學流程與教學要素是口譯教學的微觀領域,研究者對它們的探討也非常深入,如Sandrelli[11]指出,信息技術在口譯教學中至少發揮著以下作用:有助于構建數字化口譯資源庫,為學生創建個性化練習素材,構建真實口譯場景以及為師生同步與非同步的交流提供便利。
我國的研究取向相對單一,主要關注信息技術在口譯教學中的影響與應用。國內多數研究者都認同信息技術給口譯教學帶來的積極影響,如教學資源的多樣化,素材內容的真實化,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口譯訓練的情景化,學生自主學習的便捷化,教學評價體系的過程化。同時,陳亞敏[12]等人也對信息技術環境下口譯教學內容的適當選取問題、學習資源的甄別問題提出了質疑。此外,教師在新技術環境下的適應性、傳統教學手段與信息技術的關系等問題也引起了部分研究者的關注。在教學應用方面,國內研究者除探討應用的原則、模式與策略外,蔣鐵海[13]、劉進等[14]還從實用工具的角度研究了信息技術在口譯教學中的實現形式與效果評估。
從研究方法的取向看,國內思辨類研究占據主導,實證類研究較為缺乏,宏觀視角研究遠多于微觀視角的研究。經過對上述105篇國內文獻的統計,我們發現實證類文章僅占13%。比較而言,國外實證研究占同類研究的近一半。值得關注的是,國外一些研究者堅持對同一主題實施長期實證研究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鑒。例如,LeongKo自2004年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完成“遠程模式下的口譯教學”的博士論文后,至今連續八年對遠程口譯教學進行了不間斷的實證研究。
教學法因素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