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美學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美學展示設計論文
1展示設計中的美學問題
1.1身體體驗的意象美
現代展示設計一般以觀眾的直接審美體驗來觀賞一定的陳列展示作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一些美感乃至美學問題的產生。信息技術在現在更多地就是交流傳遞方式的改變,所以造成了人們交流方式的變革。當今許多藝術家把交流作為自己工作的目的,聲稱自己是交流藝術家,然而“交流美學”這種美學的媒體其實是“非物質”的,它大多來源于無法觸摸的信息技術資料。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這種信息的電子信號也自然留下了無形無跡的軌跡。一些交流藝術家通過他們的實踐、思想,創造出建立在信息交流基礎上的藝術。所以,展示設計就是結合一些當下最新的多媒體技術運用空間和審美互動達到作品和觀眾之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20世紀以后,人們開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自己的身體,人作為主體在如今的社會是一種身體至上的時代。美國社會學家布萊恩•特納對身體問題進行一定研究,明確指出在如今當代社會中的身體已經成為了社會中的最首要領域。在現代藝術領域中,身體既是主題也是媒介,通過身體的一種呈現與表達更能反映出一定的問題。在展示設計的場域中,身體體驗也越來越成為考慮的重要性因素。現代的展示設計,特別是多媒體展示設計在展示方式上尤其重視觀眾的身體體驗。在傳統的展示設計中,繪畫和雕塑作品作為裝飾陳設成為收集和展示,收藏者通常是擁有一定權力的皇室、貴族等,身體體驗的新奇方式沒有出現在藝術的展示空間中,但在現代展示設計中,展品根據一定的分類形式等展示權力機制進行重新布置,觀眾在一定展示空間的“規導”下進行參觀。展品大多以靜態的陳列方式為主,具有身體體驗式的方式在現代展示設計中沒有太多呈現,而在現當代藝術的藝術展館中,以身體作為交互媒介,通過更多利用觀眾的感官作用已然成為一種流行,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甚至神經大腦都與作品直接對話,產生一定的交流與互動。一些展館中的影像展現運用一些互動技術,增加趣味性的同時,觀眾不再是被動的觀看者,而成了點評作品思考作品的關鍵因素,無形之中已直接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打破了傳統的靜態展現方式的形態。這種讓展品與觀眾產生互動的展出形式如今已成為展示設計發展的新趨勢,推動了藝術展館的發展。這樣也產生了觀眾對于作品的一種審美體驗,人這時變成了主體,由人來理解并界定作品的含義及其所傳達出來的思想,這就產生了一種直接的經驗,一種瞬間的直覺,在瞬間的直覺中這種互動的身體體驗展示設計方式就產生出了一個意向世界,一個充滿意蘊的感性世界,美感是與人這個主體及其所散發出來的思想緊密相聯的,脫離了這種互動感就達不到一種美感的意境表達。這種體驗的意象世界就是一種美,而以往傳統的單純性認識則追求一種抽象的概念體系,那是沒有色彩的。
1.2藝術美
藝術美學中還有一個特征是來自于作品所散發出來的藝術美。說到藝術美,還應該談到一個藝術作品的層次結構的問題,有材料層,形式層和意蘊層,這三層關系不可或缺。設計形態作為一種視覺語言表現形式,通過圖片、色彩、影像等形式帶給觀眾視覺上的享受,材料所帶給人們的感受是最直接的,觀眾可以近距離觀察或者觸摸到藝術作品的材料表現,這是許多設計領域所共同關注的一個表現形式,尤其是展示設計活動方面。不同的材料會給人不同的感覺。不一定貴的材料能帶給人們最好最直接的感知,理解挖掘并創新材料中所散發的特質并很好地運用這個材料才是最關鍵的。材料現在正在從物質向精神轉變,在表現一定藝術作品的同時要特別注意材料在作品中內涵的表現。展示設計中每個部分的完成和制作,從軟件設計到布置陳列,無一離不開材料的考量,既要符合人類的審美需要,又要達到藝術美和環境的融合。在作品中,任何一種材料所要表達的意義也是不同的,對于意象世界的生成又是有影響的。例如大理石給人一種堅硬而又沉重粗糙的質料感,這種質料感帶著朦朧的情感色彩,使意象充滿一種“韻味”,相比之下,木質的感覺會更加具有親切感,木頭的觸感和氣味使人沉浸在作品帶給人的一種氣韻當中,就是這樣的材料質感,一種氛圍才能融入美感中帶給我們享受。
1.3新技術的互動表現
隨著科技的進步,設計師已經不能滿足于陳舊的藝術表現材料,他們運用他們的創造力頭腦,創造出許多不同的表現方式,豐富了藝術作品的表現力。新技術結合新材料的使用已經伴隨著時代的進步產生,時代已經阻止不了新科技的應用,新技術的運用不僅產生于展品上,更體現在如何運用先進的技術更好地變現為藝術作品,抓住觀眾的視線,增強他們的用戶體驗感。展示設計中所表現的主題場景運用新科技的創新可以給主題表達帶來意外的收獲。觀眾在這些新科技的體驗中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不能忽視新科技手段在展示設計的重要地位。然后,我們還要通過在新技術的基礎上加上些環保設計,新材料結合新技術的表現手段在最近的展覽包括上海世博會中都有所體現,這些表現方式的創新可以帶給人們一定的新奇感和趣味性。通過這種新技術的表現結合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激發藝術作品美感形式的表達,韻律、色調、質感、線條以及具有立體感的效果可以完美展現。在藝術作品的展示中,正是這些結構、平衡、秩序等表現形式的美感感染了我們。對于展示活動的發展起到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觀眾、參展商等等。以一種“互動”的關系可以將他們有效地連接在一起。通過良好的溝通、互動能夠促進人與展品之間的關聯性,從而保證展品活動的順利進行,在多種“互動”表現形式下,很多相關的、相互影響關系網隨之產生。以人的需求為基點,設計出滿足人們使用需求的物品,這才是真正體現設計“以人為本”的表現。人性化的展示設計是將人體尺度以及習慣作為設計要考慮的重要指標,像互動展品的設計就必須要為與這個展品產生互動的群體考慮,如人的生理到心理的種種因素,特別是人體的尺寸、行為習慣、思維能力等,從某種程度上看,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種傳達方式。良好的空間藝術形態,更加注重人性化,展品在一定程度上從情感等角度更能和觀眾產生共鳴,令觀眾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觀看藝術作品。例如:在展示空間以及展品的形式表現中要充分考慮到人體尺寸情況,避免設計的不合理所帶來的不舒適感,另外展品的擺放高度也要考慮到觀眾的平均身高以及視覺習慣,當然展示空間中的視覺標識系統也要做到一定的合理體現,其安裝高度和安裝方式要杜絕可能會發生的安全隱患,休息空間中設計的座椅設施和互動娛樂設備要結合使用群體的各方面考慮因素,這就要求其形態設計要考慮到受眾的身高、背部曲線等生理因素,通過關注這些人性化的細節表現,展示設計在各方面變得更為合理,設計的展品以及構建的空間氛圍環境更能滿足觀眾們的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觀眾在觀看展示空間的同時,對展示環境、展品的陳列、展品的相關色彩信息感受與生活中的認識過程是一樣的,情感是聯系展示設計中人與展品情感的紐帶。在如此信息發展迅猛的時代,人們的需求已經逐漸提高,他們更多的會關心能否得到情感上的呵護與重視,在展示設計中空間的設計過程來說,就是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把觀眾作為設計的基點重點。通過互動參與的展示形式,特別像2010年上海世博會一樣,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中最具特色的動態卷軸影像清明上河圖,通過互動的科技技術結合傳統的元素設計,展示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與觀眾達到了一種心靈上的碰撞,一種感情上的交流,這樣可以調動觀眾更高的觀展熱情,也能高效并最大程度上完成展示信息的傳達,使展示的形式和內容更有特色,形式與內容的完美呈現才能達到美學的一種感受,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且回味綿長的體驗印象。這種人和作品之間的互動,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種情感表達,經過人對于作品的直接觀看和理解思考,不斷地體驗和闡釋油然而生,作品的意蘊和內涵,它的形式美、藝術美、材料美、體驗美等審美思維也就不斷地被新的層次所揭示和照亮,這種種美學美感的體驗過程,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美的不斷生成過程。并且,每個觀眾的感知和對作品的理解又是不同的,觀眾進入到作品所帶給人的意境中去,這樣的一種作品和人本身的情感交流,所產生的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又會給作品帶來不一樣的意義,不同的認識起點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果,一種美的無限延續性由此產生。
舞臺美術設計美學論文
一、舞臺美術設計中的色彩運用
如果說繪畫中的色彩搭配是為了提高其藝術價值的話,那么在舞美設計中色彩的運用就是為了增強舞臺的藝術美感。色彩在舞臺中的實際運用啟發我們,在舞臺上戲劇或是其他藝術形式所呈現的不僅僅是整個藝術活動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更需要觀眾對整體舞臺美感產生共鳴,這正是舞臺藝術的魅力。舞臺上經常需要通過色彩的冷暖色調、透明遮蓋的穿插以增強畫面效果,真正地吸引到觀眾的注意力,給予觀眾視覺上的享受,這也是色彩在舞美設計中的重要作用。舞臺節目不是平面的,而是三維的。在遠近不同、凹凸有致的舞臺上,如何來安排冷、暖顏色的遠近次序等空間邏輯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安排色彩的遠近時,應該考慮到人類的視覺習慣。一般情況下,亮度較高的顏色,通過人們的視覺傳遞后會產生比原距離近的偏差;反之,亮度較暗的顏色則會產生較遠的偏差。由此,合理地安排顏色應把亮度較高的顏色略向后移動,亮度較低的顏色略向前移動,由此來平衡人類的視覺偏差。如通過對色彩層次的恰當把握,在有限的舞臺空間里營造出層次分明、邏輯合理、各有風格的舞臺效果,以此可獲得成功。
二、舞臺美術設計的表現形式
歌劇《奧蘭多》(Rinaldo)是喬治•西平最具挑戰性的舞臺美術設計,他敘述其設計過程道:“當偶然遇到自己難以解釋的情況,心跳加速時,我知道可能意外地發現了我需要的某種東西。”在劇目構思方案期間,喬治•西平在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參觀時,看到展廳中古代玻璃器皿在白熾光燈展箱里展出的待殊效果,這為他的設計帶來了靈感,便認定這就應是《奧蘭多》布景的效果。回到工作室,他打碎了幾個玻璃瓶,再用膠將它們粘合后放置到日光燈箱中,把造型和空間位置調整到滿意程度,隨即把這種效果再放大到舞臺上。由此,約6到10米高的透明瓶子造型沒用任何支撐結構屹立于演出舞臺之上,這些透明瓶在演出中可以在舞臺上前后左右移動,依據演出的需要變換成各種空間形態,通過舞臺天幕映襯,看上去時而像城市樓群、峰巒和云彩,時而又像圣徒的身影和女性的體形,使人浮想聯翩。喬治•西平通過演員、放大的透明材質瓶子在舞臺空間中不同的變化組合方式,完成了整個歌劇的舞臺場景的視覺體現。戲劇表演的成功與否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能否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吸引注意力最主要的部分是該戲劇表演的內容,但是,能否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表演整體的造型設計是否新穎,是否足夠吸引人。舞臺美術設計包括表演者的整體造型,表演者的造型在表演特定的內容時是有固定的形式的,因此,每個時期的人都要有符合當時大時代的穿著打扮,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物也都有不同的造型風格。但是在有些方面,表演者的造型設計也可以根據劇情和想表演的內容來進行相應的設計,以突出鮮明的人物特征,對表演者的表演具有積極的作用。整體表演的美術設計相對于表演者的設計要繁瑣許多,舞美設計者在根據表演整體內容考慮整體造型設計的問題時,還要考慮整體設計中很多的細節,考慮這些細節怎樣設計才能更準確地體現表演的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細節里凸顯主題。所以,舞美設計與戲劇的調和對戲劇的整體藝術效果起到很大的影響。舞臺藝術中的美術設計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的特點。舞臺藝術的最大魅力是能夠通過藝術設計來創造一個虛擬世界,而在此之中需要美術設計人員進行相應的美術設計,才能夠使這個虛擬的世界更加真實,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
作者:楊子
美學視角下大學通識教育論文
一、關于大學通識教育研究的背景
首先需要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本文中的“通識教育”并不是一個與“專業教育”相對立的概念,而是貫穿于高等教育全過程的自由的教育和訓練,是大學教育的理念和靈魂。只是現階段的大學通識教育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未能達到這個水平,“通識教育”這個概念只能落實為專業教育的補充。但這只是一個過程,隨著理論的日臻成熟和實踐的不斷探索,大學通識教育會真正承擔起培養“全人”的責任,勢將達到“通識教育專業化、專業教育通識化”的境界。這才是大學教育的歸宿,才是實現大學理想之必經過程。
二、關于美學視角下大學通識教育的相關問題
美學理論為什么能夠承擔起解釋大學通識教育的本質與理想的重任,美學何以為大學通識教育提供一個達到可以俯瞰全局高度的平臺?
(一)美學包容性與通識教育的內涵是一致的
美學領域的外延可以囊括整個宇宙,集中體現于美學思想的無邊際性和深刻性,其內部包含感性與理性、矛盾與統一、功利與非功利、無目的與合目的、無概念與普遍理解、無邏輯與情感邏輯等等。這種巨大的包容性恰恰與通識教育致力于達到的“整體的人”的目的是契合的,人在體驗美與審視“整體的世界”即審美中不斷向“整體的人”方向發展。表現在:
(1)感性與超感性。
高校美學健美操教學論文
1、高校健美操教學的現狀分析
健美操之所以具備極強的普及性和廣泛的適用性是因為它集健身、娛樂、體操以及舞蹈于一體,尤其是較高的健身價值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將健美操引進高校教育當中,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健康水平和體能素質,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學生塑造形體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自信,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從當前高校健美操的教學現狀來看,因為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高校健美操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多數高校的健美操教學依然停留在動作傳授和技能講解上,而且老師為了學生可以深入掌握健美操的動作要領常常把健美操的動作進行分解,這種教學方法屬于機械的模仿,學生難以從根本上對健美操產生認知,也無法領會健美操的美學運動內涵,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學一直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強大作用。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部分學生可以掌握健美操運動的動作套路,但是卻無法將健美操的教學效果用到實處,健美操雖然屬于一種運動,但是其中包含的動態美、韻律美以及健身功能是其普及的根本,而高校因教學形式的落后和教學方式的單一,阻礙了健美操運動在高校教育的發展,因此開展高校健美操教學中美學滲透的探索和思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健美操運動的美學特征分析
2.1健美操的動作美
健美操的基礎動作需要調動人體的各個部位,它包含了跳躍、擺動、屈伸和轉體等復雜動作,在展現人體多姿多彩形象的同時給人帶來一種美的享受,是極具代表性的人體運動藝術。健美操運動的動作組合共包含兩個部分:上肢動作和基本步法,健美操的動作是將復雜的下肢步法和復雜的上肢動作有機的融合起來,在運動中展現人體動作的藝術性,而且健美操運動所表現出來的干凈利落、朝氣蓬勃以及剛勁挺拔等氣質,對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2.2健美操的形體美
形體美是指人類的視覺器官對空間身體形態美的感知,主要是形容身體外在的優美體型和體態。人類的體型和體態雖然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是通過后天環境的影響也是可以改變的。健美操運動所展現的優美體型有以下幾種:四肢修長、身材苗條、勻稱、身體上下部分比例適當,上下肢肌肉強筋有力。而體態美則是描述健身運動員呈現出的外部形態美,這也是健美操運動的重要教學內容,無論是體型還是體態,在健美操教學中最著重的是訓練,只有通過適當的訓練才能掌握健美操的基本要領,才能將機械的身軀動作轉變為自由奔放、優美靈活的身姿。
網絡背景下美學傳播色彩設計論文
一、現代色彩設計的特點
在網絡背景下,現代色彩設計愈發體現其自身的種種價值,尤其是審美價值。現代色彩設計是利用網絡技術實現文字信息、圖像、視頻的處理和采集,利用網絡技術設計并制作完成的一種新的設計形式。數字媒體已經成為繼語言、文字和電子技術之后最新的信息載體。網絡為現代色彩設計提供了新的價值理念,以往人們只關注現代色彩設計的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而在網絡背景下,受眾審美要求的提高,使現代色彩設計的審美價值走入受眾的視野,精神價值和心理價值也得到了重視。可以說,網絡推進了人們對現代色彩設計理念的轉變。受眾關注人性需求、情感的因素也促進了現代色彩設計的審美價值發生變革,以網絡為支撐的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為現代色彩設計審美價值的體現帶來了新的方向,也促使了現代色彩設計的美學傳播。現代色彩設計的美學傳播主要指色彩設計產品的信息借助各類傳媒語境在各領域內的互動。這里所指的互動不是簡單的交換行為,它是對色彩設計產品的信息傳遞,擴張與收縮的一種動態傳播行為,具有流動性和開放性。非同時在場性。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是面對面的雙方交流,主體間是平等的,同時在場的信息流動呈現出了雙向互動的對話性特征。然而主體間的非同時在場性使得雙方的地位并不平等,在某一個傳播節點上,美學傳播信息是單向流動的。美學傳播信息是為那些不在生產與傳播現場的人們所生產的,接受者參與或介入傳播過程的能力有限,也就很難影響到傳播的內容。美學信息傳播不具備日常交流的即時性和現場感。例如,受眾對一件色彩設計產品的評價,可以是受眾和創造者之間的交流,但這種交流發生在受眾觀賞完色彩設計作品以后。不過,美學傳播主體的非同時在場性在網絡背景下有所改變,在受眾和創作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上也呈現出“日常交流”的態勢。非確定性和流向性。信息是“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是對不確定性的減小或消除。但是,美學信息是“不可靠”和“非真實”的。它是美學傳播有關信息的總和,是色彩設計主體帶有一定情感的接受行為,并通過色彩表現的方式傳遞出信息。美學傳播不承諾人們要尋找到歷史事實與色彩設計作品之間的對應關系,但作為“刻意編造”的信息,美學傳播以生動感人而不是確有其事為其成立指標。因此,美學傳播的信息具有明確的產品欲望。例如,政治宣傳促使人們支持某個團體或反對另一種團體,美學傳播也常常介入到這種傳播中,廣告就是靠著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及色彩設計和語言,傳遞美學信息增強宣傳和誘導效果的。混合性和娛樂性。美學傳播內容的混合性指它不是單一的某一類的知識,而是多種知識的混合。人類傳播促使人們交換信息、借鑒經驗和傳遞文明,從而獲得各種知識和生活技能。美學傳播通常不是以嚴謹的理性形式出現的,而是存在于生活形態中。美學傳播內容包括人類多樣的世俗狀態,心理、情感和審美感知,所以美學傳播必然具有混合性和娛樂性。
二、美學傳播的新境界
日益網絡化、審美化的現實生活使人們重新反思審美與傳播的關系。從美學角度看,交往不僅是先驗的語言符號,也是和身體有直接關聯的,在這基礎上理解網絡背景下的美學傳播,能發現更深的美學意義:空間維度上的普遍互聯、時間維度上的直接互動、體驗維度上的直觀界面,使理想中的先驗美學共同感被經驗達成,這種情感、趣味與美學風格的共同建構,成為充分意義上的美學交往。網絡背景下,美學傳播對當代美學關系的重組,可以總結為三個層面的表達:首先,審美對象是借助于網絡復制和數字技術,構建了一個有別于傳統審美的虛擬世界,藝術的虛幻與日常現實發生了顛倒。其次,審美主體作為網絡系統的延伸,使受眾在人的感知、表達方式上發生了改變,網絡作為一種“虛擬無意識”,改寫了審美主體的組成,也逐漸地改寫了受眾與傳播者之間的關系。最后,審美溝通作為網絡主體間溝通媒介,比其他傳播形式更能直接地表達受眾的感性認知。例如,受眾使用社交工具實時互助,突破了語言符號的范疇進而滲透到審美領域。網絡傳播的美學傳播證明,走出空洞的人文義憤和膚淺的技術迷信,重新架構審美與交往的基本關系是可行的。一旦確認了“審美”與“交往”的關系,美學便可突破傳統意義上的藝術范疇。網絡作為一種互動性的交流媒介,為當代美學傳播帶來了煥然一新的格局,也給美學傳播帶來了一定的反思。在歷史上,馬克思曾提出了“人體解剖是猴體解剖的鑰匙”這一思想,以此可以將美學的傳播當做是解讀過去舊的傳播形式的方法,反思交往中的感性基礎——審美共同感。在架構上,將網絡美學傳播活動作為解讀當代審美方式的切入點,反思審美經驗的傳播學基礎——主體間的交往。通過恢復審美與交往的語義關聯,網絡美學傳播現象為現代色彩設計敞開了一個交往的視野,網絡美學傳播活動也為傳播學提示了一個審美的維度。
三、廣告傳播過程中的美學表現原則
在網絡背景下,美學傳播的形式有了新變化和新發展趨勢,如現代色彩設計在網絡廣告創作上的運用。廣告傳播是一種信息傳播活動,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不再拘泥于簡單的圖片和文字,他們要求廣告要有足夠的吸引力。所以廣告在展示時,能否引起消費者的注意,首要因素就是取決于它的色彩作用,色彩具有視覺沖擊力,同時又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反映與變化,因此,對色彩設計的應用也是廣告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真實性原則。美學在廣告傳播中的最基本原則就是真實性。無論是從美學還是從傳播的角度,廣告的表現形式不能出現歧義,其表現產品品質,功能用途和企業形象都必須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吹噓和夸大產品效果,對受眾造成誤導和欺騙,尤其不能弄虛作假。美學在廣告中的表現應當對文化把握精準,廣告的承諾要可體現出可兌換性,對具有生活化傾向的廣告不得以文案的方式再度渲染,對一些特殊商品的廣告一般而言不宜采用渲染描繪的方法。人文關懷原則。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人文關懷。人的需求是逐漸由表層轉變為深層的過程。隨著消費觀念日漸成熟,美學在廣告傳播中的運用也逐漸從物質功利訴求上升為精神層面的人文關懷訴求,所以廣告美學應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特別是要貼近受眾的內心,并與之產生共鳴。例如,在廣告中需要倡導低碳環保的消費理念,宣傳助殘和希望工程,要傳播健康的道德觀和審美觀,這也是網絡背景下,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體現。功利性原則。美學在廣告傳播的實質是功利性,應該將功利性和美學傳播的表現結合起來理解,廣告傳播中的美學體現是廣告傳播實現功利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功利性要迎合受眾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接受;競爭性是美學在廣告傳播中的一般性規律,各種類型的商業廣告都具有競爭性,所以更要客觀地評價商品,挖掘企業和商品的優勢和特點,增強美學表現在廣告傳播中競爭性。其實,廣告不僅是一種傳播方式,也是與商業有關的美學藝術的欣賞品。
四、結語
日用陶瓷器皿生活美學論文
摘要:陶瓷器皿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價值意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活美學的概念不斷在日常生活中提及,因此,對日用陶瓷器皿中所蘊含的生活美學價值的探究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必要。本文通過概述生活美學與日用陶瓷器皿,例舉日用陶瓷器皿的設計作品來進一步探究日用器皿中蘊含的四種美學價值,豐富日用陶瓷器皿的生活美學價值。
關鍵詞:陶瓷器皿;設計;日常生活;美學價值
一、生活美學的概述
“生活美學”,著重于“生活”兩字,主張美學向生活回歸,不僅僅是,生而活著,更是承載著你對生活的喜愛。生活美學旨在挖掘日常生活當中的“審美價值”,提升現實生活的“審美品格”,增進當下人群的“生活幸福”,可以說,自新世紀以來,以‘日常生活審美化’開其端,其后以‘生活美學’承其緒”,生活美學在設計領域開始不斷發展。
二、日用陶瓷器皿與生活美學
器皿,盛裝物品的容器,從古至今器皿都有著深刻而又廣泛的研究價值。日常飲食類器皿,更是與我們的生活日常緊密相關。從史前的器皿雛形誕生到現在,器皿的發展經歷了上萬年的漫長過程,隨著社會發展不斷的充實和完善,這其中包含了器皿的進化之道以及古人的設計方面的聰明智慧,因而,陶瓷器皿作為日常使用最為頻繁的物件,與生活美學有些千絲萬縷的關系。日用生活中最日常的器物,一碗面,一壺酒,一杯茶,一碟菜,一筷一勺,日用美器,是文藝和生活的結合。陶瓷器皿藝術呈現出當代人對日常生活的審美價值趨向及美學價值判斷。日用器皿——“碗”、“壺”“杯”、“碟”這一器皿設計也由此賦予了更多生活的審美價值意義,使得器物的視覺之美,更能通過切實的“用”,發現“蘊藏在尋常中的不尋常”。由此可見,陶瓷器皿是最能深刻闡明生活美學價值的審美意義的,而日用陶瓷器皿主要蘊含以下四類日用生活美學價值。
(一)日用生活造型之美
意境美學下海報設計論文
一、略論意境美
(一)留白小題詩
傳統國畫至宋代便開始大量出現畫面蓋章、題字的現象。亦不會像前代那般填充整個畫面,而是開始出現了留白,在畫面上出現視覺上的空白,此“空白”不是“沒有”,而是包含著更大的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靜觀境界,猶如中國哲學上的“空”“虛”“無”,是給“實”“有”更多轉寰的余地,給人以更大的包容與可能的感覺;是一種畫幅已到盡頭,可畫意仍在延伸,給人一種空間無量的感覺。蔣勛在其《美的沉思》中說:“繪畫中的空白是為了降低感官本身的煽惑與刺激,而使繪畫升高成為哲學;色彩消失,空白出現,都是為了使這視覺藝術更純粹地成為一種心境的沉思”;誠如吳冠中先生所說:“國畫中的云、霧、空……這些‘虛’的手法主要是為了使某些意境具體化、形象化”。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留白之美亦是體現了意境美學的思想。
(二)潑墨大寫意
潑墨畫是我國古代畫種里面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其畫法的風格不羈一格,洋洋灑灑,看似隨意,實則考究。潑墨是一種酣暢淋漓的表現,云的交融、水霧的彌漫、光影的移動……表達的是一種不羈的美學情節,傳達出的是一種灑脫的境界。《潑墨仙人圖》就能夠非常好地表現出這種意境上的美學思想。該畫以潑墨大寫意的表現手法,再加上了少許幾筆的點綴,一個袒胸露懷、步履蹣跚的神仙人物的灑脫形態便躍然紙上。該畫筆墨雖少,可意境深遠,傳神地表現出一個洞察世事可又難得糊涂的仙人形象,實乃意境美學的一個很好體現。
二、當代海報中的意境美
清代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故在當代中國海報設計中,我們應在注重傳統的美學思想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再結合目前的國際美學風格,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風格。而在我國傳統的諸般美學思想中,意境美學是其中一個很主要的構成部分。其講究的是一種傳神的、虛實相濟的、筆墨至極,而話語未盡的美學思想。這種意境美學思想至今仍對我們當代海報的設計產生著較為深遠的影響作用。
生態美學角度下包裝設計論文
1以生態美學為理論基礎看包裝設計理念
(1)崇尚自然。
傳統的包裝大多取材自然,因地制宜。從原始社會到現在社會的漫長進化中,我們的人類祖先不但能用柔軟的植物枝條進行捆扎,還會用獸皮、貝殼、竹筒等盛放和轉移食物。我國唐代絲綢之路繁盛,商人們通過絲綢之路把瓷器等東西運往波斯,瓷器易碎,往往到達目的地之后都成了碎片,于是商人們想出一個很有趣的辦法:先把瓷器放置的潮濕的地上,在每件瓷器里灌滿摻有豆種或麥種的沙土,然后按照不同大小規格的瓷器每十件一捆,每一捆再次捆綁,形成一個方形,然后再在捆綁后的瓷器的縫隙中再撒上種子,等到種子發芽了,根根錯節,絲絲纏繞,形成一個堅固的“土方塊”,最后商人們會把這些土方塊在堅硬的地上摔,不碎的就是可搬運的合格瓷器。古人的這種充分運用自然的方法恐怕會令當代的設計師們自愧弗如了。
(2)“和諧、統一”的審美感受。
我國古代的藝術家始終把“和諧”致力于美的創造中,在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秦代的青銅器、漢代的漆器都已經表現出高度的美感,不論是器物造型、制作工藝、材料和裝飾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青銅器的地位所以不是一般百姓能用得起的,發展到漢代,漆器已經取代了青銅器,作為了普通人家也可以用到的必不可缺的生活用品,為了適應生活的需要,手工藝人還創造出了多功能、組合化和系列化的漆器。將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高度統一于產品優美的形態和精巧的制作工藝之中,用恰當的比例尺度來體現造型的多樣化,創造了實用和美觀相統一的最高境界。
(3)“物盡其用”的傳統思想在設計中的運用。
“物盡其用”對當今構建節約型社會,維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傳統的物盡其用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產品材料達到最大限度發揮,盡可能的充分利用原材料的價值。二是在使用物品的過程中尋求最大程度的使用價值,發揮其最大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