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禮儀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教師禮儀養成形象設計論文
一、教師形象設計
(一)服裝體現職業性
1.色彩運用。
無彩色是黑、白、灰三色,有彩色是除了無彩色以外的其他顏色。無彩色比有彩色更內斂,有彩色比無彩色更活躍。顏色像人一樣具有性格,有冷色和暖色之分。比如藍、綠、紫是冷色,色彩性格是冷靜、平和。紅、橙、黃是暖色,色彩性格是熱烈、活潑。在參加講座的人較少時,演講者選擇深色的服裝,可以使聽眾的注意力集中于演講的內容。鮮艷的顏色較適合比較大場景或傳媒講座,如果參加講座的人很多,演講者可以通過穿著顏色鮮艷的服裝來增強視覺的穿透力突出自己。教師服裝的顏色可以營造不同的氣氛,因此可根據授課內容與風格選擇顏色。淺色顯得開朗活潑,可以營造輕松的氛圍;深色顯得深沉嚴謹,可以使現場嚴肅起來;含灰的中間色易顯平和,易產生和諧的氣氛。色彩對比跳躍,易產生活躍氣氛;色彩和諧統一,易產生嚴謹的效果;色彩單純,學生注意力易集中到授課內容上;相反色彩太多,會導致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衣服顏色搭配的原則是上淺下深,這種組合穩定,更有職業感;上深下淺的組合不穩定,會削弱職業感,這種組合易讓人注意到肢體,適合形體教師。
2.款式選擇。
服飾禁忌:臟、破、舊、皺、亂、怪、短、露、透、緊。吊帶衫、露臍裝、拖鞋,性感隨意,但應遠離學校。教師可以在私人場合,比如在家、逛街、與朋友會面等場合穿著。以西裝為例:首先,要合體,否則影響效果。其次,西裝里面的襯衣領子和袖口一定要長出西裝1至2厘米,避免皮膚油脂污染西服面料。再次,扣子的扣法取決于扣子的數目。單粒扣可扣可不扣;雙粒扣要扣上面的一粒或兩粒都不扣;三粒扣只扣中間的一粒或上面的兩粒;超過3粒的扣中間及中間偏上的扣子。扣子的系法遵循“就上不就下”的原則。穿西裝在落座前要把扣子解開,起身后把扣子扣起來或不扣,以防西服扭曲變形。一般而言,同樣款式的衣服,有領比無領顯正式,有袖比無袖更顯端莊,無領又無袖的服裝缺乏職業感。沒有挽袖,顯得很正式;把袖子挽起來,給人的感覺是放松隨意。系扣子顯得正式,不系扣子顯得放松。因此教師在教學場合穿職業裝要系上扣子,避免挽袖,顯示職業感。
3.配飾選用。
技工院校文明禮儀教育論文
1.技工院校利益教育現狀
1.1自控能力差。
由于某些老師的不予管理,技工院校的一些學生會養成隨意的處事習慣:不認真聽講,不做筆記,上課玩手機,睡覺,開小差,甚至逃課、曠課,打架斗毆,違反學校規章制度,等等。這些都是技工院校學生自控能力差的體現,嚴重影響校園的和諧風氣。
1.2無道德禮儀現象嚴重。
在當今的技工院校,可以見到隨地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不文明現象,嚴重影響校園面貌,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學生自身修養低,文化底蘊內涵差,與家庭教育和自身周邊環境有莫大聯系。以上幾種現象都說明技工院校現有的文明禮儀教育根本未起到有效作用,我們需要尋找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2.禮儀教育的思考
綜觀以上技工院校學生的種種不文明現象,已經實行禮儀教育的院校都如此,更何況未進行禮儀教育的院校呢?所以我們需要針對禮儀教育提出可行措施,讓學生真正做到文明待人、待物。具體措施如下:
中職語文明禮儀教育論文
一、課堂常規禮儀化
文明規范的課堂常規是在課堂中滲透文明禮儀教育的前提。每一新學期的開始,我首先會給學生上一節文明禮儀教育課,重點是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和組織紀律教育。學生把自己的課桌整理得整整齊齊、干干凈凈,課堂上聽課坐有坐相、站起來回答問題站有站相,課堂上不玩手機、不睡覺,這些小習慣的培養,可使學生逐步形成遵守規章制度和熱愛集體等良好的文明素養。
二、日記反思促提高
我一直要求學生寫日記,通過寫日記磨煉學生人格,同時也讓學生在語文練筆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有很多學生在開始寫日記時覺得無話可寫,我就引導他們從日常生活入手,比如可以就班上發生的某件事進行點評,也可以就自己的表現進行反思,其實日記就是記錄下自己的心路歷程,而且我每次會及時地對學生的日記進行點評,當學生有進步時為他喝彩,當學生沮喪時給他鼓勵,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真心為學生送去必要的幫助。
長時間下來,學生喜歡上寫日記,在日記中都能暢所欲言,而每周的班會課我也會從學生日記中選取一些典型事例讓學生進行分析,比如有次曹×同學在日記中寫到班上經常有學生給別人起綽號,而他自己因為胖就收獲了“胖豬”這一綽號,每次聽到別人喊自己胖豬,他心里都很生氣,甚至想要動手去打喊他綽號的同學。
班會課上,我在黑板上羅列了一些名詞,比如“胖豬”“拐子”“蛤蟆”……學生起初看到這些詞語還肆無忌憚地笑,然后我讓笑的學生站起來說說他為什么笑,他說是覺得好玩才笑,我又喊了曹×讓他說說他的感受,曹宇本來心里就有氣,說他特別不喜歡別人喊他的綽號,因為他覺得喊別人綽號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行為,這時我再結合以前所帶過的班曾有學生因為綽號而引發打架并有學生受傷的事例進行分析,讓學生意識到喊綽號也許只是無心之過,但是卻可能引發嚴重的后果。學生保證以后再也不隨便給人起綽號了。
三、情境中營造教育氛圍
禮儀文化酒店企業管理論文
一、酒店禮儀文化現狀
1.員工文化底蘊差,沒有深入理解禮儀文化內涵
對于酒店企業來講,企業人員的敬業精神、職業心理素質直接影響著酒店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內資酒店競爭力不強,人員素質問題是影響競爭力的主要問題,由于酒店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一線員工多數來自周邊農村,許多酒店員工學歷層次都比較低,一半以上的員工都是初中以下學歷,大專學歷的員工比較少,本科以上學歷的更是少之又少。學歷低,文化底蘊較差,直接導致酒店員工禮儀知識的匱乏,由于禮儀知識匱乏,導致的賓客不滿意現象時有發生。同時,禮儀知識的匱乏又直接影響著酒店服務水平的普遍提升。從禮儀文化的角度分析,酒店員工在為顧客服務過程中,需要注重服務態度和服務儀表,站、走、坐等基本素質不到位,就會影響到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一些酒店給員工做培養,只是注重形式上的“儀”,而沒有“禮”,只有外在表現形式,沒有深入理解禮儀文化內涵。學習和運用禮儀,不僅僅是酒店服務人員自身素質修養的需要,同時,也是樹立酒店形象,提升酒店核心競爭力的需要。
2.酒店禮儀文化培訓流于形式,服務不能有效結合消費需求
對于一般酒店來說,員工每年都需要進行培訓,培訓員工必要的禮儀知識和形態禮儀等知識,但是,由于一些酒店禮儀培訓只注重形式,不注重結果,禮儀文化的滲透性不強,對酒店的歷史、酒店的特色講解都很短淺,同時,很多酒店的培訓沒有計劃性,再加上酒店員工流動性較大,員工的職業生涯沒有規劃性,反反復復的培訓,導致酒店企業文化僅限于能模仿、會做,禮儀文化只局限于動作到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內涵,導致無法真正體現禮儀文化的價值。還有,一些酒店對于禮儀文化定位不清晰,沒有仔細去研究禮儀文化,只注重推行相同的禮儀文化模式,酒店推出的禮儀文化產品,還是停留在“頭腦風暴法”的構想之中,長期持續下去,不利于禮儀文化的發展。據有關資料顯示,大部分酒店禮儀文化都沒有自己的特色,不進行市場調研,不了解消費需求,就制定自己的禮儀文化,導致禮儀文化沒有特色,不能有效結合消費需求,禮儀文化在酒店管理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酒店管理中禮儀理念文化建設
在酒店管理過程中,酒店的管理者首先要自己接受禮儀理念,在酒店的經營管理過程中融入禮儀理念,用禮儀理念指導酒店的經營活動,才有利于酒店禮儀理念文化建設的開展。在酒店的管理中,管理者首先要營造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以人為本,培養員工熱愛本職工作,具有團隊精神和團隊意識,采取有效手段,調動員工的積極因素,在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員工不斷提升自我價值。酒店每一位員工都是酒店重要的一員,所以,我們在管理上,要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如果員工在工作中出現矛盾,管理者要采取有效手段合理解決,秉公辦事,就事論事,遵循平等的原則,切忌在解決問題時摻雜個人情感。在酒店的經營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加強禮儀意識的培訓。只有管理人員不斷提升自我,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員工,促進員工禮儀意識的提升。酒店禮儀制度文化,禮儀理念文化建設,是禮儀觀念向禮儀行為轉化的動力,對于塑造禮儀精神理念,保障酒店禮儀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禮儀課通識教育論文
一、高職禮儀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
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各行各業對大學生的職業禮儀等職業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具有專業特性的職業禮儀已成為大學生立足職場的重要條件。如何適應這一社會需求,已成為擺在每一所高職院校及每一位高職學生面前必須思考的一大問題。高職教育本身就是面向就業的教育,具有濃厚的職業色彩,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方面的教育,更要重視對他們包括職業禮儀在內的人文素養教育。只有加強職業禮儀教育,使大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擇業取向,培養良好的職業態度、職業責任、職業禮儀,才能使他們的個體行為與社會的要求相協調,成為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曾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管仲曾經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文明禮儀是做人的基礎,是大學生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但職業禮儀行為不可能在學生日常生活中自發形成,只有在系統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被理解、吸收、消化,并轉化為內在的思想觀念。我們對學生進行職業禮儀課程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知禮、懂禮、習禮、用禮,通過多次的實踐和練習,養成自學遵守的良好行為習慣。大學生顯性的職業素養,可以通過各種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來證明,或者通過專業來驗證學生擁有的資質、行為和技能,但更多的隱性禮儀素養需要我們通過禮儀教育加以實現。禮儀作為溝通的載體,它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好像是學生的名片,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潤滑劑和人際溝通的通行證。把禮儀課程引入學校的通識教育,并作為高職學生的必修課,通過對職業禮儀的學習訓練,切實提高自己的職業禮儀修養,塑造良好的個人職業形象,成為愛崗敬業、遵紀守法、忠于職守、氣質高雅、舉止得體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勝任各企事業單位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的工作。
二、當前高職院校禮儀課程教學現狀
1.學校對禮儀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高職學生文化素養水平比本科院校整體偏低,受高職辦學定位的影響,大多數學校為追求畢業率,把培養上手快的學生做為人才培養質量的“試金石”,“重技能、輕素質”,使禮儀課程教學附屬于專業教育。受這些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誤以為學好技能就萬事大吉,將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放在各類專業的職業資格考證上。事實上,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肩負著學生求知和做人兩方面的責任,求知和做人都要以良好的禮儀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文化活動,教育強調的是“成人”,而不是“治器”。學校育人功能異化,使學生禮儀意識淡薄。
2.禮儀課程的開設有專業性
在調查了高職禮儀課程開設情況后發現,一些服務性較強的專業,如文秘、市場營銷、旅游管理、主持與播音等專業都結合自身專業的特點,開設了相應的禮儀課程,如《秘書禮儀》、《商務禮儀》、《旅游服務禮儀》和《現代禮儀》。而其它專業的學生只能通過公共選修課、講座或自學等形式學習相關的禮儀知識。而公共選修課因為課時數、開課時間和選課人數等方面的限制,在實踐教學課程內容的系統和豐富上有所欠缺,可能會導致學生在校期間學不到系統的禮儀課程,出現缺乏起碼的禮儀常識和交際能力的問題。
中職生文明禮儀教育論文
一、課堂平臺:整合文明禮儀教育的學科資源
課堂學習是中職生學習的主戰場,學科知識的學習、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心理要素的構建等,都是與課堂學習緊密相聯的。因此,只有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文明禮儀教育,才能充分發揮主渠道教育的作用。新課改明確指出:教師必須轉變課堂教學單純以傳授科學知識為主的教學觀,要用發展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教學觀指導學科教學。加強學生文明禮儀教育必須把文明禮儀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去,即教師充分整合學科教學進行文明禮儀教育活動,將學科知識的教學與學生的態度、精神、習慣、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心平氣和、誠懇友善、寬容禮讓、誠信待人、恪守公德等文明禮儀和良好品質。
為使中職生在進入社會、參加工作以后掌握一定的社交禮儀知識,我們重視將禮儀教育與職業觀教育的結合,所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選取語文、政治、音樂、體育學科以及學校的烹飪、旅游商貿的專業課來做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這些學科的特點,適當地將“八禮”教育有效滲透其中。比如,在旅游商貿專業學生的在校學習過程中,我們注重創設環境,針對學生要從事的職業特點,將行走之禮、觀賞之禮、游覽之禮等貫穿在學科教學中,進行文明禮儀教育。在語文和政治學科教學中則將儀表之禮、言談之禮、待人之禮、儀式之禮等內容深度融合進學科的課堂教學。這樣的學科教學使文明禮儀教育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佳境。
二、教師平臺:樹立文明禮儀教育的人格榜樣
在中職生文明禮儀教育過程中,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必不可少。“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比學生更高的素質和規范的文明禮儀。中職階段學生處于模仿性較強的年齡段,教師就是他們的模仿學習的對象。教師若能在生活中嚴格遵守社會規范,教學過程中處處模范地使用教學語言,對學生將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培養學生良好的禮儀修養,有著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的言談舉止、飾物衣著等個人形象的好壞直接體現了教師教養的高低,衣著得體、言談高雅、舉止得當是教師外在修養的基本要求。
教師的教養與外在形象相輔相成,是內在形象的挖掘及綜合體現。教師的儀表風度、精神狀態等內在形象,可以成為學生禮儀學習的楷模。在這方面,作為教師本身,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從關心學生健康成長的角度出發,適當地結合社會規范以及民族民俗風情來有目的地約束自己。比如,我們常對學生說“站有站相”,但實際的生活中,以一種怎么樣的站姿作為學生的標準,卻很少提及,那么教師就應該在學生面前做出示范,并能持之以恒地用良好的站姿給學生樹立榜樣。
三、活動平臺:豐富文明禮儀教育的實踐閱歷
幼兒文明禮儀教育論文
一、以教師的良好禮儀典范,感染熏陶幼兒的禮儀行為
由于某些主客觀原因,在我們這些比較偏遠山區的一些教師當中,仍然缺乏必要的禮儀修養,如,有的教師不修邊幅、蓬頭垢面,有的教師穿奇裝異服、染彩色頭發、涂指甲油、濃裝艷抹或珠光寶氣;有的隨意對幼兒說粗話、臟話,甚至侮辱幼兒人格等。為提升教師文明禮儀素養,我園舉行了相關的研討活動和園本培訓,著力從教師的站姿、坐姿、走姿、微笑和手勢動作等方面逐一進行規范指導,使教師能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衣著端正,儀態和藹,舉手投足間表現出優雅得體、大方積極,以自己的一舉一動來詮釋良好禮儀規范的教育價值和無窮魅力,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啟迪。
二、創建文明墻飾,誘發幼兒積極的禮儀行為
環境的熏陶對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它有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般的力量,因為它的每個細節都在無聲地、靜態地影響、感染著幼兒,容易喚起幼兒的禮儀意識,培養幼兒的禮儀素養。我園圍繞“文明禮儀”這一主題,創建文明墻飾,誘發幼兒禮儀行為。如,在衛生間里,有文明洗手、別忘關水龍頭的文和圖;教室墻上粘貼了文明列車,配有圖文并茂、通俗易懂且又朗朗上口的禮儀歌、禮貌用語等;樓梯上印有靠右走的小腳圖;還選擇了憨態可掬而又熱情待客的小熊、彬彬有禮的小雞、助人為樂的小貓等故事圖作為樓道墻飾內容等。使每一面墻都發揮潛在的教育作用,有效促使幼兒知禮儀、行文明良好氛圍的形成。幼兒的隨意性較大,光憑環境的影響還不夠,為此利用幼兒好表揚的特點,在教室一角設置“有禮貌的好寶寶”、“禮貌寶寶人人愛”等專欄,張貼教師用照相機記錄下孩子禮貌行為的精彩瞬間,如“下雨了你我共用一把傘”、“快樂一起玩”的圖等,可讓幼兒在濃濃的禮儀氛圍中感受文明、學習禮儀,如同春天的鮮花吮吸著甘甜的雨露,讓禮儀種子鐫刻在幼兒心里,且生根、發芽。
三、利用生活學習活動,幫助幼兒踐行文明禮儀
我園的幼兒大多數來自農村,而且以留守兒童居多,家長教育觀念比較落后,幼兒的接人待物禮儀教育基本空白。大多數幼兒見到生人不會用禮貌用語交往,還有個別幼兒受長輩過多的呵護和溺愛而養成了獨斷、霸道、無禮、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等的不良習性。針對這些現象我們有意識地選擇了一些蘊涵文明禮儀內容的游戲、歌曲、故事等活動,讓幼兒在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達到習慣養成的目標。文明習慣的養成是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并非朝夕之功。教師可引導幼兒在玩、樂、學中實踐和運用文明禮儀。如,開展講故事、文明禮儀主題活動,通過繪畫、唱歌表演、兒歌朗誦、表演童話劇等多種形式活動,為幼兒提供展示文明禮儀行為表演的機會;還可開展“文明好孩子”評選活動,每隔一周每班分別評選“文明禮儀之星”,既增強了幼兒自身的責任感,又讓其他幼兒學有榜樣、比有標兵。
四、協同家庭教育,鞏固幼兒的禮儀行為
高職院校禮儀課程改革論文
一、多元化授課方式
傳統的講授法、討論法、案例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依舊被禮儀課堂采納,除此以外,還采用了示范法、指導法(個別指導和分組指導)、點評法(老師點評、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情境模擬法等。根據教學任務和需要將各種方法靈活地綜合運用。例如,在儀容儀表教學部分,除了結合課本,利用多媒體展示化妝的步驟和技巧外,教師還將學生帶到形象設計室內進行現場操作,讓學生當模特,教師親自為其打底妝、畫眼妝等;打領帶、系絲巾等教學環節都可依此方式授課,所謂“言傳身教”,教師的親身示范能產生巨大的吸引力,近距離地觀察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技能更加了解,再輔助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夠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技能。在示范的過程中,教師能根據學生的現場反饋得到第一手資料,按照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靈活地調整教學進度和重點,針對性強的授課方式能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儀態教學部分,采用的是多媒體教學+講解+示范+練習+指導+拍攝+點評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先播放相關視頻和圖片,讓學生從直觀上感知什么站姿得體恰當,什么站姿失態不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由老師講解站姿要領,親自做示范,接著手把手地指導學生進行規范動作的訓練。單純的動作練習可能會引起學生的厭倦,此時可播放音樂,緩解學生的疲憊感,同時陶冶情操,提升審美品位和文化修養。期間挑選個別學生做重點指導,指出其不足和優點,還采用了分組演示的方式,將他人視為第二面鏡子(第一面鏡子為形體訓練房內的鏡子),讓學生在參照對比的過程中更加明白動作的規范,這種學生相互間的學習和點評更能增加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練習后是分階段考核環節,由學生自行選樂和分組練習,最后用DV錄下每個小組的配樂展示,然后現場用投影儀回放給學生,這種及時的反饋形式能讓學生站在第三方角度客觀看待自己的表現,清楚地了解并掌握動作規范。觀看過程中笑聲不斷,掌聲不停。在輕松熱烈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掌握了站姿要領,獲得了成就感,提高了審美和表現能力,而且自信和團隊合作意識也得到了增強。
在握手禮儀教學部分,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式。先將學生進行分組,告訴他們本堂課需要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進行學習,接著設定不同的情境,要求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這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的檢驗,也是對學生職業技能的演練,更是對學生團隊合作、隨機應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每組表演結束后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最后由教師對表演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將之回歸到理論,同時教師自己也可查漏補缺,改進下一次的教學。教師和學生都切實做到“做中學,學中做”,都獲得提升。
二、革新考核形式
傳統的一紙化理論考核形式使得禮儀課程考試流于形式,根本無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運用,無法實現開設該課程的目標。禮儀的考核應側重于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際禮儀素養的提升。具體說起來,禮儀課程分數應當由平時成績、形成性成績、最終考核和獎勵分四部分構成。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依舊納入平時成績,這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建立即時的考核評價記錄系統,每次教學任務完成后都應有相應的考核項目,如書面作業、討論、表演等,教師記錄每個項目的得分,這種形成性考核記錄的形式體現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最終的考核成績來自于特定禮儀主題的微電影,即學生自己創設一個主題,如參加面試、接待訪客等,采用各種攝影設備進行拍攝的作品。
從劇本、臺詞、人物設計、服裝化妝、場地布置、到后期的字幕、配音配樂、剪輯合成等,統統交由學生自己完成,這對他們的綜合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被充分調動起來,學習熱情異常高漲。期末考核的時候按照分組的順序,先集體觀看每組動手制作的作品,接著是學生自評與互評,教師點評,三方面的綜合評價形成考核成績。播放和點評完后,該組學生結合他人和老師的點評再次進行現場表演。老師和全班同學依據該組綜合表現評出“最佳編劇獎”、“最佳男(女)演員”等獎項,老師或其他領導現場頒獎、拍照留念等。將學生感興趣的頒獎儀式搬到課堂上,學生欣喜不已,紛紛表示這是他們上過的印象最深刻的課。獎勵分給予參加校內外禮儀活動的學生,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在社會實踐中踐行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