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歷史傳承文化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馬克思主義民間文學寧德畬茶文化記憶
摘要:在當代,立足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以馬克思與恩格斯對民間文學的研究理念,深入探索地方民族文化記憶的繼承與發展,有利于從經典理論的視角,展開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而寧德畬族茶葉文化,以豐富的表現形式,承載并傳承寧德畬民“大眾古俗”的歷史記憶。畬茶文化記憶經由茶俗到茶歌,由口傳文學到文字記載,暗藏寧德畬民的“天人合一”的和諧生態觀。立足畬茶藥用價值的畬民文學,以畬茶為文化符號,挖掘民俗史中的民族智慧,并延襲寧德畬民文化記憶。畬族民歌與畬家茶俗,記錄了寧德畬茶從精品貢茶到規模化茶產業的畬茶種植史,也是一部寧德畬民致富史。而畬民茶文藝以豐富的文化演繹形式,立體生動地還原了寧德畬茶古俗,立足民族文化記憶,向世界講述源于寧德畬茶的“中國故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民間文學;寧德畬族;畬茶;文化記憶
歷代中華優秀民族文化,作為研究中華文明的模板,具有極強的凝聚力與兼容性,在東西方文化互鑒上,具有民族史研究意義與文明母本的參考價值。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在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時的重要資料來源,民族文學中世代累積的文化記憶,以其“民間故事書”的形式,為保留人類思想與文化中的寶貴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史料基礎。在以山海地域為主要生態特色的寧德畬族茶文化建構過程中,寧德畬族茶鄉立足世代茶俗中的民族史,在山海墾拓與耕耘中,將有關畬茶的文化記憶融入畬歌與史傳中,寧德畬族茶文化對民族精神起到了深度滋養作用。在建設美麗鄉村的歷程中,總書記曾倡導,將寧德“山海”與“海經”唱好、念活,深入發掘民俗文章的文化內涵,活用“畬茶古廉紅”文化元素,帶動寧德“民族風情型”畬村的設計,以茶葉生產與茶葉旅游,使寧德畬村擺脫貧困,同時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1]。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極為重視當地畬族茶鄉自然生態的保護與重塑,而寧德眾畬茶產地,由當初的貧困閉塞,到如今的生態與經濟共同發展,建成了畬漢民族共融的美麗鄉村,亦為對總書記期望寧德“擺脫貧困”的最佳答卷。而重拾寧德畬族茶俗史,亦是立足當地茶葉經濟與茶文化發展實踐,力行學史、學史增信,是畬族茶鄉經濟與文化全面發展的理論研究重點。而立足當下重拾民族歷史、于史傳中再現畬族集體性文化記憶,既是發展地方文化生態、振興民族文化的理論突破口,也是立足地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實踐。
一、從茶俗到茶史:寧德畬族的茶文化記憶
恩格斯指出,當代問題可以從古老的民間故事書中汲取智慧力量,源于人民的優秀民間智慧,形成了世代的深刻民族智慧,引導著優美歷史傳說在民族間的流傳與互鑒。而畬茶作為寧德畬民的重要民俗對應物,迎合了地域性民族文化融合的“大眾古俗”,即以寧德畬族民族史為主導的集體性文化記憶,也是寧德畬民“智力創造物”(mentifacts)和“人工創造物”(artifacts)所合力鑄就的“超有機體”(superorgan-ic)[2]。援引威廉•格林提出的關于民間故事起源的看法,認為民間故事是遠古神話在后世的變形物,承載了民族的最初記憶與生存智慧,從文化記憶層面詮釋了“大眾古俗”的淵源。而推演到具體民族的“大眾古俗”,地方民俗以“大眾古俗”(popularantiquities)為發生始基,將民族中富有隱含意義的“對素材的古老、創作的匿名或集體性,以及俗民(folk)的單一性的評判”[3]5。畬茶韻久遠,世代詠流傳。在寧德畬茶歌謠與史傳中,既可回溯畬茶歷史淵源,又能管窺寧德畬民禮俗文化,作為寧德畬族茶人的文化記憶,茶葉歌謠中深植著地方民族史。因此,寧德畬民茶歌不僅是反觀畬族文化的幽徑,也為了解周邊漢民族茶俗與畬漢茶俗交流歷程,提供了大量的口頭與文字資料。民俗所涵蓋的民族藝術形式多樣,“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笑話、諺語、謎語、頌詞”等各類畬民文化[4]149,但“由于畬族沒有本土文字,所以只能采用歌式教育,每個時代都是用歌代替文化教育,以傳承歷史禮儀、孝道和族規”,畬歌以淳樸的形式傳承畬茶故事與茶俗古制,是山海寧德畬文化的百科全書。寧德畬茶史話所寄載的豐富文學形式,反映了以“田地、小農和樵夫”為主要角色的沿海山區畬民茶葉史,“使人深感興趣地去了解它的文化和社會結構”,從而走入“本地化”的畬家茶俗[3]394。“博厄斯認為民俗是文化的一種鏡子,他認為一個民族的民俗是那個民族的自傳體民族志。這意味著盡管民俗是了解過去的鑰匙,它同樣也反映了現在的文化,這樣它也是了解現在的鑰匙。”[4]143正如寧德畬族茶歌與茶諺中至今存留著獨具特色的茶俗,如“無茶不講話”“茶哥米弟”,不泡“單身茶”,禮俗上有“擂麻茶”和“打油茶”,待客“三道茶”和“打蛋茶”、大年初一飲糖漬“做年茶”并與親友分享“迎春茶”、正月出門歸來的“出行茶”、正月初五“開年駕”喝祝禱豐年茶、清明飲清明茶清肝明目、小年祭灶飲“送神茶”等,都是文化人類學研究的樣本[5]。口傳文學作為畬族歷代史料傳播與承襲的途徑,以生活化的口吻,將茶文化記憶融入畬族民俗的細微之處,也世代形成了與茶葉相關的集體性文化記憶。寧德畬族茶俗滲透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的細節中,無論日常生活、田間地頭,還是節日禮儀等重要場合,畬茶如自然與畬民的禮儀使者,歌言與史傳中記錄各式畬家茶俗。最隆重的婚喪嫁娶儀式上,訂婚禮俗的“下茶禮、定茶禮、合茶禮”的“三道茶禮”,婚禮的“新婦茶”“食蛋茶”,喪禮的“祭動身”“富娘家”等,今仍存留[6]。畬民“日不離茶”“人客落寮便泡茶”“談天泡芽,鹵菜下茶”,傳承的待客禮如斯、賢惠的主婦禮如斯、山腳的畬茶韻如斯[7]43。除了畬茶歌謠,寧德畬茶故事作為畬民集體文化記憶原型,以口傳與文字并重的途徑不斷重獲再生,是文化人類學研究寧德畬茶文化原型與潛在集體記憶的突破口。畬茶承載著寧德畬民淳樸辯證的“天人合一”觀,于天然生態中施展人工智巧、在傳承與信仰中保存民族文化記憶,將同根同源的畬族文化融入畬茶故事與歌言中,豐富了以口傳文學與文字記錄并存的寧德畬族志表現形式。將畬茶淵源神化話,并形成文化模因,體現寧德畬民對茶神的禮敬,是“天人合一”生態觀的群體文化自覺。在融合“天人合一”生態觀的同時,畬茶故事還與寧德當地畬漢文化融合緊密相關。在畬漢融合的大潮流中,“社會化帶動了民族個體,逐漸強化其出生的民族的歷史和起源的特異性”,并形成了獨具性別指向的民族意象[8]。如寧德寧德鎮畬村“茶水碧綠,清澈透明,連泡三道,色味不褪”的“豬母石”野生茶,其故事即源于道家仙人呂洞賓“點石成豬”助畬民移徙的神奇傳說,融合了寧德畬漢民族的文化信仰[9]185—186。畬茶故事講述迎合自然規律、感應“天人合一”的畬族先民,鍛造天人和諧共生的文化土壤,構筑畬茶文化模因,鐫刻民俗記憶。在國內外學者與史料學人的敦促下,為挽救地方畬民文化與畬茶歷史,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寧德地方文化機構及史料研究部門,相繼整理并出版畬歌合集,其中就有大量畬茶歌謠,可管窺歷史中的寧德畬族茶文化圖景。
二、從仙草到靈藥:寧德畬茶的藥用價值
自古便有茶可入藥之文獻記載,《天臺記》云:“丹丘出大茶,服之生羽翼。”隋人有茶能“換骨輕身,延年益壽”之說,史載隋文帝“微時夜夢為神人換去頭腦骨”,僧引其采山中茗草“煎而飲之可愈”,此后,茶成為帝王顯貴珍藏,世代被列為“貢品”[10]。唐人溫庭筠在《采茶錄》中,已將唐朝以茶入藥史傳錄入,載“白樂天方齋,禹錫正病酒,禹錫乃饋苗、齏、蘆菔、鲊,換取樂天六班茶二囊,以自醒酒”,而劉琨亦常仰仗茶驅積郁[11]。而古時閉塞畬村的落后醫療條件,使寧德畬民倚重自然力量,發現茶的更多藥用價值與藥飲方法,“除了解渴之茶以及婚禮茶、敬客茶這樣的茶俗,還有用于保健醫療的藥用茶。”[6]在歷代寧德畬民故事中,記載了大量畬茶史話,既突出山海區域特色,又延展了畬茶歷史淵源、文學意韻與珍貴藥性。如今,寧德畬族仍有大量關于茶俗的諺語,“午茶助精神,晚茶導不眠,淡溫茶清香養人,對歌唱來潤喉音”,寧德畬民開口不離茶,畬茶是構成寧德畬族文化的核心元素。畬茶記載的人文故事,見證了寧德畬民奮斗史,為新時期畬茶文化奠定了厚重人文基調,發揮文化符號的重要作用,立足民族古俗也是馬克思主義民間文學研究的突破口。除了加入地域性的特殊入藥方法,在畬漢民族共融的文化環境下,畬民還將茶藥單方分享給當地漢族同胞,如“用茶泡姜,以治痢疾;用茶泡糖,以和腸胃;用茶拌雞蛋煎燉,以平肝壯腎。此外,還以茶防感冒,以茶消毒,以茶壓驚等等,堪稱‘茶治百病’”[12]。畬藥以青草單方為主要特色,茶葉有強心利尿、抗菌消炎、收斂止瀉的藥用價值,而寧德畬茶種類豐富,綠茶保肝、紅茶養胃、白茶生津、花茶潤燥,更是兼多種藥用價值于一爐,不僅為古時畬民祛除時疫,亦為如今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民俗佐證。畬茶故事中,茶最初作為解救災疫之藥。寧德太姥山畬民,世代多以種菁為業,擅采茶、制茶,太姥畬茶主要品種為“綠雪芽”,茶湯如碧雪覆翠般清新透亮,最為人所稱道。《福鼎牛埕下村雷氏置山場宅基記事》載:“一年,四鄰土瘟大發,男女老幼求之,凡飲此皆病除,家就漸富。后來,‘樵蘇’與綠雪芽,就成為今天的福鼎大白茶和早逢春茶樹。”[7]46另有畬茶神話故事記載,“綠雪芽”為天賜“仙藥”的起源,則因古時疫癘頻發,藍菇施茶救助百姓,還將茶苗傳下山供附近村民栽種。在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文人謝肇淛還曾為太姥“綠雪芽”畬村題詩,記載此地古來優美的生態環境與人文氣息[13]170。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民間文學需要記憶重拾,而且需要復現其原生狀態,古老風格并非落后于時代,而是能立足生態視角,為當代的民族文化建設貢獻古老智慧。因此,基于史料重拾寧德畬茶文化記憶,對于以生態視角審視畬茶史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寧德市福安穆云畬族高山村,流傳著畬祖嘗仙草克瘟疫的故事,既體現畬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又展示畬民的醫學思想與災厄智慧。福安當地至今仍有棵曾救助畬民的大白茶樹,名喚“皇帝茶”,樹干逾二十尺,“根徑長到碗口粗,樹冠像把傘,茶葉巴掌大”,被奉若神明。畬茶故事以寧德福安為發生背景,鐘大弟據疫情病癥,探索茶食療法,“姜茶治痢,糖茶和胃”,這款“皇帝茶”也被稱為“高山云霧茶或高山大白茶”[13]171—172。如是的古老畬茶文化記憶,伴隨著民間文學成果與民族生態智慧,造福了世代畬漢子孫。畬茶作為寧德畬族文化模因,形成聯通自然力量與人類社會間的文化符號媒介,既是自然贈予虔誠禮敬生態者的信物,也是畬民呼應自然生態的見證。從缺衣少藥時期的引茶入藥,到如今注重畬茶的藥用價值,打造健康生活元素,既是寧德畬民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的實證,亦是寧德畬民發揮區域產業優勢、最大限度地挖掘茶與人之間的價值互證,正是基于實踐對總書記倡導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經濟與人文價值的呼應。
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探討
摘要:在社會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教師重視高中歷史的教學,是和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現代的歷史高考中也越來越重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考查。因為這樣不但可以體現中國豐富、悠久的民族文化特色,還可以有效促進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因此,教師要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轉變自己教學的理念,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開展歷史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本文就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展開了探究,希望可以幫助學生提升歷史傳統文化的水平。
關鍵詞:高中歷史;傳統文化;教育教學
中國有著非常深厚、悠久的傳統文化。對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隨著當代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特別在青少年身上可以體現出來。所以,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現代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從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來看,教師的教學通常局限于歷史教材,一般很少會有教師把教學的內容和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緊密的結合,致使學生也沒有很高的傳統文化意識。所以,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把歷史知識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
一、深入挖掘歷史教材,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歷史教材作為課堂主要的載體,是歷史教學中的很重要的教學工具,教師對歷史的教學不能單單局限在教材。教材往往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我國歷史的知識結構編制而成的,教師要深入挖掘歷史教材,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學時,不要只是給學生傳統理論方面的知識,要結合教材里的史料內容一起教學,這樣才可以加強歷史教學的說服力,從而有效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3第一單元中關于“百家爭鳴”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靈活地運用教材,以荀子的觀點作為例子來給學生進行講解。在教材中往往會穿插一些與知識點有關的史料內容,或者有一些著作,教師要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整合來促進學生的理解與吸收。教師可以把荀子在《榮辱》里有代表性的觀點找出來,特別是“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這一句很好地代表了荀子的觀點。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荀子的觀點,也進一步掌握了儒家傳統的文化。
二、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是通過“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給學生講解歷史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非常單一,學生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認真地聽講,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厭煩的心理,消磨掉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搜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等做成多媒體課件,在上課時播放給學生看。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歷史的知識點,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比如,在對高中歷史必修中“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小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把“孔子”作為例子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方式進行講解,提前搜集有關“孔子”的圖像和影視作品,或者是一些文化作品,在課堂上給學生觀看。學生就可以非常直觀地了解到當時的社會風俗與習慣,在文字中要體現出“孔子”的各種觀點,幫助學生學習儒家思想的提出和產生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學習的印象。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教學
摘要:在社會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教師重視高中歷史的教學,是和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現代的歷史高考中也越來越重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考查。因為這樣不但可以體現中國豐富、悠久的民族文化特色,還可以有效促進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因此,教師要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轉變自己教學的理念,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開展歷史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本文就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展開了探究,希望可以幫助學生提升歷史傳統文化的水平。
關鍵詞:高中歷史;傳統文化;教育教學
中國有著非常深厚、悠久的傳統文化。對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隨著當代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特別在青少年身上可以體現出來。所以,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現代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從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來看,教師的教學通常局限于歷史教材,一般很少會有教師把教學的內容和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緊密的結合,致使學生也沒有很高的傳統文化意識。所以,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把歷史知識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提升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
一、深入挖掘歷史教材,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歷史教材作為課堂主要的載體,是歷史教學中的很重要的教學工具,教師對歷史的教學不能單單局限在教材。教材往往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我國歷史的知識結構編制而成的,教師要深入挖掘歷史教材,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學時,不要只是給學生傳統理論方面的知識,要結合教材里的史料內容一起教學,這樣才可以加強歷史教學的說服力,從而有效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3第一單元中關于“百家爭鳴”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靈活地運用教材,以荀子的觀點作為例子來給學生進行講解。在教材中往往會穿插一些與知識點有關的史料內容,或者有一些著作,教師要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整合來促進學生的理解與吸收。教師可以把荀子在《榮辱》里有代表性的觀點找出來,特別是“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這一句很好地代表了荀子的觀點。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荀子的觀點,也進一步掌握了儒家傳統的文化。
二、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是通過“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給學生講解歷史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非常單一,學生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認真地聽講,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厭煩的心理,消磨掉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搜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等做成多媒體課件,在上課時播放給學生看。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歷史的知識點,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比如,在對高中歷史必修中“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小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把“孔子”作為例子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方式進行講解,提前搜集有關“孔子”的圖像和影視作品,或者是一些文化作品,在課堂上給學生觀看。學生就可以非常直觀地了解到當時的社會風俗與習慣,在文字中要體現出“孔子”的各種觀點,幫助學生學習儒家思想的提出和產生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學習的印象。
雕塑和校園文化的關聯綜述
作者:付孝勇 張慧 單位:三峽大學藝術學院
校園文化對大學校園公共雕塑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校訓精神對校園公共雕塑精神內核的影響一所大學的校訓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它既是學校辦學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一所學校精神的核心,是教風、學風、校風的集中表現。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一代代清華學子治學的目標和方向,指引著他們前進。校訓體現的是學校精神,學校精神是通過大學師生的行為物化出來的教風、學風、校風,且代代延續相傳。校園雕塑必須把大學精神凝練進作品中,校園雕塑有了大學精神的內核,才能讓師生在校園里處處感受到學校積極向上、富有活力的精神,才能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能使大學精神代代相傳。每所大學的校訓都不一樣,每所大學公共雕塑的精神內核也都不相同,只有深入理解校訓精神,才能使雕塑作品準確傳達出這所大學的精神。
2.歷史傳承對校園公共雕塑文化內涵的影響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建校歷史和發展歷程,其中發生過許多動人的故事,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精神。一所大學的建校發展史是這所大學彌足珍貴的財富,值得后人去追憶、懷念。歷史積淀深厚的高校非常重視校史景觀的建設。公共雕塑是校史景觀建設的重要內容,它可以使歷史傳承下來的精神物質化、形象化,具有可視性、可感知性的特征。地方性大學所處的地域也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地域歷史文化資源被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現象在地方性大學中較為普遍。無論是高校本身的歷史傳承還是地域文化的歷史傳承,都深刻地影響著校園公共雕塑的文化內涵。以歷史傳承為基礎的校園公共雕塑更富有文化內涵、文化感召力,更能喚起師生的歷史自豪感和文化激情,從而激勵師生員工積極進取,創造新的歷史。
3.特色定位對校園公共雕塑主題內容的影響大學的特色定位是學校根據自身特點對遠景發展作出的預期,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前瞻性。定位準確能夠使大學在未來的發展中找準位置,特色鮮明能夠增強大學的競爭力,提高其綜合實力。校園核心公共雕塑應該圍繞大學的特色定位來構思主題,強化大學的特色定位。只有清楚了解大學的特色定位,才能使校園核心公共雕塑的主題與校園文化步調一致。三峽大學是水電特色鮮明的地方綜合性大學,水電特色是三峽大學核心公共雕塑的主題構思方向,因此三峽大學核心公共雕塑應該緊緊圍繞水電特色展開構思,或以水電文化為內容,或以治水名人為主題。
4.總體規劃對校園公共雕塑規劃布局的影響大學校園總體規劃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不可能過多地改變地形地貌,只能利用地勢、山體形態和湖水資源依勢而建,顯山露水可以使校園更富有山水景觀之美。受地形影響的校園規劃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因素和人本思想,那么雕塑設計者在凸顯這些文化和思想的時候,往往會在一些重要的節點依地勢設置景觀雕塑,以點連線形成文化景觀帶和文化長廊,以線帶面營造濃厚的文化片區。因此受地形影響的校園規劃對公共雕塑的規劃布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學總體規劃還要滿足功能需求,科學合理地劃分好教學區、辦公區、生活服務區和體育運動區。這四大功能區既要相互獨立,又要有機結合,既要注重分區配置的邏輯性,又要重視使用的方便快捷。因此公共雕塑也應該相應地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布局,依照不同的功能區設置不同類別和功能的雕塑,以滿足各功能區的功能要求。
5.景觀環境對校園公共雕塑形態設計的影響校園景觀環境的組成要素有建筑、校園雕塑、廣場、綠化、湖泊、道路、噴泉、小品等,校園景觀環境是校園公共雕塑的依存載體和背景。校園雕塑的背景可以是遠山、綠化植被,也可以是建筑。以天空、遠山為背景的雕塑更顯挺拔、雄偉;以綠化植被為背景的雕塑更顯優雅、富于生氣和活力;以水系為背景的雕塑更顯靈動,雕塑與水中的倒影相互呼應,和諧一體。可見景觀背景對雕塑效果的影響十分顯著。校園雕塑必須和校園景觀環境相協調,校園景觀環境對校園公共雕塑的體量、色彩、材質、風格等形態設計內容有著重大的影響。如果不注意景觀環境的影響因素,設計的雕塑將會缺乏美感,顯得突兀而與環境格格不入,毫無視覺和精神的舒適性可言。
民宿建筑設計在傳統民居建筑的應用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民宿成為了當今熱門旅游的新方向,而傳統民居也與此同時成為旅游的新寵兒。正基于此,重視民俗建筑設計在歷史傳統民居建筑中的應用并對歷史傳統民居進行保護和再利用,成為當今文旅項目設計中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民宿;建筑設計;傳統;民居建筑
伴隨著我國旅游業的不斷蓬勃發展,人們的旅游方式也從原來的標準化向個性與多樣化發展,游客們愈發想讓自己的旅行更加具有獨特性,滿足自身文化體驗的需求與愿望。正是基于此,傳統的民居和民宿建筑成為旅游的新的熱點,增加對這些新熱點的研究與應用,在推動我國旅游產業發展和提高文旅項目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民宿相關概念概述
1.1民宿的概念
民宿作為一種介于家庭居住和酒店之間的居住形式,一般是指屋主將自己的閑置(或改擴建)住宅結合當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進行適當包裝,來為游客提供短期住宿,從而為游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旅游體驗的一種服務形式。
1.2民宿的特征
文化交往下侗族油茶文化對外傳播途徑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兒女在歷史長廊中創造、活動所留下的印記,體現了各民族兒女的智慧、意志及情感,展現了無數華夏兒女的生命力、創造力。油茶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及如海般寬闊的包容力,具有最悠久的歷史傳承和豐富的文化內容等特點。在世界范圍重視文化傳播的新時代,侗族油茶文化對外傳播可以堅定中華傳統文化自信,推動我國民族文化的繁榮興盛,推進世界文化萬家爭鳴,牢握文化傳播話語權,尋求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途徑,助力中華傳統文化世界范圍有效傳播。
關鍵詞:文化交往視域;侗族;油茶文化;對外傳播
文化的存在不僅是民族的歷史遺產也是世界歷史的遺產。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地域性地理環境特征,通過無意識的、集體的傳播和選擇逐漸形成和發展。文化的產生是動態的,特點就在于向外擴張性、傳播意向性。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歷史,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只有在自身文化與外在文化交流時,積極主動吸收各地的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內容,才能真正完成自身文化的積淀,并使自己的民族、國家、地區繁榮昌盛。而在中華文化世界范圍傳播的今天,侗族油茶文化的對外傳播可以幫助人們實現文化交流與傳遞。
1侗族油茶文化對外傳播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
1.1侗族油茶文化的內容
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極具特色文明的一個民族,在滾滾歷史長河中,主要活動在湘、黔、桂三省地區。侗族是一個以勤勞智慧發展傳承的民族,侗族人民以智慧耕作創造了專屬的“飯稻魚羹”文化,并不斷發展,如今已形成極豐富的民族特色文化體系。尤其是侗族的飲食文化更是獨具特色,品類豐富。一些如酸肉、油茶等飲食方式在侗族文化傳播過程中獲得了無數游客的喜愛和認可。油茶,傳說起源于唐代。把糯米蒸熟晾干放進熱油中炸成“米花”,備好其他副食。茶葉用油炒后,再加水煮成“油茶水”。在喝茶時除必要的品、飲外,主要還有著充饑的作用。因此,在侗族人們心中油茶的品用方式乃是“吃”的方式,故有“吃油茶”的說法。因侗族人民一年中不分季節不分餐時的吃油茶,所以也就慢慢形成了油茶文化即代表侗族人民勤勞、熱情、質樸、禮讓等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無法復制的一朵奇葩。
1.2侗族油茶文化對外傳播的必要性
我國校園精神文化論文
一、校園精神文化的內涵
大學精神文化是大學人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漸積淀凝練而成的精神成果,它體現著大學的辦學理想及其作為學術共同體的價值訴求。他從微觀層面將大學精神文化分為大學精神、辦學理念、校訓、校歌、校風等五種要素。綜合學者的論述,可以看出: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辦學理念、育人方針、學術追求、管理模式的整合、凝練和升華,是師生員工在長期的辦學實踐廣泛認同和自覺奉行的根本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觀念。校園精神文化塑造了一種精神氛圍,這種氛圍對師生員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著感染和啟迪。
二、校園精神文化發展的困境
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對內能形成一種文化上的向心力;對外則是學校個性和精神面貌的縮影。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在市場經濟、消費主義、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之下,社會的庸俗之風已經侵入大學的機體,侵蝕大學原有的高尚和儒雅,對校園精神文化產生侵蝕作用。精神文化得不到師生的價值認同和有效踐行,校園精神文化發展陷于困境。
1.校園精神文化受到物質文化的全面滲透。
自高校擴招以來,市場經濟日益沖擊著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設,經濟的大潮拍打著大學脆弱的圍墻。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大學紛紛拆墻辦學,各種經濟實體紛紛成立,大批教師下海經商,大學淪為經濟的附庸。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日益破壞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所需的自由氛圍和創造空間。余耀基對此批評說:“大學今天最流行的形象,不再是‘象牙塔’,而是‘服務站’,———社會要什么,大學就給什么;政府要什么,大學就給什么;市場要什么,大學就給什么。”“在這種情形下,大學已非獨立研究學問之地,而成為即產即用的知識的工廠。”
2.校園精神文化受到多元價值觀念的影響。
傳統文化藝術精神的傳承探索
作者:王娟 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擁有自己的傳統文化藝術,才能更好地在人類文明中以特有的民族文化藝術形式立于世界藝術之林。傳統文化藝術是民族的脊梁,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豐富而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的民族,是一個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強大影響力的民族。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世界藝術的瑰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尤其是貫穿其中的傳統文化藝術精神,在世界文化藝術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極大了豐富了世界文化藝術的內涵,我國古老文明燦爛悠久的文化藝術在世界先進文化藝術氛圍的影響下,也將傳遞民族強烈的道德、情緒感染力及傳統文化藝術價值,就此,本文就如何更好的傳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精神做一探索。
一、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神
文化是藝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東西,它賦予藝術神奇而特殊的魅力,藝術是文化外在的表現形式,它極大地豐富了文化的內涵,并將文化的深厚底蘊得以更好地發揚。這種文化與藝術在相互促進和相互交融、升華中不斷形成了文化特有的藝術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絕不僅僅是指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擁有的那些豐富多彩的藝術樣式和作品,而主要是指貫穿于我國文化藝術傳統中的那種極富感染力的藝術精神。藝術精神指的是在古代文化傳統中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心理模式,它超越于儒、道、釋不同文化體系之上,深藏于整個文化傳統的深層結構之中,左右了中國古人幾千年的精神風貌。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精神的價值傳承并發揚光大,為弘揚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和豐富世界文化藝術做出貢獻。
二、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神的價值
1.文化中的藝術精神對人們的道德、情感、人格都有積極影響。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道德修養和藝術修養是人生修養中兩個不可缺少的方面,而傳統文化藝術在陶冶人們的性情、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方面都有積極作用。經過對文化藝術理論的提升和認識的自覺,滲透于社會、人生的各個領域,中國文化中的藝術精神更主要地體現為一種對社會、人生意義的理解、人生價值的判斷、個人生活態度和方式的思考、對完善人格的追求乃至對為人處世的態度方法的把握與運用等等。
2.文化中的藝術精神指導著人們的藝術實踐活動。藝術精神的養成是離不開藝術實創作和欣賞,但藝術精神高于藝術創作和欣賞,并在發展中不斷的指導著藝術實踐活動。無論是創作還是欣賞,都反映了人們對人生的理解與追求,是人們內心情感的直接表現。文化藝術的熏陶提高了人們的藝術修養和高尚的藝術欣賞趣味,文化藝術精神不斷提升,在藝術實踐活動中提高了人們的創造靈感、欣賞水平,對人們參與實踐活動有較好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