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林長制條例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鄉鎮河長制工作方案
按照縣委、政府印發的《實行河長制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建立健全河湖管理的新機制,結合本地工作實際,制定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九次黨代會、市十一次黨代會和縣三次黨代會精神,遵循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全面建立和實行河長制,構建責任明確、分級管理、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為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綠色發展,嚴守生態紅線。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把加強河道河湖管理保護融入到京津冀協同發展、科學打造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之中,助力成功舉辦2022年冬奧會。強化規劃約束,依法治河管河,科學開發,實現人水和諧。
堅持黨政領導,推進社會共治。把全面實行河長制作為各級黨委、政府創新水治理機制的重要任務,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明確各級河長職責,建立工作制度,形成河長主抓、部門聯動、上下協調、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堅持嚴格考核、強化激勵問責。把監督考核和責任追究作為推進河長制落實的重要抓手,建立監督、考核和問責機制,實行日常檢查、專項督查、年度考核、建立獎懲機制,壓實河長責任,促進工作落實。
湖水環境治理實踐及生態定位
摘要:河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總結了南昌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情況,結合具體河湖,對清淤、控污、水系連通及河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從法律法規、技術體系、水環境綜合規劃等不同層面給出建議,并對南昌河湖治理生態定位進行展望,為治理水環境、打造美麗南昌提供參考。
關鍵詞:南昌;水環境;綜合治理;棲息地;生態定位
南昌市為江西省省會,境內河湖密布,共有“一江兩河八湖”,因水而發,緣水而興。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南昌市城區不斷擴大,人口數量持續增加,生活垃圾及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湖,導致城市水環境不斷惡化,急需治理。本文從南昌市河湖治理實踐出發,對南昌市河湖水環境治理及生態定位進行總結,為城市水環境治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供參考依據。
一、南昌市河湖治理歷史
1.河湖清淤工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一些城市開始采取清淤技術對城市湖泊水污染進行治理。經過近些年的發展,生態清淤技術逐漸成為治理湖泊富營養化與河流污染的一種生態工程措施。工程清淤的主要作用機理是通過機械去除受污染底泥,有效減少河湖水體氮、磷等營養鹽濃度,增加河湖容量,效果好、見效快。如在南昌市青山湖治理中,對湖體南部區域進行清淤疏浚,為了有效、迅速地對大部分底泥進行“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穩定化”處置,采用了“污泥脫水固結一體化”技術進行疏浚施工,并注意盡量減少對水體的大幅度擾動,防止大量的內源磷再次進入水體造成二次污染。近年,南昌市共投入60多億元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在城區開展“八湖兩河”改造工程,治理了玉帶河總渠和東南西北四支及朝陽水系、白水湖水系、撫河故道等;實施城市排水管網清淤改造,對青山湖、象湖、前湖、梅湖等城市湖泊開展了清淤工程,在改善水質方面有顯著成效。雖然河湖清淤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水污染,但清淤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如在玉帶河清淤工程治理中,清淤不徹底、岸坡完全硬化、生態空間小,最終導致玉帶河清淤失敗。隨著公眾對城市河湖治理認識的增強,加強河湖控污越發成為強化河湖治理的重要舉措。
2.綜合控污工程
河長制年度總結及工作計劃
2019年,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河長辦的關心指導下,在各河長制責任部門的全力支持配合下,河長制工作按照相關要求,堅持“有名”向“有實”轉變,通過不斷加強河長巡河督導,積極開展清河行動、信江生態環境專項整治行動等各項具體行動,實現了河長制工作“見河長,見成效”。
一、2019年度工作總結
(一)積極做好河長制相關宣傳。3月22日是第二十七個世界水日,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二個“中國水周”、第一屆江西省河湖保護宣傳周。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河湖保護周"的意義,區河長辦、水利局等多個部門聯合三角線社區在歐洲步行街廣場開展了一次集中宣傳活動。通過懸掛橫幅,張貼海報,分發水知識手冊、河長制保護條例等多種形式,向市民宣傳“世界水日”等活動內容及節水常識。宣傳員們向過往的市民詳細講解水法律法規,宣傳國情水情和水利改革發展新成就、水利法治建設新成果,倡導居民養成“珍惜水、保護水、合理用水”的良好社會新風尚。
為培養小學生從小養成愛護環境,守護身邊水資源的良好習慣,10月28日,在鷹潭市第一小學開展“我是小河長、呵護母親河”活動,組織學生到信江沿岸撿拾垃圾,身體力行愛護信江,相關活動照片刊登上了中央主流媒體光明日報。
(二)持續開展清河行動、“清四亂”等集中整治。繼續深入開展“清河行動”與“清四亂”專項整治活動,不斷加大垃圾、違法建筑清理力度,今年以來我局對境內的4條主要河道以及境內的水庫、山塘湖泊周邊現存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水葫蘆及水面漂浮物等展開了多次集中清理打撈、清運工作。在立足于“治”的同時,更著眼于“管”,嚴厲打擊向水域傾倒垃圾、在沿岸亂搭亂建等行為,對河道沿線的違法建筑堅持依法拆除及清理,做到從源頭上抓好水環境集中整治工作。截至目前為止,共計出動人員150余人次、機械40余臺次,清理河道、水庫山塘等水域的建筑、生活垃圾30余噸,強制拆除信江河畔臨河違建空穴公墓、三棟違法建筑(約400余平米),有效改善了江河湖庫等水域周邊水環境。
加強問題整改,改善人居環境。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原魚種場一池塘水體污染,影響居民生活問題立行立改,投入3萬余元對池塘進行了填埋,同時一并建設化糞池,排水溝,將周邊住戶的生活潛水納入排水溝集中排放,解決了周邊居民的老大難問題。
積極參與南湖水體治理,強制拆除旱廁6座,拆除南湖周邊違章搭建3棟,清理周邊積壓垃圾5噸,責成南湖周邊的實驗小學對排水排污設施進行了全面改造。
環境治理保護實踐探索
【摘要】本文對遼河多年環境治理保護及河長制實踐進行總結,并對部分問題進行了思考。2008年遼寧省政府全面啟動河道生態工程建設,2010年劃定遼河保護區,成立管理局,實行集中管理,實現退耕(林)還河,自然封育,開展大規模生態工程建設,實行河長、段長制。2013年遼河干流成功改善了“重度污染”的問題,河道水質基本實現穩定Ⅳ類標準,生態環境持續正向演替。
【關鍵詞】遼河;環境保護;管理機制;河長制;經驗
1遼河河道管理體制機制探索
1.1劃區設局
2008年遼寧省提前實現了三年內實現遼河流域干流全部消滅劣Ⅴ類水體的遼河治理攻堅戰確定的目標,為鞏固治理成果,遼寧省決定將遼河干流河道管理范圍及入海口濕地劃定為遼河保護區,面積1869.2km2,設立遼河保護區管理局,為省政府直屬正廳級參公事業單位,沿河的市、縣(市、區)參照省級模式分別成立了工作機構,開創了國內河道治理保護的先河。這是遼寧省在遼河治理和保護工作思路上的重大突破,是在管理體制上的積極探索,是重點流域管理的創新和突破,標志著遼寧省在遼河治理和保護工作上邁出了歷史性的步伐,遼河治理和保護進入了全面整治、全面保護的新時期。
1.2成立遼河保護區公安局
為加強遼河治理保護工作,成立省遼河保護區公安局,由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和省公安廳雙重領導,公安局局長任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形成管理局與公安局聯動的綜合執法機制,為遼河治理保護保駕護航。照此模式,省、市、縣設立江河公安,統籌水政監察與江河公安機構,有效地提升了水行政執法監管能力。
外國技術出口對中國高新技術貿易影響
摘要:美國自實施技術出口管制以來,不斷限制中國高新技術貿易發展。特別是在特朗普執政后期,美國出臺了有史以來最為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條例。受此影響,中國高新技術貿易面臨核心技術獲取難度大、國際合作門檻高等問題。為此,應從創建跨境高新技術孵化中心、強化新出口管制法應用、構建基于RCEP的新合作模式、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模式等方面著手,推動高新技術貿易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技術出口管制;高新技術;新動向;貿易制裁
近年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經歷了井噴式發展,有趕超美國之勢。而美國利用技術出口管制打壓中國高新技術貿易的行徑已不是首次。早在2018年,美國就針對出口至中國的電子、通信、傳感器等高新技術產品實施管制措施,并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高新技術企業進行不合理打壓。隨后,美國一直致力于更新和調整技術出口管制條例。2020年2月,美國政府將“地理空間圖像自動分析軟件”列入管制范圍,這一更新是首次針對具體高新技術領域發起的專項管制。2020年4月,美國再一次宣布更新技術出口管制條例,阻止軍用武器、半導體等高新技術產品銷往中國。此次技術出口管制還要求美國企業出口到中國的所有產品與技術需征得美國政府同意,這一舉動無疑對中國高新技術貿易產生重大影響。
一、美國技術出口管制新動向
(一)技術出口管制領域持續擴容。中美經貿交惡以來,美國多次非特指地擴大技術出口管制的范疇。2018年,計算機、通信、信息等高新技術領域被美國納入出口管制清單。2019年,AI技術、量子計算、芯片技術、人工智能等蓬勃發展的前沿高新技術也進入美國的管制清單。2020年1-6月,為防止核心技術落入與本國競爭的國家,美國先后增加對本國半導體、傳感器、數控工具、軍民兩用及相關技術的出口管制。同年9月,美國又將儀器、機械、材料加工、激光等技術納入到出口管制名單。同年12月,美國將以5G為核心的通信技術、安防技術、聲紋技術以及其他監測電信服務的軟件技術納入出口管制“黑名單”(詳見表1)。由此看來,美國技術出口管制范圍正不斷擴大,加大中國及其他國家獲取美國技術難度。
(二)技術出口管制申報要求顯著抬高。在技術出口管制不斷更新變化過程中,美國政府逐步抬高技術出口的申報要求。2019年之前,美國對價值低于2500美元的出口貨物免于進行EEI備案(需要出口許可證的產品除外)。其中,一些作為民用的技術如集成電路、電信設備與雷達也無需進行備案,對于可能危害國家安全且不利于本國產業發展的技術,在進行EEI備案時也可免于填報ECCN編碼。而在2019年12月,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要求凡是出口到中國、俄羅斯與委內瑞拉的技術,無論價值高低,不管是民用或軍用,都需進行EEI備案。除非該項技術符合國際組織、國際公約的許可證例外規定,才可免于備案與編碼。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要求即使出口的物項不需要任何許可證,不論出于何種原因,都必須填報正確的ECCN編碼。美國政府這一行為使得技術出口管制更為自由,可以隨時對中國、俄羅斯與委內瑞拉等國的技術進出口進行打壓,進一步提高美國對于技術出口管制的申報要求。
(三)技術出口管制審查力度逐漸加嚴。美國政府特別是特朗普后期對于技術出口管制的審查力度逐漸嚴格,主要表現在美國技術出口管制的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升級兩方面。2018年3月,《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將現有管制條例納入其中,并未特別針對某項技術展開審查。同年9月,特朗普政府將《出口管制條例》與《出口管制改革法案》相結合,形成雙重審查體系,加嚴美國技術出口管制審查力度。該體系特別要求總統部、商務部、國務院與能源部等聯合識別美國技術出口,加大美國技術出口管制審查力度。2019年,特朗普政府將《2018年出口管制改革法》正式納入法律范疇。該法不僅新增技術出口管制范圍,還要求相關部門必須對該技術的出口、再出口或轉讓建立專門管制要求。一旦發現出口的技術存在潛在危險,必須第一時間叫停。這反映出修訂后的法律法規一定程度上加大美國技術出口管制審查力度。此外,2020年4月,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新規,要求將威脅國家安全的相關產品加強出口管理,并對出口到特定目的地的產品加強備案與許可證監管。由此足以看出,美國針對技術出口管制的法律法規不斷升級,表明特朗普后期對于技術出口管制審查力度趨漸嚴格。
市區林業局工作總結
2020年,市林業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林業主管部門的科學指導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和歷次全會精神,始終堅持從嚴治黨,依法治林,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加大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力度,加快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現將有關工作總結如下:
一、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工作情況
(一)深化“林長制”改革,進一步加強森林資源管理體系規范化建設
1.壓實林長主體責任。嚴格落實《省林長巡林工作制度》,制定《市林長巡林工作實施方案》,建立各級林長巡林工作機制常態化。截至目前,全市市級林長共巡林40次,協調解決森林資源保護發展問題28個。建立林長責任區域森林資源清單制度和林長工作提示告知機制,印發督辦函10份。
2.完善“一長兩員”源頭管理機制。一是繼續完善以行政村林長、基層監管員和專職護林員為主體的“一長兩員”源頭管理架構,全市共劃分森林資源源頭管理網格39個,每個網格確定1名專職護林員,確保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二是大力開展專職護林員規范化建設,以市級為單位統一巡護著裝(佩戴“護林”)、統一巡護工作(手持擴音喇叭)、統一巡護手冊、統一管理制度、統一考核獎懲、統一納入巡護系統監管;三是全面啟動專職護林員信息化建設。在管護山場、管護人員、管護工資“三整合”基礎上,全面應用巡護信息系統,及時安裝巡護系統手持終端APP,開展專職護林員培訓班兩期。
3.開展“護綠提質2020行動”。扎實開展“護綠提質2020行動”,推動林長制工作取得實效。深入開展2018-2019森林督查發現問題整改,組織開展2020年森林督查和自然保護區整治等專項行動,加大對破壞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問題的查處力度,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大加抓好森林防火,扎實開展松材線蟲病防控“三年攻堅戰”和“保衛戰”行動,積極開展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切實提高林業綜合治理能力。深入推進重點區域森林“四化”建設,完成0.27萬畝建設任務。
(二)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整合自然保護地
水利局十四五工作考慮和工作安排
一、“十三五”工作回顧
“十三五”以來,縣水利局根據縣委、縣政府要求以及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標,積極踐行“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治水方針,各項工作取得較好成效。
(一)全面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十三五”期間,我縣防汛抗旱形勢較為平穩,未發生重大災情險情,縣、鄉防指切實按照上級防指和縣委、縣政府的要求認真做好了各項防汛抗旱工作。
(二)扎實推進水利工程建設
1、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在2016-2020年期間,中小河流治理項目3個,分別為縣龍安河(中田、樟溪)段防洪護岸綜合整治工程(2017)、潭溪鄉防洪工程(2018)及黎灘河系統整治工程(2020),項目批復投資26050.3萬元,綜合治理河道長159.496km,保護人口5.5萬人,保護耕地4.47萬畝。
2、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十三五”期間,我局共計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42個:其中17年6個項目、18年16個項目、19年20個項目,總投資共3168.44萬元:其中中央資金521萬元、省級資金747萬元。共涉及48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6個,共解決4.1557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其中受益貧困戶872戶人口3944人。
農業農村局工作總結
2019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局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中央、省、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關會議精神,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體要求,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大力推動脫貧攻堅、秀美鄉村、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水環境治理工作,不斷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全區農業農村發展穩步向前。現將2019年以來工作總結和2020年工作計劃匯報如下:
一、2019年以來工作總結
(一)狠抓落實,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的要求,壓茬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一是全員參與。實行“黨委決策、政府操作、人大督導、政協督促、全員參與”的脫貧攻堅工作機制。2019年,開展了“春季整改”、“夏季提升”、“秋冬鞏固”三大攻勢,梳理發現各類問題120個,現已完成104個問題整改,剩下16個問題已完成階段性整改正按計劃推進。
二是項目資金。2019年以來,區本級預算安排專項扶貧資金1900萬元,較上年增長10%。安排扶貧項目資金2144.5萬,實施42個扶貧項目建設,現已完成36個,剩下6個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大大改善了貧困村基礎設施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
三是政策落實。嚴格落實“兩不愁、三保障”各項政策。全面開展貧困戶飲水普查工作,安排資金80萬元對疑似不達標用水貧困戶69戶,進行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確保了全部貧困戶喝上安全放心水。同時,深入推進61個自然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使全區農村居民喝上安全水。
四是兩業扶貧。深入推進“兩業”扶貧,大力推動“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帶貧模式,組建農民產業合作社32家,發展扶貧產業項目14個,安排資金1084萬元;發放小額扶貧信貸1612.5萬元;全區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戶653人,實現就業580人,就業率達89%。全區“兩業”扶貧貧困人口受益面以及光伏扶貧貧困村覆蓋率均實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