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勞動實踐教育活動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STEAM教育下勞動教育跨學科教學研究
摘要:具有跨學科性質的STEAM教育理念是當今時代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幼兒園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幼兒的主要學習場所。隨著我國對學前階段的STEAM教育理念研究不斷深入,在STEAM教育理念下進行勞動教育跨學科教學對于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對STEAM教育理念下勞動教育跨學科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學策略,旨在進一步提高幼兒園的教學質量,促進STEAM教育理念在學前教育中更好的應用。
關鍵詞:STEAM教育理念;勞動教育;跨學科教學;教學活動;教學質量
我國在學前階段應用STEAM教育理念的研究起步較晚,與國際上的先進教學模式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是隨著我國對STEAM理念在學前教學階段研究不斷深入,肯定了STEAM教育理念在學前教育階段開展的重要意義。勞動教育作為幼兒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與STEAM教育理念相結合,從而能夠促進勞動教育更好的推進,在幼兒園的各個學科中滲透勞動教育,并以STEAM教育理念來為幼兒園的勞動教育提供理論指導。
一、幼兒園勞動教育的內涵及意義分析
(一)勞動教育能夠促進幼兒社會能力發展。幼兒園的勞動教育能夠促進幼兒社會角色的認識。幼兒的社會認知是近些年來社會教育發展的重點。社會認知本質上就是自我認識和與認識他人的關系,其中“利他”品質是積極的人際關系的重要連接。通過勞動教育,能夠使這個功能延伸到社會群體以及團體的社會關系之中。幼兒勞動教育能夠促進幼兒社交能力的發展,幼兒在勞動過程中需要與人交往,許多勞動項目都需要與其他幼兒合作完成,能夠幫助幼兒擺脫自我中心主義的思想,在團隊勞動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歸屬感,從而發揮出幼兒在這個團隊中的重要作用,使幼兒將來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能夠擁有更好的適應社會的能力[1]。
(二)勞動教育能夠促進幼兒的綜合發展。勞動能夠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勞動教育也是現代素質啟蒙教育中的一部分,是現代教育中學科教育與綜合素質教育的連接。幼兒在家庭中缺少勞動的機會,所以應在幼兒園中接受到一定的勞動教育。現代幼兒啟蒙教育應該擺脫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應該注重在實踐中、游戲中、娛樂中對幼兒進行知識教育。幼兒在參見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雙手的互動能夠促進幼兒左右大腦的開發,雙手的靈敏動作能夠對幼兒的大腦皮層進行刺激,從而活躍幼兒的大腦細胞。勞動本身能夠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還能夠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品德素質,還能夠使幼兒學習到生活中的常識和一定的技能,是對當代獨生子女教育的重要補充。
(三)勞動教育能夠促進跨學科教學發展。跨學科教學是培養人綜合能力的一種有效措施,在幼兒教育中實施跨學科教學,需要以STEAM教育理念作為指導,而勞動教育是一個優良的載體,能夠使STEAM教育理念下的跨學科教學相結合。勞動教育過程中需要用到許多的知識,因為勞動本身就是復雜的,通過勞動教育能夠將各個學科的知識串聯起來,能夠有效促進在STEAM教育理念下的跨學科發展。在幼兒園開展的勞動教育中,需要用到科學、技術以及數學等多個方面的知識,這正是STEAM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因此,通過勞動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幼兒園各學科教育的融合[2]。
中小學五色勞動教育和實踐一體化建設
摘要:“五色”勞動教育是黑龍江省首創的極具地域特色的勞動育人新模式。基于“五色”勞動教育與研學實踐綜合育人的共性價值,深入分析二者之間的相互關聯及一體化建設的必要性。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提出通過加強頂層設計,明確總體思路;依托研學實踐,共享基地資源;聚焦勞動教育,設計課程體系等實踐路徑,以期確保一體化的有效推進,對于深化龍江基礎教育改革,實現五育并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小學;“五色”勞動教育;研學實踐;一體化建設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主要內容,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舉措。隨著對勞動教育認識的不斷深化,黑龍江省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以“五色”為主題,開發了“紅、綠、藍、金、銀”五大系列的勞動教育和研學實踐教育相關課程,探索出一條具有龍江地域特色的勞動教育新路徑,為推動龍江中小學勞動教育開啟了新的篇章。研學實踐是產業融合的新型產物,也是中小學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雙減”政策的落地,為研學實踐活動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研學實踐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二者具有多重共性基礎,如高度契合的育人方式、知行合一的育人價值、互通銜接的課程體系等,這些共性基礎都為“五色”勞動教育與研學實踐一體化的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一、“五色”勞動教育與研學實踐的內涵辨析
(一)“五色”勞動教育的內涵
近年來,黑龍江省中小學相繼開展勞動教育,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但在開展過程中也暴露很多的現實問題。為切實破除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的主要癥結,黑龍江省教育廳在勞動教育思想基礎上提出了構建涵蓋紅色革命教育、綠色生態教育、藍色科技教育、金色農業教育和銀色冰雪教育的“五色”勞動教育體系。紅色革命教育的主要內涵包括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的教育,使中小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和革命傳統,樹立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學習新時代榜樣的奮斗精神和奉獻精神,著力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綠色生態教育的主要內涵包括尊重自然、崇尚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環保精神。組織中小學生參加植樹節、豐收節、垃圾分類、低碳生活等環保主題活動,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親近家鄉的山水,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和方式;藍色科技教育的主要內涵包括引領中小學生接觸和體驗現代高科技成果,培養學生科技興國和科技強國的思想意識,激發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情感,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金色農業教育的內涵主要包括農業科普教育和農耕文化體驗,帶領中小學生走進家鄉的田間地頭、休閑農莊、農業基地等,讓學生親身體驗農業生產的艱辛過程,學習必要的農耕知識,深刻感受曾經的“北大荒”到如今“北大倉”的巨大變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農業、熱愛農民的思想品質;銀色冰雪教育的內涵主要包括引領中小學生積極參加冰雪活動,感受冰雪文化,使學生真正領悟冰雪的魅力,培養學生不畏嚴寒、敢于戰勝嚴寒的體魄和精神[1]。
(二)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內涵
社會實踐創設優良德育環境探索
【摘要】小學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的最佳時期,教師要端正學生思想,開展德育活動,把社會上的正能量滲透到學生一日生活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思想受到教育,行動上符合社會的規范要求。環境教育人,教師要圍繞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去社區體驗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提高德育認知,增強社會責任感,從而提高道德品質。
【關鍵詞】小學德育;社會實踐;交通安全;環境教育
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實施德育影響,讓孩子們從小養成講美德、重禮儀,行為舉止符合社會規范的習慣,這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應貫穿于孩子一日生活學習之中,讓孩子們的思想接收到正能量的影響,行動上積極向社會認可的方向邁進。《小學德育大綱》明確指出,教師要“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教育活動和勞動、社會實踐活動,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動之中。要通過參觀、訪問、勞動、社會調查等活動,擴大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了解和認識社會。”學生是社會的一分子,對學生的教育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影響。那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該如何加強學生社會實踐,使學生能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德育觀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宣傳紅色文化,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集體、愛祖國教育,能讓學生對集體、對祖國產生歸屬感。早晨升國旗活動中,孩子們聆聽國歌,看著國旗在陽光下冉冉升起,令學生對國家升起崇敬之情。國旗下的講話活動,孩子們頌先烈,講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唱紅色歌曲,讓孩子們的心跟黨、跟國家心連心。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紅色文化有意滲透進學生生活。比如體育課堂上,有的孩子有畏難情緒,教師請孩子們欣賞紅軍過草地、越雪山、急行軍、挖戰壕的片段,讓學生學習革命先烈不怕艱難困苦,勇敢向困難作斗爭的堅強精神,鼓勵學生勇敢面對體育活動中的難題,要敢于挑戰,以激發學生強烈的熱情。在每年春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向革命先烈敬獻鮮花,聽管理員講述先烈的英勇事跡。也可以帶孩子去當地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觀看有關抗戰圖片與視頻資料,了解到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在和平時期,用自己的方式愛祖國。每當有當兵的解放軍叔叔返鄉,教師可以邀請其到學校做愛國、愛軍方面的主題講座活動,滿足學生對軍營生活的向往,學習解放軍嚴明的紀律性和做事一絲不茍的精神。通過組織各種紅色文化主題活動,不僅有助于小學生強化愛國意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提升民族自豪感,從小樹立為國家富強、祖國強大貢獻力量的追求。
二、強化勞動意識,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中國人是勤勞的民族,用智慧與汗水譜寫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但是現在的一些孩子從小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養成很好地勞動習慣。教師要對學生開始勞動教育,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學習播種、施肥、照料農作物的生長,理解農民伯伯的辛苦,掌握一定的農作物種植的技能技巧;可以請孩子們參與家庭勞動,學習掃地、拖地,擦桌椅、嘗試煮飯、買菜等,讓孩子們在勞動中懂得家是大家的,有責任、有義務為家庭出一份力。在班級上,教師可以開展值日生制度,讓學生每天負責班級的衛生環境的整理,懂得集體的環境,人人都要愛護,任何的不文明行為都會影響班級形象。每年社區也會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參加。比如,鼓勵學生參與春季植物活動;鼓勵學生爭當“小小消防員”,跟消防叔叔一起檢查社區的消防情況;當“小小交通管理員”協助交警叔叔指揮交通,扶老人過馬路。各種形式的勞動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能增長學生見識,增強勞動意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勞動中懂得了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提高了勞動技能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建設勞動教育課程推進育人方式思考
摘要:以“和合”辦學理念引領,以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為突破口,推進學校育人方式變革,從勞動文化內生、課程目標重塑、課程資源重構、教學樣態創生、教學空間再造、教學評價激勵六個方面著力,建立富有特色的勞動育人實踐體系,彰顯勞動育人價值。
關鍵詞:勞動教育課程;勞動育人體系;勞動育人價值
勞動教育是建構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和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起點和重要支撐。我校根據黨和國家全面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精神與“和合”辦學理念,以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為突破口推進育人方式變革,通過“勞動文化內生、課程目標重塑、課程資源重構、教學樣態創生、教學空間再造、教學評價激勵”,引導學生在勞動中提升勞動技能、感悟勞動之美、改變勞動觀念、增強勞動意識,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培養“有溫度、會學習、能創新”的未來型人才。
一、問題與思考
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勞動教育課程是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直接關乎勞動教育的成效和質量。雖然在全國范圍內勞動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從未停止,一些地方和學校也形成了亮點和特色,但勞動教育課程在學校教育中還處于相對邊緣狀態,主要表現為:勞動特色校園文化尚未形成,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淡化、弱化;勞動教育目標泛化,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生理、心理、年齡特點,缺乏校本表達;勞動教育課程存在無序性,各學段勞動教育課程內容脫節;對“勞動”概念理解窄化,勞動教育并未真正進入學生生活;家庭勞動教育弱化;勞動教育育人實效評價被弱化。針對學校勞動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我校從勞動教育課程系統建構與實踐入手,推進育人方式變革,提升全面育人質量。
二、學校特色勞動教育的實踐探索
(一)勞動文化內生
勞動教育戰略意義與推進策略
勞動是人們創造一切物質財富和生存條件的來源和基礎,與人類的生存有著重要的聯系。而勞動理論重要性也于課本中凸顯出來,成為整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關鍵。新時代,勞動教育已逐漸衍生出更多的意義,突破原有的傳統理解和方式。鑒于此,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對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的戰略意義與推進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議,僅供參考。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突出強調勞動教育的思想性,把準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從思想認識、情感態度、能力習慣三個方面入手,通過各種措施和方式,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同時,讓學生牢固樹立尊崇勞動、熱愛勞動的思想,養成熱愛勞動、誠實勞動的習慣,為國家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勤于勞動、善于勞動、創造性勞動的時代新人。
1.新時達加強勞動教育的戰略意義
勞動對人和社會起到了一定的影響,為了更好地了解歷史和世界,必須充分認知勞動。勞動是馬克思主義思想中重要的一個部分,得到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廣泛研究和探討。學者們認為,只有保障教育與勞動的充分融合,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勞動者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當前的一切幸福成果都是勞動者通過努力爭取來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教育活動時,必須充分認識到勞動主體的重要性。勞動是一切幸福美好的來源,能夠對社會中的一切事物進行創造,只有通過勞動,一個人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現。在新時代教育理念的發展下,人們逐漸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逐漸在教育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加深學生對勞動教育的理解,希望促進社會更好地發展,為祖國光明的未來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
2.勞動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
當前勞動教育實施理論存在一些缺陷,在對其進行具體的研究時,一些具體問題并未得到實際落實,勞動教育的要求和實踐方式也不夠清楚,具體實行勞動教育的方案沒有得到明確的制訂。最終導致部分人對勞動存在片面理解,忽視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對勞動教育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礙。
3.新時達加強勞動教育的推進策略
第一,著力掃除思想障礙,提高學校落實勞動教育的自覺性。為促進勞動教育在學校內的具體落實,相關教育工作者應注意以下三點:其一,教育者優先。由于教師是整個勞動教育活動的主體,對勞動教育的落實起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之前,必須加強教師自身的勞動理論和相關意識,使其深刻了解到勞動教育的關鍵作用,并明確自身的職責所。其二,不斷融入時代新要求。在勞動教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明確新時代對勞動教育的新要求,然后在其中融入時代要素。其三,對勞動教育建立考評制度,并制定新規范和制度要求,根據時展和地區變化不斷對其進行調整。第二,校內外聯動,充分利用校內外勞動教育資源。充分發動校內校外力量,實現學校、社會和家庭的三者合一。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平臺,加深同學對勞動教育的認識,積累更多勞動的經驗。除此之外,學校還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制訂不同的勞動教育方案,不斷拓寬教育平臺和渠道,提高學生對社交活動的適應能力,還要在此基礎上為學生進行勞動知識教育的講解,加深學生的了解和記憶,不斷對學生的勞動能力進行培養。同時,還可以對教師進行勞動教育方面的相關培訓,從教育者的角度來培養教師對勞動教育的正確認識。現如今,勞動教育的價值已逐漸被人們發現,并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學生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尤其是對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接班人的青少年學生而言,更是需要將勞動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加深對勞動的理解,積極奮斗,努力創造成果,為我國社會未來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
加拿大成人職教歷史回顧
本文作者:張成濤 陳鵬 單位:天津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一、聯邦組建之前:以志愿者組織推進為特點的成人職業教育的萌芽時期
加拿大成人職業教育可以說伴隨整個加拿大國家的發展史,其最早的成人職業教育活動可以追溯到17世紀早期法國移民者的入侵。1605年,在波特羅亞爾(PortRoyale)社區建立的“L’ordredebontemps”被認為是最早的成人學習組織,成員們以此為平臺,相互款待和教學相長,共同度過漫長的冬天。[1]經過長期的演化,在隨后的1668年,由拉瓦爾(Laval)和塔隆(Talon)攜手在魁北克(Quebec)殖民地建立了行業學校,提供諸如農業、木匠業、房頂維修業等多種實踐崗位的學徒工教育活動。[2]17世紀末期,卡榮(Charon)在蒙特利爾(Montreal)也同樣創辦了一個類似的學校。[3]但是,由于缺乏系統的資金和資源的支持,行業學校僅僅是曇花一現。直至19世紀,成人職業教育才重新萌生。一些初始的教育活動往往由城市中的慈善團體來提供,以養成城市中的勞動者,主要包括通識教育、公民教育以及文化教育。而最早面向大眾開展的成人職業教育活動始于19世紀20年代從英國引入的機械工人協會(mechanics’institutes)。第一個開展成人教育活動的機械工人協會于1831年在哈利法克斯市(Halifax)成立,隨后,圣約翰機械工人協會(SaintJohnMechanics’Institute)也于1839年在省憲章的支持下建立。截至1880年,在安大略省(Ontario)已經有100多個機械工人協會。[4]然而,這種機械工人協會畢竟是一個移植的產物,由于與加拿大社會經濟背景的不相容,最終因沒有得到相關的支持,風靡一時的成人職業教育也就中途夭折了。加拿大成人職業教育早期活動的另一種模式是由相關團體舉辦的夜間課程。于1851年成立的蒙特利爾基督教青年協會(MontrealYMCA)為其成員提供相應領域的夜校課程,到1855年,多倫多以及安大略和魁北克省的其他很多城市的社區團體也都相繼舉辦過夜間課程。[5]然而,這種提供夜間課程性質的成人職業教育活動同樣沒有走向真正的成功。行業協會的學徒工教育、機械工人協會的大眾職業教育、基督教青年協會的夜間課程構成加拿大早期成人職業教育的三個亮點,體現志愿者組織參與成人職業教育活動的熱情,促成加拿大成人職業教育的早期萌芽。雖然由于缺乏系統的、官方的資金、資源的支持而喪生于幼稚時期,但卻揭開了加拿大成人職業教育的序幕。
二、聯邦組建———一戰前夕:以政府支持逐步參與為特點的成人職業教育的建立時期
隨著1867年加拿大聯邦的組建,該地區越來越需要系統的勞動力支撐以促進其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性國家而不斷發展。在成人職業教育方面,一方面,由于各方力量的支持,志愿者組織繼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各級政府逐步加入到這一行列,并付出相當努力。在聯邦組建初期,志愿者組織依舊是支撐成人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角色,眾多的基督教青年協會紛紛成立,為其成員提供夜間課程。于1872年合并組建的藝術和手工業委員會(CouncilofArtsandManufacturers)在魁北克省創建第一個系統的夜校。在1899年以加拿大讀書營協會(CanadianReadingCampAssociation)的名譽創建的邊疆學院(FrontierCollege)為國家偏遠發展中地區的成人基礎與職業教育做出了大量工作。[6]與此同時,加拿大省政府開始逐步介入成人職業教育這一領域。1878年包括關稅法在內的國家政策(NationalPolicy)的引入為加拿大各省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良機,它也直接促使作為培訓勞動力實用性手段的技術與職業教育(technical/voca-tionaleducation)的產生。這種實用性手段的意識是在威廉•麥克當娜(WilliamMacdonald)、詹姆斯•羅伯遜(JamesRobertson),約翰•西思(JohnSeath)等領導者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來的。[7]邁克當娜是一個實業家和慈善家,由他資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每一個省份中的學校都成立了手工業培訓課程。為應付日益增加的成人職業教育的需求,聯邦政府于1910年在詹姆斯羅賓遜(JamesRobertson)的主張下建立了工業培訓與技術教育王室委員會(RoyalCom-missiononIndustrialTrainingandTechnicalEduca-tion)。
隨后,委員會于1913年報告,要求聯邦政府資助各省的成人職業教育,包括促進成人學校的建立。作為1906-1919年間安大略省富有影響力的一個超級教育督導,西思當時將職業教育引入到安大略省學校系統,并最終影響到其他省份。在20世紀早期,安大略省的漢密爾頓(1909)和多倫多(1915)兩地分別建立了提供夜間課程的成人技術中學。魁北克省也于1907年在蒙特利爾建立了包含夜校部在內的技術學校。[8]其他的一些省份也逐漸通過建立一個省級的組織來指導面向日校和夜校學生的職業課程。截止到1914年,很多省份都承諾通過協同努力來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聯邦政府也積極響應來自農業部要求資助農業教育的需求。于1913年通過的《農業教育法》(TheAgricultureInstructionAct)要求在未來的10年內下撥1000萬加元來促進本國農業的發展。[9]盡管由于各省不同的農業體制導致了法案協調的困難,但是農業擴展工作確實走向伊始。這一法案作為聯邦政府第一次支持各省教育活動的主要嘗試尤為重要,在加拿大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單薄的民間團體的力量很難促進成人職業教育的系統發展,聯邦政府的組建為加拿大成人職業教育的建立輸入新鮮的血液。無論聯邦政府在宏觀決策和法律上的努力,還是省政府在成人職業教育機構建立的推動中,都昭示著政府逐步參與成人職業教育事業的趨勢,并最終促進成人職業教育在加拿大歷史上的產生。不過隨著1914年一戰的爆發,由于政府的注意力被迫發生轉移,以上發展成人職業教育的努力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三、一戰開始———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聯邦和省政府協同推進為特點的成人職業教育的曲折發展時期
職業教育視角下農民工健康教育路徑
【摘要】農民工健康是健康中國建設的現實短板,職業教育介入是提高農民工健康素養的較佳切入點。職業教育一方面助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需求、職業發展需求、新時代歷史使命,另一方面明確了農民工健康教育主體、客體、介體與環體。從職業教育視角,構建農民工健康教育的學校教育、職業培訓、社會教育3個體系路徑,實現主體、客體、介體與環體的四要素內在聯結統一。
【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民工;健康教育;路徑
近年來,黨和中央明確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其內涵包括“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其路徑實施指向“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這里的“人民”包含農民工群體,這里的“國民健康”理應囊括農民工健康。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健康中國建設繪就了宏偉藍圖,在全面推行“健康中國”戰略的背景下,農民工的健康問題是健康中國戰略發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板塊,也是最需要下大力氣補齊的一個短板。教育是實現人的認知質性飛躍的重要途徑,然而,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健康問題一直是被教育活動所忽視的內容,致使職業疾病已經成為危害農民工職業壽命的主要隱患。從我國現行教育體系的職責劃分上,職業教育應是開展農民工健康教育的最佳平臺,職業教育能有效涵蓋農民工這個職業角色的教育主體范疇,從職業教育視角出發去探求農民工健康教育問題,從而構建農民工健康教育體系不失為較佳路徑。
1職業教育與農民工健康教育
1.1職業教育及其社會職能
職業教育有別于普通教育,其本質特征在職業性上,即體現在服務社會生產活動的職能中。嚴格意義上的職業教育是指通過一定的專業培訓,使得職業活動參與者獲得在某種崗位或生產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崗位常識、技能手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活動,包括“做什么”、“怎么做”和“為什么做”等內容。由于任何職業活動均存在勞動者能量和精神消耗的問題,決定了職業活動應包括勞動者補充消耗的環節,或如何保護勞動者以降低消耗的問題。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針對特定群體而展開的職業性教育活動,體現在其所具有的技能型人才培養、高品質社會產品供給和勞動文化傳承等方面,主要包括業務規范、行業法規、職業危害以及健康預防等知識,這就決定職業教育一方面可以賦予勞動者生產技能,為社會提供高品質的勞動產品;另一方面還可以給予其生產文化傳承,譬如工匠精神、創新精神以及教育勞動者如何保護自己。
1.2農民工健康教育現狀
農民工健康教育路徑
【摘要】農民工健康是健康中國建設的現實短板,職業教育介入是提高農民工健康素養的較佳切入點。職業教育一方面助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需求、職業發展需求、新時代歷史使命,另一方面明確了農民工健康教育主體、客體、介體與環體。從職業教育視角,構建農民工健康教育的學校教育、職業培訓、社會教育3個體系路徑,實現主體、客體、介體與環體的四要素內在聯結統一。
【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民工;健康教育;路徑
近年來,黨和中央明確指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其內涵包括“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其路徑實施指向“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這里的“人民”包含農民工群體,這里的“國民健康”理應囊括農民工健康。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健康中國建設繪就了宏偉藍圖,在全面推行“健康中國”戰略的背景下,農民工的健康問題是健康中國戰略發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板塊,也是最需要下大力氣補齊的一個短板。教育是實現人的認知質性飛躍的重要途徑,然而,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健康問題一直是被教育活動所忽視的內容,致使職業疾病已經成為危害農民工職業壽命的主要隱患。從我國現行教育體系的職責劃分上,職業教育應是開展農民工健康教育的最佳平臺,職業教育能有效涵蓋農民工這個職業角色的教育主體范疇,從職業教育視角出發去探求農民工健康教育問題,從而構建農民工健康教育體系不失為較佳路徑。
1職業教育與農民工健康教育
1.1職業教育及其社會職能
職業教育有別于普通教育,其本質特征在職業性上,即體現在服務社會生產活動的職能中。嚴格意義上的職業教育是指通過一定的專業培訓,使得職業活動參與者獲得在某種崗位或生產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崗位常識、技能手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活動,包括“做什么”、“怎么做”和“為什么做”等內容。由于任何職業活動均存在勞動者能量和精神消耗的問題,決定了職業活動應包括勞動者補充消耗的環節,或如何保護勞動者以降低消耗的問題。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針對特定群體而展開的職業性教育活動,體現在其所具有的技能型人才培養、高品質社會產品供給和勞動文化傳承等方面,主要包括業務規范、行業法規、職業危害以及健康預防等知識,這就決定職業教育一方面可以賦予勞動者生產技能,為社會提供高品質的勞動產品;另一方面還可以給予其生產文化傳承,譬如工匠精神、創新精神以及教育勞動者如何保護自己。
1.2農民工健康教育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