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勞動教育思想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思想政治教學中勞動教育研究
【內容摘要】開展勞動教育既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對接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需要。本文通過分析思想政治教學中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和現象,通過提高教師勞動教育意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健全和完善勞動教育的考評體系,有效扎實推進思想政治教學中勞動教育的應用與發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勞動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學中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勞動教育教會學生對知識躬身修行、用身體“丈量”世界。邁進新時代,需要高度重視學生勞動教育,努力提高學生勞動觀念,使之與社會發展同步、與國家需要同步。
(一)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總書記在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這表明勞動教育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中具有突出地位,對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勞動教育則是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勞動教育的培養是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需要學校重視、教師引導、學生配合,結合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情景,做到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學生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日漸增強,在體驗勞動教育中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對學生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二)對接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需要。思想政治教學中勞動教育的學習有助于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其品格深深印刻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精神品質之中。學生在體驗勞動中獲得的幸福感與滿足感悟,有利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不勞而獲”“拜金主義”等思想進行斗爭。在學習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時指明了勞動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推動作用,讓學生明確勞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幫助學生在個人成長中對“勞動”這一概念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在學習遵守社會法制教育中,向學生闡述依法誠實勞動的重要性,用法制思維指導勞動實踐,有助于學生自覺維護公平正義,做社會主義法制的維護者。學生學習公共參與相關知識和參與勞動實踐中,加強對學生公共服務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在面對困難、危機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從容不迫。
二、當前思想政治教學中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談高中思想政治課和勞動教育融合路徑
[摘要]加強對高中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精神、勞動觀念、勞動技能的培育,可以更好地促進高中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可通過教學內容的創新開發、教學方法的創新嘗試、教學評價的創新設計三種路徑,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與勞動教育密切融合起來。通過挖掘教材中的勞動教育元素,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勞動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成長成才。
[關鍵詞]思想政治;勞動教育;融合路徑
一、教學內容的創新開發路徑
1.挖掘教材中的勞動教育元素
教材是一切教學活動的依據,將思想政治課與勞動教育相融合,首先要深挖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勞動教育元素。以人教版必修1經濟生活第五課《企業和勞動者》為例,這一課著重介紹了新時代的勞動者風貌,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專題活動,通過探討新時代各行各業勞動者在勞動崗位上的常態來理解勞動之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將中華民族的“工匠精神”與教材內容相結合,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探討。“工匠精神”廣泛存在于各行各業,譬如各種基礎建設,教師可以中國的高鐵建設為例。高鐵的快速、安全、平穩,不僅是中國科學技術進步的體現,同時也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嚴謹認真、耐心專注的勞動精神的體現。通過鎖定和提取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勞動元素,水到渠成地實現了該課的教學目標。
2.將政治教材內容投射實踐中
思想政治教師可以巧妙地將教材中的內容投射到實踐中,以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勞動教育與政治學科相結合的現象。以人教版必修2政治生活第六課《我國的政黨制度》第二框為例,該框向學生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內容,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選擇“脫貧攻堅戰”的素材。在脫貧攻堅戰中,基層干部,尤其是中共黨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層干部不僅能立足于貧困地區的具體情況,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如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等),還能以身作則,實打實地投入到田間去勞作……這背后的驅動力,有作為干部的責任感、使命感,也有中共黨員的悟性和紀律要求,還有我國政治制度的約束與鞭策。通過將政治教材中的內容投射到實踐中,不僅可以體現政治學科的社會屬性,還可以讓勞動教育變得更加具體和生動。
大學生勞動教育與擔當精神的融合研究
【摘 要】勞動教育和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推動高校勞動教育和大學生擔當精神的融合發展對加強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明晰新時代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和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的基本內容基礎上,探討高校勞動教育和大學生擔當精神融合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勞動教育;擔當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新時代我國高校勞動教育與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概述
(一)新時代我國高校勞動教育概述。1.新時代我國高校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1]為構建符合我國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教育體系,勞動教育又一次回到了大眾視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2]由以上內容可見,我國的勞動教育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的實踐要求,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實踐能力和勞動價值觀的社會實踐活動。受教育者的勞動類型包括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型勞動。2.新時代我國高校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新時期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內容有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對高校勞動教育的內容指出:“高等學校要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和專業積極開展實習實訓、專業服務、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等,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應用,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2]所以,總的來說,我國高校勞動教育主要是圍繞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展開。首先是生產勞動,對大學生來說,生產勞動包括勤工助學、實習實訓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高校組織學生進行生產勞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能夠為畢業后的創新創業和就業發展奠定實踐基礎,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畢業后的社會適應能力。其次是服務性勞動,這里所指的服務性勞動是帶有公益性的社會實踐活動。高校加強學生的服務性勞動教育能夠有利于培養奉獻精神、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以及為公共服務的意識,一定程度上對塑造大學生的道德品質起到推動作用。
(二)我國高校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概述。1.擔當精神的內涵。從“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到“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豈因禍福避趨之”到“橫眉冷對千夫指”,雖然歷朝歷代對擔當精神的理解不同,但是,擔當精神從古至今都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民族精神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擔當精神做出了全新闡釋:擔當就是“堅持原則、認真負責,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3]。由此可見,擔當精神的內涵是由堅持原則和認真負責兩個方面構成。首先,堅持原則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和行為導向,不被邪惡蠱惑,敢于同邪惡勢力做斗爭。對大學生而言,堅持原則就是要堅定理想信念,不被外物蠱惑,積極從事對祖國和人民有利的活動。其次,認真負責是指,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面對危機能夠迎難而上,不畏縮不后退,積極站好每一班崗。對大學生而言,犯錯并不可怕,需要有積極承認自己錯誤的勇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需要積極面對并解決。2.我國高校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的現狀。培養大學生擔當精神,立足新時代,把握大學生社會責任擔當意識培育的現實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3]。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集中體現在高校不斷加強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通過開放“慕課”等公共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起到了促進作用,使學生產生了一定的擔當意識。另一方面,在高校對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理論知識與實踐分離、教育形式過于單一等現象。首先是課本理論與社會實踐相分離的問題,體現在我國高校雖然設置了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課,但是沒有做到將課本中擔當精神的理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導致學生對所學的內容不能充分理解。其次,教育形式過于單一。我國絕大多數的高校課程是通過教育者口頭講授實現的,口頭講授法由于局限性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接受程度參差不齊。而我國高校對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大多僅限于通過教授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實現,這就造成了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對大學生擔當精神的培育不應該僅局限于通過思政課程,還可以將其滲透進各個學科教學,潛移默化讓學生接受教育。
二、新時代我國高校勞動教育對 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的作用
(一)新時代我國開展高校勞動教育對大學生擔當精神培育的必要性。1.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是培育大學生擔當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國高校開展的勞動教育,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都有重要作用。首先,通過對大學生實行勞動教育,特別是生產性勞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我國普通高校通過對大學生實行生產性勞動教育,培養大學生勞動意識和動手能力,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在大學生走向社會后能夠更快適應社會。其次,通過對大學生實行勞動教育,特別是服務性勞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民族精神的理解。比如:很多同學畢業后選擇參加“三支一扶”或在社區進行義務勞動,用自己的行動詮釋青春。這些同學用自己的行動為千千萬萬的大學生上了一堂課,告訴了我們什么是擔當精神,這就是勞動教育優越性,通過勞動教育可以培育大學生的擔當精神。2.培育大學生擔當精神可以推動高校勞動教育目標的實現。“新時代勞動教育主要育人目標就是針對一些青少年中出現的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從思想認識、情感態度、能力習慣三個方面面向全體學生提出勞動教育目標,突出強調勞動教育的思想性。”[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對于我國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目標進行了闡述。由此可知,我國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目標主要是從思想認識、情感態度和能力習慣三個角度來闡釋。想要養成良好的能力習慣就必須從思想上堅定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從情感上培養奮斗奉獻的勞動精神。培育大學生的擔當精神,能夠使大學生思想上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從情感上養成樂于奉獻勇于擔當的精神,從而形成正確的家國觀、人生觀。這對勞動教育目標的實現可以起到推動作用。
高校勞動教育路徑
摘要:在大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既是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體現,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現實需要。近年來,高校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弱化和偏差,勞動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出現一定程度淡化。要加強高校勞動教育,必須重視勞動教育;完善勞動教育體系;推動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緊密結合;拓寬勞動教育實施路徑;完善勞動教育平臺和載體,提升勞動教育效果。
關鍵詞:勞動教育;大學生;勞動觀;立德樹人;高等院校
一、高校加強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勞動教育就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勞動是立身之本,勞動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我國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肩負著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神圣使命[2]。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學生既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淵博的學識,又需要學生具有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意志品格。這就需要學生在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練就過硬專業本領的同時,還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價值觀念、深厚的勞動感情、真摯的人民情懷。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即將步入社會,成就個人事業,創造社會價值的重要階段。開展勞動教育可以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創新精神,繼承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塑造堅強的心理素質,磨練頑強的意志品格。在勞動教育中正確認識勞動價值,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就業觀和創業觀,從容面對社會的選擇,在國家、社會需要與個人價值實現、專業技術的學習與崗位的需求匹配之間找到平衡點,為將來走向社會打好基礎,獲得受益終生的寶貴精神財富。
1.加強高校勞動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的題中之義。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崇尚勞動,造福勞動者,讓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通過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3]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付出艱辛的努力。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接班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必須通過加強勞動教育,深刻領會勞動創造價值的科學內涵,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把實現自身價值、社會價值統一起來,建構個人與集體、個人夢與中國夢的有機融合,最終實現個人夢想和國家夢想的同頻共振。
2.勞動教育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客觀需要觀需要。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要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勞動教育作為完善人才培養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學生形成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正確價值觀念,培養學生以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理念,做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3.加強高校勞動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重要路徑。通過加強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使其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勞動創造。通過勞動塑造正確的人生觀,理解勞動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勞動教育可以讓學生懂得誠實勞動的價值,意識到誠實勞動是勞動者的義務與使命,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生存能力,培養學生體驗和理解生活的能力,破除逃避勞動、輕視勞動甚至鄙視勞動的思想。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大學生勞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的重要依據。然而由于家庭對勞動的認識存在誤區,學校忽視勞動教育的作用,社會對勞動教育的引導支持不足,大學生勞動教育沒有發揮出應有的育人作用。只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學校育人的主導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新時代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
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學習文化知識之外,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生產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磨練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1]。“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是在“勞動教育”的概念上延伸出來的,在教育背景和對象上做出限定,更加強調“新時代”這一背景和“大學生”這一對象。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是指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時代背景下,教育主體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大學生進行有關勞動的觀念、技能和良好習慣的教育。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新時代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養成具有吃苦耐勞和勤儉節約的高尚品德,并且通過學習勞動技能,最終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勞動教育”重在“勞動”,“勞動”是需要大學生親身參與到真正有形的勞動,只有在實踐勞動中才能讓學生領悟到勞動的意義和真諦。
一、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一)幫助大學生樹立新時代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總書記指出:“全社會都要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全社會都要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2]這一重要表述強調了要樹立怎樣的勞動價值觀。然而新時代的大學生習慣了高科技物質生活帶來的享受,對勞動的感知觸覺越來越淡,勞動價值觀扭曲。因此,在新時代進程中更加需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二)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路徑研究
摘要:教育新常態背景下,針對大學生勞動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并明確勞動教育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強調大學生在確定生活態度、確認自我的過程中,勞動教育發揮重要價值和作用,通過有效的大學生勞動教育,可以培育大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價值觀,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強化價值;實踐
面對人才培養新要求,部分高校通過教育改革創新和教育方式創新,實現對大學生勞動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全面培養。從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面來看,針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這對發揮勞動教育的本質和價值產生不利影響,也會使勞動教育的本義遭到扭曲,影響勞動教育工作的創新與發展。
一、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現狀
第一,勞動教育存在形式化、邊緣化的問題。高校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增強教學水平,在教學期間主抓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和教學改革工作,在大學生勞動教育方面存在形式化和邊緣化的問題,甚至部分學校缺乏對勞動教育工作的正確認知,使大學生勞動教育出現教育弱化、淡化等表現,這對發展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忽略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深入理解和知識挖掘,導致勞動教育效果不理想,影響對正確勞動觀念和價值觀的培養。第二,缺乏對勞動教育內容的創新。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大學生勞動教育工作內容也發生很大改變,這就需要大學生勞動教育內容要符合現代的勞動觀念,培養大學生對社會正確勞動的認知和看法。從當前情況來看,學校大學生勞動教育主要以傳統的課程教育內容為主,在合理挖掘勞動本質內容、引入新時代勞動態度和精神方面存在不足,沒有通過豐富與優化勞動教育內容等方式,培育當代青年大學生正確的勞動態度和勞動意識;在結合社會勞動教育案例、增強學生認可勞動、重視勞動、向往勞動等方面缺乏力度,不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神,制約和阻礙了學生在未來勞動實踐中得到全面發展和進步。第三,勞動教育形式過于單一。目前大學生勞動教育主要以教師個體為中心,向學生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和內涵,未能通過開展與勞動品德、勞動精神有關的教育活動,或者采用多樣化教育方式增強學生勞動精神,很難滿足學生最基本勞動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需求。在大學生勞動教育方面過于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講解,未能通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完善大學生勞動技能,缺乏對學生體力勞動的培養,而且過于注重大學生的腦力勞動,也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綜合能力和素養,影響學生理解勞動過程中自己付出與成長的價值。另外,在高等教育各個環節中,必須將大學生勞動教育滲透到各方面,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在與德育教育、智育教育、體育教育的融合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通過勞動教育方法,培育學生樂觀向上、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
二、新時代強化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
新時代背景下,勞動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只有正確意識到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才能增強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精神,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也是高校落實社會主義高校教育的基本原則,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價值觀。大學生勞動教育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和理解,并且能夠通過自我認證的方式,了解學習的不足和生活缺點,培育學生良好的主觀精神和獲得全面成長。在大學生自我價值生成的過程中,勞動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價值觀念和精神,才能在勞動的過程中,感受勞動成果以及主體存在的價值,增強學生學習的意識能動性和追求夢想的創造精神,推動教育教學工作健全發展。在大學生認識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過程中,勞動教育具有積極作用和影響,只有明確勞動的重要性、理解勞動關系,才能獲得自我價值的承認與肯定,并能夠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理解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塑造良好勞動意識和能力。另外,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勞動教育也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增強學生對社會勞動精神的正確理解,并通過社會誠實勞動取得成果的現象,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識和精神素養,進而更加理性的崇尚勞動、崇尚創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財富觀。
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缺失探究
摘要:勞動教育課程化為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它既是促進勞動教育科學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證勞動教育常態化的實然路徑。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普遍存在著課程缺失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課程單一化、校本課程不足,以及第二課堂作用得不到有效的發揮,其成因包括教育思想、師資隊伍、實踐基地等多個方面,對此,必須從具體問題出發,采取針對性的策略來構建勞動教育課程。
關鍵詞: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發;校本課程
勞動教育在中小學生的勞動技能培訓、勞動能力發展、勞動意識培養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進入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關于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構建的講話為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指明了方向。勞動教育課程化是當前勞動教育的主要方向,然而,從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現狀來看,情形并不樂觀,勞動教育課程在建設與實施中存在著不少問題,嚴重弱化了勞動教育的效果。因此,從勞動教育課程化的角度出發,探索多元化勞動課程體系建設,是全面推進勞動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缺失
勞動教育課程作為實施勞動教育的主要依據,在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中占據著基礎性的地位,但受教育理念陳舊、教育方法落后等因素的影響,中小學普遍面臨著勞動教育課程缺失的問題,這既體現在勞動教育課程類型的單一化、片面化上,也體現在勞動教育實施路徑的不足上,因此,極大地限制了勞動教育的實效。
1.勞動教育課程單一化
勞動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并付諸勞動行為,使學生具備滿足生存發展的基本勞動技能”[1]。中小學生的勞動形式有很多,均在學生勞動能力的發展以及勞動意識的生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構建多元化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是保障勞動教育效果的基本要求。但當前中小學校普遍存在勞動課程單一化的問題,多以國家層面的勞技課程作為唯一的勞動教育課程。勞技課程以生活性的勞動技術教育為例,雖然具有體系強的優勢,但內容覆蓋面不廣,難以在自助勞動、生產勞動等教育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也不能滿足學生勞動學習的需要。
勞動教育融入高職院校課程的路徑
摘要:在統籌推進思政課課程內容建設過程中,要系統開展勞動教育。基于此,如何將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便成為一個急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考慮到高職院校側重于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勞動屬性更為突出,本文將以高職院校為載體,以勞動教育為切入點,著重探究勞動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有機融合問題,提出以專題理論教學為渠道開展勞動教育、以實踐教學為平臺實行勞動教育,以考核機制為保障來實現勞動教育,切實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到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當中。
關鍵詞:勞動教育;專題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考核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新時代,對勞動教育做出重要論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在現有教育基礎上加強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理念,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2019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強調,在統籌推進思政課課程內容建設過程中,要系統開展勞動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對新時代勞動教育做出全面部署。值得注意的是,《意見》明確提出,要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系統加強勞動教育。基于此,如何將勞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便成為一個急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考慮到高職院校與普通教育不同,側重于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勞動屬性更為突出,由此,本文將以高職院校為載體,以勞動教育為切入點,重點探究勞動教育與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有機融合問題。
一、勞動教育的內涵
要明確“勞動教育”的內涵,首先需要明晰什么是“勞動”。在《當代漢語詞典》中,勞動被認為是“人類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活動。”[1]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中,勞動被定義為“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人類通過有目的的活動改造自然對象并在這一活動中改造人自身的過程。”[2]在恩格斯看來,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于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3]勞動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活動,在人類脫離動物狀態而轉變為人的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分別從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和教育學原理三個維度對勞動的價值做出過重要論述,形成了系統的勞動價值論。概言之,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強調,勞動創造人本身、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歷史;政治經濟學角度強調,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教育學原理則強調,勞動形成人的本質,勞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4]。“勞動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通常是指以促進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和勞動品質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其中,勞動價值觀一般包括確立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積極的勞動態度;而勞動品質則包括掌握一定的勞動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勞動教育按照基本內容劃分,可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
二、勞動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重大意義
(一)促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內容的整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于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教育部規定的大學生必修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是高等職業院校進行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也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承擔著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培養具備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法治素質,能夠自覺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的任務[5]。《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自2006年出版以來,為了更及時、更充分地反映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和實踐創新成果,、教育部組織課題組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分別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2015年、2018年對教材進行了7次修訂。這使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的課程內容得以不斷豐富和完善,同時,也增強了該課程的指導性、時代性和針對性。然而,隨著十八大以來,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尤其是近期《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無疑會進一步促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內容的整合,使之更符合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