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公立醫院增值型內部審計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增值型內部審計在公立醫院應用的先決條件
增值型內部審計要在公立醫院有效開展,在筆者看來,必須具備以下三方面的先決條件。
(一)必須保持內審部門的獨立
目前公立醫院的組織架構中,內審部門往往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或是等級醫院評審的需要而設立。在行政隸屬關系上,內審機構受財務分管院長或紀委書記領導,內審工作的獨立性缺失,無法自主地開展工作,內部審計的公正、客觀性也受到了影響。因此,醫院應該提高內審地位,單獨設立內審機構,并直接受單位主要負責人領導,向院領導班子報告,從組織架構上確保增值型內部審計的有效開展。
(二)必須提高內審人員素質
許多醫院的內審人員大多數由財會人員轉任或是兼任,知識結構較為單一,缺乏內審工作所應具備的專業勝任能力,審計范圍往往局限于財務審計,難以滿足開展增值型內部審計的需要。因此,醫院應優化內審人員結構,構建一支由財務、審計、計算機、醫護人員等組成的跨學科、多元化的審計隊伍,加強對內審人員的后續教育和培訓,不斷更新知識,考慮到醫院業務的特殊性,內審人員需要積極深入了解醫院臨床、醫技等各部門的業務和工作流程,為實施增值型內部審計提供有力的保證。
(三)營造良好的內部審計氛圍
在增值型內部審計的理念下,內部審計不再只扮演醫院運行“經濟警察”的角色,而是要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采取措施解決問題的方法,充當咨詢、管理顧問的角色。增值型內部審計注重事前事中與事后的全過程的確認與咨詢功能的發揮,內審人員與被審計對象是合作共贏關系,與被審計對象的目標應當是一致的。此外,為了實現價值增值,內審部門要積極向醫院領導班子、各職能部門、業務科室推薦審計產品,使之充分認識到增值型內部審計的價值,樂意接受內部審計,甚至能夠積極主動邀請內審人員對其開展增值型審計,提高科室價值,在醫院內部形成良好的內部審計氛圍。
二、增值型內部審計的業務范圍
從對內部審計的定義可以看到,增值型內部審計的業務范圍由確認和咨詢兩大活動構成,這兩者在增值型內部審計的開展中,并非相互獨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的。確認類的業務包括財務收支審計、績效審計、制度遵循性審計、信息系統審計、物資采購審計、醫療收費審計等,確認類的業務也是傳統的內部審計較為偏重的。公立醫院尤其是要加強對醫院藥品、衛生材料、器械采購和醫療服務的審計,對采購過程和重點環節進行全程評價和咨詢,有效減少醫藥購銷領域產生的收受索要回扣、亂檢查、“大處方”現象,幫助醫院降低物資采購成本,減輕患者負擔。此外,隨著以藥補醫傳統收入模式的破除,公立醫院需要增加收入含金量,向自身管理要效益,提高自身績效。因此,開展確認服務的內部審計也要積極開展績效審計,通過對床位使用率、門診及住院均次費用、醫療設備使用效益審計等評價,提高醫療資源使用率,促進醫院增值,健康規范運營,更好地服務于患者。咨詢類業務包括風險管理培訓、內部控制培訓、內部管理咨詢,提供管理建議或意見等。增值型內部審計更為側重咨詢類業務的開展。例如,內審部門單獨或與醫院職能部門共同起草相關的政策、制度、規定,參與內部質量管理,接受醫院臨床科室邀請,參與科室管理,幫助科室發現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堵塞管理漏洞等。
三、公立醫院實施增值型內部審計的途徑
(一)通過評價和改善公立醫院風險管理,增加醫院價值。
當前公立醫院改革背景下,醫院作為一個經濟實體,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受內外部環境影響,遭遇風險無可避免。內部審計擔負著對公立醫院風險管理再監督的職能,在風險管理全過程的各個不同階段,都要圍繞著增值目標,綜合分析醫院內部外部醫療環境和經營環境,充分評價、識別風險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內部審計可以從評價醫院各部門的風險管理制度規范等入手,在醫療、護理、教學、科研、財務、后勤、人力資源管理等各個領域查找管理漏洞,識別并防范風險,作出相關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內部審計需要深入到醫院管理的細微環節上查找問題,分析其合理性;最后,內部審計人員以風險發生可能性大小為依據,深入到醫院運行管理的各個過程,查找并防范風險,幫助醫院及各科室規避或盡可能減少風險損失的發生。通過為醫院管理層提供改善風險管理的建議以及開展相關科室、人員風險管理培訓、座談等措施,改善醫院風險管理,增加價值。例如,在分析醫院門診收入的完整性風險時,不但需要關注門診收費崗位,更需要臨床、醫技和護理業務崗位對醫囑的核對和收費的確認,因此,需要明確各崗位職責并通過信息系統設置在各個關鍵節點上進行控制,堵塞收費漏洞。
(二)通過評價和改善內部控制體系,增加醫院價值。
內部審計在內部控制中屬于環境控制要素范圍,是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院實施內部監督、內部考核的主要手段,也是對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內部控制是規范醫院經濟管理和提高醫院財務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內部審計在對醫院風險管理進行識別、分析、評價的基礎上,對內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進行深入評價,可以重點從內部控制體系的健全性、內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性、內部控制體系的運行是否得到有效執行這三方面入手,評價內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符合性、有效性和經濟性,協助醫院管理層完善內部控制,促進內部控制的健全,維護內部控制的建設,為內部控制的完善提供客觀基礎。針對發現的內部控制缺陷或是偏差,認真查找、深入剖析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既為業務部門內部管理提供指導,又能為醫院管理層提供醫院資金、醫療設備、藥品、衛生材料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和管理現狀信息,對內部控制體系存在的問題和可能出現問題的薄弱環節提出改善的建議,必要時開展內部控制培訓,為相關科室或人員提供必要的咨詢解答,達到防范和化解內部控制風險的目的,有效提高內部控制的執行效率和效果,起到未雨綢繆的用。
(三)通過評價和改善醫院內部治理,增加醫院價值。
公立醫院運行機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內部治理結構,改革明確提出,要構建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分離、相互制衡的內部治理機制。而縱觀國內外管理失敗的案例不難發現,管理失敗通常源于有問題的內部治理結構。內部審計既是醫院內部治理的一部分,同時又參與到有效的內部治理之中,兩者的目標都是為了能夠實現價值增值。增值型內部審計對醫院內部治理的評價主要是通過對治理環境、治理程序和治理過程三方面進行。評價公立醫院決策、執行、監督機制是否建立,內部治理機構是否健全,是否能夠實現相互牽制、相互監督,確認內部治理環境是否需要優化;評價治理程序是否健全、有效、合法合規;評價治理過程是否有效,是否能夠實現醫院的戰略目標。在充分評價內部治理機制的基礎上,內部審計通過開展相關的咨詢服務實現價值增值,推進醫院依法經營管理,降低成本,提高醫院經營效率。
(四)通過提高內審人員勝任能力和降低審計成本,增加醫院價值。
在公立醫院開展增值型內部審計,對審計人員的個人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包括財務、計算機、物價收費等多方面的技能,同時需要了解醫院資金流物流運行的全過程。在技術方面,增值型內部審計應用計算機輔助技術對相關的程序、數據等進行評價,建立數據庫,更加高效、準確得出審計結果。內審部門通過完善內部質量控制,靈活運用審計技術、方法,提高效率,從而降低審計工作的成本,這也是增加醫院價值的體現之一。
(五)通過后續跟蹤審計督促整改,增加醫院價值。
增值型內部審計同樣也要遵循PDCA的管理原則,督促發現的問題整改到位,形成有力的審計全過程閉環管理。對于發現的醫院在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內部治理方面的問題在進行評價和咨詢后,需要限定時間整改,要求相關科室、人員反饋整改落實情況,進而進行后續跟蹤審計,確認提出的建議是否被落實,是否推動了公立醫院的健康發展,是否緩解了公立醫院看病就醫難題。
四、結束語
作為一種全新的內部審計理念,增值型內部審計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不斷探索和發展。對于內部審計工作相對薄弱的公立醫院而言,要較為有效開展增值型內部審計,需要建立針對公立醫院的增值型內部審計制度規范,設計符合自身實際的審計程序方法,提高人員素質,以便增值型內部審計在公立醫院能夠得到廣泛應用,為規范公立醫院內部管理、提高公立醫院的競爭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發揮作用。
作者:楊麗麗 單位:余姚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