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構建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所構建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包括計算機與數據庫基礎知識、基于ERPU8軟件的會計核算管理系統、基于行業專用軟件的會計管理系統、可拓展的新領域4個模塊課程,設置通識課程4門、專業基礎課程3門、專業核心課程1門、專業拓展課程5門,共計13門課程,27學分,486學時。
關鍵詞:會計信息化;旅游會計;教學改革;課程體系
引言
計算機、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會計信息化課程實現從電算化向信息化的過渡。在教學內容上,ERP軟件替代傳統財務會計軟件,聚焦財務業務一體化的處理以及ERP環境下的業務重組流程。在教學模式上,“互聯網+”教學模式、課外MOOC教學模式以及XBRL人才培養模式逐漸應用并推廣。會計信息化課程的變革和發展對培養職業能力的應用型會計人才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構建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的必要性
課程體系是指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而設計和構建的由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的一組課程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構建和完善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在旅游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對拓展學生知識結構與提升學生信息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當前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還不夠完善,在實踐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教學定位不清晰。很多高校會計信息化課程教學定位模糊,對于會計信息化課程的認識還停留在電算化教學階段。目前,高校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基本都在使用ERPU8一體化財務軟件,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仍然側重于軟件會計核算的功能,重點講授總賬、工資、報表、固定資產及應收應付等模塊,而弱化供應鏈模塊的教學。然而ERPU8財務軟件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其高效的信息處理手段,通過信息管理為會計決策提供支持。教學定位的偏差,使得學生僅是掌握財務軟件的核算操作,無法培養學生的信息化處理能力和信息化思維。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設置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缺少特色課程,無法體現旅游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旅游會計專業學生將來實習就業主要面向酒店等旅游行業企業,而在現行會計信息化教學當中沒有相應的課程設置,教學與行業實踐相脫節,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滿足行業的需求,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素質能力的提升。二是已開設課程的教學計劃不合理,課程的前后銜接、學時設置不科學,課程在體現學科專業的前沿知識方面不夠,不利于學生系統地、全面地學習會計信息化課程。
(三)缺乏復合型教師。會計信息化課程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計算機和會計學,專業教師應同時具備這兩方面的能力和素養。此外,任課教師還應了解酒店等旅游行業企業的一些知識,這就對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現實是大部分會計信息化課程由會計專業教師擔任,或由計算機專業教師兼任。計算機專業教師熟悉計算機知識,但對會計知識不精通,而會計專業教師對與財務會計軟件相關的計算機原理無法進行深入講解,即無法將會計的理論和會計軟件實操有效結合起來,經常是邊教學邊摸索。復合型教師的培養已經成為提升會計信息化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四)硬件設施不配套會計信息化課程教學對硬件設施水平要求較高,而多數高校在引進相應的會計信息化軟件系統后,硬件配套設備往往跟不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訓機房設施設備配置較低、質量較差,且軟硬件維護不到位,有時不能滿足正常教學需求。二是高校多采用“單臺服務器+客戶端”的布局設計,計算資源不足,造成并發用戶數服務能力不足,進而影響課程進度和教學質量。
二、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框架
(一)總體框架。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旅游會計專業信息化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構建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由四個模塊課程構成。第一,會計信息化系統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計算機與網絡應用基礎、數據庫基礎與應用。本部分課程主要是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和數據庫的基本知識,為進一步學習會計信息化系統進行知識儲備。第二,基于ERPU8軟件的會計核算系統,主要包括ERP財務管理系統(總賬系統、薪資系統、固定資產、UFO報表、應收應付系統)和ERP供應鏈管理系統(采購、銷售、庫存)。其中,ERP財務管理系統是核心,學生熟悉掌握該系統的基本操作后,可提高信息化環境下會計業務的處理能力,并為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第三,酒店行業專用的會計管理信息系統,主要包括酒店財務系統(SUN)、物業管理系統(PMS)、物料控制系統(MC)、收益管理系統(IDeaS)。本部分課程體現了旅游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的特色,是對傳統會計信息化課程的拓展,掌握相關系統的基本操作后,可為學生將來在酒店業實習就業提供無縫對接。第四,會計信息化系統拓展的新領域,主要包括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XBRL)。通過本部分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并能夠更好地適應和運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會計信息化帶來的影響。
(二)課程設置。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旅游會計專業標準學制三年,其中在第六學期進行頂崗實習。基于此,本文依照前述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總體框架進行課程構建。如表1所示,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的設置包括課程類別、學分、總學時、周學時、授課學期等內容。整個課程體系共設置13門課程,27學分、486學時。1.通識課程通識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共4門課,8學分、144學時,占課程體系比重的29.63%。公共基礎課程包括“計算機與網絡應用基礎(一)”“計算機與網絡應用基礎(二)”和“數據庫基礎與應用”,分別在第一學期、第二學期和第三學期開設。公共選修課程由教務處統籌開設,涉及會計信息化的“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通常在第四學期開設。2.專業課程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設置3門專業基礎課程,包括“ERP供應鏈管理系統”“物料控制(MC)”和“酒店財務系統(SUN)”,分別在第三學期、第四學期和第五學期開設,共8學分、144學時,占課程體系比重的29.63%。專業核心程主要是“ERP財務管理系統”,在第二學期開設,2學分、36課時,占課程體系比重的7.41%。專業拓展課程設置5門課程,共9學分、162學時,占課程體系比重的33.33%。其中,“EXCEL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物業管理系統(PMS)”和“ERP沙盤模擬實訓”3門課程被列入專業限定選修課,分別在第三學期、第四學期和第五學期開設;“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XBRL)”和“收益管理(IDeaS)”2門課程列入專業任意選修課,計劃在第四學期和第五學期開設。
三、關于完善和落實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的幾點考慮
(一)將信息化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把培養學生的信息化能力作為一個明確的目標,并體現在每門課程之中,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這就要求在教學模式、教學設計及實踐教學方面做出變革和創新。第一,加大信息化實踐教學力度,注重課程的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注重會計手工賬務處理與信息化處理的結合、注重課程的知識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教學模式推廣應用。利用每年舉辦的“用友杯”全國大學生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網中網杯”財務決策大賽、ERP沙盤模擬賽等比賽平臺,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競爭機制,達到讓競賽面向全體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可將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的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之中,進一步更新教師教學理念,確立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思想。
(二)建立動態化更新機制,體現學科專業的前瞻性。需要指出的是,設計和構建的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既不能束之高閣,也不能一成不變,應建立課程教學內容的動態更新機制,確保教學內容的持續更新。學科專業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酒店等旅游行業企業對會計信息化人才的最新要求,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確保課程體系與相關學科專業的前沿和最新發展相適應,從而保證教學內容的持續有效性。
(三)搭建旅游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云平臺。搭建旅游會計信息化云平臺,其實質就是要對現有會計信息化系統進行整合和擴展。在基礎云架構層對物理設備和配套環境進行虛化,形成統一的虛擬資源池,對各類源源進行統一監控、調度和管理,從而改善旅游會計信息化教學的物理環境,這是當前各高校可以做、也是亟需做的一項工作。在應用云架構層,進行系統軟件、課程資源、課程考核、在線學習等應用程序的構建,并以友好的用戶界面為老師和學生提供所需的各項應用軟件和服務,在云平臺上實現老師和學生實驗環節交互,進行網上答疑、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課程考核等。
四、結語
培養面向酒店、旅行社、餐飲業等旅游行業中層管理崗位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構建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所要達成的總體目標,也是本課程體系中每一門課程建設的共同目標。完善和落實課程體系還需在教材編制、教學設計以及復合型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下功夫、花力氣。唯有如此,才能發揮旅游會計信息化課程體系的最大效能,實現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
作者:許鵬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