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地方企業審計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目標,對國有企業改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就針對地方企業審計工作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地方審計機關在開展企業審計中面臨的現狀和難點
1.1審計內容不全面
現今,不論是地方企業的經濟責任審計還是資產負債審計僅僅停留在財務審計,審計過程主要傾向在財務上的查找紕漏,往往疏忽企業的盈虧、生產經營狀況、企業整體情況的相關審計,更不會從企業宏觀角度對企業經營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討論分析研究,從而真正達不到財務審計的目的,更不能為企業審計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做好參謀。
1.2審計影響力明顯降低
由于目前當地國有企業已達到30余家,這些企業中有煤炭生產銷售、道路交通建設、公共設施建設、供熱供電供水等企業,種類較多,但由于從事企業審計的人數較少,每年從中抽取幾個企業進行經濟責任或資產負債審計,其作用充其量就是對個別企業的查錯糾弊,其對地方政府調控國有企業宏觀決策的參考作用并不明顯。
1.3審計管轄存在“真空”地帶
地方審計機關在企業審計中顯現“真空”地帶:一是針對縣級審計機關來說,例如金融、電信、電力、煙草等大型國企是國家或省屬單位,受審計管理權限的制約,往往處于上面沒時間審、下面沒有權利審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監督盲區,降低了國家審計的震懾力。二是針對民營企業,縣級審計機關一般也是無權審計,除協助紀委或其他上級部門調查才可涉及到,且民營企業的會計信息真實性不容樂觀,民營企業會計信息不實現象嚴重,勢必會影響地方政府的正確決策。
1.4審計力量薄弱
首先,審計工作重點是財政審計、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企業審計工作處于邊緣化,地方審計機關企業審計的力量非常薄弱。其次,由于企業審計的業務量大,要求的專業知識較多,且不屬于審計機關的重點項目,導致審計人員都不愿從事企業審計;再是由于法規制度更新較快,地方審計人員業務培訓學習較少,審計專業人員在企業審計方面的業務需不斷充實。
2.在當前形勢下服務好企業審計的幾點思考
2.1深化國有企業審計認識,實現審計自身轉型升級
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對整體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已成為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一環。深化國有企業審計可以有效加強公有制經濟基礎,有利于提高國家整體控制力,有助于國家調節經濟,實現政策目標,進而有效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支撐經濟長期健康發展。一是宏觀層面上要實現審計自身轉型升級。對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復雜性和企業管理的科學化,要求企業審計不斷更新固有的審計方式,要由事后監督轉向事前、事中預警;審計目標要由真實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轉變;審計視野要由微觀轉向宏觀;審計手段要由單一轉向多樣等。二是具體實踐層面上企業審計內容應有所突破,不僅僅是財務審計,應加大對企業管理,工程、存貨等其他薄弱環節的審計,使審計工作的重點真正從傳統的查找發現問題轉化到建立健全企業管理機制軌道上來。
2.2把握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高影響力
地方審計機關要根據審計的實際需要,一方面,壯大企業審計隊伍,充分利用計算機審計,并進一步借助外部審計,切實優化審計資源配置,提升審計效率;另一方面,企業審計不僅僅要關注的是某一國有企業的個體問題,更應該拓寬視角,總體把握國家宏觀政策、行業特性及發展趨勢,關注當前經濟發展的熱點、重點問題,提高分析問題的高度和深度,有效開展審計監督。
2.3圍繞國有企業改革,探索企業審計新思路
近年來,審計署落實黨中央對審計工作的部署要求,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審計監督體系和制度,實現國有資本審計監督零遺漏、全覆蓋,逐步完善的國有資本的經常性審計制度,順應國有資本管理體制改革。針對地方審計機關而言,加強上下聯動開展工作,逐步下放審計權限。有計劃對大量中央和省屬企業進行監督有必要進行一些體制和方法創新,以實現真正的審計全覆蓋。一是上級審計機關組織國企“一條鞭”審計長期化、制度化。應做好審計計劃,每年均安排全系統對此類企業進行輪審;二是下級審計機關主動申請授權對此類企業進行審計;三是適當對部分企業的審計權限管理進行修正,以便于完善監督。
2.4強化業務培訓,提高整體專業素質
審計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專業性、政策性很強的行業,要求審計人員有超強的綜合素質。首先,政治素質要過硬,做到嚴格遵守各項審計法規、準則及政策;遵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踐行各自的職責。其次,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實踐能力。要培養既懂審計業務又懂計算機技術的綜合型人才,做到熟練應用各類電子軟件的操作及運行原理,從電子數據內容中找出破綻。
作者:郭利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