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審計文化的育人功能融入學生德育教育,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審計文化是與中華民族發展具有同步性的文化種類之一,隸屬于職業文化,蘊含著“敬業奉獻、擔當干凈、嚴謹務實、公正廉潔”等精神元素,在大學生德育教育中,發揮著政治導向功能、凝集聚合功能與引領修正功能。文章積極探索審計文化與高校德育教育課程育人協同、校園文化建設協同、實踐育人協同、網絡育人協同相融合的教育途徑,引導青年學生不斷探求自身安身立命之責,自覺建立人生軌跡之范,對進一步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新時代有責任、有擔當、有理想的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審計文化;育人功能;德育教育;路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大繁榮,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以及推動發展的作用。”2018年5月,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要以審計精神立身,以創新規范立業,以自身建設立信”。審計精神是審計文化的核心,是人類社會在實踐中創造的與審計相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審計精神也被稱作精神世界,是深深烙在每一個人心里和精神中的文化積淀,具體包含了價值觀、思想意識、從業道德、思維情感、文化認知等方面。其具體體現在獨立、責任、追求能力和修養、真實、公開、忠誠、奉獻、謹慎、清廉等[2]。因此,挖掘審計文化的德育育人功能,探索審計文化融入大學生德育教育途徑,對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培養有責任、有擔當、有理想的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一、審計文化的育人功能
審計文化作為一部獨特的審計歷史,歷經數千年的演變,體現出新時代所具有的公共責任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民主、文明、平等、公正、法治、誠信”等內容一脈相承、高度契合,具有厚重的德育教育價值,但在大學生德育教育應用中卻是極少涉及的文化資源。因此,我們要積極探求審計文化的教育功能,將其融入大學生德育教育,引導大學生不斷探求自身安身立命之責,自覺建立人生軌跡之范。
(一)政治導向功能
審計文化本質上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社會穩定而實施的一種經濟監督性質的社會活動,自周朝作為財政司法的附屬機構而存在,歷經三千多年的沉淀發展,凝結成了以弘揚公平正義、誠實奉獻、依法治國等精神為核心的審計精神。青年處在“拔節抽穗”的成長關鍵期,面對物欲橫流、功力浮躁的大千世界,他們思想意識極易受到影響。將審計文化中所倡導的原則、標準和規則等融入大學生德育教育,對明晰大學生日常生活邊界,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法規意識和自強自律精神具有重要導向作用,使大學生能夠進一步樹立堅守底線、不破紅線的思維,逐漸成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
(二)凝集聚合功能
審計從業人員要完成審計使命需要廣大審計人員凝神聚力、團結協作和共同奮斗,而形成這種凝聚力量的源泉就是審計文化[3]。將審計人員的這一職業文化融入大學生德育教育,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和情感引領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一方面,大學生在審計文化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審計從業人員所具有的謙虛嚴謹、依法依規、團結協作、擔當有為的職業精神,通過審計文化的浸潤教育,使大學生將這種精神潛移默化為日后自身從業的價值準繩和行為規范,自我成長為具有擔當協作意識的公民。另一方面,審計文化作為普遍被認同的審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文化,在大學生的集體生活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公平、正義、民主、法治是每一個公民追求的社會價值文化,在學生所在班團群體中,只要有利益、有分歧,必然需要無形的價值文化來統一思想,而體現公平、正義的審計文化恰恰是這一思想統一的武器,通過審計文化的滲透教育,有利于凝聚共識、維護正義,使大學生個體自覺服從集體,促進團結協作。
(三)引領修正功能
在審計文化中,審計價值觀是審計從業人員的思想靈魂和行動指南,表現為審計從業人員的價值追求,本質上是以服務為目的的一種監督手段。對審計價值觀的理解,前審計署審訊長劉家義在2011年審計署黨組中心第三季度學習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責任、忠誠、清廉、依法、獨立、奉獻”的審計價值理念[4],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倡導的“平等、公正、法治,敬業、誠信、友善”等內容高度契合,目標統一于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將審計文化融入大學生德育教育,一方面,增強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審計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契合,使學校以審計文化為載體進行大學生德育教育實效事半功倍。學者韓延明認為,價值認同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強弱,大學生“三觀”成型的關鍵時期,在審計文化公平、正義、奉獻等價值觀的引領認同下,有利于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隨著社會變遷,審計從業人員的工作重心、廉政風險防控、審計質量標準等都在改變,而審計文化的修正功能引領審計從業人員與時俱進,適應社會需求。審計文化的修正這一特質,在大學生性格養成中也可發揮出積極作用,例如學校可以深入分析大學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德育教育制度體系,不斷將德育教育制度體系內化為大學生的自律規范,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的良好品格。同時,發揮審計從業人員榜樣引導作用,樹立典型標桿,引導大學生學習他們敬業誠信、公正無私的精神,不斷滋養自我道德情操,身體力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大學生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教育是百年大計。新時代,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德育教育已經成為決定社會主義人才培養成敗的關鍵一筆。學校作為文化教育傳播和傳承的陣地,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作用發揮上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將審計文化融入大學生德育教育方面還存在缺位,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學生層面
德育教育的主體性不足,導致部分學生道德感弱化,責任感降低。德育教育作為一種實踐性教育活動,必須建構在人的基礎上,即通過培養社會需要的人這一個體價值的實現來體現其推動社會發展的社會價值[5]。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部分大學生存在目標茫然,理想信念缺失,沉迷網絡游戲,失去學習興趣,甚至突破底線紅線,出現違法違紀等問題。這些現象都反映出作為實施德育教育主體的學校在教育環節、教育規劃、教育形式上存在缺位和不足。同時,也深刻反映出,作為被教育的主體,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降低,最終會導致這類學生對社會的認同感和價值觀發生改變,社會公德逐漸弱化,形成淡漠規則、精致利己、注重享樂的思想意識,與國家所倡導的價值體系背道而馳。
(二)文化傳承層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不足,導致大學生價值理念迷失。中華文化歷經五千年的風雨,孕育出豐富多樣、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但隨著互聯網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難免出現交鋒與論戰。一方面,以歷史虛無主義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思潮鼓吹自身的先進性,貶低甚至抹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在高校青年大學生的培養體系中,專業課占據了主體地位,并且以理工科為重。同時,不同學科的人文素養培養層次差別較大,除了文史類學生,其他專業的學生很少閱讀思政、文史、哲學類書籍,基本上無法實現積極主動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愿景。處在自身認知能力和意識形態塑造期的青年大學生,面對東西方文化的角逐與交鋒,容易陷入心理上的恐慌,選擇上的迷茫,認同上的疑惑,更有甚者會出現文化自卑的情緒,導致價值理念迷失,理想信念動搖,道德觀念缺失。長期來看,極大地影響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信仰。
(三)高校教育層面
德育教育與時俱進不足,導致教育形式單一,教育效果差強人意。2016年12月,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這就要求,高校大學生的德育教育要把握“事”和“化”、“時”和“進”、“勢”和“新”之間的辯證關系,讓大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實現教育內容的知其“固然”,更知其“所以然”。但是,面臨飛速變換的時代發展,學校的德育教育因循守舊現象依然突出,與時俱進性明顯不足。一方面,專任德育教師隊伍建設不足,不能滿足當前德育教育形勢的要求,導致德育教育以落實教學任務,完善教學環節為主,影響了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結合網絡發展,靈活有效教育方式運用不足,對德育教師主體客體化,學生客體主體化定位把握不到位,教育思維依然固定在理論灌輸的教育上,與學生日常生活、教育實踐脫節,教育吸引力差,教育效果弱化。另外,德育教育空間延伸拓展不足。教育的目的是將大學生塑造成未來能在職業生涯中具有高素質人文素養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但是,在目前學校的德育教育中,教師是以完成政治教學任務為目標,學生是以取得考分為導向,實用主義貫穿德育教育始終,導致大學生德育教育與成才教育聯動不足,教育的延伸度降低。
三、審計文化育人功能在大學生德育教育中的實現途徑
文化的本質歸屬就是育人[6]。審計文化不僅承載著審計從業人員在歷史變遷中普遍崇尚和追求的價值觀念,也傳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共同的信念。結合審計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審計文化在大學生德育教育中的實現途徑,不僅能拓展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文化載體,還能在大學生價值觀念、人格塑造中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
(一)與課程育人協同,促進審計文化進課堂、進書本、進頭腦
1.注重思政課程建設,將審計文化內容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結合,注重知識性與趣味性相融合,突出引導性與教育性相統一。在學校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黨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陣地,也是黨理論宣講的主戰場,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在教材授課的基礎上,找準審計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融合點,重新組織教學素材,設計教學內容,將審計文化中的誠實守信、奉獻嚴謹等精神融入課堂體系,最終形成審計文化從進課堂到進書本再到進頭腦的深化途徑,使大學生從被動教育轉為主動求知,進一步提高自身政治素質。
2.加強課程思政建設,以課程育人為核心,將審計文化的擔當、獨立、團結、協同等精神融入其他課程課堂教學中。非思政課教師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探索本課程與審計文化融合的教學方式方法,在有效落實“三全育人”上下足功夫,在“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上下功夫,將思政課的顯性教育與其他課程的隱性教育有效結合起來,讓大學生在無形的浸潤熏陶中加強對審計文化的認同,思想意識上逐漸形成底線思維,并將其認定為自身行為規范的準則。
(二)與校園文化建設協同,發揮審計文化潤物無聲作用
審計文化與其他文化種類相比,是與中華民族發展具有同步的較少文化種類之一,在文化傳承性與文化實踐性上具有獨特優勢。將審計文化的內容、風格和特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一方面可以打造審計文化活動品牌,通過開展學術沙龍、審計實踐、競賽搶答、主題辯論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參與中厘清思想底線,堅守行為準則,樹立明確目標,增強擔當情懷。另一方面,積極營造審計文化氛圍,將校園場景文化與審計文化元素融合,讓審計文化進宿舍、進餐廳、進網絡,讓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多樣文化的互動,將審計與自身成長結合起來,自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為審計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自覺踐行者。
(三)與實踐育人協同,篤行審計文化的“知行合一”
實踐是大學生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審計文化的形成是審計人員在實踐中千錘百煉、與時俱進、埋頭苦干凝練出來的,體現的是信念的執著、職業的堅守。因此,審計文化具有明顯的實踐特征。要充分挖掘審計文化的實踐教育性,將其融入大學生的德育教育,積極引導學生將審計文化中“以細為根、以實為本”的品質應用到自身學習生活中,樹立“實、細、嚴”的標準,規范自身行為,面對學習一絲不茍,堅持腳踏實地,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進一步將審計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四)與網絡育人協同,實現審計文化育人的與時俱進
當代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打上了深刻的網絡烙印。在網絡文化的沖擊之下,傳統文化有邊緣化和“博物館化”的趨勢。因此,對大學生實施德育教育,必須牢牢占領網絡教育陣地。審計文化要融入大學生德育教育,就必須加強網絡教育陣地的建設。一方面,深入分析大學生的網絡文化接受規律和心理需求,借助于網絡新媒體技術,以審計文化為主體,探索網絡時代的文化傳播路徑,開發適應大學生網絡行為特點和文化心理的網絡文化產品,如可以通過打造審計文化宣傳的青年網紅,通過線下參與與線上宣傳相結合,引領其活躍度,吸引學生,營造互融互動的學習氛圍,發揮審計文化在網絡陣地上的思想引領作用,牢牢把握網絡陣地的話語權。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學生利用審計文化提升自身網絡素養,自覺抵制不良網站信息的思想侵擾和腐蝕,加強網絡自律,同時發揮審計文化中的監督作用,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網絡自律行為。
四、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長河中最有生命力的內容,文化是教育活動的基礎,教育是文化的推力。審計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種類之一,其敬業奉獻、擔當干凈、嚴謹務實、公正廉潔的精神內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相融相通。審計文化融入大學生德育教育,引導大學生將自身成長與國家命運相結合,個人價值追求與國家目標實現相統一,使其自覺成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建設者和捍衛者,不僅使文化載體教育功能得以彰顯,更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落地的具體體現。
作者:張成鳳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