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師財務會計教育實踐教學構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財務會計教育專業兼具職業性與師范性,職技高師財務會計教育專業的目標定位在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師范能力。在職業能力模塊和師范能力模塊的“雙模塊”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上,結合財務會計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探索工作,全面構建了“四層雙軌遞進式”職業技能培養體系,并據此提出了具體的保障配套措施。
關鍵詞:
財務會計教育;實踐教學;培養體系
財務會計教育專業作為一門兼具職業性與師范性的特色學科,主要為中等職業院校培養職教師資以及為企事業單位培養高技能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而中等職業院校和企事業單位均非常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因此,財務會計教育專業在鞏固會計理論教學的同時,必須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一、財務會計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財務會計教育專業(下文簡稱“本專業”)主要為中職院校培養師資以及為企事業單位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因此,本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定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師范技能,與此對應,本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設置為“雙模塊”實踐教學體系,具體分為職業技能模塊和師范技能模塊:
(一)職業能力模塊
職業能力模塊設置了實驗課程、單項實訓課程、綜合實訓課程以及綜合實習。實驗課程是在理論課程的教“雙模塊”實踐教學體系學過程中,選擇與相關理論知識融合度比較高的內容,按照教學進度,在相關章節的理論教學中適當的交叉安排實踐教學,如成本會計課程實驗、稅務會計課程實驗等。單項實訓課程是在相應的理論課程教學結束后,集中安排1—2周的時間,對理論課程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知識點進行整合而設計的專門實踐課程,如基礎會計課程設計、中級財務會計課程設計、財務管理課程設計等。實驗課程和單項實訓課程主要是針對相關理論課程的單項訓練,目的是鞏固理論知識,對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的提高效果有限。因此,為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本專業安排了相應的綜合實訓課程,如財務軟件應用、創業方案設計等。最后,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及創新能力,本專業設置了綜合實習環節,包括學年論文、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
(二)師范能力模塊
為提高學生的師范能力,師范能力模塊設置了師范教育技能訓練、微格教學以及教育實習等課程。師范教育技能訓練通過語言表達技能、漢字書寫技能、教學工作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訓練,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教師職業能力的培訓,規范學生從師任教的職業行為。微格教學則是借助先進媒體技術記錄學生講課的全過程,讓學生直觀自己的教學行為,結合教師的評價和指導,修正和強化學生的教學技能,從而提高自身教學效果。教育實習由學院組織學生集中進入中、高職院校進行教學專項訓練,包括課堂授課、班主任工作以及對學生的課外輔導,學生通過實習能夠結合實際了解并熱愛職業教育,進一步鞏固和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除實踐課程外,為落實教育部培養卓越師資的要求,學校每年定期舉辦演講比賽、書法比賽、辯論賽、師范能力競賽、師能展示月等活動,以上課外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的教學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總體來看,本專業師范能力模塊的課程設置較為全面系統,加之學校的各項課外活動的有力支撐,因此,本專業學生的師范技能較高,可滿足中職院校對師資教學技能方面的要求。相較而言,職業能力模塊則由于課程設置的全面性和系統性略有欠缺,導致具體的實踐環節尚存在改進的空間,如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無法在時間上有效對接、手工實訓和電算化實訓脫節、綜合實踐項目設置較少、實踐教學對學生的啟發性不夠等,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到了職業技能實踐教學的效果,進而影響到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提高。如何深化目前的“雙模塊”實踐教學體系,提高本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亟需構建系統、完善的職業能力培養體系。
二、構建“四層雙軌遞進式”職業技能培養體系
為提高本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構建“四層雙軌遞進式”職業能力培養體系。“四層”即按照專業技能提升的進度,依次為專業認知實習、專業課程訓練、專業綜合訓練以及綜合實習。“雙軌”即以一個典型的案例作為實踐教學的素材,要求學生既能熟練地手工做賬,也能同時運用財務軟件完成電算化操作,實現手工與電算化做賬的相互驗證。“遞進式”即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的對接,學生只有順利地實現由學校到企業的角色轉換,才能夠勝任企業的工作。
(一)專業認知實習
專業認知實習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校內仿真實訓室、校企合作實訓基地以及聽講座、播放視頻等方式,學生可以了解包括企業文化、組織架構、部門設置、會計崗位設置、產品生產的工藝流程、會計監督以及經營業績等企業實際情況,認識會計在企業實踐過程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在專業認知階段,還應培養學生從事財務工作必備的基本財經技能,如點鈔、珠算、小鍵盤錄入等,為今后的會計實務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專業課程訓練
1.實驗課程的設計
實驗課程的內容與理論教學課程中的相關知識點聯系密切,融合度高,在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進度的推進,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設計為細化的實驗項目,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學生可通過實踐理解并掌握抽象化的理論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本專業應設置基礎會計課程實驗、成本會計課程實驗、審計課程實驗及會計報表分析課程實驗等。
2.單項實訓課程的設計
單項實訓課程則是在相應的理論課程教學活動結束后,對于理論課程中重要的知識點整合設計的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建議安排1-3周的時間。如基礎會計理論課程結束后,需要安排基礎會計課程設計,包括手工操作和電算化操作。手工操作和電算化操作的有效對接,使學生對知識的承接性和系統性有更深刻的認識,能夠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除基礎會計課程設計外,還應設置的單項實訓課程包括中級會計實務設計、財務管理課程設計、企業稅務設計等。
(三)專業綜合訓練
專業綜合訓練是綜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稅務會計等相關課程內容,通過手工操作和電算化操作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的綜合性訓練平臺。因此,應在原有財務軟件課程設計和創業方案設計的基礎上,考慮將與企業真實應用環境高度仿真的ERP沙盤模擬對抗以及ERP軟件訓練引入本專業實踐教學,借助沙盤模具模擬企業的實際運行,使學生參與企業整體戰略的制定、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財務管理、團隊合作等多個方面開發創新性思維,感悟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培養學生的團隊溝通能力,開發創新性思維。此外,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專業認同感,可由實踐教師帶隊參加一些競賽活動,如ERP沙盤模擬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競賽等。
(四)綜合實習
綜合實習是學校完成其培養目標的最后一環,也是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得以有效提升的必經之路,包括畢業頂崗實習和畢業論文。畢業頂崗實習由學院組織學生到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進行,學生深入企業接觸實際業務,并能結合自身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實際工作情景下體會到“學有所用”的樂趣,實現從“校內課堂”到“校外企業”的角色轉換,培養學生的職業觀念、職業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技能,加快學生的社會化成長。通過畢業頂崗實習,同時可檢驗專業的教學效果,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提供寶貴的資源。畢業論文作為實踐教學體系的最后環節,也是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全面考核。學生應以畢業頂崗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實務問題為切入點,并以此確定選題,通過查閱文獻、企業調研等方式,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并結合實際分析并解決問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三、實施“四層雙軌遞進式”職業技能培養體系的保障措施
(一)推動實踐教學改革
第一,改革實踐教學方法。傳統的實踐教學案例基本都是模擬企業經濟業務而設計,與企業實際經營脫節。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在實際調研的基礎上,選擇具有真實背景的企業案例作為實踐教學的資料,在極大程度上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實際應用能力。第二,組織編寫實踐教材。建議實踐教師在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會計準則和會計發展的最新成果編寫業務真實、操作性強,能夠體現職業特色的實踐教材。第三,推動現代化實踐教學手段改革,利用網絡技術搭建資源共享和互動交流的網絡實踐平臺。網絡實踐平臺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和延伸,教師和學生可突破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可以有效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實踐操作,從而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第四,完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會計人才,應建立過程考核為主的實踐教學平臺,應注重學生的實操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的考核。
(二)拓展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會計專業因其應用性強且具有一定抽象性的特點,與實務工作聯系非常密切,對學生來說,如何使抽象的內容真實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開拓是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學校可自主建設實踐教學基地,或通過與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作開拓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會計實踐平臺。而現實情況是,對于與企業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學校熱,企業冷,如何打破這一僵局,實現學校和企業的共贏,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以及學校自身的努力。從國家層面看,應完善稅收支持政策,提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從學校層面看,由于本校的理工科專業歷史悠久,積累了一定的社會資源,學校在進行實習推薦時,可考慮“捆綁式推薦”實習,與相關單位達成共識,在向企業輸送理工科專業實習學生時,配以一定比例的會計專業學生實習。此外,學校還可通過聘用從事會計實務工作的兼職教師積累下的良好的財經界人脈,提供更多的會計實習崗位。
(三)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教師作為會計實踐教學的引導者,教師的實踐能力直接影響會計實踐教學的質量。《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教育規劃(2014-2020)》亦明確要求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一方面,學校可與企業合作建立“雙師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探索職業教育師資定向培養制度和“學歷教育+企業實訓”的培養辦法,促進教師理論聯系實際,培養理論和實踐兼備的專職教師隊伍。另一方面,完善教師培訓制度,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實行新教師先實踐、后上崗和教師定期實踐制度,促進教師與實務接軌,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此外,學校還應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不同行業的會計實務工作者作為本專業的兼職教師,兼職教師以其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以及熟練的業務處理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朝著社會真正需要的會計專業人員方向發展,學生還可以借此機會了解不同行業的特點并確定職業規劃,在求職中目標明確,有得放矢。同時,學校也應考慮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的溝通和交流,使專職教師熟悉會計實務,從多種渠道提高專職教師的實踐能力。
作者:胡娟 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基金項目:
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TJSR13-012),主持人:趙麗華;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市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職技高師經管類專業實訓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D02-1102),主持人:趙麗華。
參考文獻:
[1]李蕓達.會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探討[J].財會通訊,2013(3):42-43.
[2]李南.ERP視角下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優化路徑研究[J].財會教育,2012(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