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口腔護理培訓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風險管理在口腔護理管理的運用
【摘要】目的探討風險管理在口腔護理管理中的運用。方法在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口腔護理管理中開展風險管理工作,并將此階段作為研究階段,將其與2016年的口腔科護理情況相對比,了解風險管理在口腔護理管理中的效用。結果開展風險管理后我院口腔科護理工作質量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各項目合格率得到提升,患者感染率有明顯下降,護理滿意度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口腔護理管理中開展風險管理工作能夠顯著提升護理質量,降低患者感染等風險事件發生,提升其護理滿意度,應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風險管理;口腔護理;運用
口腔科是關系患者口腔健康和安全的重要科室,對口腔科護理工作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提升其工作效率,進一步提升醫院醫療水平。口腔護理當中比較容易因為護理失誤造成風險事件,對口腔護理進行風險管理能夠對風險事件進行控制,將風險降低,提升護理的質量[1]。為詳細分析風險管理在口腔護理管理中的運用效果,本文將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口腔護理管理中開展風險管理工作作為研究階段,分析此階段中護理工作質量的提升和風險事件的下降情況,具體內容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口腔科護理管理中開展風險管理工作,通過組件風險管理小組的方式,組織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和風險管理進行學習,對相關制度進行一系列優化。
1.2方法
口腔護理管理與風險管理應用
【摘要】
目的:探討風險管理在口腔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從筆者所在科2012年1月-2014年收治的口腔疾病患者中隨機抽取116例進行研究,并根據其診療順序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8例行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58例在此基礎上行風險管理,對比兩組患者實施護理管理前后的護理質量評分、護理事故的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結果:和實施前比較,兩組患者的基礎護理質量、診療管理和消毒質量的評分均明顯提高,且觀察組三項指標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護理不良事件為20.69%,明顯高于觀察組的3.45%;且其護理滿意度為84.48%,明顯低于觀察組的96.55%,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口腔護理管理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明顯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護理事故的發生,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減少護理糾紛,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口腔;護理管理;風險管理;應用價值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口腔醫療技術顯著提高了各種口腔疾病的治療效果。但是與此同時,由于這些新技術、新設備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也給患者帶來了一定的風險[1]。為了對可能造成醫患傷害的潛在風險進行有效評估和識別,并采取對應的措施,即風險管理[2]。這一管理貫穿于口腔診療過程的始終,為了探討它在口腔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隨機抽取了116例患者進行了臨床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精細化管理中護理管理論文
1資料和方法
1.1學習精細化管理概念
利用科室業務學習,組織護士學習精細化管理的理念、精髓,人人主動參與精細化管理。制定與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護理常規、操作標準、流程、指引、應急預案、健康教育計劃、功能鍛煉計劃、出院隨訪制度、預約服務章程等,讓工作人員有章可循。
1.2精細化護理管理的實施
1.2.1制度建設
首先,通過組織學習,提高思想認識,加深對優質護理服務內涵的理解。其次,分批選派護士外出參加優質護理示范病房的經驗交流會及實地學習。根據學習情況,組織護士討論,根據本科室的特點,結合“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考核細則,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各層級護士職責和工作標準、培訓計劃,改進工作流程,規范文明用語,制定適合本科室的工作指引、應急預案和服務規范。
1.2.2不斷提高業務技能
口腔專科護理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考核對象為在本院從事護理工作的在崗護理人員。
1.2方法:
通過對護理人員采用季度考核激勵機制前、后的護士理論和操作考核成績、護士長評價表、科主任評價表、臨床合作醫生評價表及患者滿意度評價表進行比較。
1.2.1考核方式:
護理部通過先培訓、練習后考試的方式,考核內容涉及護理基礎知識、口腔專業知識、院內感染知識、急救知識、口腔護理操作技能、服務禮儀等。其中理論考核占20%,操作考核占20%和考評小組評價表(包括護士長評分表占20%,科主任評分表占10%,臨床合作醫生評價表占10%,患者滿意度評價表占20%),總評分為100分,每季度考核1次,各占25%,年終匯總。
護理操作及醫院護理論文
一、基礎護理操作在醫院的應用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1.護理操作沒有與臨床操作結合。
在大多數的基層醫院中,很多護士都沒有意識到護理操作的規范性有多么重要,認為作為一個護士僅僅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而護理操作的難度較高,步驟繁多,用時較多,因此僅僅在考試時才進行規范性操作,而臨床工作只是使用簡化的操作,導致了護理操作沒有與臨床操作結合。
2.護理操作的檢查作用得不到理想效果。
醫院雖然經常進行定期檢查,而且檢查過程中對護理操作也進行抽查,但是護理人員卻認為這是沒有必要的規定,在每次檢查前都突擊來應付醫院檢查,因此每次檢查都沒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3.護理人員臨床操作水平差距較大。
大多基層醫院的護理人員都有著年齡偏大,后備人員不足,非護理類人員參與護理職業工作這些問題,導致了護理人員團隊的構成雜亂,數量特別少,進而造成了護理人員臨床操作水平差距較大的問題。
急性腦卒護理管理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452例急性腦卒中患者進行研究,患者經頭顱CT或MRI檢查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中相關標準。將2010年6月~2012年1月收治的193例腦卒中患者作為對照組,2012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259例腦卒中患者作為實驗組,再將各組中合并吞咽障礙的患者作為亞組進行比較。452例患者中男272例,女180例,年齡32~81歲,平均年齡(67.41±12.8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根據患者吞咽、意識狀況給予護理措施,清醒患者給予常規飲食護理,昏迷患者給予鼻胃管留置進行注食。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誤吸預防護理,具體如下。
1.2.1篩查吞咽障礙
由中風專科專家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內容涵蓋吞咽障礙的臨床癥狀、吞糊試驗、吞水試驗、誤吸處理和脈沖氧飽和度監測等。根據篩查結果確定如何選擇食物及攝入途徑,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和意識不清的重癥患者行胃管留置注食。
炎性腸梗阻優質護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09年3月~2012年2月,普外科的腹部手術患者中有42例術后并發EPISBO,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齡(56.42±2.51)歲,壞疽性闌尾炎切除術21例,壞疽性膽囊切除術6例,腸破裂修補術6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4例,小腸部分切除術3例,胃癌根治術2例。2012年3月~2015年2月的腹部手術患者中有40例術后并發EPISBO,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57.07±2.43)歲,壞疽性闌尾炎切除術18例,壞疽性膽囊切除術8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4例,腸破裂修補術5例,小腸部分切除術5例。均為開腹手術、診斷明確,診斷判定符合黎介壽標準。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既往手術史、手術時間與時機、手術部位、術前準備、基礎疾病、治療方案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2月,對EPISBO患者行常規護理;2012年3月~2015年2月,對EPISBO患者行優質護理干預。優質護理干預方法如下。
1.2.1訂制EPISBO優質護理干預方案
科室總結常規護理的經驗教訓,結合優質護理工作原則和目標,訂制EPISBO優質護理干預方案,科室組織全體護理人員認真學習優質護理相關內容。成立護理質控小組,實行責任制護理,設立激勵機制,普及EPISBO知識,覆蓋式培訓EPISBO護理操作技能。
肺炎疫情期口腔醫院護理管理研究
【摘要】病毒肺炎主要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口腔專科診療中醫護人員與患者接觸距離近、時間長、頻率高,且易產生噴濺飛沫,進而產生氣溶膠,使就診患者及醫務人員面臨接觸病毒的風險。現結合口腔門診專科工作特點與疫情發展情況,展開的護理實踐及相關策略進行報道,旨在為疫情期間口腔專科護理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病毒肺炎;應急調配;口腔護理;噴濺治療;感染控制
病毒肺炎傳染性強,人群普遍易感。為有效防止疫情蔓延,降低其在口腔診療中的傳播風險,加強對患者的篩查和管理,保障患者和醫務人員的診療安全[1],根據國家對疫情防控的總體要求,結合專業特點,醫院形成了病毒肺炎疫情期口腔專科護理體系。
1梳理臨床工作,展開人員、物資調配,加強培訓
1.1梳理臨床工作
統計2020年1月20日加強疫情防控以來,醫院患者數量、疾病種類、治療及護理處置類型;深入了解一線護士工作負荷、身體情況、疫情期間心理狀態、家庭支持情況;統計臨床工作中防護物資及專科耗材的儲備、使用情況、工作人員就餐、出行情況。
1.2人員緊急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