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課外閱讀培訓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農村留守兒童課外閱讀現狀與對策
內容摘要:對張家口地區8所農村學校121名留守兒童進行課外閱讀的調研,發現存在缺乏課外閱讀指導;讀能力水平較低;課外讀物獲取渠道有限等問題。鑒于此,要構建“學校-家庭-基層圖書館”合作下的課外閱讀推進模式,教師培訓增設課外閱讀指導項目,在語文教學中要關注學生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能力的轉化,以便探索一條適用于農村留守兒童課外閱讀的道路,進而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和積累深厚的人文底蘊。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課外閱讀;閱讀現狀;閱讀對策
農村兒童閱讀作為“全民閱讀”重要組成,其現狀及需求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注與支持。2021年中宣部印發《關于做好2021年全民閱讀工作的通知》指出,要“重視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城市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等群體的基本閱讀需求”。[1]在農村基礎教育發展中,關注留守兒童閱讀是尋求“有質量的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本研究對張家口農村留守兒童當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進行調研,就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決對策,以便有針對性、有效提高農村兒童的閱讀能力、全面提升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內心,同時也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提高農村基礎教育的整體水平。
一.張家口農村留守兒童課外閱讀的現狀
從2022年7月至10月,就張家口地區宣化趙川鎮、赤城縣龍門所鎮、蔚縣西合營鎮、沽源縣平定堡鎮等8所農村小學、九年一貫制學校的121名留守小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同時對10位教師進行訪談。學生問卷之中有115份作答有效,有效率為95.04%,其中包括一二年級21份、三四年級45份、五六年級49份。在調研對象中,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的占52.89%,一方外出務工的家庭占47.11%,因此隔代監護和單親監護成為留守兒童監護的兩種重要形式。學生問卷主要調查留守兒童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圖書數量、閱讀環境等情況,以下是問卷的調查結果。
(一)兒童閱讀興趣的調查
針對閱讀喜愛程度進行調研,很喜歡閱讀的兒童占46.96%,喜歡的占28.70%,較喜歡的占13.04%,較不喜歡的占6.96%,不喜歡的兒童僅占4.34%。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為22版語標)對課外閱讀種類劃分,發現低年級偏愛童話、寓言,中高年級偏愛科普科幻作品、詩歌散文、故事。走訪中發現部分高年級小學生開始閱讀言情、武俠、玄幻、恐怖內容的故事和小說,在同學之間交流共享并形成相對固定、組織松散的閱讀群體。
鄉村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現狀調查和提升
摘要:初中是學生語言積累、發展思維的重要階段,課外閱讀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有效途徑。然而在部分鄉村地區,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師資力量不足、教學理念落伍、家長教育意識淡薄,使學生的閱讀成為短板,不利于學生的思維塑造與發展。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探討,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課外閱讀;初中語文;農村地區;家校社
語文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審美以及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然而,辦學條件、教學理念等諸多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鄉村課外閱讀的開展,H鄉G中的語文課外閱讀現狀仍然不樂觀,當下鄉村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的問題值得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思考。
1調查設計與實施
H鄉G中是一所位于中部省份,經濟水平比較落后地區的偏僻寄宿制初中,留守學生居多。為了對現階段G中語文課外閱讀現狀有一個整體基本了解并獲取有效數據,筆者采用了問卷抽樣調查的方法和訪談法。問卷共由老師問卷和學生問卷兩部分構成,參與問卷調查的抽樣語文老師人數為25人,其中七年級老師10人,八年級老師7人,九年級老師8人;學生人數為120人,七、八、九三個年級學生數量各40人。本次問卷共發放145份,回收145份,符合抽樣調查的標準。
2調查結果分析
2.1課外閱讀現狀
高中英語課外閱讀指導
1英語課外閱讀的好處
(1)學生若想擴大自身的詞匯量,課外閱讀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詞匯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大難關,顯而易見,詞匯量如果缺乏,閱讀理解也會變得有難度。有些學生認為只要背誦單詞就可以提高自身的詞匯量,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樣做也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鞏固詞匯量的最佳方法其實是閱讀。通過閱讀的情境與情節,學生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詞匯量,并能在具體的學習中有效應用。學生可以將課外閱讀中累積的詞匯添加到日常的背誦單詞中,利用業余時間再鞏固記憶,這樣不僅豐富了業余生活更提高了自身的英語詞匯量。
(2)學生其他領域的知識可以通過課外閱讀得以豐富。學生學習英語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制約因素一般為:背景知識、風土人情、文化習俗以及語言來源。這些都是課本無法滿足的,多而廣地進行課外閱讀可以有效增加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了解西方社會的風土人情,更好地掌握東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學習和掌握英語。
2高中英語課外閱讀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教育體制怎樣都逃脫不了應試教育的影響,所有普通高中的英語教學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體,學習內容也大多圍繞灌輸語法、教學大綱所要求的英語詞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現象少之又少,普通高中學生進行英語課外閱讀的狀況不容樂觀。其中最普遍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現階段大多數高中生進行課外閱讀的目的都較為功利性,學生們進行英語課外閱讀多數是因為課外閱讀可以提高英語考試成績,他們閱讀的材料大多與高考閱讀理解方面有關系,如果閱讀材料與高考成績無關,學生們一般是不會進行閱讀的,除了極少數的學生對英語感興趣以外,大多數的學生只是通過英語報紙的訂閱來進行英語課外閱讀;真正對英語課外閱讀感興趣的學生少之又少,那些本著興趣進行課外閱讀的的學生,都認為進行課外閱讀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可以有效提高寫作能力,這樣考試成績自然會有所提高。其實這也是他們閱讀英語課外閱讀的功利性具體表現。
(2)大多數學生沒有正確的閱讀方法,他們一般都對英語課外讀物進行泛讀,他們大多數只是很隨意地翻閱閱讀材料;每每遇到較為生僻的詞匯就會停止閱讀,他們一般不會進行詞典查閱,很少一部分學生會根據上下文的段落大意對生僻的單詞進行大概意思的猜測,很多學生會跳過那些遇到的生僻單詞。這就使得學生在課外閱讀時漏掉很多句子的意思,使得閱讀理解的效率較低,收獲較小,對學習英語的幫助也小。
初中英語課外閱讀策略
在基礎薄弱的農村初中學校有效開展初中英語課外閱讀,需要依據學生視角來探究合適的策略與方法。借助鄉村培育站平臺,圍繞研修主題在本區域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探究,形成區域特色的初中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模式并基于學生視角逐步從“定式”走向“定制”,把閱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回歸閱讀本真,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由江蘇省教育廳教師培訓中心主管、市縣級以上教研員(優秀教師)擔任主持人和導師的省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旨在在主持人的組織帶動下,充分發揮其導師組示范、輻射和指導作用,實現資源共享、交流研討、全員提升的目的,從而促進全省范圍內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形成一支本土化的鄉村學校骨干隊伍。筆者分別在2018年和2019年主持了兩屆縣鄉村初中英語骨干教師培育站工作,充分依托培育站這個平臺,緊緊圍繞培育站的研修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科研活動,發揮學科名優骨干教師的力量,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尤其是針對基礎薄弱的農村初中學校如何有效地開展英語課外閱讀教學的策略探究進行了反復實踐、研磨與思考。
1問題的緣起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英語教師的閱讀教學觀念和行為有了較大的改觀,課程意識、生本意識在閱讀教學中逐步得到顯現,但是不得不承認,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的現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基礎比較薄弱的農村初中學校,英語教師鉆研意識不強,缺乏對閱讀文本的深入解讀,自身的英語素養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思想、觀念和文化意識更新也不快,而比較突出的問題還反映在對課標中閱讀教學要求的理解與領悟缺乏深度與廣度。在與一線教師的交流中發現,很多教師知道閱讀很關鍵,但是教材講不完怎么閱讀?讀課外書需要時間會不會因此影響學習成績?
2學生視角分析
學生不同于成年人,他們有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方式,而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看問題的視角也不盡相同,就英語課外閱讀而言,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能力都存在較大差異。基于學生視角的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必須清晰地了解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和認知,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學習困難,才能做到尋求難點突破。
3課外閱讀教學策略實踐嘗試
3.1從指導正確處理教材入手確保開展課外閱讀的前提與條件
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3篇
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篇1
課外閱讀是新課程理念開放式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得力措施。
一、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分析
1.課外閱讀條件落后。學校在課外閱讀方面的投入遠遠不夠,圖書室圖書數量少、書目老舊,既無法滿足國家對中學生要達到人均至少25本圖書數量的要求,也無法提起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圖書室不能保證按需開放;
2.應試教育占據主導地位,課外閱讀不被重視。農村學生基礎弱、學習能力較差,教師為了提高成績,把教學的主要精力放在教材上,學生難有時間閱讀;學校雖安排了閱讀課,但大都是走形式,對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沒有多大作用;學校提供給學生的讀物主要是中外名著及中國古典詩詞名篇,篇幅較長、內容深奧,學生閱讀艱難,影響孩子的閱讀胃口;家長對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讓孩子讀課外書,課外閱讀不被重視;
3.課外閱讀方法不當,技巧欠缺。在農村語文教學中,大多教師以應試教育為準則,閱讀教學被放置一邊。一些教師自己不進行課外閱讀,或者沒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淡化對課外閱讀的引領和指導。且大部分農村學生課外閱讀意識淡薄,興趣不高,閱讀方法欠缺、水平較差,嚴重影響農村中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發展。
二、提高課外閱讀實效性的策略探究
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及措施3篇
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篇1
教育的主要陣地便是課堂,立足課堂,充分發揮三尺講臺的作用,便成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新時代下,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整體構建符合教育規律的人才培養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適應教育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對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義。在新課改的指引下,“自主、合作、探究……當一個個新理念被舊課堂一次次地放逐,人們往往不是歸咎于舊課堂的低效,而是埋怨新課堂的無用。”的確如此,舊的思想已經不能適用于新課堂,而新的理念一時難以達到全面普及,這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路途,而在學習課本教材內容之外,應打破這一舊模式,積極拓寬學生視野,這必將成為主導,這是大勢所趨。
一、課外閱讀現狀
課外閱讀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重要途徑。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個人修養,乃至全面實現語文課程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初中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普遍存在著閱讀興趣不高、閱讀目的不明確、閱讀方法缺乏指導等問題。
二、課外閱讀比重小的原因
應試教育使許多教師忽視了對語文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舉個例子來說,四大名著可以說是我們文化食糧的精髓,在文學史上占據著不可逾越的高度,每個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都要了解名著常識,而且在月考、地區聯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的試卷上,最后一道名著閱讀題,經常會涉獵,但是語文教材中并沒有過多涉及相關的知識,就拿初一來說,涉及的文章有《童年》《昆蟲記》。因此學生提不起重視,有的老師課堂上為了讓學生牢固掌握知識點,于是要求學生反復背誦課內古詩和文言文,基本涉及不到課外名著,那么就會導致學生知識面斷層,這不是一個小問題,我們常說“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一分兩分很可能關乎一個學生的命運,影響到該生能否考上重點高中,這樣說絕沒有夸張,因此對課外閱讀的重視程度必須提高,現在學生課業比較繁重,深受著應試教育的荼毒,而且教師盲目大量留作業,往往是無用功,導致孩子課余時間浪費在老師布置的“題海”之中,可以用于閱讀的時間被大量的作業所侵占,更不用說讀名著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到底‘教什么’,起決定作用的常常不是大綱和教材,而是教師對閱讀教育內容體系的認識。”這就需要我們的老師更新理念,合理安排作業。
三、提升課外閱讀比重的重要性及對策
多重讀寫教育觀對課外閱讀啟示
讀寫素養是語言類學科的重要培養任務,同時也是其他學科的認知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到2030年,確保所有青年和絕大部分成年人實現讀寫和計算能力”。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傳統意義上的讀寫素養視角也正在拓寬。作為我國母語教育的語文學科也要積極適應新媒體技術,踐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基于新媒體技術的多重讀寫教育觀為我國語文課外閱讀提供了嶄新視角。文章從什么是多重讀寫教育觀以及課外閱讀教學的現狀出發,闡述新媒體技術為新時代課外閱讀帶來的新視角,進一步探討多重讀寫教育觀對課外閱讀教學的啟示。
一、多重讀寫教育觀:新媒體時代的創新型讀寫教育觀
多重讀寫教育觀(Multiliteracies),源于1994年在美國康涅狄格州新倫敦市舉行的語言教育研討會,是“新倫敦學派”倡導的一種教育理念。近年來,在信息通信技術和教育要求方面的進步已經改變了“新倫敦學派”最初提出的多重讀寫教育的概念,因為學習者面對的是一個更具有挑戰性的環境,既是社會、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和對差異的承認,也是各種數字技術在學習中的介入和融合。因此,多重讀寫教育觀是指要運用新數字技術和當代設計理念,幫助學生運用多重模態表征形式,即多種多樣的表達和交流媒介,包括文本、聲音、圖像、視頻等符號系統,超越傳統紙質媒體的局限,有效進行跨文化交際以適應變化和創新。
二、課外閱讀教學的現狀
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培養讀寫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但學校在通過課外閱讀培養學生讀寫素養方面仍存在問題。第一,大多數學校都缺乏課外閱讀反饋系統。在課外閱讀教學過程中,只有少數學校會存在反饋系統,而在少數存在反饋系統的學校里課外閱讀反饋系統大多數又是線性的。從評價的角度來講,這種線性的反饋系統可以被界定為“終結性評價”。顯然,終結性評價與閱讀過程是分開的,終結性評價的反饋系統是閱讀過程最后的一種管理工作,是一種回顧性判斷,它對進一步閱讀學習幾乎沒有直接作用。讀寫素養與我國研究較早的讀寫結合理念不同,它更多地關注閱讀行為,強調的是一種持續的過程,所以在課外閱讀教學中,線性的“終結性評價”是不符合讀寫素養的培養。第二,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運用“說教式教學法”。這種方法通常配合教師自身經驗對考點的判斷使用,且在考前集中復習中適用率較高。但這種方法的適用受制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程度的有限性,所以教師在使用“說教式教學”手段將閱讀文本的重點進行灌輸,學生死記硬背后,仍然存在部分學生的不理解。新媒體時代,根據世界教科文組織的要求,“創造”是讀寫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我們要擺脫“說教式”的灌輸,培養學生對閱讀文本的主動知識創造。第三,技術探索存在滯后性,教師和學生缺乏數字化的閱讀思維和方法。目前絕大部分課外閱讀教學依舊固守傳統課外閱讀的思維,其所謂數字化模式也僅停留在形式的“數字化”,這只是形式上的巨大進步,而并未觸動教師和學生課外閱讀思維上的“數字化”。
三、新媒體技術:新時期認識課外閱讀的應有視角
“媒體”是溝通個體發生和人類系統發生間知識的橋梁。追溯“媒體”的詞源得知,媒體是促進人們進行“一對一”“一對多”或“多對多”交流的中介性的物體、條件或技術,是不同文化之間的者,是跨越時空地產生和傳播意義的物質手段。在21世紀,我們正處于一系列新的變革之中,而這些變革的中心是文本、圖像、聲音和數據的數字化,以及通過互聯網媒體實現這些數字化意義的全球互聯,我們稱之為“新媒體”。與靜止的、單向的大眾媒體相比,新媒體的文化和認知中介被改變,認知勞動和文化勞動的舊的等級角色劃分正在變得模糊,讀者同時也是作家,觀眾同時也是圖像制作者。今天的教師面臨著使用多媒體技術和多模態文字來提供整體學習體驗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文學在本質上是多模態的——是視覺和語言設計的問題”。教師必須重新設想他們的教學,把學生的多樣性融匯在情境中。從以紙質印刷為基礎的閱讀實踐向多模態、多文化的轉變,要求教師在課程、規劃和教學的方式上有所改變。書面文字正在被各種口頭的、聽覺的和視覺的手段補充,而不是被取代。盡管如此,我們也要意識到,雖然新媒體已經進入教室,但并沒有引起什么實質性的改變,因為我們很快就把這些技術塑造成“說教式教學”的形象。我們扔掉印刷的書籍,代之以電子書,但仍然將學習者定位為知識的消費者,而非參與者、創造者,這并沒有打破“唯技術至上”的壁壘。而根植于新媒體技術的多重讀寫教育觀則為新媒體時代的課外閱讀教學提供了超越紙質材料的嶄新視角。
初中生課外閱讀質量影響因素的實證
摘要:通過對1103名初中生進行問卷調查,以探求影響初中生課外閱讀質量的因素。結果顯示:閱讀動機、閱讀方法和閱讀環境對初中生的課外閱讀質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閱讀評價和閱讀時間對初中生課外閱讀質量的影響并不顯著。基于調查結果,可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閱讀動機,強化自主閱讀意識;根據年級特點設計閱讀環境,形成良好閱讀氛圍;依據學習任務優化閱讀方法,培養良好閱讀習慣。
關鍵詞:初中生;課外閱讀;閱讀質量;閱讀動機;閱讀方法;閱讀環境
閱讀質量,早期主要是指學生學業考核中有關閱讀題型的得分情況。隨著人們對閱讀價值與意義的理解,閱讀質量則更多地偏重于學生對作品的感悟。20世紀末,OECD進行了一項國際成人閱讀素養調查(IALS),調查結果的表述中出現了閱讀素養的概念。2000年,OECD將閱讀素養納入PISA測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能力領域的重要構成部分。針對閱讀質量的影響因素,國內外已經做了相當多的研究與實踐,但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單因素分析,多因素之間的關聯研究則較少涉及。因此,筆者將以現有的閱讀動機測量結構為基礎,以“閱讀質量”為因變量,以“閱讀動機、閱讀過程(閱讀時間、閱讀方法)、閱讀環境和閱讀評價”為自變量,假設了初中生閱讀質量影響因素模型;借助已存在的量表,通過電子問卷定向和在線收集數據來論證初中生閱讀質量影響因素模型,并以此為基礎,提出改善初中生閱讀質量的相關建議。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理論模型與假設
測量閱讀動機、閱讀過程(閱讀時間、閱讀方法)、閱讀環境、閱讀評價對初中生閱讀質量的影響,標明初中生閱讀質量結構模型變量之間的關系。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假設1(H1):閱讀動機對初中生閱讀質量有積極性影響。
(二)研究對象與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