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科室應急管理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醫院神經科對肺炎護理應急管理探析
【摘要】目的總結我院神經外科應對病毒肺炎(COVID-19)的護理應急管理經驗。方法2019年12月25日至2月3日,我院神經外科先后出現3例COVID-19確診病例,科室高度重視并迅速成立疫情防控應急管理小組,實施護理應急管理策略,包括啟動護理組織應急管理工作,落實院感防護安全管理和護患雙方的心理支持與疏導。結果我院神經外科順利完成各項常規診療、護理等工作,并完成對疑似病人的篩查、確診、救治及護理工作,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結論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通過護理應急管理進行科學防疫和精準施策,可有效提高各級護理人員的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病毒肺炎;綜合醫院;神經外科;護理應急管理
目前,我國將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并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1]。人與人密切接觸是其傳播方式之一[2],現疫情呈全球蔓延狀態[3]。醫院各臨床科室對住院、急診及手術病人開展醫療救治工作的同時,也面臨著收治COVID-19疑似和確診病例的風險。如何確保各科室疫情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保障醫護人員的職業防護安全,亟待各級管理者的高度重視與科學施策。我院神經外科自2019年12月25日至2020年2月3日先后收治COVID-19確診病例3例,科室迅速反應并成立科室應急管理小組,護理部負責實施護理應急管理和實施應急管理策略,疫情防控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現總結如下。
1科室基本情況科室擁有
4個普通病區共180張床位和1個專科ICU共25張床位,設置科護士長1名、病區護士長3名,護理人員121名,護理員5名。在醫院護理部的統一部署下,完善院、科兩級護理制度、職責、流程及預案,為科室護理管理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2應急管理方法
2.1啟動護理組織應急管理工作。2.1.1成立護理應急管理小組。科室高度重視并迅速成立疫情防控應急管理小組。科室主任擔任防控小組組長,科室醫療副主任擔任醫療副組長;ICU護士長和護理部護士長各1名,任護理副組長,由護理部緊急調配護理部護士長1名(原神經外科護士長)在科室開展疫情防控管理工作;科室負責醫生、院感聯絡醫生、聯絡護士,各2名任組員。2.1.2合理調配護理人力資源。綜合評估4個普通病區和ICU的病人數量、病情及待出院計劃,制定專科內護理人力緊急調配方案,以保障特殊時期專科護理工作的安全開展。在專科內重新遴選機動護士,組建第一批支援方陣的黨員先鋒隊和重癥專科隊,為醫院整體護理人力資源調配提供保障。及時調整排班模式,優先配合全院人員調配增加“新肺支援”排班,增設院感聯絡員和安全員兩個臨時護理崗位。院感聯絡員負責全科防護用品、器材耗材及生活保障等物資的領取和發放;安全員負責對全科人員防護用品的穿脫、使用、各類操作及各類人員的清潔消毒工作進行嚴格督導,并協助整改,以確保疫情防控期間的操作標準一致化。2.1.3配合疫情防控應急管理。制定和啟動病區和ICU疫情防控應急預案。①停止普通門診,調整收治病人工作計劃,優先重點保障急性心腦血管、外傷等急危重癥和惡性腫瘤的醫療需求和醫療服務。急診科首先進行血常規、肺部CT、核酸檢測、血清抗體檢查,對確定排除COVID-19的病人,由專科單間收治,再次復查1次核酸(至少間隔24h),結果為陰性且無發熱等癥狀,單人間隔離3d后再轉入專科普通病房。②對急診手術的疑似COVID-19病人,術前第一時間向指揮小組報備,由指揮小組統一協調術后收治入感染科隔離病房,邊收治邊完成肺部CT、核酸檢測、血清抗體排查。對確定排除COVID-19感染的病人,收治流程同非手術病人;若經篩查為COVID-19疑似或確診病人,則立即上報院感科、醫務科。③對所有住院病人,定時監測體溫,觀察有無發熱、呼吸道癥狀等,嚴格執行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的原則,進行疫情監控和逐級報告制度。每日在醫護微信群中進行重點和動態交班,發現異常時立即聯系管床醫生并及時處理;若初步判定為COVID-19疑似病人,直接實施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措施[4]。若篩查為COVID-19確診病人,立即聯系指揮小組并規范實施轉運工作。
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質量控制管理研究
摘要: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是醫院常見卻又必不可少的醫療設備,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的安全有效運行,直接影響了搶救效果和患者生命體征監測結果。如何做好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的質量控制管理是醫學裝備管理中的一直探討的問題,本文對此進行了充分的研究。
關鍵詞: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人員培訓;臨床使用;質量保障;應急管理
0引言
急救生命支持類醫學裝備是指用于對患者實施搶救和生命體征維持的醫學裝備,如呼吸機、除顫儀、心肺復蘇儀、臨時起搏器、心電圖機、心電監護儀、電動吸引器、洗胃機、喉鏡、注射泵等。合理配置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規范設備臨床使用、做好設備日常維護保養、切實落實設備質量保障及應急管理工作、確保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的100%完好是醫療設備質量控制管理的重要內容。
1合理配置設備、規范安裝驗收流程
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質量控制的首要環節是規范急救搶救設備配置標準,合理配置設備。醫院各科室需要根據專科建設指南,結合實際床位/診療單元及其床位/診療利用率等合理配置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在明確設備需求用途后,確認儀器技術參數、性能要求、配置清單也是關鍵一步,設備科需要組織使用科室技術骨干進行論證分析。為保障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安全、有效地投入臨床使用,醫院需建立醫療器械安裝驗收管理制度。設備到貨后,由設備科、使用科室及生產廠家或者其授權的具備相關服務資質的單位三方共同參與安裝驗收。驗收內容包括:到貨驗收、性能驗收及培訓驗收三大方面,驗收合格后方可應用于臨床。
2加強使用人員培訓
6S管理模式在五官科護理管理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究在五官科護理管理中運用6S管理模式的臨床價值。方法本研究分析對象為我院五官科科室的20名護理人員,研究起止時間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其中,我院五官科自2017年1月起開始實施6S管理模式(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分析實施前后科室器械管理、基礎護理、應急處理、護理安全等方面護理質量的改善情況。結果實施后,器械管理、基礎護理、應急處理、護理安全等方面護理質量均有顯著提升,與實施前相比,其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五官科護理管理中運用6S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科室管理質量,臨床價值顯著。
關鍵詞:6S管理;五官科;護理管理
0引言
護理管理質量是保障醫院整體醫療護理服務質量的重要前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直接反映醫療質量的優劣[1]。傳統的護理管理制度雖然也針對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與業務能力進行了加強培養,但由于其制度的滯后性,因此已經難以滿足當前護理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為探究如何從護理管理工作中提升護理質量,本研究以我院五官科2017年1月以來所實施的6S管理模式為例,具體分析該模式對護理管理質量的促進效果。具體研究情況如下文所示。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研究分析對象為我院五官科科室的13名護理人員,所有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其年齡在25-38歲,平均(28.59±1.74)歲;學歷:本科11名,大專2名;職稱:1名主管護師、12名護師。研究起止時間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其中,我院五官科自2017年1月起開始實施6S管理模式,且研究期間無護理人員離職。
1.26S管理模式。6S管理模式是一種先進的管理模式,即從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ECURITY)6個方面對護理管理工作進行評價與調整,具體情況如下:(1)整理:首先,將科室內所有物品進行分類整理,必需品與非必需品可以就擺放位置進行相應調整,并貼上標識,取用后注意放回原位,常用儀器、設備盡量放在顯眼處。每天對相關器械進行清點,確保各儀器、設備、藥械均處于備用狀態,此外,定期檢查所有物品的數量、日期,以便于定時做好相應的清理、維修、保養工作。(2)整頓:管理人員應做好各崗位工作內容的整頓,合理規劃工作職責,從而將護理工作職責落實到每位工作人員肩上時提升其工作責任心。同時,定期整理科室人員對于科室管理制度實施的反饋與意見,針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合理情況及時進行針對性改進。(3)清掃:清掃工作十分重要,管理人員可將護士分組,以輪班制對環境進行徹底清掃,在器械、儀器管理方面,相關人員務必做好充足溝通交接,對器械、設備狀況核對無誤后方可簽字。對于密封不好、使用期限到期以及有所損壞的物品情況及時反饋,一邊管理人員及時補充、維護。(4)清潔:由主管護師負責成立質控小組,并負責科室所指定的管理制度的執行與落實情況監控,其質控工作的開展應當遵循制度化、透明化的工作原則。為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可以適當成立相應的獎懲制度。定期組織質控小組開展會議討論,針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做出不斷改進,從而確保管理質量能一直處于高水平線上。(5)素養:作為6S管理的核心內容,素養關系到五官科護理人員的整體職業素質。在護理管理方面,應當建立起健全、完善的護理培訓、護士進修及考核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幫助科室護理人員提升其理論知識與技能操作水平。針對科室中低年資護士,主管護師可以就其經驗不足情況設計多套應急處理預案,當有突發狀況出現時,低年資護士也可按照應急預案對緊急情況作出正確處理,一方面為護士工作提供了準確的技術指導,更有利于大程度降低由護理缺陷引發的護理不安全事故。(6)安全:要求護理人員時刻牢記“安全第一”,對于工作中的安全隱患要及時發現并妥善解決。科室方面也應當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安全知識學習,也可以將實際工作中發生的實際案例作為反面教材,不斷警示護理人員具備一定的風險意識與風險預防、處理能力。
縣級醫院安全生產管理措施研究
1主要舉措
1.1加強組織領導先后召開安全生產工作動員會和工作推進會,及時傳達市政府、市局安全生產會議精神,組織學習市局安全生產文件精神,積極制定安全生產長效管理方案,動員全院員工積極參與安全生產管理,主動排查醫院、科室隱患,提高全員安全生產意識。確定醫院安全生產分管領導和聯絡員,及時反饋安全生產情況。
1.2建立責任體系積極落實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責任,制定領導班子成員安全生產工作一崗雙責實施細則,明確工作任務和目標要求,建立由醫院領導、科室負責人、科室安全生產管理員組成的三級監督管理體系,將安全生產內容納入院科兩級目標。確立院領導包干聯系點,醫院安全生產實現網格化管理。
1.3落實目標任務與市局簽訂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書,明確安全生產目標任務。與院科兩級簽訂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書,確保安全生產有效落實。建立安全生產定期檢查制度、工作例會制度、事故報告及應急處置制度和考核與責任追究制度。先后組織行政查房和“回頭看”檢查,排查安全隱患60多處,整改率90%。
1.4開展主題活動開展“安全生產月”活動,成立領導小組,確定一把手院長為組長。成立生產安全工作組和醫療安全工作組,明確活動內容,歷時3個月有效開展各項活動。全面梳理醫院安全風險清單,結合醫院實際,以管理中心為單位,公布21條風險管理清單,并制定風險管控細則,進行長效管理。臨床科室制訂科室內部安全風險清單,立行立改,有效杜絕安全隱患發生。
1.5進行隱患排查建立總值班巡視制度,加強非工作時間醫療區域重點科室、薄弱環節的安全巡視。制定醫院安全施工管理實施規定,嚴格按章執行。利用“走動式”管理,實施由外包單位為主體的巡查制度;修訂《安全生產承諾書》,強化對承包商的管理,嚴格執行各外包公司《安全管理制度》,杜絕違章指揮、違章作業。組織安全生產自查自糾,積極開展本部院區消防設施改造。落實預防性維護管理,對各保障設備進行了分析與預測,排查安全生產隱患點并進行整改,加強設施設備的巡視力度,做到早發現、早處理,有效保障了設備的正常運行。逐步完善智能監控報警系統,覆蓋到電梯、鍋爐的運行監測,做到對特種設備實時有效的監控,把特種設備運行安全風險降到最低。
1.6加強應急演練積極開展生產安全災害事件脆弱性分析,科學制定應急預案,相繼組織Ⅳ級重大交通事故醫療救援實戰演練,及多次信息癱瘓、水災火災、停電等流程培訓和沙盤演練。及時應對了7次計劃以及3次非計劃的停電停水,有效保障了正常的醫療秩序。組織了40個部門,800余名員工參加消防安全知識培訓,落實專人負責月度消防器材的巡檢工作,全年組織3次新員工、后勤人員消防安全知識和滅火器器材的使用演練。制定反恐反暴安全預案,組織技能培訓和演練;組建安保特勤分隊,并按市公安局特勤中隊的標準配備警用器械,加強院區的安全巡邏和重點科室部位的守護。落實食品安全,嚴把采購關、人員關、消毒關和操作關,加強食品留樣制度,落實并組織食品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學習演練。
心血管內科病區護理風險管理思考
[摘要]嚴峻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和防控要求改變了臨床護理工作模式與流程,特別是在患者病情變化較快、較多的心血管內科。該文分析了心血管內科病區護理管理存在的問題,并從患者收治與診療流程、用藥安全等方面提出了科學、有效的對策,從系統、流程和環節層面進行風險識別和干預,保障患者安全。
[關鍵詞]疫情;血管內科;護理風險;管理
目前,我國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形勢依然嚴峻。心血管內科作為醫院收治患者人次和急診人次較多的科室,在落實各項常態化抗疫措施的同時,在病區護理管理中面臨一定風險。識別疫情時期病區護理管理風險,并采取科學、合理、有效對策至關重要。
1疫情新常態下心血管內科病區護理管理風險
1.1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風險
患者、陪護、工作人員是病區疫情防控的重點人群。患者入院采取兩種方式:一是核酸檢測結果陰性后預約住院,二是以心悸、胸悶、呼吸困難、胸痛、高血壓急癥等急診入院。后者發病急、病情重,易發生病情變化,在未取得核酸檢測結果前通過預檢分診、首診醫師及住院醫師的相關流行病學調查和檢測,進行初步排查,收入過渡病房。但是門急診排查不足以確保將尚未發病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和隱形感染患者篩查出來,這些患者收住入院后可能成為潛在的危險傳染源[1]。另外,醫院保潔人員年齡大、流動性大,屬于易感人群[2],且院感意識薄弱,因此管理難度較大。
1.2病區實際開放床位數減少導致的風險
百色車務段安全管理困難及措施
1現場控制難度大
據2012年統計,全段日均裝368車,卸250車,發送旅客4712人,到達5654人;接發車7963列,其中產生調車作業81列計608勾;涉及行車的施工41項。現場作業點多、量大、面廣,增加了現場作業控制的難度。
2強化百色車務段安全管理的對策
2.1優化管理設置
優化管理設置就是根據百色車務段點多線長及崗點分散的管理實際,通過劃分管理區段、實行車間自管和優化管理人員配置進行優化設置。
2.1.1劃分管理區段將全段56個站點及近600km的管理跨度,劃分為若干個管理區段。管理分為車務段-區段-車站(車間)3個等級,每個區段設1名區段管理人員,負責區段內安全管理、人員調配及隊伍穩定等工作,強化區段的管理。
2.1.2實行車間自管在百色、興義、鄭屯等4個二、三等站實行車間自管,車務段每月按獎金標準將總額下撥到車站作為獎勵基金,并明確規定對車站自查問題進行量化考核的具體標準,以提高二、三等站自我管理力度,從而減輕車務段的安全管理壓力。
醫療設備租賃在醫院的實踐分析
【摘要】本文闡述我院對通用醫療設備應急調配租賃,實現資源共享提高了通用醫療設備的使用效率,降低醫院的運行成本,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加強對現有人才管理和技術培訓,為臨床提供專業化的技術支持,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
【關鍵詞】醫療設備應急調配;技術支持;專業化
現在各級綜合醫院中,各醫療臨床科室相對獨立且小而全,都實行成本核算和經濟考核,造成大量的通用設備重復購置,而醫院采用按不同價值不同用途的折舊法。應急設備是使用率低但臨床又離不開的設備,不但沒創造效益,反而要科室的收入來填補折舊費用。在科室內,當存在的病人比較多的時候,應急設備供應不足;當患者少時,設備又比較閑置。所以,為了在設備應用期間滿足科室需求,可以給予專管共用的方式,達到資源的共享化,增強設備的應用效率,降低醫院的運行成本,達到全院范圍內醫療設備供給與科室需求的動態平衡[1-3]。充分利用通用設備資源,鼓勵科室開展新技術新業務,提高臨床科室業務能力。我院于2011年成立由醫學工程處統一管理的“醫療設備租賃調配中心”。
1資料與方法
1.1選擇適宜的設備
經過前期深入臨床科室進行調研,結合醫院的實際情況,確立進入中心是設備為臨床科室通用的價值較高的、使用率低、用于急救的,并且是小型和可移動的設備。現有有創呼吸機、無創呼吸機、心電監護儀、注射泵、輸液泵、除顫儀、亞低溫治療儀和球囊反搏泵等設備。
1.2設備的運行和保障
公立醫院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思考
[摘要]分析現階段公立醫院應急管理存在的不足,以浙江省麗水市中心醫院為例,介紹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做法和成效,認為著眼整體構建的應急管理體系可以提高公立醫院對各類突發事件的精準應對能力以及醫務人員的應急事件處置能力。
[關鍵詞]公立醫院;應急管理;組織體系
肺炎疫情暴發后,公立醫院作為應急防控的一線戰場,其應急管理機制和應急事件處理能力經受了嚴峻考驗。公立醫院承擔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義務,應該如何有效開展救援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本文以浙江省麗水市中心醫院為例,介紹其2018年以來運用系統思維開展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實踐,為公立醫院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1醫院應急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缺乏系統思維和整體運行機制
醫院應急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問題:決策層、管理層、執行層組織架構不完善,職責不清晰,缺乏整體、系統的運行機制,醫療、護理、后勤各自為政,部門之間聯動與協作不足,影響了醫院應急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
1.2未設應急辦或應急辦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