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brazzers欧美精品-blz在线成人免费视频-blacked黑人战小美女-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亚洲欧美另类国产

機械導論論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機械導論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機械導論論文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摘要: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已經成為了當前工程教育的趨勢。本文以重慶理工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對面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究。該模式采取以目標輸出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并注重過程的持續改進。通過實踐表明,該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夠充分滿足企業和社會的需求。

關鍵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機械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證制度,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重要基礎[1]。加入《華盛頓協議》,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國際化邁出了重大步伐,能夠促進我國工程類產業走向世界[2,3]。工程教育認證是人才國際化需求發展的產物,通過與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接軌,有助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根據學校辦學特色,明確學校辦學理念和定位,推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教育體系改革,促進專業建設,進一步促進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充分發揮其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辦學目的。

1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

人才培養模式通常被定義為在國家相關方針政策和整體教育理念指導下,高校根據一定的辦學理念,與學校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狀況,為培養學生所設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目標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方式[4]。綜合以上定義可以看出,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過程三個要素。本文將從以上三個方面來闡述面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思路。

2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

以輸出為導向(outcome-based)、以學生為中心和持續改進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三個核心。其主要思路是以需求為起點,根據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在將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途徑分別劃分到所有的課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過程中。并通過問卷及其他方式來對實施成效進行評價和反饋,進一步改進不足,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持續性改進。重慶理工大學機械學院為了實施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針對學生就業情況以及所在企業對學生能力需求,對用人單位和已畢業學生開展了廣泛的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統計和分析,明確了企業對畢業生的需求以及學生自身發展的能力需求。同時,聘請校內外及企業專家共同召開專業建設研討會,以明確社會對畢業生的知識系統、個人素質以及綜合能力的需求,進而制定出面向工程專業認證的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閱讀全文

信息化建設下活頁式教材建設探索

摘要:論文針對新時期職業教育的特點,以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智慧校園建設為契機,結合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中德班的課程、教材的開發實踐經驗,探索以“信息化+”建設的方法和活頁式教材的設計與應用、模塊化混合式教法的建設的方法,以滿足新時代下國家、社會、企業、崗位發展及個人職業生涯發展需求。探索高職院校的培養人才的“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原則下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適應性和實效性的實踐方法。針對不同年齡段等生源多樣化特點,探索彈性課程模塊和靈活多元教學模式的應用。

關鍵詞:信息化+;活頁式教材;中德班

隨著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時代,國家、社會、民族、企業、崗位等對于高職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在高職擴招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成為了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挑戰。理論上“信息化+”的模式是解決當前教育終生化和教育普及化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因此,近年來以慕課、微課等線上教學方法為代表的線上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成為了當前教育實踐和研究的熱點。以慕課為例,隨著近年來慕課在我國的建設熱度的提升,當前我國已經是世界上慕課資源最多的國家。為此,以智慧校園建設為核心的線上教學資源庫建設和活頁式教材建設也就成為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教材和教學改革的重點建設方向。通過利用智慧校園的優越性,在當前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對接職業標準,構建新的課程標準,研究更加切合新形勢下社會需求和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探索并實踐解決新時代對于高職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和新時代學生的新特點之間存在的矛盾的新方法成為了當前職業教育實踐和研究的熱點。為此,論文以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專業中的中德方向班的課程建設為例,分析和研究“線上+”教育的具體實踐方法,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線上教育提供參考和借鑒。[1]

一、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存在的困境

首先,從職業教育的學情特點出發,當前高職學生群體的組成主要由普通高中畢業學生、中職(2+3)學生組成,未來還包括退伍軍人、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等,具有結構組成復雜的特點。由于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的培養方案的特點,高職院校的大一新生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學生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知識的廣度和強度不同。第二,學生對于技能強度和理論知識的接收能力差異較大。通常普通高中生源具有基礎知識能力較強,但是實操技能的能力不足等問題。而中職(2+3)學生則存在實操技能訓練的能力較強,但是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足等問題。其次,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從國家和社會的需求點出發,當前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最主要的要求:(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總理在有關職業教育的要求和發展的講話中要求高等職業院校今年擴招100萬的要求。(3)職業教育“雙高”建設要求等指導文件和思想等對于職業教育提出的要求。不僅要求提升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在思政教育、技能訓練、職業道德、社會道德、社會發展等方面都做出更高的要求。而且,需要我們在對于退伍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再教育方面做出更多的貢獻,以提升職業教育的功能性和實效性。[2]此外,從企業、崗位發展和個人需求出發,隨著科技和生產技術的發展,企業需求發生的巨大的轉變、崗位要求、個人對于技能的提升要求等方面也作出了更高、更加細化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課程資源對于復合型人才培養和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等方面還存在著不足。

二、“信息化+”建設下的活頁式教材建設實踐

眾所周知,德國一直以來有一套較為先進的職業教育建設體系,特別是在于工科領域。為了提高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從2015年開始,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申報建設“廣西汽車檢修與維修技術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項目。通過與德國柏林職業教育集團開展合作,共建“中德汽車機電職業教育中心”等形式,引進教學設備和軟件資源,學習德國的職教理念,以開設“中德汽車維修技師班”的思路,開展活頁式、模塊化教材建設和混合式教學的建設實踐,開發具有德國職教特色,適應廣西汽車職業教育要求的“汽車機械電子維修技師培養方案“,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了開發出既有德國的職教精髓,又能適應本土的職教環境、可落地、可實施的人才培養方案。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中德班充分吸收德國汽車機械電子維修職業教育理念和模式,通過建設出一支既具有德國職業教育理念,又能將德國職業教育“洋為中用”的師資團隊,開展課程的開發和建設。

閱讀全文

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

作者:趙仲明 單位:中國音樂學院

學術精神是學術研究工作中的一種誠篤精神,一種批判精神,一種超越精神。它鮮明地體現在學者執著的理論信仰、敏銳的問題意識、強烈的批判意識,以及整體的學術思想之中。在中國音樂學術史上,我們或許并不缺乏具備上述特征的學問家,然而,關注世界、關注時代、關注當下,并始終以開放的學術胸襟博采眾家之長,兼容并蓄,同時在其學術研究中保持著高度學術責任感與學術使命感的學者,恐并不多見。本文通過對于潤洋先生20世紀70年代末至2000年以后的主要學術著述的分析研究,探討于先生學術思想發展的基本脈絡及其重要學說在當代中國的西方音樂史學、音樂美學研究領域中的理論價值與學術意義,以表達筆者對于潤洋先生80華誕暨50年學術生涯的誠摯敬意。

一、反思探索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

20世紀70年代末至整個80年代是中國現當代史上意識形態的“撥亂反正”期,同時也是于先生學術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反思探索期”。“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既是始終貫穿在于先生學術思想中予以強調的兩個研究范疇,同時也是于先生構建理論學說的“兩大基石”。然而,對于這一學術思想的探究,我們卻可以追溯到他70年代末的學術著述之中。《器樂創作中的藝術規律》是于先生70年代末發表的一篇論文。當時,雖然“”已經被粉碎,但在我國音樂創作領域內的極左思潮并未完全消失,器樂創作中的標簽化、圖解化、概念化現象仍然較為普遍。比如,歌頌偉大領袖時采用《東方紅》的曲調;寄托對革命者的哀思時采用《國際歌》的動機;表現人民軍隊時則采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對此,于先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的基本理論,從音樂學的角度對當時的現象提出了批評:器樂的認識作用和社會功能,不在于它是否能為人們提供抽象的理性認識,揭示具體的哲理或觀念,而在于從感情上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從感情的積累和深化加深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認識能力,進而影響對社會現實的感情態度。這是音樂、特別是器樂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忽視了這個特點,勢必造成對器樂的政治內容、器樂為政治服務的狹隘理解。所謂“必須緊密配合政治運動”、“寫中心”就是這種狹隘理解的產物……要求器樂直接表現抽象的政治概念,要求器樂必須直接為政治運動服務,這難免要導致器樂創作的概念化,喪失器樂所特有的藝術表現力量,同時也就喪失了器樂真正應該具有的政治內容。①值得注意的是,于先生在這篇文章的結尾處,以音樂學家特有的理論敏感和遠見卓識特別提到了音樂學學科中的“歷史研究”與“美學評論”。并且,他充滿理論自信地指出:思想禁錮已經打開,思想的解放必將為藝術的真正繁榮開辟道路。在器樂創作領域中,我們應該在一系列的實踐和理論問題上撥亂反正,努力探索其中規律性的東西,為未來器樂創作的繁榮創造條件。我們相信,這樣的探索也必將對整個音樂創作、表演、歷史研究、美學評論產生有益的、深遠的影響。②經過了十年動亂后的中國,一方面出版界在引進與出版外版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著作方面空前繁榮;另一方面,我國的人文科學研究以及人文社會思潮也十分活躍。隨著一大批對我國人文學術影響至深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以及其中關于哲學、美學的譯著出版(如黑格爾《美學》《/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格羅塞《藝術的起源》、克羅齊《作為表現的科學和一般語言學的美學的歷史》、鮑桑葵《美學史》、科林伍德《藝術原理》、蘇珊•朗格《藝術問題》《/情感與形式》、胡塞爾《現象學的觀念》、卡爾•波普爾《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李普曼《當代美學》),以及我國哲學界、美學界一批著作的陸續問世,我國的音樂美學著作出版與學術研究也開始復蘇。

1978年,奧地利音樂學家愛德華•漢斯立克的音樂美學名著《論音樂的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第一版)中譯本出版;1981年,英國音樂學家戴里克•柯克的《音樂語言》中譯本問世。之后,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率先在音樂學系里成立了音樂美學小組,并著手對一些外文音樂美學文論與著作進行編譯,并以此作為我國音樂學院的音樂美學選修課參考教材。③然而,從這一時期開始,作為音樂學的學科任務———“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就再也沒有離開過于先生的研究范疇。雖然,我們可以說于先生強調“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的學術思想與我國當時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人文社會思潮,以及音樂學界以往的研究狀況不無關系。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應看到這一學術思想與于先生一貫堅持的理論信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辯證法,以及作為音樂學家特有的理論自覺———問題意識與批判意識直接相關。他博覽群書,從不排斥任何不同己見的理論學說,且博采眾家之長;他關注世界、關注時代、關注當下,但絕不是關注時髦,而是關注在時髦的當下被拋棄的和被遺忘的學術思想和隱蔽不彰的某些理論淵源。

以1978年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中譯本的出版為例。1981年,于先生在題為《對一種自律論音樂美學的剖析———評漢斯立克的〈論音樂的美〉》的一篇論文中,對漢斯立克及其“情感表現不是音樂的內容”④、“音樂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⑤、“音樂的內容就是樂音的運動形式”⑥等學說率先進行了批判。但所有的理論批判卻也是通過大量的史學舉證和美學剖析后才得出結論:漢斯立克的學說是唯心主義的錯誤命題,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根本對立的立場。⑦并對這些表面看起來似乎僅只是音樂美學領域中關于他律論與自律論的學術之爭,但實際上卻是直接挑戰甚至動搖我們長期以來堅持的反映論情感美學及其更為深刻的一系列帶有原則性和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展開論述。包括于先生在隨后幾年中發表的《符號、語義理論與現代音樂美學》(1985)和在《羅曼•茵加爾頓現象學音樂美學評述》(1988)等論文中,也同樣堅持了“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并重的學術思想與研究方法,并分別對蘇珊•朗格的“藝術符號理論”、阿達姆•沙夫的“語義學理論”,以及對茵加爾頓“純意向性對象”以及胡塞爾現象學等理論學說予以了公正客觀的史學評價和美學評價。#p#分頁標題#e#

如果說,以上所舉論文僅是于先生在這個時期對西方各種理論學說進行的剖析性研究的話,那么,1988年他發表的《關于音樂基礎理論研究的反思》一文,在筆者看來,則是于先生經過近十年的反思探索之后,從哲學理論層面上對音樂與音樂藝術的本質、屬性、形式、內容、存在方式,以及與之相關的史學、美學、技術理論等學科的一次深刻的學術總結與理論分析。在很大程度上,這篇重要論文基本完善了于先生“理論構建期”與“理論深化期”的學術思想,同時也為他在未來的兩個時期中取得更多的學術成就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若非如此,于先生斷不能在這篇論文中,在談到“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二者在音樂學研究中的相互關系時,更為明晰地指出:以我國的西方音樂史學研究為例,除了史學理論、方法論本身存在的問題之外,音樂美學研究的落后,種種似是而非的音樂美學觀念充斥史學工作者們的頭腦,這是阻礙音樂史學發展的重要原因。當我們的音樂哲學觀念還處在較低的層次,對音樂美學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都不甚了了,甚至被許多錯誤的觀念所占據時,我們恐怕是很難去把握和揭示這門藝術的歷史發展規律的……在音樂技術理論領域中,關系相對間接一些,但它的深化無疑也有賴于研究者們基礎理論素質的提高,否則這門學科就只能永遠停留在經驗論的、工藝學的水平上面很難使自己站在更高層次的理論水平線上。⑧顯而易見,這一論斷既成為了于先生后來的“音樂學分析”理論學說(1993)以及《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2000)與《悲情肖邦———肖邦音樂中的悲情內涵闡釋》(2008)專著的重要理論基礎,同時也構成了他所有學術著述中特有的一種理論品格。恰如1982年他在一篇紀念導師卓菲婭•麗薩的文章中所說的那樣:(除了體系音樂學外)“麗薩在音樂學上做出貢獻的另一個領域是歷史音樂學。她在體系音樂學領域獲得的(諸多)成就,是與她在歷史音樂學方面的淵博知識分不開的。對于她來說,這兩者之間很難劃出一條嚴格的界限。她的音樂美學論著總是給人以強烈的歷史感,而她的音樂史學論著中則總是包含著理論的內容。”⑨毋庸諱言,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學術的發展,作為卓菲婭•麗薩的學生,于先生強調和堅持“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并重的音樂學研究理論與方法不僅明顯比其師麗薩更為深闊,更重要的是,由他倡導的“歷史研究”與“美學評價”這一研究方法已在中國當下的西方音樂研究領域中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并成為了一種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辯證法理論與哲學基礎之上的、具有中國學術特色的音樂學研究。

閱讀全文

工程教育下化學人才培養方案探究

[摘要]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證制度,對促進本科專業建設和工程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北部灣大學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為例,從專業定位、能源特色打造、學科基礎能力培養、工程基礎及實踐課程體系、工程師綜合素質培養課程體系等多個方面闡述了結合學校定位及所處區域特點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的思路和探索,以期為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的建設和專業認證提供參考。

[關鍵詞]專業認證;能源化學工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工程師素養

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屬于戰略型新興產業專業,北部灣大學毗鄰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欽州港片區和中國化工園區20強的欽州石化產業園,區位優勢明顯,以廣西優先重點發展石油與化工千億元產業為契機[1],北部灣大學申請開辦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并于2015年開始招生,已為社會和企業輸送了大量專業人才,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但在進一步滿足國家、行業、企業的需求和畢業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求方面,專業的建設也存在諸多的問題和瓶頸,制約著專業向高水平高質量高層次方向發展。這些問題和瓶頸主要有以下幾點:(1)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定位不清晰,難以準確全面的體現行業企業的需求;(2)專業能源特色不明顯,與同屬化工與制藥類學科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區分度較弱;(3)在課程設置方面,側重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較少,且體系化程度弱;(4)對學生在工程師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關注不足,畢業生離合格工程師的要求差距較大;(5)課程教學方面,側重于學科和教材導向,考核方式單一,對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關注不夠,導致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偏弱。國內很多高校和專業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類似問題并進行了深入研究[2-7]。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以《華盛頓協議》為基礎開展的對工程教育本科專業的認證工作,貫徹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促使專業培養出能夠勝任行業、企業工作的合格的工程技術人才[8]。北部灣大學能源化學工程教研室開展了能源化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此次修訂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理念、注重學生的工程師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廣泛收集了行業、企業意見和建議,幾易其稿,得到了最終的2020版能源化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下簡稱2020版人培)。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次修訂工作的探索與實踐進行了總結。

1專業定位

北部灣大學作為一所新建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致力于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畢業生就業主要集中于廣西區內,特別是北部灣經濟區。學校毗鄰的廣西欽州石化產業園對能源化工人才需求旺盛,但能源化學工程專業招收的學生高考分數普遍不高,畢業后選擇直接工作的比例很高,考研率偏低。以上這些因素決定了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必須選擇合適的定位和培養目標,經過深入調研和分析,將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修訂為:立足北部灣經濟區,服務區域能源化工產業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擁有一定創新意識,具備扎實的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知識,較熟練掌握能源化工生產過程的基本原理、專業技能和研究方法,能夠在能源化工及相關領域從事生產運行與管理、工程設計、工藝和技術的改進與開發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并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另外,針對畢業生5年左右達到的預期目標,專業從人文素養、專業能力、社會能力、自我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細化。并依據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對課程結構進行了深度優化,構建了合理的課程支撐體系。

2專業能源特色的打造

在舊版人才培養方案中,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與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較為接近,沒有體現出專業本身的能源特色,對于地方能源化工產業的支撐不足,為此,此次修訂過程中將能源特色課程的優化作為了首要目標。針對欽州石化產業園中石油石化企業眾多的現狀,并且近年來中國石油廣西石化二期、華誼、桐昆、恒逸、四川能投等企業陸續進駐和開工建設現代煤化工項目、芳烴及乙烯項目,對相關能源化工人才需求旺盛,為此除在《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導論》中通過理論和實踐向學生介紹能源化工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外,在專業必修課方面在第五學期開設《石油煉制工程》、《現代煤化工技術》和第七學期開設《能源催化轉化原理》,講解石油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技術以及在這些工藝過程中的催化技術。在能源化工專業實驗中優化了油品、煤性質分析實驗項目和工藝轉化綜合實驗,在選修課方面第六、七學期開設《石油化工工藝學》、《高分子材料》兩門側重講解石化下游技術和產品的課程。除石化企業外,北部灣經濟區內還有大量生產新能源電池及其原材料、生物質能源相關產品的企業,因此學生掌握新能源方面的專業知識也是非常必要的,為此專業在第七學期開設《新能源技術與應用》、《儲能技術概論》、《生物質能源技術》、《新能源材料》四門選修課程,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掌握多種類型的新型能源的知識。將《能源化工專業實驗》調整為2學分、2周的集中實踐課程,以方便耗時較長實驗項目的開展。在內容方面,優化開設的實驗項目,涵蓋兩方面的實驗內容,一方面主要開展石油、煤相關原料及產品性能測試實驗,另一方面主要開展能源化工轉化的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項目,有效保證了課程的能源化工特色。

閱讀全文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人才培養探析

一、安全工程專業的發展現狀

安全學科自20世紀50年代建立本科專業發展至今,國內眾多學者就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了廣泛交流和深入研究。當前關于該專業的培養模式主要存在兩種觀點,即培養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養行業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畢業生掌握適用于各個行業的通用安全科學理論和實務處理方法,以適應大社會的需求;后者僅要求學生掌握某個特定行業領域的安全科技知識。鑒于歷史原因,安全工程專業大多設置在能源礦業、石油化工、交通運輸、土木建筑等專業特色鮮明的工科類院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少數文科類高校也有開辦此專業。由于當前國內安全生產現狀的嚴峻性及國家對安全工作的重視,全國現有130余所高校開辦了安全工程本科專業,該專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培養模式上主要采取傳統的教學理念,課程教學只注重相應課程知識點的講解,未考慮該門課程在整個專業培養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環節;多門課程之間存在教學內容的重復,如安全系統工程、安全評價、安全學原理三門課程的部分內容;多采取大班制生產實習方式,局限于認知層面的觀摩與參觀;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弱,普遍反映所學知識“泛”而不“精”。再者,現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為家庭的獨生子女,個性較強,團隊協作能力欠缺。培養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采取系統化的教學模式。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有必要借鑒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強該專業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以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安全類應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學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體系與專業培養模式息息相關,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安全工程高素質人才的關鍵。在此,我院擬結合安全工程專業的自身特點,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核心,以未來職業規劃為導向,基于CDIO理念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形成一、二、三級課程群。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見圖2。其中,一級項目為安全工程導論課(安全科學發展動態)及畢業論文(設計),學生能夠從中受到構思、設計、實現、運作的系統訓練。二級項目由公共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類課程、專業特色課程等組成,專業類課程又可以進一步歸類為安全管理類、安全技術類;各門課程之間相互聯系,針對具體課程開設課程設計;三大實習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旨在促進安全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的融會貫通。二級項目主要以專業學習過程中的實踐、創新、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創新創業項目。三級項目在二級項目下進行拓展,為加強核心課程與二級項目而設立的相應課程群,如安全管理類課程包括管理學概論、安全管理與安全法學、安全心理學、保險與安全經濟學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課程體系區別于傳統的重理論而輕實踐的教學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能力。通過采取實驗課程的研究性教學、特定專業課程設計的設置、創新創業項目資助來貫穿相應的核心課程,學生可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二)實驗課的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教學是引導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并確定與專業相關的課題開展研究,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從中吸收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種實踐活動。實驗教學作為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體現出綜合性、直觀性等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將研究性教學理念引入安全工程專業的實驗課程教學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專業的研究性實驗教學內容可區分為基礎性、綜合設計性、創新性三大類。基礎性實驗教學主要為強化專業理論理解和培養基本的實驗技能、動手能力;綜合性實驗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和專業知識,分析、處理工程和前沿課題中的安全問題;創新性實驗是整個實驗教學的核心,由學生自發組建研究小組,圍繞教師的研究項目或學術前沿課題,通過查閱文獻、搭建實驗平臺、收集數據等,達到良好的實踐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應加大安全工程專業的綜合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應該大力建設開放性實驗室,向全體本科生開放,為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自主實驗、參與創新項目、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提供平臺。開放性實驗室可成為學生備賽的訓練場,自己動手,積極性增加,也提高了實驗設備的利用率。學生借助該平臺選定實驗課題、選擇儀器設備、擬定實驗方案、處理實驗數據和分析實驗結果。指導老師和實驗室管理人員在實驗室開放、實驗資料、解答實驗問題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服務,給學生創造一個研究型的學習環境。同時,實驗室還為全校學生創造了一個交友的平臺,許多獲過獎項的學生在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級引導低年級,研究生指導本科生。安全工程專業實驗室必須加大相應的經費投入。各高校可以結合本校特色,設置安全系統工程實驗、安全人機工程實驗、工業通風實驗、礦井通風與除塵實驗、火災爆炸實驗、機械安全實驗、安全檢測實驗、電氣安全實驗、鍋爐與壓力容器實驗、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實驗、軟件模擬仿真實驗等。

閱讀全文

科技工作者在國內期刊探究

摘要:當前我國科技論文外流現象嚴重。論文外流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科研院所學術評價機制偏向于被SCI、EI等檢索的國際期刊論文。我國已意識到國內期刊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倡導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了引導我國科技工作者將優秀在國內高質量期刊上,實現我國建設世界一流期刊強國的計劃,本文提出了引導策略,包括結合論文引證標準化指數(PCSI)建立合理的學術評價機制,編委團隊和青年專家帶頭在國內高質量期刊,拓展國內期刊運營模式,建立期刊論文獎勵機制,以及編輯挖掘國內優秀論文等。

關鍵詞:論文外流對策;學術評價;中國期刊;科技期刊

科技工作者優秀成果的表達方式之一是優秀的科技論文。據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研究結果表明,2003年以來相當大比例的高水平科技論文在國外期刊上發表,這導致在我國期刊上發表的科技論文學術水平相對較低,期刊影響因子和論文被引頻次也普遍較低[1]。徐婕等[2]對我國高水平論文外流現象進行了剖析,認為高質量國際期刊吸引優質論文和國際化學術交流的趨勢、學術評價機制導向的偏差和國內期刊國際化發展程度不足是國內優秀論文外流的原因。由于未被國際重要檢索系統收錄的國內期刊得不到科技工作者的垂青,國內期刊吸引不到優秀論文[3],優秀論文流向國外科技期刊。這種情況造成我國科技核心技術外流、喪失學術話語權、科研經費流失、國家科技信息外泄等,對我國科技信息安全造成威脅。我國已意識到發展國內期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認識到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4],因此相繼了相關政策,鼓勵科技工作者在國內期刊。2016年,在“科技三會”上指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5]”。這表示我國學術論文成果大量外流的現象需要被重視。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后,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先后出臺多項政策建議完善學術評價和人才評價,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期刊評價體系,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6]。2018年5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60周年之際,百名科學家、百名基層科技工作者發出的《科技中國夢建功新時代》倡議中提到:“忠于國家、服務人民,把論文寫在新時代中國大地上[7]”。科學技術部等5個單位聯合了《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8],強調了9個主要清理范圍。2019年,在《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9]中,提到“構建開放創新、協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體系”。2020年2月,科學技術部正式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簡稱《破除“唯論文”若干措施》)[10],鼓勵培育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提出實行代表作制,將到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上,吸收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上報告的論文。2019年,朱邦芬[11]在學術期刊未來論壇上提到,中國一流科技期刊要把發表國內科技工作者最有原創性的研究成果作為光榮使命。本文從學術評價機制、編委專家、期刊運營模式、期刊論文獎勵和編輯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引導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國內高質量期刊發表優秀論文的策略。

1建立合理的學術評價機制

學術評價是衡量學者能力、科研成果價值、學術機構學術水平的主要尺度[12]。學術評價機制對于論文質量的認定一般與期刊類別和影響因子掛鉤[13]。國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是否發表SCI或SSCI國際論文作為考核研究生的標準,并直接與獎學金和學位掛鉤。不少高校科研單位對應聘人員和職稱評定也有論文要求,對發表在SCI、EI期刊的論文具有更高的隱形權重,這導致有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更傾向于將優秀到國際影響力更高的國外期刊上,優秀科技論文不斷外流,嚴重影響了國內科技期刊水平的提升。因此,只有打破“指標量化”“以刊評文”“唯SCI論文”等學術評價機制,才能使我國具有原創性和價值的優秀論文在祖國大地上生根發芽[14]。學術評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著科技期刊的發展方向[15]。當前學術評價機制帶來各行業科技期刊結構不合理、期刊發展水平兩極分化嚴重等問題。在優秀論文增長性外流的背景下,我國有必要盡快建立起公平、公正、合理的學術評價機制,引導我國科技工作者把優秀在國內高質量期刊上,鼓勵科研成果在國內首發。學術評價機構需要完善和建立單篇論文的評價體系,由“期刊評價”向“論文評價”轉變,突出論文本身的價值和影響。2020年,中國知網評價中心聯合文獻計量、數理統計等領域專家經過對我國科技論文被引頻次分布的研究,設計了被引頻次標準化方法———論文引證標準化指數(PaperCitationStandardizedIndex,PCSI)[16]。PCSI使得每篇論文有1個標準化的指標,以對不同學科不同年份發表的論文的學術影響力強度進行直接比較,合理地表現論文的實際影響力。國內可以借鑒PCSI構建學術評價體系,改變“以刊論文”的做法,注重對論文自身的評價。科技工作者在申請學位、職稱、基金資助、獎勵和其他學術榮譽時,建議各高校、科研單位給予一定的政策引導,在進行學術評價時給予國內高質量期刊論文同等待遇,做到將國內高質量期刊與SCI、EI檢索期刊一視同仁,形成論文自身水平與期刊水平結合的綜合學術評價體系,吸引我國科技工作者把優秀到國內高質量期刊。

2調動編委專家工作積極性

期刊編委會是保障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組織,編委一般都在相應的學術領域擁有較高的學術地位,有的編委在國際上也有較高的知名度,有能力指導期刊編輯部對論文的學術質量進行把關[17]。在鼓勵將在國內期刊的背景下,應調動編委專家工作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編委作用,承擔起國內期刊發展的職責。本文從期刊編委團隊和青年專家團隊2個角度提出引導論文在國內期刊發表的策略。

閱讀全文

工程教育認證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

摘要:針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和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要求,在應用型人才理解和探討西方發達國家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我校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培養方案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具體想法和建議。提出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以信息獲取、處理、利用為主線,以課程設計、專業綜合訓練、畢業設計及其他實踐環節為載體,以機電產品質量工程為特色,以“機電產品幾何量檢測”和“測控系統”為方向,以培養學生應用、創新能力為抓手,以培養學生專業特長為亮點,結合學生個人職業規劃和導師制度,為學生提供能夠獲得良好就業能力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基本條件。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工程教育認證;知識結構;專業特長

首先思考一個經常提及的老問題:學生想通過大學的學習獲得什么以及大學應該給學生帶來什么?作者認為,用英國威爾遜爵士的調查報告的結論來回答是最為簡單和直接的:學生關注的首要因素是就業能力,學生學習就是為了具備就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而學校就是要提供學生能夠獲得這樣的知識和技能的基本條件。而專業培養方案正是這樣一種綱領性的文件,從專業的角度出發,設置專業所需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建立起在本專業就業所需的基本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所以,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顯得十分重要,課程體系的設置更是重中之重。以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以下簡稱測控專業)為例,結合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談談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轉型背景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一些想法和建議。

一、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對測控專業的基本要求

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先后公布了詳細的標準和要求。現將其中與培養方案制定密切相關的內容進行簡單羅列。其中畢業要求應包括學生在畢業時需要具備與專業相關的工程知識,具備問題分析、設計/開發解決方案、研究、使用現代工具等能力,需要了解工程與社會發展之間關系、了解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在解決工程問題中的影響,具有良好的職業規范,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溝通能力及項目管理能力,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特別提出畢業生應該具備解決本專業“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另外重要的一點是,對于測控專業來說,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要求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的設置應滿足與本專業畢業要求相適應的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15%;符合本專業畢業要求的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22%;專業類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8%;實踐環節至少占總學分的12%;畢業設計(論文)至少占總學分的8%;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15%。

二、測控專業課程體系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建議

測控專業以機電產品質量工程為特色,精確定位、凝練特色、學生為本、質量優先、思路明晰、不斷實踐,面向儀器儀表行業、汽車、裝備制造以及高新技術等行業,以機電產品檢測技術為核心,掌握儀器設計、質量管理等工程設計與質量管理能力,培養能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基礎知識較為寬厚、有一定專長、動手能力較強且具有一定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因此,綜合上述分析和理解,將本專業分為“機電產品幾何量檢測”和“測控系統”兩個方向,以信息獲取→處理→利用為主線設置課程體系。設置該專業滿修學分共173分,其中時間環節占總學分的16.8%共計64學分,突出實踐應用。其余各項指標均達到工程教育認證標準要求。整個課程體系的實施思路、做法與建議如下所述。

閱讀全文

復雜工程問題的計算機課程設計改革

摘要:基于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改革發展趨勢,以突出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入手,提出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設計改革實施方案。方案提升了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化水平,優化了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復雜工程問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設計

0引言

工程教育認證要求通過認證的工程專業不僅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復雜工程問題,更要按照國際實質等效原則培養學生具有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1]。目前,針對計算機相關專業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許智宏等人認為可采用半開放式項目驅動教學方法達成目標[2];尚鳳軍提出課程群建設面向復雜工程設計的方案[3];黃永紅等人認為可增設綜合訓練項目來達到培養目標[4]。劉秀平等人提出了分層實施方案,從知識、實踐、設計的維度支撐了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5]。王宏宇等人提出了以學科競賽主題為對象,遵循工程邏輯設計開發過程的課程建設改革方法[6]。許多研究成果對于分解落實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缺乏深入探索,對于如何優化課程設計體系和內容來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方面也缺乏深入研究。

1課程設計改革的意義

完備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通常,國內高校都將畢業設計(論文)環節作為實現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重要載體。但近年來,畢業設計期間應聘、考研等擠占了學生很多時間和精力,設計內容往往弱化甚至忽略難以處理的學科交叉問題和非技術因素,且畢業設計往往采取一人一題,很難達到個人與團隊的教學指標。課程實驗往往隨理論授課逐周分散進行,受學時限制以及學生知識掌握處于積累階段等因素,一些深度型、探究型、綜合型的實驗往往很難開展。實習由于受到場地、經費、管理難度、企業技術保密等限制,往往缺乏理論指導下的實踐。一些計算機類專業學生到實習單位后,只能接觸一些前端頁面或模塊代碼的機械性編寫,無法接觸軟件或硬件的具體設計過程,有些專業實習甚至畸變為企業參觀。《計算機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求計算機類專業學生4年的實驗當量應不少于2萬行代碼。在課程設計方面,要求至少完成兩個有一定規模和復雜度的系統的設計與開發。調研發現,實踐教學體系中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環節應保證時間的集中性,內容的規模和復雜度要達到國家標準中的要求,且應在理論的指導下開展,課程設計比較符合這一要求,應作為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的關鍵突破口。

2課程設計改革宗旨和研究方法

閱讀全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 国产偷亚洲偷欧美偷精品 | 国产欧美第一页 |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 日韩欧美视频在线 | 销魂美女一区二区 | 亚州色图欧美色图 | 久久精品a一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观看不卡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五月婷婷啪啪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99国产视频 | 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 97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 | 殴美激情 | 国产一级淫片免费播放 | 可以免费观看的毛片 |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欧美极品在线播放 | 日韩经典第一页 | 国产精品系列在线观看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 |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 亚洲精彩视频 |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 |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 国产午夜高清一区二区不卡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 可播放的免费男男videos不卡 | 欧美精品国产日韩综合在线 | www.a级片 | 看国产一级毛片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日韩欧美视频在线播放 |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 亚州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