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經濟評論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交互式網絡出版前期準備工作
1數字期刊平臺的建設及云數字出版
軟件的開發實現交互式網絡出版方式轉型,最關鍵的是具備強大的數字內容資源平臺和云出版服務體系。在圖書方面,國內外已有多家數據公司構建電子書平臺,國外如亞馬遜Kindle電子內容平臺,國內如漢王書城、盛大云中商城等。學術期刊的內容是比較獨立的,擁有特定的讀者對象,很適合自辟一個數字期刊平臺,提供版權管理、云存儲和數據分析等服務。這樣一個完整的、大規模的數字期刊網絡平臺,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管理、大型數據公司如中國知網開發是比較合適的。繼而是云數字出版軟件的開發,保證出版單位均可自主上傳數字期刊,上傳的期刊后期可進行在線出版評論和注釋。在歐洲《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學》交互式開放存取辦刊模式中,審稿意見是在線公布的,其他感興趣者也可在線評論文章,作者也可在線回復審稿人或其他人的問題并進行討論;所有在線評論均可存檔,且這些評論(建議、討論等)跟文章正文一樣作為正式刊發的內容,可被引用。從技術角度看,數字期刊平臺的建設及云數字出版軟件的開發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資金和人力。2014年4月24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以及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向出版界明確提出:開展數字化轉型升級標準化工作,提升數字化轉型升級技術裝備水平,加強數字出版人才隊伍建設,探索數字化轉型升級新模式。近年來,我們國家也確實一直致力于推動學術論文數字化平臺、版權在線交易平臺和出版資源庫的建立,同時鼓勵各平臺間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實現出版內容以及行業數據的跨平臺互通共享。國家財政部也通過成立一些基金項目如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國家出版基金等給予重點支持。政策和研發資金的支持,使科技學術期刊的交互式網絡出版充滿了希望。
2解決開放獲取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
科技學術期刊的辦刊理念是促進學術的百家爭鳴,快速傳播新的科研成果,傳遞高質量的科學信息。而免費開放獲取方式最符合這一理念,方便讀者閱讀引用。國外的開放獲取期刊正在不斷產生和發展,而我國目前也有600多種高水平的學術期刊實現了不同程度的開放出版。交互式網絡出版的目的實質上就是促進學術交流,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和信息,故其同樣提倡免費開放獲取方式,但開放獲取涉及到了多方面的經濟利益,無論是期刊單位還是出版平臺均不能通過發行獲利。與傳統的期刊出版模式相比,網絡出版無需印刷裝訂等環節,出版費用大大降低,但在數字期刊平臺出版、管理同樣要付費,那這筆費用誰來付?開放獲取等同于取消了版權轉讓費,期刊的經濟效益受到了影響,而任何一種期刊運作都是有成本的,開放獲取期刊也不例外。目前大部分學術期刊的經濟問題不容樂觀,尤其是自負盈虧的中小型期刊以及由主辦方和期刊社共同承擔運作經費的期刊。由主辦方全額提供各項運作經費的期刊,雖然表面上看似不用擔心經費問題,但大多主辦方也是以盈利為導向,對于虧損的期刊包袱不知道還肯背多久。因此,經濟效益必然成為學術期刊開放獲取的最大阻力因素。目前,作者支付模式是國外開放獲取期刊最主要的一種成本彌補手段,也就是向作者收取一定的論文處理費如版面費,讀者可以免費使用。然而,國內作者本來就要承擔一筆價格不菲的版面費,再額外收取出版費用,負擔未免過重。雖然只是學術論文的作者,但是他們作了研究、寫了論文,付出的汗水不比文學作者少,可是當他們無私地將研究成果公開發表時不僅沒有稿費,還要自己承擔高額的出版費用,這未免太不公平了。未來的交互式學術電子期刊最好免收作者的版面費及出版費,極大程度上減輕科研人員在投稿方面的經濟障礙,大力支持科研活動。我國學術期刊多數是由學(協)會、高校、科研機構等主辦,與國外主要由出版商經營學術期刊的模式不同。因此,我們在借鑒國外開放獲取期刊做法的同時,需要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期刊運轉經費保障模式,解決期刊實行開放獲取的后顧之憂。也許不久的將來,待我國的國力進一步強盛以后,學術期刊也能像義務教育一樣,得到國家的全額資助,我們的編輯也能像老師一樣,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無需為辦刊經費發愁。
情感分析的軒逸汽車銷售策略
在電商無限發展的今天,面對著龐大、不規則的網絡評論文本數據,如何從中尋找出對企業制作銷售決策有用的信息,已成為當下各大商家的關注熱點。本文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試圖挖掘出對支撐車企制定或改善銷售決策有重要作用的信息。論文主要引用BERT模型并計算相關指標值,同時利用ROSTCM6軟件對負面情感文本進行社會網絡和語義網絡分析。結果表明,超過半數購車車主對軒逸汽車的態度明顯持積極情感,即該品牌汽車得到了多數使用車主的認可。最后,還運用了4Ps營銷理論對情感分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提出相關建議。
1研究背景及意義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出行的代步工具的需求越來越大,在綜合方便、舒適等條件下,汽車便成為了廣大消費者的最優選擇。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汽車產銷分別為2522.5萬輛和2531.1萬輛,產銷量在全球連續領先。據太平洋汽車網銷售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熱度最高的車型為東風日產系列的軒逸牌轎車,其2020年1~12月總銷量在各大轎車車型中排名第一,在緊湊型車車型中排名第一,綜合太平洋汽車網所提供數據分析,軒逸牌汽車已經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因此,本文將東風日產系列中的軒逸轎車作為研究對象。論文主要采用數據挖掘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獲取太平洋汽車網上的軒逸轎車論壇相關評論文本信息,并對這些評論文本信息進行預處理后,分析出消費者對該型汽車產品的積極、消極或中性的情感,引用BERT模型算法并進行指標值計算,利用負面情感分析和詞云分析挖掘出消費者對車型本身的關注點,最后結合4P營銷策略和情感分析結果,對車企提出相關建議。論文研究有助于對有購車需求的潛在消費者提供做出購買決策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還對汽車商家準確把握消費者的情感傾向、改善產品和服務、制定正確的銷售決策和增強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
2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對情感分析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都更偏向于社交網絡(諸如微博、微信等)的文本情感分析,專門針對汽車行業的研究卻寥寥無幾。根據論文研究內容,由情感分析展開國內外研究現狀的論述。情感分析又稱意見挖掘,是對有感情色彩的主觀性文本進行分析、處理、歸納和推理的過程。在國內,情感分析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巨大成果,有對微博等社交網站評論進行情感分析的,也有對互聯網上某一具體產品的評論文本進行細膩度情感分析的,一些學者更是專門針對汽車領域,就消費者消費價值取向與對汽車產品的情感傾向等問題做出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蘇菊芳通過對圖書館讀者的評論文本進行情感分析,得出圖書館讀者情感極性從而采用本體的形式構建圖書館讀者情感畫像庫,為讀者的個性化推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實現了讀者的情感知識語義檢索與共享[1]。楊立公等則以文本顆粒度為視角,從情感詞抽取等五個方面對文本情感分析文獻進行了梳理,并指出了當前情感分析系統準確率不足的問題[2]。王獻偉結合了Spark平臺提出應用文本情感分析來挖掘商品評論中的特征屬性信息,選取了京東商城上行業排名前五的智能冰箱評論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評論語料中智能冰箱各屬性的情感傾向進行分析,獲取各屬性在市場上的褒貶評價[3]。周立柱等則對情感分析的研究對象和目標進行了定義,詳細地回顧和分析了主要的處理方法,簡要的介紹了一些相關的情感分析問題,并對情感分析現有的成就、不足和挑戰進行了總結[4]。王琛則通過獲取了商品以及電影評論數據,提出了Word2vec的情感分析方法,并設計實現了一個在線實時情感分析系統,方便了用戶實時查詢,具有可操作性、準確性、直觀性等優點[5]。
3BERT模型
DevlinJ等于2018年時提出了BERT模型,并指出模型是一種NLP領域的與訓練模型。BERT模型的核心內容是找出目標文本中每一個詞匯與其他任意詞匯的關系,在這基礎上,將詞匯與句子中或文本中其他詞匯的聯系充分表示出來,即BERT模型能更清楚地展現出詞匯在上下文的不同語義。其中,E1,E2,…EN表示需要進行訓練的目標文本中的文字的輸入,在經過編碼層的雙向的Transformer編碼器后,輸出的就是目標文本的向量化表示結果,即T1,T2,…TN分別對應輸入字的向量化表示結果。BERT語言訓練模型和其他模型相比,層數更深,對詞向量表示的結果更加泛化,能夠對目標文本中的任意詞匯或句子之間的關系進行更詳細地描述。但由于BERT模型在向量化時是經過編碼層的雙向Transformer編碼器所進行操作的,其輸出結果中的詞包含了該詞在其他句子中的所有語義,這對預測結果會產生影響。為解決此問題,BERT模型提出了兩個預訓練任務模型:Masked語言模型(MaskedLanguageModule,MLM)和下一個句子預測(NextSentencePrediction,NSP)模型。
國外早期期刊文學發展與特點
18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是英國文學期刊從產生到成型的時期,也是英國期刊文學從政治評論文學回歸現實生活文學的重要階段。本文將這一時期的英國文學期刊視為“早期文學期刊”,將該時期的期刊文學視為“早期期刊文學”。英國早期的期刊文學在傳播自由主義思想、豐富大眾文化生活、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是研究近代英國社會變遷、文學發展及期刊演進的珍貴史料。
一、英國早期文學期刊的類型
1.評論類刊物
18、19世紀,一批英國文學家為宣傳啟蒙思想,創辦了《閑談者》《旁觀者》《考察者》《批評評論》《愛丁堡評論》等刊物。這類期刊多以政治評論為主,為政治宣傳、思想爭鳴、文化傳播提供了重要輿論陣地。評論類刊物多流行于英國上層社會,最初刊發其上的評論文往往依托英法諸國大革命案例提出政治主張,抨擊政治對手的政見,進而影響社會大眾。例如,《批評評論》《每月評論》就是兩本針鋒相對的評論類刊物,二者立場、觀點鮮明,均帶有明顯的政治性與煽動性。進入19世紀后,評論類期刊更加規范,往往能站在較為客觀的角度對時政、思潮展開述評,如《愛丁堡評論》通過對評論對象的選擇,評論內容已不如早期評論類刊物那么激進。當然,該刊物的政治性特征依然存在,雖然其最初只是將當時盛行的自由主義思想穿插其中,但后來也逐漸成為輝格黨進行政治宣傳的重要工具。
2.純文學雜志
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英國社會階層發生變化,社會生產力得以提升。自1817年《布萊克伍德雜志》創辦后,純文學雜志開始興起,并迅速成為滿足中產階級文化娛樂需求的重要讀本。《布萊克伍德雜志》力推精英主義的詩歌、散文等作品,致力于將精英文化廣泛傳播。隨后出現的《倫敦雜志》則從社會現狀出發,推出了眾多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也使得蘭姆、濟慈、亨特等文學大家廣為人知。《布萊克伍德雜志》《倫敦雜志》是19世紀初英國最有影響力的純文學雜志,由于兩本雜志存在文學理念上的差異,二者還開啟了激烈的論戰,其中,濟慈的詩歌成為爭論的焦點。《布萊克伍德雜志》編者團隊認為濟慈的詩歌粗俗、下流,在語句語法上存在諸多缺漏,敘事亦不完整,情節描寫混亂;《倫敦雜志》的主創們卻認為濟慈的詩歌細膩而敏感,具有成熟而深邃的思想內涵。
3.文學月報、周報、日報
期刊知識大全介紹
1.學術期刊分類
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核心期刊、中心核心期刊
2.學術期刊科目分類
社會科學、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自然科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
3.中國期刊方陣
“中國期刊方陣”的基本框架分為4個層面,形成寶塔形結構。第一個層面為“雙效”期刊。以全國現有8135種期刊為基數,按10%—15%的比例選取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好的1000余種期刊,作為“中國期刊方陣”的基礎。通過各省(區、市)和中央部委評比推薦產生。第二個層面為“雙百”期刊。即通過每兩年一屆評比產生的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百種重點科技期刊。每屆進入全國“雙百”重點期刊數量控制在200種左右。第三個層面為“雙獎”期刊。是全國“雙百”重點期刊基礎上評選出的國家期刊獎、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的期刊。此類期刊約100種左右。第四個層面為“雙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的期刊。此類期刊約50種左右。建設“中國期刊方陣”的運作步驟采取分級負責的形式,各省的“雙效”期刊由省級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按照規定比例推薦,入選期刊必須是省、部級以上優秀期刊,或有希望成為優秀期刊者。“雙獎”和“雙百”期刊通過評選產生。“雙高”期刊由新聞出版總署、科技部確定,入選期刊均為國內知名品牌期刊。根據新聞出版總署“建設‘中國期刊方陣’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由科技部負責組織的科技期刊的推薦評選工作已經結束。科技部于日前公布了評選結果,共評出716種科技期刊進入“中國期刊方陣”,高校期刊入選113種。其中,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期刊(雙高期刊)40種,高校占7種;國家期刊獎、國家期刊提名獎期刊(雙獎期刊)58種,高校占3種;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百種重點科技期刊(雙百期刊)122種,高校占18種;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好的期刊(雙效期刊)496種,高校占85種。《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入選“雙效期刊”。
4.學術期刊基本知識(SCI、SSCI)
學術期刊眾包模式的優勢與應用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眾包作為一種新型商業模式,替代了原來的外包。21世紀初美國《連線》雜志的一位記者JeffHowe率先提出了眾包的概念,他把眾包定義為一個企業或組織機構將應由員工做的工作,通過自由與自愿的形式將其外包給非特定的(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的做法。眾包是一種多人參與的在線活動,發起者為企業、個體甚至是非盈利機構,他們公開向社會召集一群不同特點的個體自愿參與某項任務。雖然在相關文獻中沒有對眾包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界定,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眾包模式是發包方借助互聯網這個大平臺,將其任務到這個平臺上,接包方通過競爭方式獲得任務,并接受發包方的一定報酬,最終完成發包方的任務。眾包在國外發展迅猛,與外包的對比發現,它不僅僅是一種低成本策略,而且比起最具才華、最專業的人員,數量龐大而多樣化的兼職群體,總是能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這是眾包的中心理念。
1眾包的優勢與應用
眾所周知,技術的發展方向就是成本更低、速度更快、體積更小、使用更方便。眾包的發展是以互聯網為前提的。最早的網絡眾包平臺之一是InnoCentive,發包方將其任務到這個平臺上,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支付較低的成本就可以獲取大量的人力資源。他們通過競爭獲得承包任務的權利,這樣一來公司發包對象的選擇范圍擴大,并且能為企業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據國內外統計數據,通過眾包方式得到的創意與方案的費用比專業的公司與機構少很多,甚至是它們的1/10。以亞馬遜為例,企業雇傭專業人士制作網站要花2萬元,而通過眾包模式只花費2000元。著名的MATLAB軟件,其公司通過“MATLAB競賽”的聚集機制吸引了高智商的程序員。大眾通過互聯網平臺在查詢眾包任務過程中,不僅能發展自身興趣,還能通過完成任務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與自豪感。很多網民更加享受參與社區的過程、受到別人的肯定以及虛擬社區存在感。國外幾乎所有參與眾包項目的人員都具有2個共同屬性,即參與者不是沖錢來的,他們貢獻的是業余時間。眾包模式的應用首先是從國外開始的。媒體———出版、電影制作、攝影和音樂,在美國是這項活動的先鋒。我國最早嘗試眾包出版的領域是圖書翻譯。我國眾包模式主要應用于企業管理或創新之中,近幾年來在相關文獻中,我們發現眾包不斷應用于文化創意產業、圖書館、翻譯以及地理信息采集等領域中。
1.1眾包翻譯
眾包翻譯是通過互聯網平臺將應由企業員工翻譯的工作包給自愿翻譯的志愿者們,共同完成翻譯工作。早在2007年世界著名的社交網站Fa-cebook的翻譯志愿者通過網絡完成的工作量大大高于世界專職譯員完成數量的總和。這一結果驗證了眾包翻譯的成功。在我國,很多網站也在不斷地探索與嘗試眾包翻譯,例如譯言社區的譯言網以及新型社交網站的東西網。與傳統的翻譯工作程序相比,基于眾包模式的翻譯將原來文章分成不同段落,然后通過相關平臺將這些翻譯任務包給業余譯者,最后將這些譯好的段落進行整合。在這期間翻譯任務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其翻譯速度是傳統翻譯者無法相比的。不同專業的人士各顯所長,更重要的是這些譯者完成眾包任務后得到的是一些積分或評論,其目的是體會知識分享的樂趣而不是為了物質利益。正如王力鵬所指出的,眾包翻譯最大的優勢在于任務完成速度快、成本低。可見,眾包翻譯滿足了大眾對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促進了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
1.2圖書館眾包模式
世界上最早應用圖書館眾包模式的是澳大利亞的圖書館。2006年1月通過Flickr社區平臺,將收集反映本國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照片的任務發到此平臺上,最后收到照片10萬余張,其工作效率得到了極大提升。2008年8月,澳大利亞圖書館以圖書館網站為平臺了校對任務,3年以后大眾完成了工作量的3/4以上。圖書館眾包模式在澳大利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帶動了圖書館眾包模式的潮流。據2012年的統計數據,美國、蘇格蘭、威爾士、新西蘭的國家圖書館以及紐約的公共圖書館都采用了眾包模式。
中亞研究中英文學術期刊出版的比較
中亞五國地處歐洲和亞洲之間,是連接歐亞兩大洲的橋梁,自古以來就與我國有很深的淵源。1目前中亞地區是我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向西陸路交通的第一站,其地緣位置極為重要。2013年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是“一帶一路”倡議的肇始。此后許多研究“一帶一路”倡議的學者都把目光投向了中亞國家。2中亞五國自上世紀90年代初相繼獨立以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國家和社會制度,但目前還處于政治和社會轉型期,民族宗教問題較為復雜,有許多跨境民族,其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個國家與我國接壤,影響著我國新疆自治區和西部其他省份的安全與穩定。因此,中亞研究至關重要,對“一帶一路”建設和我國國家安全都具有極大的戰略和現實意義。學術期刊是“反映最新科研成果,促進學術交流”的平臺,3連接著“作者、讀者和評價機構”,4是學術研究體制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一個學科專業學術期刊是該學科學術成果的最集中的平臺,傳播和評價該學科的研究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該學科的發展和方向,5這些專業學術期刊的發展狀況和變化是該學科的發展狀況和研究格局最直接的反映。中亞研究專業期刊是中亞研究成果發表和交流的平臺,本文研究中英文中亞研究學術期刊的出版和發展,分析各期刊出版的定位、內容特點和主要的研究議題,探討中亞研究學術期刊發展變化的原因,并通過中英文中亞研究學術期刊的比較提出對我國中亞研究期刊和專業學術期刊出版的有益啟示。
一、中文中亞研究學術期刊
我國與中亞研究相關的學術期刊創辦較晚,第一份期刊創辦于上世紀80年代,當時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學術的復興時期,此后另外一些與中亞研究相關的期刊陸續創辦。雖然最早創辦的是中亞史研究專業期刊,但是總體來說中亞研究專業期刊以政治學中的區域國別研究期刊為主,整體數量較少。另外,學術集刊作為“與期刊互補的一種學術出版方式”,目前已經納入了我國的學術評價體制,6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研發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從2005年就開始收錄學術集刊,因此本文將集刊與期刊同等對待,納入本文的研究范圍。中國的中亞研究刊物分為兩類,一類是專業的中亞研究期刊,另一類是包含中亞研究方向的區域國別研究期刊。《中亞學刊》是我國第一個專業的中亞研究刊物,是由中國中亞文化研究協會創辦的“不定期學術雜志”,71983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了第1輯,第2輯增加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外關系史研究室為聯合主辦單位,此后一共不定期出版了6輯,發表了78篇論文。中國中亞文化研究協會成立于1979年,作為成員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的國際中亞文化研究協會。為發揮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靠近中亞地區的地理優勢,該協會于1990年在烏魯木齊市設立秘書處,由新疆社會科學院代管業務,8《中亞學刊》是其會刊。該刊主編馬雍是西域史專家,曾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亞文明史》的編委,陳高華和余太山亦是精研西域史、古代民族史和中國古代中外關系史的歷史學者。《中亞學刊》所關注的古代中亞和西域之地理范圍涵蓋現在中亞五國的領土,9-109故該刊認定的中亞范圍要大于如今的中亞五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的大中亞地區,該刊所刊發的文章以西域、中亞古代史為主,同時包含古代中外關系史,多數論文偏重考據,涉及文化、語言、考古、藝術、交通、軍事和政治等領域,季羨林、榮新江和劉迎勝等著名學者都在該刊發表過文章。自第六輯出版后,《中亞學刊》再未繼續出版。1999年余太山教授又主編了另一個“不定期、連續性的學術刊物”《歐亞學刊》,到2018年底已經出版了18輯,每期會刊載若干研究中亞史的論文。《中亞研究》是另一本中亞研究專業刊物,由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主辦,該所所長楊恕教授擔任創刊主編。該學術集刊創刊于2014年,創刊時計劃每年出版兩期。2014年底由新華出版社出版了第一輯,從第三輯開始改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目前共出版了六輯,每輯刊登10篇左右的論文。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是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的下設機構,是以“國際政治學科為支撐”的智庫,10因此該刊所發表的論文主要關注中亞五國政治和國際關系問題研究,兼及民族、歷史與宗教問題和與中亞緊密相關的阿富汗等國及“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中亞研究》和《中亞學刊》都沒有加入中國知網(CNKI)等期刊數據庫,亦未被CSSCI收錄,發表的單篇論文不易被檢索到,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刊載文章的傳播和期刊的影響力。還有兩種以翻譯和整理外國學術資料為主的中亞研究專業學術期刊,它們都以內刊或增刊的形式出版。由新疆社會科學院中亞研究所主辦的《中亞研究》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內刊。該刊的前身是1981年創刊的《蘇聯中亞研究資料》,1983年改為《中亞研究資料》,1985年出版過一期增刊,名為《中亞民族歷史譯叢》,1986年改名為《中亞研究》,以季刊的形式一直出版到1998停刊。從1981年創刊到停刊,該刊共出版60期,發表了近1000篇文章,包括論文、譯文和資料等,總字數約700萬字,內容極為豐富,涉及中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等方面的問題。11改名為《中亞研究》后的12年間,出版了40余期,共245篇,1990年前以譯文為主,1991年主編潘志平研究員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對刊物進行了改革,開始以發表原創學術論文為主,“同時兼顧國外資料的披露和信息交流”。12但因為該刊是內部發行,未被數據庫收錄,目前已很難找到。1983年創刊的《中亞史叢刊》,由當時貴陽師范學院歷史系的項英杰教授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陳翰笙教授題寫了刊名,第1期以內部交流刊物的形式出版,第2期到第7期改為《貴州師范大學學報增刊》,從創刊到1988年終刊,刊發的文獻約250余萬字。《中亞史叢刊》主要刊登外國中亞研究著作的中譯文,第一期刊登了蘇聯學者帕·波·伊萬諾夫的著作《中亞史綱》,還刊登了《馬克思、恩格斯論關于中亞的論述》、《日本中亞史研究動態》等文章。在出版的7期中,《中亞史叢刊》刊載了譯自英文的中亞史研究著作6部,譯自俄文的兩部,譯自日文的1部,還有13篇論文譯自《不列顛大百科全書》和日文學術期刊《史學雜志》。13這份期刊亦未被期刊數據庫收錄,目前已較難查找。另外,有兩種包含中亞研究方向的區域國別研究期刊如今仍然在出版。《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創刊于1981年,由當時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蘇聯東歐研究所主辦,創刊時名為《蘇聯東歐問題》,為雙月刊,1981年出版了3期,以后每年出版6期,一直延續到現在。1991年蘇聯解體后,中亞各國相繼獨立,《蘇聯東歐問題》1992年第2期改為《東歐中亞研究》,繼續保持雙月刊,主要刊載研究蘇聯、俄羅斯和東歐中亞政治經濟方面的文章,主要關注現實問題。1996年,《東歐中亞研究》被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研發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二版)收錄,1998年被CSSCI收錄。2002年10月中國社科院東歐中亞研究所更名為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東歐中亞研究》2003年第1期改名為《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13年第1期又改為《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一直延續到現在。該刊的內容主要以政治、經濟和國際關系為主,但俄羅斯政治研究的論文占大多數,比如2017年刊登中亞研究相關文章僅9篇,2018年有7篇,平均每期不到兩篇。該刊目前是CSSCI擴展版(2019-2020)來源期刊,屬于政治學類。《今日東歐中亞》創刊于1983年,原名《今日蘇聯東歐》,由華東師范大學和上海社會科學院在1981年聯合成立的蘇聯東歐研究所主辦,14為雙月刊。1992年改為《今日前蘇聯東歐》,1995年第1期又改為《今日東歐中亞》,主要刊載俄羅斯、東歐和中亞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評述性文章。該刊的獨特之處是每期會有“研究資料索引”欄目,列出國內期刊關于東歐中亞問題研究的最新文章目錄,供研究者參考。2000年該刊改為季刊,同年被CSSCI收錄。2001年第1期改為《俄羅斯研究》,2007年改為雙月刊,一直延續至今。雖然刊名中已沒有中亞,但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發展,該刊從2014年開始設置中亞研究專欄,每年會刊載一些中亞研究或與中亞相關的論文,2017年刊登了6篇,2018年6篇,平均每期一篇。這比改名前的狀況有所好轉,在改名前的1999年到2000年,該刊只刊發了兩篇與中亞研究相關的文章。《俄羅斯研究》目前由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辦,是中文核心期刊,也是CSSCI政治學類的來源期刊(2019-2020)。最后,還有涉及中亞研究的經濟學學術期刊《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原名《東歐中亞市場研究》,1996年由中國社科院東歐中亞研究所創辦,2003年第1期改名為《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4年第1期又改為《歐亞經濟》。目前仍會刊發與中亞國家經濟發展相關的文章,平均每期有一篇。還有中亞科技經濟信息中心和新疆科技情報研究所主辦的《中亞信息》雜志,主要刊登中亞各國經濟貿易相關的商業信息,偶爾刊發研究型學術論文。這兩個期刊已被中國知網等數據庫收錄,但沒有被CSSCI等帶有評價性的引文索引收錄,所以影響力較小。總之,我國中亞研究專業學術刊物較少,其中大多數創辦于“我國現行期刊體制形成”的1980年代,15當時隨著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學術生產力的提升,催生了專業學術期刊的產生和發展。16中亞研究專業學術期刊在創刊初期多以內刊的形式出版,以中亞歷史研究和中亞各國情況和資料的介紹為主,中亞歷史研究具有極強的學科導向,主要由老一輩學者完成。在蘇聯解體前,我國學者對中亞的政策性研究,“實際上是在對蘇聯整體研究的前提下,針對其中中亞部分的研究”,在中亞國家獨立后,才轉變為對中亞國家自身“內生性”問題的研究。17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國中亞研究專業學術期刊和包含中亞研究方向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絕大多數是政治學中的區域國別研究期刊,刊發的論文以中亞五國國別政治和國際關系等現實問題為主,在問題導向的基礎上,越來越具有學科導向。曾以歷史文化研究為主的刊物都在不久之后停刊。好幾種學術期刊(集刊)在創刊后由于稿源不足等原因改名或停刊,這也能反應我國中亞研究的學術成果產出量較低的現狀。
二、英文中亞研究學術期刊
英文學術界的中亞研究有較為悠久的學術傳統,學術期刊亦創辦較早,二十世紀初就創辦了第一份中亞研究專業學術期刊,此后各個時期都有學術期刊創辦。大部分英文的中亞研究期刊為典型的區域研究(areastudies)綜合性期刊,因為區域研究“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集合了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研究領域和方法,通常由各學科領域的學者合作完成,18所以這些期刊所刊載的文章范圍也較為廣泛,主要涉及政治、歷史、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學科。另外也有一些綜合性區域研究期刊包含了中亞研究方向,也在本文的論述范圍。英語學術界最早的兩種中亞研究專業期刊都產生在英國。《皇家中亞學會學刊》(JournaloftheRoyalCentralAsianSociety)是英文學術界的第一份中亞研究專業學術期刊,由位于倫敦的中亞學會(CentralAsianSociety)在1914年創辦。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沙俄對統治中亞地區的政策進行了調整,在政治上實行高壓統治,經濟上加緊了物資掠奪,19英國的中亞研究學會在這一年創辦學刊更有特殊的意義。中亞學會創辦于1901年,學會的章程中寫到,鑒于當時倫敦還沒有一個完全以“中亞問題”(包括政治、地理商業和科學各方面)為主題的學會和研究機構,因此發起者希望成立一個學會為曾到中亞旅行或對“中亞問題”感興趣的人提供一個聚會場所。所謂“中亞問題”是指幾乎整個19世紀,英國(英屬印度)和俄國在中亞地區持續的政治和外交沖突,因此,中亞學會許多創始成員和核心成員都參與了英國和俄國在中亞的“大博弈”(greatgame)。20該刊原名《中亞學會學刊》(JournaloftheCentralAsianSociety),前身是中亞學會發表海外會員對所在國時事新聞報道和評論的報紙及發表來學會演講學者演講稿的不定期公報(Proceedings),1931隨學會改名為《皇家中亞學會學刊》,一直延續到1969年。在此期間,每年出版三期,共出版了56期,主要發表研究中亞和整個亞洲的論文、研究綜述和書評,比較特別之處是每期都會刊發一些極為簡短的書評(shorternotices)。也會發表長篇的書評,原書的作者會做出回應,產生了幾次極為激烈的學術爭論。該刊出版后影響力逐漸擴大,獲得許多學者和政要的好評,除會員之外訂閱機構遍布全世界,1922年有11家機構訂閱該刊,1948年增加到89家,1958年達336家(其中美國120家,中國31家,蘇聯17家,日本7家),1964年更是增至454家(其中美國135家,伊朗35家,印度23家,巴基斯坦25家,中國14家)。21但隨著學會研究范圍的擴大,1970年該刊改名為《亞洲事務》(AsianAffairs),不再是中亞研究專業期刊。《皇家中亞學會學刊》創刊初期,主要發表一些中亞及周邊地區的自然、地理、農業和社會考察研究的文章和學術動態,此后逐漸轉向關注政治、社會等現實問題。《中亞評論》(CentralAsianReview),創刊于1953年,由位于倫敦的中亞研究中心(CentralAsianResearchCentre)出版,該中心由著名的中亞史學者杰弗里·惠勒(GeoffreyWheeler)創辦,并與牛津大學圣安東尼學院蘇聯事務團隊(SovietAffairsStudyGroup)保持合作關系。《中亞評論》的全名是《中亞評論:蘇聯中亞和哈薩克斯坦發展動向季刊》(CentralAsianReview:AQuarterlyReviewofCurrentDevelopmentsinSovietCentralAsiaandKazakhstan),主要刊登蘇聯出版物文摘的翻譯,以滿足學術研究的需求,在當時由于地理和語言的原因,中亞研究一直被忽略,該刊的出版意義重大,“突破了知識障礙,填補了空白”。22從1953年到1968年,杰弗里·惠勒(GeoffreyWheeler)擔任該刊主編,他是十九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英國最重要的兩個中亞研究專家之一,出版過《現代蘇聯中亞史》(TheModernHistoryofSovietCentralAsia)、《蘇聯中亞的民族》(ThePeoplesofSovietCentralAsia)和《蘇聯穆斯林亞洲的種族問題》(RacialProblemsinSovietMuslimAsia)等著作。他曾在英國海外軍隊和情報機構任職多年,1961年到1965還擔任過《皇家中亞學會學刊》的編委會主席,倫敦的中亞研究中心由他在1953年創辦,并任主任。231968年杰弗里·惠勒不再擔任中亞研究中心主任和《中亞評論》主編,該刊在第二年與該中心出版的另一個國際研究期刊《平衡》(Mizan)合并,已不再以中亞研究為主,后在1971年停刊。非西方國家的大學也有中亞研究期刊出版。《中亞》(CentralAsia)由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大學(UniversityofPeshawar)的俄羅斯、中國和中亞區域研究中心[AreaStudyCentre(Russia,China&CentralAsia)]主辦,創刊于1979年,每年出版兩期,目前已經出版了83期。該刊編委由來自巴基斯坦、美國、中國、俄羅斯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學者組成,24刊發的文章主要關注當今中亞五國及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國際關系等問題,因為巴基斯坦與中亞地區接壤,所以不少文章關注巴基斯坦與中亞國家的關系,每期十篇左右,篇幅通常在10頁上下。雖然該刊未被國際期刊數據庫收錄,但文章已經開放獲取(openaccess),可以在該刊官方網站下載2007年至今的所有文章。美國的第一份中亞研究專業期刊《中亞觀察》(CentralAsianSurvey)創刊于1982年,每年出版四期,目前是位于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的中央歐亞研究學會(CESS,CentralEurasianStudiesSociety)的出版物,不過現任主編和副主編都是英國學者,書評編輯是美國學者。編委中有8位美國學者,5位英國學者,同時有來自丹麥、加拿大和吉爾吉斯斯坦的學者各1位。《中亞研究》是一份多學科期刊,涵蓋政治、社會、歷史、文化和經濟多個方面,是北美洲第一份中亞研究期刊,創刊時針對中亞研究分散在各個學科的狀況,該刊申明旨在“連接不同學科的中亞研究”,針對的閱讀對象不僅是專家學者,還包括學生、政策制定者和對中亞感興趣的非專業人士,25的同時還刊發書評,還會不定期設置專刊,比如2019年第3期(Vol.38,Issue3)就是“傳統化在中亞的實踐”(PracticesofTraditionalizationinCentralAsia)專刊。《中亞觀察》主要關注中亞五國和南北高加索地區,同時關注中國新疆、蒙古和阿富汗等地區和國家及它們與中亞國家間的關系。該刊曾是全世界中亞和高加索研究領域唯一的一種同行評審(peer-review)的綜合性期刊,2019年開始被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公司的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還有一些中亞研究的期刊創刊時間比較短或已經停刊。《中亞研究學刊》(TheJournalofCentralAsianStudies)1996年創刊,由印度的克什米爾大學(UniversityofKashmir)中亞研究中心主辦,目前為年刊,已出版24期。26該刊每期刊發五篇左右論文,同時刊發書評和研究評注(researchnotes),期刊主要關注中亞五國,旁及周邊國家,主要關注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等議題。1996年,位于美國的高等中亞研究協會(AACAR,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CentralAsianResearch)27亦創辦了名為《中亞研究學刊》(JournalofCentralAsianStudies)學術刊物。該刊原計劃每年出版兩期,由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地理學教授、中亞研究專家魯埃爾·漢克斯(ReuelHanks)擔任編輯,但是出版了7期后于2002年停刊。《中亞事務》(CentralAsianAffairs)創刊于2014年,是由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歐洲、俄羅斯和歐亞研究所主辦的同行評審期刊,每年出版四期,目前已出版17期,每期發表五篇以上的論文和一兩篇書評。主要關注以中亞五國為中心的大中亞地區當代的政治、經濟事務。《中亞學刊》(JournalofCentralAsia)由巴基斯坦真納大學(Quaid-i-AzamUniversity)的中亞文明研究中心創辦,在1978年出版第一期,1997年停刊,一共出版了20期。《當代中亞》(ContemporaryCentralAsia)創刊于1997年,由位于德里的中亞研究中心(CentreforCentralAsianStudies)創辦和出版,每年出版一期。從2004年開始由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研究學院下設的俄羅斯與中亞研究中心(CRCAS,CentreforRussianandCentralAsianStudies)主辦,每三年出版一期,現已出版了18期,該中心每月亦出版研究通訊一期。28這些期刊除了印度出版的《中亞研究學刊》被數據庫EBSCO和ProQuest索引外,都沒有被國際英文期刊數據庫收錄,亦未被SSCI或A&HCI收錄,所以影響力很有限。另外有一些多語種中亞研究期刊,會刊發英語的中亞研究文章。《中亞學刊》(CentralAsiaticJournal),創刊于1955年,由德國的哈拉索維茨(Harrassowitz)出版社出版,主要關注中亞前現代時期的語言、歷史、考古和宗教等問題,近年也會刊登一些近現代中亞文化研究的文章,29每年出版兩期,目前已經出版了61期,仍在繼續出版,目前被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公司的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A&HCI)收錄。該刊是多語種期刊,除了刊登英文和德文論文,還有中文、法文等語種的論文。《中亞研究國際學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CentralAsianStudies),由韓國的亞洲文化和發展研究所(IACD,InstituteofAsianCulture&Development)主辦,1996年創刊,每年出版一期,目前已經出版21期,刊發英語、俄語和土耳其語等多語種論文,主要關注當代中亞國家與其他國家的國際關系及中亞國家內部的政治經濟問題。該刊大多數文章可以在官方網站下載。30最后,一些綜合性區域研究期刊涵蓋了中亞研究方向。美國中央歐亞研究學會主辦的《中央歐亞研究評論》(TheCentralEurasianStudiesReview),2002年到2009年共出版了8期,發表了不少中亞研究論文,目前已停刊,但論文都可以在該學會的網站直接下載。31《區域:俄羅斯、東歐和中亞區域研究》(Region:RegionalStudiesofRussia,EasternEurope,andCentralAsia),創刊于2012年,由韓國外國語大學(Hankuk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俄羅斯研究所主辦,每年出版兩期,會刊登少量中亞研究文章。《東歐和中亞研究學刊》(JournalofEasternEuropeanandCentralAsianResearch)創辦于2014年,是開放獲取期刊,每年出版兩期,現已出版六期,由位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的韋伯斯特大學(WebsterUniversity)主辦,主要關注中亞商業和國家政治經濟問題的基礎性研究。32另外,劍橋大學蒙古與內亞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亞》(InnerAsia)每年出版兩期,每期會刊登不少中亞研究的論文和書評。33英文中亞研究的學術期刊較多,早期創辦的期刊有東方學(OrientalStudies)的背景,目前以中亞區域研究的專業期刊為主。西方的區域研究是針對某個區域的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是以某個區域的問題為導向,不是以學科為導向的,34所以具有綜合性和應用性,主要關注現實問題,很多期刊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亞國家獨立后創刊,絕大多數對中亞歷史(特別是古代史)關注較少,《中亞學刊》(CentralAsiaticJournal)是唯一的例外,其他對中亞歷史的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歷史類的期刊上。這些期刊主要由英國和美國的大學和學術團體主辦,巴基斯坦、印度和韓國也有相關的期刊,但影響力較小。英文學術期刊的數量和刊發文章的豐富性反映出了英文學術界中亞研究的產量較大,同時主要關注現當代的中亞問題,很多文章是政策導向,具有較強實用性。
三、結語與啟示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學術研究的支持,因此中亞研究極為重要。我國的中亞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專業學術期刊缺乏就是表現之一。與英文學術界相比,我國中亞研究的專業期刊較少,專業性不強,較有影響力的是政治學類綜合性區域國別研究期刊,作者和編委皆為我國學者,關注焦點在中亞五國的政治、民族和國際關系問題。英文的中亞研究專業期刊較多,影響力較大的是中亞專業研究期刊,作者和編委遍布世界各地,論文研究關注的范圍較廣,涉及以中亞五國為中心的廣大周邊地區,關注的議題也較為多樣,不限于政治和國際關系等問題。不過對當代中亞問題的關注是共同點,目前中英文中亞研究期刊所刊載的文章都是以現實問題和政策導向的研究為主。在中亞研究期刊發表的文章中,早期中國學者對中亞地區歷史的研究是具有強烈的學科導向的基礎研究,以后對中亞政治和國際關系的研究在問題導向的基礎上也越來越具有政治學的學科導向,這首先是因為政治和國際關系是中亞研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有現實需要,同時還因為中國的區域國別研究是政治學學科下國際政治的一個分支(國內大多數中亞研究機構都附屬于政治學學科),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學科導向,中青年中亞研究學者主要受政治學的學術訓練,而隨著老一輩學者故去,中亞歷史等基礎學科的研究人才變得極為缺乏。這就形成了如今中國中亞研究期刊以政治學和國際關系為主的狀況,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其他學科對中亞的研究。區域研究和學科研究之間的本身就存在“普遍化”和“特殊性”的張力,35區域研究注重對某個特定的國家或區域進行研究或深度描述,而學科的研究希望發現真理或一般性的結論。如何彌補這兩者之間的張力,在于學者研究的自我取向,也需要學科設置方向和學術期刊定位來解決。雖然英文學術界區域研究的產生有冷戰的特殊背景,是為了解決當時美國對非西方國家歷史和政治認識不足的問題,36因此英文中亞區域研究期刊發表的文章多以問題導向為主,不過越來的越多的區域研究學者更為認同自己的學科身份。37總之,我國中亞研究的專業期刊較為缺乏,目前僅有國際政治類的集刊《中亞研究》一種。在學術期刊中,綜合性期刊有其自身的優勢,但綜合性期刊主要與“本機構、本地區優勢學科的作者保持著密切的聯系”,38而專業期刊的學術聯系范圍更廣,“傳播目標更準確,傳播頻率(互引)更高”,39可以提供更豐富、更專業的發表平臺,也更利于不同學術機構學者的交流。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中亞研究可以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智力支持”,對“一帶一路”建設、我國的國家安全保障和軟實力(softpower)之提升都極為重要。40所以我國應該大力發展中亞區域研究,不僅限于政治、經濟問題,更應該研究歷史、文化等基礎問題,相應的也應該創辦更多的中亞研究的專業期刊(不限于中文期刊,還應創辦英文和多語種學術期刊),為中亞研究學者提供專業和充足的學術發表和交流平臺,也把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傳播和推廣。
我國編輯出版類期刊的高被引論文
本文選取《編輯學報》《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之友》《出版發行研究》《中國出版》《出版科學》《科技與出版》《中國圖書評論》《中國編輯》《編輯學刊》《出版參考》《現代出版》《出版廣角》等13種編輯出版類期刊。其中,《編輯學報》《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之友》《出版發行研究》《中國出版》《出版科學》《科技與出版》《現代出版》等8種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習稱北大核心)收錄,也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7—2018)”(習稱南大核心,英文縮寫CSSCI)來源期刊;《中國編輯》《編輯學刊》《出版廣角》等3種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收錄,也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7—2018)擴展版”來源期刊;《中國圖書評論》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7—2018)擴展版”來源期刊;《出版參考》由中國出版協會、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主辦,開設理論探討、海外市場等學術欄目,具有前瞻性。這13種期刊在我國編輯出版類期刊中具備代表性。筆者于2018年4月13日利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以“JN=出版科學ORJN=中國出版ORJN=現代出版ORJN=編輯學報ORJN=中國科技期刊研究ORJN=編輯之友ORJN=出版發行研究ORJN=科技與出版ORJN=中國編輯ORJN=編輯學刊ORJN=出版參考ORJN=出版廣角”為檢索式進行檢索,共得到13種編輯出版類期刊的107610條論文數據。
一、期刊載文量和作者發文數量
將這13種期刊按照CNKI數據庫2017版復合影響因子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科技與出版》《編輯之友》《出版發行研究》《中國出版》《出版科學》《中國編輯》《編輯學刊》《現代出版》《出版廣角》《中國圖書評論》《出版參考》。首先,統計這13種期刊自創刊以來的載文量。期刊載文量是指期刊在一定時間內所刊載文章的數量。[1]載文量常被用作衡量期刊吸收和傳遞科學信息的能力,也往往被作為遴選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標之一。[2]根據這13種期刊創刊以來總載文量,由多到少排序依次為:《出版參考》(23445篇)、《中國出版》(16930篇)、《出版廣角》(12353篇)、《中國圖書評論》(10891篇)、《編輯之友》(9415篇)、《出版發行研究》(8826篇)、《科技與出版》(8218篇)、《中國科技期刊研究》(6978篇)、《編輯學報》(6276篇)、《編輯學刊》(5078篇)、《出版科學》(3896篇)、《現代出版》(3238篇)、《中國編輯》(2866篇)。再統計在這13種期刊中發文較多的作者。根據作者發文數量排序依次為:中華醫學會雜志社游蘇寧(159篇)、南京大學張志強(117篇)、武漢大學徐麗芳(114篇)、華中師范大學范軍(112篇)、《防護工程》編輯部朱大明(80篇)、美國佩斯大學練小川(79篇)、新鄉醫學院劉雪立(78篇)、武漢大學黃先蓉(77篇)、原新聞出版總署柳斌杰(69篇)、北京大學肖東發(60篇)、武漢大學方卿(60篇)、西北大學姚遠(58篇)、人民出版社林穗芳(58篇)、北京印刷學院葉新(53篇)、百花文藝出版社徐柏容(48篇)、西安交通大學趙大良(48篇)、中國人民大學周蔚華(45篇)、第三軍醫大學冷懷明(44篇)、北京印刷學院嚴晨(43篇)、中國藥科大學鄭曉南(42篇)、武漢大學羅紫初(42篇)、長安大學趙文義(42篇)、中國青年出版社闕道隆(41篇)、上海大學鮑國海(41篇)、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石朝云(41篇)、蘇州大學吳培華(40篇)、湖北警官學院陶范(40篇)、中國編輯學會邵益文(39篇)、北京師范大學陳浩元(38篇)、東北大學米戎(38篇)等。
二、高被引論文研究
為進一步評價這13種編輯出版類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筆者對這13種期刊中引用20次及以上論文進行了統計,發現這13種期刊在CNKI數據庫中被引用20次以上的論文有1563篇。
1.高被引論文期刊分布
將這13種期刊按照高被引論文數量由多到少排序依次為:《編輯學報》(604篇)、《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97篇)、《編輯之友》(137篇)、《出版發行研究》(130篇)、《中國出版》(103篇)、《出版科學》(72篇)、《科技與出版》(72篇)、《中國圖書評論》(36篇)、《中國編輯》(35篇)、《編輯學刊》(26篇)、《出版參考》(22篇)、《現代出版》(21篇)、《出版廣角》(8篇)。其中,《編輯學報》的高被引論文數量遙遙領先,說明其刊發的論文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若從高被引論文出版年份來看,刊發高被引論文較多的年份均在2000年后。(見圖1)其中,2007年發表高被引論文數量最多,為115篇,2011年發表114篇,2010年發表113篇,2005年發表110篇,2006年發表107篇,2002年發表105篇,2003年發表101篇,2009年發表100篇。2000年以后發表的高被引論文數量較多,一方面說明2000年后我國編輯出版學研究水平進一步提升,論文質量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編輯出版類期刊更加注重學術規范,刊發論文的引文增多。
針灸臨床科研的反思
作者:王天俊 單位:英國東倫敦大學
分析了到2009年9月為止符合條件的35篇中文和21篇英文文獻,結果是大多數的研究報告(80%)顯示針灸有顯著的療效,該系統回顧的結論是“隨機臨床研究顯示針灸對中風的康復是有效的”。但是在2010年第8期的《中風》雜志上發表了英國半島醫學院補充醫學部的EdzardErnst博士寫給編輯的信[8],這樣評論吳的綜述:“由于這些(來自中國的針灸)研究反復一再的表明幾乎都沒有陰性的結果,這讓人懷疑其可靠性”(…Chinesestudies.Thesehaverepeatedlybeenshowntovirtuallyneverproducenegativeresults,whichcastsdoubtontheirreliability)。結合自己的綜述其結論是:在中風的康復治療中,針灸是沒有依據的(acupunctureisnotanevidence-basedtreatmentduringstrokerehabilitation)。但是在同一期的《STROKE》也發表了WU博士對Ernst博士質疑的回復[9],其中也對此進行了回應,認為系統回顧應該包括來自中文和西方的所有文獻。這樣的評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科學界對中國針灸臨床科研的懷疑態度。因此,在西方的針灸綜述性的文章很少引用來自中國的論文,即使這些論文是用英文發表的。有些學者也對這樣的現象進行了分析[10~11],認為不將來自中文的文獻進行系統分析是不公平的。
西方針灸臨床科研基本方法和現狀
按照西方科學界公認的標準,高質量的針灸臨床科研設計方法必須包括雙盲或單盲、隨機、對照等。但是在針灸如何盲法、如何對照這些問題上,還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意見甚至爭論。目前比較常用的盲法和對照是采用安慰針灸(placeboacupuncture)或者假針灸(shamacupuncture)。現代西方針灸臨床治療方面的研究設計大約有以下幾種[12]:臨床觀察和個案研究、等候病人對照(wait-inglist)、安慰針灸(placeboacupuncture)、假針灸(shamacupuncture)對照、與常規治療對照、針灸加常規治療與常規治療對照等。一般認為,只有被稱為金標準的雙盲、隨機、對照實驗(double-blindrandom-izedcontroltrial,RCT)才能夠提供最為嚴格的科學依據。雙盲是指接受治療的病人和施行治療的醫生或者治療師都不知道哪個病人是真治療、哪個是假治療或者安慰治療,最近甚至有人提出了需要三盲,即評價療效的人員也需要盲。但是這樣的標準對于針灸臨床研究來說是非常困難的。首先,針灸的治療需要個性化的中醫診斷和治療方法,而且醫生與患者的關系也是臨床療效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最為困難的是如何盲針灸治療師,就是個非常難于實現的目標。目前西方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主要就是安慰針灸和假針灸。
安慰對照是研究篩選藥物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用糖或者面粉代替治療性的藥物,以排除心里安慰的作用。安慰針灸(placeboacupuncture)就是參照了這樣的研究方法,用特制的針具,扎在穴位的表皮上,但不刺入皮膚,讓沒有針灸經驗的病人以為自己接受了針灸的治療。這樣特制的針具最著名的是1998年發表在《TheLancet》(柳葉刀)雜志上的那個專用針具[13]。也包括Transcutaneouselectricalnervestimula-tion(TENS),即在同樣的針灸穴位上施以電極的電刺激。許多這樣的安慰對照研究結果是,真的針灸與這些安慰針灸的療效沒有顯著的差別。但是這兩種方法都受到了來自中國學者以及部分西方學者的挑戰,認為這樣的皮膚刺激雖然沒有刺入皮膚,但是也已經通過皮部絡脈產生一定的經絡作用了。
假針灸對照是在真正的傳統穴位旁邊一定的距離不是傳統穴位的地方進針,以此來研究和判斷針灸尤其是傳統針灸穴位是否有特殊性。多數的研究結論是,傳統針灸穴位與假穴位之間,沒有顯著的差別[14~15]。也有把非穴位設計在離傳統穴位完全不同的位置,比如肩痛的只針小腿上非穴位的位置,其結果是傳統針灸優于非穴位對照組[16]。自然的,這樣的對照也受到了質疑:距離多遠才不是穴位,1cm、1寸、還是1m。而且不是傳統穴位的位置上,針灸是否也可能通過其他經絡系統對這個經絡和穴位產生作用。最近,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對照研究方法。比如針同樣一個穴位,比較不使用手法或者不用電刺激與常規針灸同樣是否有效。
思考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