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問題,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自建立以來數十年時間為解決人口與經濟發展嚴重不協調、老齡人口的生活等問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在實施深度和普及廣度等方面還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以綿陽市為例,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分析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實施現狀和問題所在,提出優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對策建議,以此為推進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問題;養老觀念;對策
1引言
我國從2009年開始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簡稱“新農保”),2014年起合并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至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已經全面覆蓋廣袤的鄉村,但“未富先老”的現實窘境、“養兒防老”的固有觀念和參差不齊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使得我國農村的養老問題千頭萬緒、困難重重。本文選取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綿陽市作為分析單位,通過實地走訪和發放調查問卷,分析研究新農保政策的實施現狀、存在問題和改進建議,為實施新農保制度和深化改革提供參考,為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做出微薄貢獻。
2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實施現狀分析
2.1國外農村養老保險實施現狀
在養老保險制度方面,由于國際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等原因,各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較大差異。在城鄉差異化方面,雖然大部分國家并未建立專門針對農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但國際上普遍認為城鄉居民應享有相同的福利待遇,以此實行城鄉一體化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期達到福利公平化。
2.2國內農村養老保險實施現狀
我國人口結構、社會背景快速變化,傳統的農村養老模式難以為繼,新農保制度的推行是大勢所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重要作用也得到學者的一致認同。全國各地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持續提升,但新農保制度在運行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模式探討還不夠成熟。
2.3綿陽市農村養老保險實施現狀
綿陽市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經濟總量不高,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不高,人口老齡化程度嚴重,農村老齡人口總數所占比例高。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地區生產總值2074.75億元,戶籍人口536.82萬人,65周歲以上人口有8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14.7%,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18.64萬人。調查發現,綿陽市老齡人口占總人數的比例高于四川省水平,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與之相關的養老保險制度也需完善。在政策的具體執行方面,自四川省開展新農保制度地區試點以來,綿陽市按照規定思路積極實施開展。目前,綿陽市建立健全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險制度,穩步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3新農保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3.1宣傳不到位,農民對新農保政策了解較少
通過調查發現,僅僅只有1%的人是非常了解新農保政策的,而72%的人對新農保了解甚少,還有27%是不了解。由于城鄉發展差異,農村地區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通過此次調查發現非常了解新農保的文化水平至少是大專生,而對新農保了解甚少的人中,文化水平大多在初中以下(含初中)。因此絕大部分村民都是關注與自身切身利益相關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如何發放養老金,養老金能給多少補助等。而且通過走訪詢問發現,由于信息需要經過層層傳遞,容易出現信息失真嚴重問題,導致村民對新政策的理解出現偏差。
3.2農民收入水平低,限制投保能力
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綿陽農村地區收入普遍較低,因此大多數農民難以承擔相應的保險費用,而且綿陽市農村的集體經濟也呈現出區域發展不平衡態勢,涪城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仙游區、安州區等其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通過調查發現,70%家庭有兩位老人需要撫養,而且需要供子女上學。還有30%家庭依靠打工收入,但是除去基本生活開支,剩余資金也不夠繳納新農保保費。
3.3新農保的捆綁政策,降低其吸引力
新農保政策規定,年滿60周歲以上的人不用繳納保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在調查數據中,共有289人參加了新農保,其中有138人參加新農保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家中60歲以上的老人能夠及時順利地領到養老金,因為不繳費就沒法領取。政府制定將基礎養老金和個人繳費捆綁政策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參保,但顯然違背了自愿原則,也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走形和偏差。
3.4養老保險模式太過單一,群眾參與度不高
通過此次調查發現,有80%的村民不愿意參加新農保的主要原因是養老金的作用不大,不能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在全體調查中有62%的人最希望的養老方式就是子女贍養這種家庭養老方式,只有28%的人是希望通過新農保來實現養老目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其本質是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新農保制度。一方面,很多老人更需要其他方面的養老設施比如醫療設施,養老院等,但是養老院每個月所需要的費用遠遠高于大部分農村居民能夠得到的養老保險金額。另一方面,集體給農村人口提供的養老保險資助較少,很多地方農民想要參保的話就得獨立承擔大筆費用。
4新農保制度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4.1加強政策宣傳,轉變農民傳統觀念
宣傳就是信息的傳遞,傳播者通過信息的傳播,希望受者接受并且支持自己的觀點,以期達到自己的目的。提高農民的參保積極性離不開政府的大力宣傳。目前,一大部分人尤其是文化水平較低的中年人,對新農保了解甚少。由于傳統的“養兒防老”和舊農保的不良影響,大多數村民還停留在觀望階段。因此,在綿陽政府推行新農保政策試點工作中,要加強政策宣傳,制定詳細的宣傳計劃。在綿陽農村地區舉行政策宣傳講座,逐步轉變群眾的舊觀念。政府應改變宣傳方式,比如:在宣傳手冊上印制卡通、動漫等多種生動形象、淺俗易懂的方式等。宣傳中要深入群眾內部,減少信息失真,解惑答疑,調動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增強農民自我保障意識,引導農民自愿參保。
4.2發揮集體經濟的重要作用
在《擺脫貧困》中明確指出,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因此,發展集體經濟拓寬財源對提高農村生活水平有著重要作用。要做到發展集體經濟應該從以下幾點來考慮。4.2.1建好隊伍,為增強集體經濟提供組織保障。發揮集體經濟的重要作用關鍵在于村黨支部的建設。首先要優化綿陽市各村黨支部的組織結構,選擇能力強,具有艱苦樸素精神的時代先鋒,充分發揮黨的先鋒模范作用。其次要加強綿陽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注意從文化程度高、經營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干部,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4.2.2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的經營模式。集體經濟要充分發揮“合作社+農民”的優勢。綿陽政府可以通過引進外部先進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地區也要跟進時代的步伐,大力發展知識經濟。根據本地的良好環境,發展農村產業項目,帶動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
4.3加強政府財政投入力度
中國目前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城鄉發展不平衡。具體來說就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教育差距、醫療差距、消費差距以及就業差距和政府公共投入差距等。綿陽政府可以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社會救助等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農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但是新農保補助檔次標準過低,農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綿陽政府應該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對農民繳費環節和基礎養老保險金進行補助,增強政策的吸引力。
4.4養老模式多樣化
綿陽市政府應加強養老多樣化模式的建設,提高養老水平。比如建立老年社區,由政府設立部門來管理和運營,以老人的部分或全部養老保險金作為社區投資費用。為了避免政府對社區的投入太大而出現負面財政情況,可以對加入社區的老人設置資金門檻,但社區周圍應該配備老人需要的相關設施。社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老人的生活壓力,為老人提供更多的公共設施,有效解決老人年老以后與社會脫節的現狀。
4.5加強監督機制的建設
監督就是對公共權力運用的監督。權力本身并不會腐敗。但離開機構和群眾的監督,濫用權力會導致不良的影響。政府掌握著公共權力,要想對它進行監督,必須有一定的制度和體制作保障。綿陽各負責部門首先要建立健全養老金定期檢查制度,保證基金不會被非法挪用。其次要實行基金的行政管理和運營管理相分離的體制,比如:把養老保險基金交由多個商業機構管理,以競爭機制減少腐敗。
5結語
新農保制度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大決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都有著重大意義。農村養老保險問題的妥善解決要依靠黨的堅強領導,要依靠政府部門的積極工作、積極宣傳,要依靠財政加大投入力度,要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拓寬財源,更要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真正使廣大農民群眾實現“老有所養”。
[參考文獻]
[1]龐玉清.淺析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困境與對策[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8,34(3):112-114.
[2]張奎,朱紅波.落后地區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研究——基于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視角[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9(4):16-17.
[3]楊長富梁彩艷.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3):168-169.
作者:張文婷 喬海蓮 肖金光 姚藍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