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經濟勞動力轉移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促進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有效的控制農業生產的總體經濟投入成本,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逐漸發展農村經濟,還可提高勞動者自身的素質。本文對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具體影響和未來發展形式進行分析,供相關人員參考借鑒。
關鍵詞:
農村勞動力;轉移經濟
1存在的問題
經過統計分析發現,根據國內農村現有的生產科技和技術,大約1.7億人口就可以足夠滿足農產品的種植和生產,國內的人口數量較大,耕地面積對比之下卻比較少,生產率長期的處于較低水平,嚴重的阻礙了農業化建設的進程。經過研究分析發現,到2012年的時候,國內的農民工數量已經比2011年提高了3.9%,數量高達26261萬人次,具體包括外出農民工數量增加3.0%,數量達到16336萬人,本地的農民工數量提高5.4%,短時期內國內的農民工總數量將會繼續增加。想要提升農民的收入,關鍵方式為將較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轉移,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縮小城鄉距離。
2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2.1農業方面
促進農村中的勞動力快速的轉移,實現流動性的就業,能夠控制農業總體生產的經濟投入成本,促進農業土地面向更加規模化的方向發展。經過經濟性實踐證明,我國經濟增長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規模經濟發展,具體包括農業生產的規模、非農業企業的規模、城鎮化的規模等。過去的一段時期內,部分的外出農村工作者主動的要求退出責任田或是減少責任田數量,部分的人員從事非農業生產,能夠讓其余的勞動人員獲取更加多的專業資源,提升生產的規模,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產業結構的發展,農村內部勞動力的有效轉移降低單位土地中勞動力的絕對量,避免對于土地應用產生過多的制約,為后期的集中化經營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基礎。
2.2農民方面
通過多年來的實踐研究表明,農村內部勞動力的轉移能夠幫助農村內部經濟的進步,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提高收入,為城鎮化經濟建設投入新的力量,帶去新的動力,幫助農民進行二次的創業,為農村經濟發展帶去新的增長點。此外,農民進城工作的時候,有效的豐富自身閱歷,提高見識水平,通過學習一定的知識,自己的實力得到提升,就業機會增加。
2.3農村方面
農村內部勞動力的轉移,讓農村人口的素質提高,勞動力轉移到就業結束后,人員接收到城鎮社會新的意識,開闊視野,提高自身勞動力的素質,為農業發展提供無形而又巨大的生產力。
2.4社會方面
經過實踐研究表明,和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的第三產業比重具有明顯差異,國內第三產業占據的份額還達不到40%,而很多的發達國家比例高于60%,數據充分的表明國內的第三產業發展處于落后階段。同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提高監管難度,由于非農轉移的快速進步,所承包的社會功能逐漸突出,變化成為農民在城市中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線。我國沒有建立有序、靈活、合理、有償的土地流轉制度,對應的機制不夠完善,造成很多的勞務輸出人員城鄉兩棲兼業,后顧之憂比較多。近幾年,農村比較效益持續性的低迷,很多人甚至已經棄田拋荒,該種現象正逐漸變得嚴重。
3發展思考
目前國內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已經引起全國上下人員的高度關注,近十年來,我國陸續的出臺《勞動合同法》、《若干意見》,保證農民工的權利和利益,然而國家目前僅僅在《勞動法》中具有涉及農民工勞動利益的條款,僅關系到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一小部分,未來加強完善和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保障制度、戶籍法律制度、工會法律制度、才能夠全方面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通常來講,農村內部勞動力素的變化和轉移速度層次具有正比性關系,未來國家的相關政府部分需要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學校教育等不同的方面加大對于農村勞動力的培訓程度,循序漸進的構建起政府為主導,市場發展為導向,多主體參與的培訓體系,向其余行業提供更加優秀的勞動力。
總而言之,深入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所帶來的各種經濟改變,尋找到勞動力轉移的優勢之處,完善相關的制度規定,保證農民工利益,才能夠讓農村勞動力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作者:況剛莉 單位:涪陵區人民政府白濤街道辦事處
參考文獻
[1]王建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J].三農問題,2014.
[2]崔龍海.農村勞動力轉移勞動者素質是關鍵[J].稅收經濟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