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經濟薄弱地區發展模式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江蘇省農科院科技服務的三種主要模式
1.1戴莊模式
1)戴莊模式發展歷程。2001年,江蘇省農科院下屬的鎮江農科所科技人員在鎮江句容茅山老區最貧困村之一的戴莊村,探尋科技促進經濟薄弱村發展途徑。經過10多年發展,戴莊村建立了有機農業示范園,改變了貧困村面貌。2)戴莊模式主要幫扶措施。一是做給農民看。鎮江農科所4名科技人員每年有280天左右駐扎戴莊。科技人員在生產一線提供指導服務,做給農民看,幫助農民及時解決種養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科技人員在戴莊指導推廣農業技術達60多項,其中,有機大米、有機水蜜桃等技術和項目都獲得巨大成功。年培訓當地農民1000余人次,培養出農業技術能手20多人,并組織其赴日本學習,邀請日本農業專家到戴莊村傳授經驗。二是帶著農民干。2006年在科技人員幫助下,戴莊村成立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科技人員兼任副理事長,帶領農民一起干。在他們幫助下,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申請項目經費等途徑投資500多萬元建成大米加工廠1座,引進日本大米生產線1條,興建農作物秸稈炭醋廠1座,引進高校專利技術多項。三是幫助農民銷。科技人員幫助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設計并申請“野山小村”商標,幫助其做大做強。科技人員帶領該合作社在周邊地區開設農產品銷售專柜,建立產品直銷配送系統,積極結合句容市茅山、九龍山和戴莊村鄉村旅游,直銷有機農產品,并努力開拓上海市、蘇南地區市場。3)戴莊模式幫扶效果。科技人員引領農民發展有機高效生態農業、加工流通業和觀光旅游業,大幅提高了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水平。2013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萬元,是2003年的5倍多,高于句容市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村集體收入190萬元,是2003年的10倍多,村固定資產1300萬元,有42戶貧困戶實現了增收脫貧,全村達到小康水平。
1.2仰徐模式
1)仰徐模式發展歷程。2007年6月,江蘇省農科院下屬的沿海農科所整合科技、人才和信息等資源,在鹽都區仰徐村建立現代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此后僅用3年多時間,就引導仰徐村完成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成為鹽城市現代農業、城鄉統籌、鄉村游和新農村建設的典范和地方名片。2)仰徐模式主要幫扶措施。一是科技團隊下鄉入股創辦農業科技示范園。2007年年底,沿海農科所派出科技人員駐村,在仰徐村流轉46.7hm2土地,建設高效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所集體、科技人員和村級企業按3∶4∶3投資比例投資200萬元合作創辦仰徐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科技服務平臺運作科技興農項目。科技團隊下鄉入股,承擔駐村專家和公司股東的雙重角色,使創新成果直接轉化成富民成果,打造一支長年駐扎農村的“不走的科技隊伍”。二是幫助發展高效農業。科技團隊幫助仰徐村發展高效農業,培植草莓、葡萄、番茄和優質稻米等多個特色產業,培育形成千畝設施葡萄園、千畝設施草莓園、千畝設施蔬菜園、千畝景觀園林園和千畝優質稻米園,培育出175個科技示范戶,幫辦6個合作經濟組織,注冊7個果蔬產品商標。積極開拓“農超對接”,縮短“從田頭到灶臺”的流通環節,開辟了專家下鄉服務新思路。三是幫助開拓市場。駐村專家協助創辦“興民草莓專業合作社”,并申請注冊了“采紅”牌草莓商標和“仰徐”牌葡萄商標,積極引導果蔬種植戶走向市場,擴大產品的影響力。科技人員還多方爭取資源投資興建果蔬貯藏低溫庫,使當地果蔬產品特色產業形成生產、包裝、加工、貯藏和銷售一體化,延長保鮮和銷售時間。3)仰徐模式幫扶效果。2013年,仰徐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0743元,高出鹽城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399元。鹽都區番茄、草莓和葡萄產業迅猛發展,2013年農戶增收22.38%,位居鹽城市前列。科技項目實施有效壯大了當地特色產業規模,種植戶普遍得到實惠,輻射并促進整個鹽都區果蔬品種和栽培方式的更新換代。
1.3宿遷模式
1)宿遷模式發展歷程。宿遷市是江蘇省13個地級市中經濟最薄弱的地區。2011年,該市被列入全省新一輪農村建檔立卡低收入的農戶有99.5萬人,占全省的24.2%,省定經濟薄弱村360個,占全省的23.5%。宿遷的扶貧開發是江蘇省“兩個率先”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2010年,宿遷市政府與江蘇省農科院簽署全面科技合作協議;2011年,江蘇省農科院選派5名優秀科技人員到宿遷市5個縣(區)掛職任副縣(區)長;2013年,雙方開展第二輪院地合作,該院又派出6名優秀科技人員赴宿遷市掛職。2)宿遷模式主要幫扶措施。一是幫助制訂農業發展規劃。掛職人員先后幫助宿遷編制《宿遷市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市建設規劃》、《黃河故道農業綜合開發發展規劃》、《沭陽縣高效花木產業發展規劃》、《泗陽縣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以及《宿豫區特色蔬菜產業發展規劃》等,對于宿遷加快建設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市,起到引領和促進作用。二是帶著項目下鄉做給農民看。掛職干部圍繞宿遷市糧食、水產、畜禽、花木、果蔬和食用菌6大農業優勢主導產業存在問題和需求,針對性地實施科研創新和示范推廣項目近60個,總經費3000多萬元。掛職干部精心選擇項目實施地點、實施載體,制訂實施方案,全程參與指導項目實施,邀請相關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并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品牌創建和市場營銷等方面提出建議。三是積極為宿遷農業現代化建設建言獻策。在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宏觀決策中,掛職干部積極建言獻策,受到地方黨委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例如,在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把握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保障和實現農民土地財產權能、探索傳統農業大市新型城鎮化路徑及探尋農業大市鄉鎮特色化發展之路等方面提出寶貴建議,被采納后,發揮了積極作用。四是積極搭建研究和轉化平臺。通過掛職干部牽線搭橋,江蘇省農科院先后在宿遷市成立了宿城蔬菜研究中心、沭陽花木研究中心、蘇北農業科技服務中心、泗陽蔬菜研究示范基地和泗陽博士服務工作站等研究平臺,將該院科技人才優勢與當地產業優勢緊密結合起來,促進該院科技成果轉化和提高服務“三農”能力,以便更好地支撐當地農業發展。3)宿遷模式幫扶效果。掛職干部在宿遷市實施了一批科研項目,引進了上百個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解決了大量農業生產難題,帶動了一批地方農業優勢產業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該市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10年187億元提高到2013年23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6975元提高到2013年10703元,有56%貧困人口脫貧。
2三種模式存在的不足
2.1戴莊模式的不足
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主義現象偏重,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合作社成員種植有機水稻,無論其產量如何,均按3.75t/hm2、4.1元/kg兌現收益,對于管理得好、產量高的社員,缺乏激勵。二是農戶經營的土地面積偏小,不利于推進農業現代化。全村220hm2水田80%以上為分散種植,戶均經營面積0.33~0.40hm2。三是有機農產品營銷難度較大,缺乏穩定的銷售渠道。有機農產品銷售途徑更多地依靠在大中城市擺攤設點、口口相傳等傳統營銷模式,農超對接、網絡營銷手段還不發達。四是有機農業的旅游功能有待深度挖掘,目前效益尚不顯著。
2.2仰徐模式的不足
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作用不明顯,農戶對合作社信任感不強。各專業合作社沒有把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和干起來不劃算的事承擔起來,“統”的功能體現不夠,缺少訂單式購銷服務、深層次加工開發和走出去聯合發展等措施。二是單個作物設施面積偏大,市場風險大。葡萄、草莓等作物設施栽培面積均有千畝,產量大,如遇銷售不好年份,往往出現滯銷、賠本銷等現象。三是本村農民參與高效農業經營的人數偏少,外來農民承包經營是主體。四是示范推廣的科技成果來源渠道單一,需要廣泛拓寬成果來源。
2.3宿遷模式的不足
一是科技幫扶工作面廣量大,缺乏整村推進的典型。該幫扶模式以產業為基礎,以科技項目為紐帶,項目到哪里幫扶到哪里,沒有固定在一個村或一個鎮集中幫扶、長期幫扶,與前兩種模式相比顯得不足。二是科技項目實施載體多是企業或專業大戶,為數眾多的農民得到科技幫扶實惠不多。該模式下培育發展起來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星羅棋布,但是相比宿遷近280萬農民而言則是極少數。三是科技成果集成效應不明顯,往往靠單一成果單打獨斗。四是掛職科技人員兼做地方行政事務,分散精力。
3.1科技人員扎根農村是促進成果轉化和科技扶貧的最有效途徑
三種模式的一個重要共性是科技人員扎根農村,從事農業科技研究、示范、推廣和培訓,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打造“不走的科技隊伍”。對落地的科技幫扶項目,科技人員精心培育、打造,保持項目的延續性,沒有出現幫扶結束項目就結束的現象。地方政府也為科技人員投身現代農業建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為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提供廣闊舞臺,使越來越多的人才和項目成果在農村找到落腳點。
3.2促進農民增收是科技幫扶的最主要目標
對于經濟薄弱地區的科技幫扶工作,不論采取哪種模式,都應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只有實現農民增收致富,才能找到科技幫扶的落腳點。三種模式都將“實現農民富”作為最重要的衡量指標,通過解決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各環節中的問題,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使農民從科技幫扶中受益。農民對科技幫扶的態度由被動響應變為主動配合,雙方的聯系合作在效益的實現中越發緊密。農民越是愿意表達自身的科技需求,就越有利于科技幫扶有針對性地開展。
3.3因地制宜是科技幫扶成功的關鍵
農村經濟薄弱地區分散,農業自然條件與資源稟賦千差萬別,特色產業多種多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各異,廣大農民對科技幫扶需求存在較大差別。因此,在科技幫扶工作中,必須根據經濟薄弱地區實際情況,從農民實際需要出發,從地方農業特點和需求考慮,因地制宜,采取各具特色的幫扶模式。要以企業為龍頭、以科研單位為紐帶,聯合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組建“產業聯盟”,形成利益鏈,帶動整個產業鏈條上下聯動,為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升級暢通渠道。
3.4提高科研成果的實用性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重要前提
在現有科研體制機制下,很多科研工作者忙于埋頭實驗室攻關,沉迷于網上查找文獻,片面追求論文和成果獲獎。我國一些生產應用的優良品種尤其是飼養動物品種和重大技術裝備仍要依賴進口。農業科技人員應當經常深入農業一線加強調查研究,從生產需求、現實問題和發展規律中尋找科研立項依據,要緊密結合農業生產實際,不斷將成果送到生產實際中檢驗。當然,增加農業科技投入、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方式,無疑是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措施。
4結語
科技特派員科技推廣服務模式被各地廣泛采用并被證明是最有效的模式之一。從科技要素傳播角度看,科技特派員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在市場機制與非市場化安排有機結合下,成功地將科技、知識、資本、管理和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與傳播受體(農戶、農業企業等)擁有的土地和勞動力等傳統生產要素相結合,實現技術創新和創新的推廣與傳播。江蘇省農科院在長期科技服務中積累創造的戴莊模式、仰徐模式和宿遷模式,實際就是科技特派員模式,其共性做法是將科技人員派駐到農村,長期蹲點,集中幫扶,以不達工作目標不放手、不實現農民致富不放棄的精神,開展科技推廣服務,受到地方政府和廣大農民的普遍贊譽。由于我國農村經濟薄弱地區面廣量大,制約各地經濟發展的問題多種多樣,這三種模式能否適用于其他經濟薄弱地區,以及如何優化完善這三種模式使其更好地被推廣應用,還需進一步研究。
作者:朱方林 朱大威 馬曉杰 李德新 單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