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經濟下農村金融生態優化路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農村金融可持續發展依賴于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農村金融發展可以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農村經濟增長,鼓勵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本文通過對我國農村金融生態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分別從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規范農村政策環境、完善農村金融運行體系與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四個角度來進行闡述,力求為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發展提供優化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金融生態環境;優化路徑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農村金融在現代經濟發展和現代化農業建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健全的農村金融體系可以將農村社會閑散的資金進行最大程度的調動,并將所調動的資金轉化為農業生產原動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響應并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促進農村金融發展的情況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顯得更加重要,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將有助于“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的解決,有助于促進農村金融業的發展。關于農村金融方面的研究。在具體研究中,分別從農村金融供求結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農村金融法律和制度保障方面入手,對農村金融進行了探討。首先,在農村金融供求結構方面,朱曉哲(2015)認為由于地理條件、環境因素和價格因素的影響,導致了農村金融結構的不平衡。藺鵬等(2017)認為目前所面臨的農村金融問題是由于市場調節失靈而引起的,農村的二元結構直接導致了農村金融供求結構的失衡;其次,在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方面,高東光等(2017)指出從農民對股票、證券、基金等農村金融產品的認知度偏低可以看出,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有待完善和提升;再次,農村金融法律和制度保障方面。劉海燕等(2018)認為目前我國缺乏規范且有效的農村金融發展法律和法規,直接導致了農村金融發展緩慢。關于金融生態環境方面的研究。金融生態環境是依照仿生學原理來發展建立金融體系的良性運作發展模式,國內最早涉及金融生態環境相關理論的學者是周小川,其從生態學的角度提出和分析了金融發展的問題,即把金融業看成一個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本文通過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進而分析影響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因素,為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提供參考。
二、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經濟基礎薄弱。我國農村經濟環境整體仍有待改善,農村經濟發展不夠活躍,農民的收入本來就不高,偶遇自然災害則更是雪上加霜,使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產業結構仍有待優化升級。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基礎不牢,與經濟實際增長保持同步壓力增大。受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制度調整等因素影響,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方向相左,前者名義增速逆轉為低于全國經濟增長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面臨較大壓力。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率過低,規模偏小,投資結構不合理制約經濟發展,同時投資誘力弱,工業化水平低很多地區的工業形式仍然為初級生產加工產業,用這種方式帶動服務業發展從而推動經濟增長,無法加快當地工業化進程;還有許多落后地區一直沒有工業項目投資,由于原本農村區域薄弱的工業基礎以及政府招商引資力度不夠,使得這些區域的經濟發展年年滯后。如果依然保持這種不健全的區域發展機制,將會在未來深刻影響到整體經濟體制,阻礙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二)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與城市相比,農村經濟較為落后,農村居民以及企業的存款、貸款總額也較少,所以,很多銀行都希望將其資源投入到更有價值的項目中,來獲得更大的收益。如此一來,農村信用社的壓力變得越來越高,而其能力本就是十分有限的,無法達到整個農村地區對于資金的需求。目前,雖然已經出現了一些民間的金融機構,但其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并不能真正服務于有需求的人。綜合上述情況可以了解到,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其服務區域小,覆蓋率低,不能滿足當前農村居民及企業的需求。另外,在農村的金融市場當中,最重要的資金需求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和金融主體上,在整個大環境中,必然會出現資本流動的傾斜,同時,服務網點少、金融機構少,很多主體對于資金的需求遠遠無法滿足,難以形成金融市場有效的競爭機制。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很多金融機構開始減少農村業務,將投資重心逐漸轉向利潤更大的城市。而農村金融機構往往不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其專業能力,服務水平都比較差,嚴重阻礙了農村金融的進一步發展。
(三)農村金融法律不健全。政府民生支出逐年增加,然而財政支農比例與農業存貸比表明政府對農村發展的投入不足,但農村的大部分資金卻流向城市金融建設。政府對金融市場監管仍有疏漏,加之農民法制觀念淡薄,金融市場中的不良現象時有發生。現如今,雖然國家以及地方政府已經出臺了有關規范農村金融發展的諸多指導辦法,但這些規定還僅僅是簡要的概念,并不能真正落實到實踐工作中,很多具體的細節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對于改善農村金融發展這項復雜的系統工作而言,在建立各項業務管理的規章制度時,要求因地制宜,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對于農村金融相關政策中的政府補貼,基金管理和監督經辦機構管理服務等業務,現行的相關規章制度都不夠完善,尤其是在法律保障方面,使得這些政策大規模推廣上還具有一定的難度。
(四)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社會保障城鄉差別依然存在,在公共設施建設上,并沒有將資金平均的投入到農村與城市當中,農村醫療水平要遠低于城市。很多農民平時在有小病時,經常會選擇附近的小醫院,整體花費不高,一旦患有大病,農村的醫療機構便無法滿足治療需求,因此要到更大的醫院進行治療,整體花費偏高。但農合報銷比例與區域相比卻恰恰相反,城市報銷的比例要遠遠低于農村報銷的比例。也就是說,即便農合能夠承擔一部分醫療費用,但其他自付的醫療費用仍會是農村家庭陷入困難的境地。在農村醫療救助制度上,并沒有對細節進行明確的規定,救助對象、救助標準、救助范圍有很大的局限性。在進行醫療救助時,只能針對疾病救助,而意外致殘等對家庭生活造成極大影響的情況,并不在救助范圍當中。另外,報銷過程十分復雜,給農村居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三、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路徑
(一)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壯大地方經濟發展規模,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增加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合理優化黑龍江省一二三產業經濟發展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以農業為基礎,重視工業發展,重點培養第三產業。部分農村地區可從其他地區引進綠色無公害食品,結合本地的區域優勢,進行差異化的農產品種植,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農副產品,提升農民收入,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另外,還應當發展旅游農業,嘗試將農村日常的農業活動與旅游活動相結合,推動農業旅游的發展,在豐富城鄉居民精神世界的同時,為農村環境的優化提供經濟條件,實現了農業生態、經濟、效益的高度結合。
(二)構建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增加農村金融資金供給。促進農村金融組織多元化。引導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除了農村金融的主要力量,如農業銀行、信用合作社、農發行外,還應該積極籌備和完善農村非銀行性金融機構,促進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多元化發展,以適應鄉村振興建設的需要。各級政府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對于農村經濟發展來說,提高財政支持的力度和水平,不僅會增加農村居民和企業的發展動力,還會肯定農村金融發展的成果,有助于縮小城鄉之間差距。吸收更多存款。黑龍江省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采取多種吸引農民存款的政策,如差別利率政策等,為大多數的農民提供更多的貸款用于本地區的生產經營活動,防止農村資金外流。
(三)規范農村政策環境,加強政策引導。政府作為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之一,應在不違背市場原則的基礎上,吸引更多參與者融入到市場中。政府要簡政放權,給予金融機構自主權,充分釋放金融機構發展活力,同時,政府要采用“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結合的方式維持金融市場秩序,監督金融機構的市場行為,防范惡意違反合同和欺詐性的金融債務,建全完善的處罰條例,維持市場穩定的同時兼顧各方合法利益,樹立服務意識,嚴格依法行政,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并結合當地農村現階段農村經濟金融發展概況,加快建設農村企業擔保制度、農村企業貸款風險補償等相關支農金融制度,鼓勵、扶持和規范與農村金融生態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專業化中介機構發展,加強導向作用,促進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鼓勵引導農村居民將其收入用于農村經濟建設,加強政府對金融市場的監管,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穩定運行,推動農村經濟金融蓬勃發展。
(四)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一方面要縮小城鄉差距,加大財政投入提高農村醫療服務質量,加強醫務人員培訓不斷完善農村醫療設施建設。適當提高養老保險機構報銷比例,應具體考慮疾病類型、疾病水平等因素引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制度,適當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比率,降低因病致困發生率,有效地解決農民的實際困難。另一方面要拓寬籌資渠道,盡力爭取中央財政對本地區新農保的財政支持,在財政支出上向農村適當傾斜。各級政府需考慮本地區經濟發展形式,刀刃向內進行改革,去除增加農民負擔的款項,擴大對農民的補貼力度,逐步提高補貼標準。同時加大新農保在農村的普及力度,真正讓受區域限制的農民了解新農保,消除農民疑慮,逐步改變傳統觀念,樹立正確、理性的參保意識。
參考文獻
[1]朱曉哲.新常態下農村金融供給對農業產出效應分析[J].農業經濟,2015(12):106-107.
[2]藺鵬,孟娜娜,路振家.農村金融結構失衡的現狀、成因及改進策略—基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分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7(12):44-48.
[3]高東光,高遠.農村金融供給側改革怎么改[J].人民論壇,2017(31):118-119.
[4]劉海燕,楊士英.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野下農村金融的發展方略研究[J].農業經濟,2018(8):101-103.
作者:張啟文 張葉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