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分析了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業態和金融理論研究帶來的影響,研究了互聯網時代對金融學專業人才培育的新要求,從重構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結構、革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四個方面提出了互聯網時代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思路。
關鍵詞: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金融;金融學;人才培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終端等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金融服務領域,對傳統金融業產生了挑戰和沖擊,出現了互聯網金融這種新的金融業態。互聯網時代金融領域日新月異的變化,對金融學專業的人才培育目標和培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互聯網技術給金融業態和金融理論研究帶來了巨大影響
1、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業態的影響
(1)支付模式的創新。傳統的支付模式主要是線下銀行間支付體系,互聯網技術為支付業務創造了更便捷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第三方支付是由非金融機構作為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間的支付中介,提供網絡支付結算、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以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業務,全面覆蓋了線上和線下,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實現網絡購物、充值繳費等功能。Analysys易觀的2016年上半年金融類APP排行榜,移動支付類App排行前五名依次是:支付寶、翼支付、京東錢包、銀聯錢包和百度錢包,預計未來兩年第三方互聯網在線支付規模將達33.51萬億元,第三方移動市場規模可達52.11萬億元。(2)融資模式的創新。互聯網金融融資模式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通過數據挖掘與信息處理,降低雙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提供供需雙方直接聯系交易的網絡平臺,個性化金融產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互聯網金融融資模式主要有P2P網絡借貸、電商小貸、眾籌融資。2015年,通過互聯網融資模式獲得融資的企業已達370家,融資金額為944億元左右①。同年,互聯網金融被納入中國的十三五規劃,P2P網絡借貸、電商小貸、眾籌融資等各個互聯網金融領域得到了國家層面相關政策支持,互聯網融資步入快速發展階段。(3)金融產品銷售與理財模式的創新。互聯網金融拓寬了理財產品的銷售和購買渠道,用戶通過互聯網平臺能夠及時評價理財產品的收益、風險等特征,進行產品的申購、贖回,由此形成了互聯網理財模式,例如余額寶、理財通、平安盈等。互聯網理財模式通過互聯網平臺來管理理財產品,也促進了傳統金融機構理財模式轉型。據宜信公司與零壹財經研究院的《一站式互聯網理財報告》,未來五年內,一站式互聯網理財規模或將達10萬億元,產品與服務供給將更加多樣化、智能化。(4)虛擬貨幣。隨著互聯網和電子支付的普及與發展,為實現支付的便捷、迅速,人們對虛擬貨幣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虛擬貨幣相對于傳統貨幣而言更加通用、便捷,主要分為電子幣和電子貨幣。其中,電子幣主要是指游戲幣和專用貨幣,例如騰訊Q幣;電子貨幣與傳統貨幣等值,持有者從發行人處獲取并以電子形式存儲于電子設備之中,可用于支付結算、兌現、儲蓄、信貸,例如比特幣。
2、互聯網技術對金融理論的影響
傳統金融理論是建立在工業經濟的基礎之上的。在互聯網和信息經濟時代,許多傳統的金融理論受到挑戰,正在孕育著新的金融理論。(1)突破現代金融中介理論。現代金融中介理論主要是利用交易費用理論及信息經濟學來研究金融中介為降低交易費用、減少信息不對稱所進行的金融創新活動。由于市場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金融中介才會存在。然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的金融交易可以在網絡平臺實現,這種交易模式,首先能夠實現信息共享,降低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其次,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信息搜尋成本,從而降低交易費用;最后,實現網絡平臺的規模經濟效應,促進價格發現機制的形成。傳統金融中介的部分職能正在被互聯網金融所取代,現代金融中介理論的基石已被挑戰。(2)打破傳統貨幣理論。傳統的貨幣理論指出貨幣的供給由國家控制,國家發行貨幣的基礎是國家信用。而互聯網貨幣產生的目的是為支付結算提供方便。然而,虛擬貨幣的產生與應用勢必會打破傳統的貨幣形態,與現實中的貨幣不同,互聯網貨幣是在社交網絡的共同信用價值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虛擬貨幣形態,它的整個發行和運作流程均在網絡之中。虛擬貨幣種類繁多,運作模式有別于傳統貨幣,需要創新新的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
3、創新金融監管理論
傳統的金融監管理論主要是《巴塞爾協議》提出的資本監管要求。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金融業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貨幣形式、產品形態、金融交易模式、金融風險的生成與傳導等,都與原來有很大不同,因此,改革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迫在眉睫。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為金融監管部門提供更為科學的監管手段和決策依據。因此,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理論研究應該著眼于將信息化技術合理運用于監管之中,同時要跟隨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步伐,轉變監管理念和監管方式,在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同時有效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
4、催生互聯網金融相關理論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普及與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理論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新的理論層出不窮。KMRW聲譽模型被廣泛運用于研究互聯網交易主體的聲譽特征;互聯網經濟學理論主要研究互聯網經濟的邊際特征;梅特卡夫定律主要研究網絡技術發展規律以及網絡外部性的乘數效應;長尾理論主要研究信息傳播的邊際成本以及網絡屬性;平臺經濟理論研究互聯網金融的平臺經營特征和經濟效應;大數據主要注重數據的采集與分析,云計算主要進行數據的計算處理,將大數據與云計算加以結合,互聯網金融能夠提供更有價值的金融服務。
二、互聯網時代對金融學專業人才培育的新要求
據前程無憂的《2015年第一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調查報告》可知,2015年互聯網、計算機軟件、電子商務及金融相關領域人才需求增幅超過88%,職位需求占全國職位總數的16%,市場對網絡運營管理、互聯網產品經理、軟件工程師等職位需求數量快速增加。可見,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把握當下行業形勢與人才需求機遇,合理應對互聯網時代對金融專業人才培育的新要求。
1、掌握金融基礎理論,把握互聯網金融的最新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現代金融人才培養要求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求創新。為此,學生要牢固掌握金融學基礎理論,能夠解讀宏觀經濟及金融相關政策,能將微觀層面知識應用于實踐,能對金融市場、金融企業管理等進行理論分析;其次,學生要熟悉互聯網金融的業態特點及發展現狀與趨勢,學習互聯網金融產品設計、發行、交易等各個環節的原理和實現方式,熟知互聯網金融中可能涉及的風險及風險管理方法;最后,學生要學習法律、計算機技術、電子商務、企業管理等相關知識。
2、具備互聯網工具運用與數據處理能力
根據怡安翰威特和領英中國智庫聯合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金融人才白皮書》,互聯網金融急需高科技行業人才,吸引力指數排名第一。因此,金融學專業要加強交叉復合型人才培育,要求學生學習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數據庫技術,掌握一定的互聯網金融的技術支持知識,具備開發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能力;學習并掌握相關數據處理軟件,例如MATLAB、SPSS、STATA、EVIEWS等經濟計量軟件,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數據處理軟件;掌握HTML5、JAVA、SQL、C、C++等編程語言,順應程序化交易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
3、加強持續學習能力的培育,培養互聯網思維和金融創新思維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產品融合創新的產物,同時也是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涉及金融、數學、法學、計算機、社會學等多門學科。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創新使互聯網金融發展日新月異。因此,互聯網金融時代要求金融學專業人才需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互聯網及創新思維,具備自主學習的精神,形成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培養創新意識,形成創新思維,具備在互聯網金融環境和業態中思考、工作的能力。
4、強化風險意識,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互聯網金融主要借助互聯網技術來傳播個人、機構以及產品等信息,交易雙方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信息披露,節省了交易費用。交易信息披露是否真實、有效、完整,比較難以監管;安全性是交易雙方關注的重點,它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傳統的金融風險有了新的表現,技術風險、信息泄露風險愈顯突出。這就要求金融學專業的人才要加強新的風險管理技術的學習,具備開發新的風險管理技術的能力。
三、互聯網時代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思路
1、重構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當前金融業態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征和趨勢,形成新的培養目標,遵循專業基礎扎實、學科知識寬廣、應用能力強的培養原則,培養數據技術型、IT綜合型、應用型等高素質復合型金融人才。
2、優化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傳統的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比較偏重于文科教學,對金融量化分析、大數據以及新的金融業態關注不夠。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創新的產物,因而互聯網時代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要在傳統模式上進行優化改革。金融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要使學生形成全面的、最新的、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包括如下知識模塊:一是金融學基礎理論知識,包括基本金融理論、金融企業、風險管理、公司財務、互聯網金融等基礎知識;二是金融產品知識,包括債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傳統的金融工具知識,以及結構化產品以及互聯網金融產品等新型金融工具知識;三是基礎數學與數理統計知識,包括概率論、數理統計、數學分析、隨機過程、多元統計分析等數學與統計知識,熟悉這些知識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四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包括金融計量與統計相關的軟件操作與編程知識,以及大數據、云計算、數據挖掘等互聯網金融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金融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要使學生形成綜合性、多層次的能力結構,培養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與創新的能力。金融學人才要具備的能力結構:基礎業務操作和管理能力,能夠從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的基礎業務工作;計算機操作能力及互聯網營銷能力,能夠熟練使用新技術、新平臺管理公司業務系統,運用新媒體進行金融產品銷售、宣傳;金融分析能力,能夠撰寫行業研究報告,對新的業態、新的政策等有獨特的見解,能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處理經濟金融信息;互聯網思維及金融創新能力,能夠熟悉互聯網金融的運作流程和潛在的風險,設計互聯網金融產品,利用新技術進行金融創新。
3、革新金融學專業教學內容
從當前金融學專業人才市場需求來看,金融學專業教學應趨于微觀化、互聯網化、產品化、數量化。因此,革新金融學專業教學內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整合各門課程的內容,避免重復,去除不合時宜、陳舊的知識,納入新知識;在專業課程中加入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知識,反映互聯網金融的最新發展;增加案例分析、金融資訊、研報分析等熱點內容,讓學生了解新的財經資訊,學會解讀行業變化和政策信息;加強實驗與實踐教學,培育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注重定量分析與數據處理能力的培育。
4、全方位創新金融教學模式
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和技術,學習新的教學手段和技術,加快金融學專業教學模式創新。在課內教學模式方面,要豐富授課手段,可采用討論會、研究組、結構化、演講等形式,將PPT、音視頻、案例講解、學術沙龍、遠程教學等模式加以組合實現課堂教學;邀請知名學者、業界人士到課堂中與師生進行交流,實現跨校聯合、校企聯合等培養模式。在課外教學模式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大力發展網絡精品課程、慕課資源、云課堂、微信公眾號、學術論壇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任務,方便師生交流討論。加強作業布置和考核方式改革。可采用案例分析、小論文寫作、行業研報、財經新聞評論、新金融產品介紹等多元化作業內容,采用課堂布置、網絡布置雙重任務安排模式,激發學生完成課程作業的積極性。將考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度,實行全面考核機制。
參考文獻
[1]郭福春、潘錫泉:融合與重構:大資管時代金融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基于互聯網思維的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56-160+165.
[2]張鐵鑄:經濟新常態、創新能力與金融專業人才通識教育[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5(4)21-27.
[3]李樂、彭華:應用型本科互聯網金融人才的培養[J].福建金融,2016(2)47-50.
作者:魏建國 李小雪 張澤華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