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金融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內容摘要】在教育部《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文件指引下,各地民辦高校均在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結構、構建理論與實踐教學平臺等等,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創新創業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在借鑒國外創新創業教育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從理論教學平臺和實踐教學平臺構建兩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為我國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發展建議。
(一)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綜合素養。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金融行業發展前景廣闊,金融創新對行業發展的驅動作用十分明顯。金融學專業屬于熱門專業,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民辦高校的金融學專業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金融學專業可以結合專業發展特色,構建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教育環境,打造涵蓋銀行、證券、保險行業業務技能的教育課堂,優化創新創業發展方向,推動學生形成對專業發展的深刻認知,努力發揮自身價值,開拓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創新創業之路。
(二)提升高校素質教育培育效果。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民辦高校要實現培養有創新基本素質和創業開拓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高校只有通過深入研究創新創業理論,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培育體系,才能形成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在與政府、行業、企業有效合作的基礎上,提升素質教育培育成果。因此,民辦高校作為創新創業的人才庫與資源庫,只有認真發揮自身職能,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生各階段學習任務有機結合,才能完成育人的重要任務。
(三)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實際需求。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通常要以地區經濟發展為基礎,依托地方經濟,利用地方資源。目前,我國新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正在逐步形成,工商業、金融業、教育業等行業的有機結合,能夠有效突破機制封閉化和規則碎片化,實現創新創業發展的新高度。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有利于突破地區內在學科、行業系統、部門之間的體制限制與要素壁壘,形成適應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發展要求的創新創業模式,借助當今互聯網環境的發展,實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資源與要素的充分流動。
二、國外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發展經驗借鑒
(一)美國。創新創業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國。目前美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涵蓋從小學到研究生的正規教育。美國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勢在于:第一,政府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程度高。政府不僅對創新創業體系進行頂層設計,而且還出臺了多項相關的政策與法律,確保創新創業教育的順利實施。美國創新戰略轉向精準醫療、智慧城市、清潔能源等九大優勢先進領域。第二,形成了廣泛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美國目前已經形成了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高校與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由高校提供項目支持和咨詢指導,由公司提供技術和經費,共同推動企業生產流程改造和產品研發。
(二)德國。德國通過其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大學生,為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持。德國通過結合高校教育特色逐步形成了以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為基礎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德國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勢在于:第一,針對性強。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及興趣愛好進行學校選擇,從職業中專到大專再到綜合性大學均有配套的培養計劃。第二,模式先進。高校在政府的支持下,設計了科學合理,由社會組織、高校、社會企業跨界共同完成的創業教育模式。通過項目研發、技能競賽、創業設計等,培養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教育氛圍。
(三)日本。日本為了培養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近年來從環境、教育、制度等方面均作出了積極地推進。日本政府側重培養應用型高科技人才及技能型技術人才,高校與企業開展了多樣化的產學合作教育。日本的創新創業教育優勢主要體現在形式比較多樣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創業家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實際管理經驗,學生不但能夠發表高水平的論文,還要能夠將其創業理念真正地付諸實施。二是經營技能綜合演習模式,通過專門的知識學習培養有關專業學生的綜合技能,如策劃能力和管理能力。三是輔助模式,將創業教育作為學生的輔助課程,該模式的主要對象是工科類或者醫學類的學生。四是企業家培養學習模式,致力于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和培養學生的創業觀念。
三、民辦高校金融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對策
(一)創新創業教育理論教學平臺構建。1.培養環境構建。一是民辦高校務必提升教育意識,要將自身發展與互聯網金融環境有機結合。金融學專業的教育目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培養傳統型的銀行、證券、保險行業人才,而是需要復合創新型人才。教師需要運用創新發展理念來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也必須具備創新精神以適應新金融的發展與變革。二是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制度保障,從經費使用、競賽訓練、師資隊伍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管理等方面構建完備的制度體系。三是實現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學生學習生涯全過程。將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科學合理地納入金融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注重不同課程的交叉滲透,綜合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及創新創業能力。2.課程體系構建。課程體系構建要實現立體化、多元化、網絡化。一是立體化,高校要做好金融學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頂層設計,形成由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活動、網絡資源利用相結合的課程體系,讓學生能夠從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獲得系統的培養。二是多元化,針對學生群體的不同要求,提供各具特色的課程群,形成“課程超市”。對于全體學生做好通識教育,形成對創新創業的基本認識;對于在創新創業方面具備強烈意愿的學生予以針對性指導,保證學生做好選修課及實訓課的課程選擇,滿足學生創新創業的針對性需求。三是網絡化,利用互聯網背景下的大數據便利,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網絡化教育資源,結合學生需求開發在線開放課程,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課程資源服務。3.師資隊伍。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打造一支專業知識扎實、實踐能力過硬的復合型教師團隊,以便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創新創業指導。第一,內部培養。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通過組織實踐學習、經驗交流、教學技能競賽等方式,培養金融學專業教師在“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相關的知識和能力。第二,外部引進。民辦高校要結合專業特點,從行業、企業聘請專家作為學校的專兼職教師,對學生的創新項目和創業過程進行系統指導,讓學生能夠在具備金融學專業知識的同時,了解創業過程中的風險,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平臺構建。1.仿真環境。第一,創新創業活動要結合金融行業的市場環境,讓學生了解創新創業活動開展在技術、管理、政務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借助虛擬環境感受現實環境。第二,借助金融學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分析能力,了解金融行業發展需求,通過虛擬操作體驗行業發展,借助金融行業案例的分析提升學生的風險預警能力、應急處理能力等。第三,借助創新創業案例數據資源庫,訓練學生對客戶需求的分析處理能力,學生要做到充分了解客戶需求并針對性提出解決方案,才能豐富學生的創業經驗,增強學生的創業自信,便于學生設計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創業之路。2.孵化基地。金融學專業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要求較高,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開展過程中,也要充分發揮金融學專業的特色。要實現創業競賽與成果轉化有機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真正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學生本科教育全過程,形成遞進式發展模式。積極推動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競賽,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利用大創項目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并擇優選擇重點項目入駐孵化基地,進一步實現項目推進和成果轉化。高校要樹立創新創業教育典型并形成成功案例,同時要對孵化基地的項目提供法律咨詢、外文翻譯、物流通訊等方面的便利條件。3.實訓平臺。金融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需要實現校政行企的深度合作,構建多層次、一體化的實訓平臺。其中,政府負責提供優惠政策,完善支持金融學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配套制度,制定能夠推動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完善的制度體系。金融行業負責提供合作保障,實現銀行、證券、保險的聯動效應,推動高校與金融企業的密切合作。企業負責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方面的專項培訓、項目指導、投資決策,并為具有創新創業意愿的學生提供功能完備的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高校負責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機會,搭建企業與學生之間的橋梁,聘請企業專家參與教學過程、舉辦專題講座等,同時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聯系適合的校企合作基地。
【參考文獻】
[1]孫國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讀書文摘,2016,14:43~44
[2]潘麗霞.淺談應用型本科金融財會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措施[J].財會學習,2017,21:210~211
[3]郜銳.“雙創”時代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1:104~105
[4]王長恒.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培育體系構建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2,2:124~126
作者:曹伊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