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傳統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分歧,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傳統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是金融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從投資行為理論以及風險管理理論兩個方面對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分歧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可以為金融理論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傳統金融學;行為金融學;理論分歧
行為金融學是最近幾年的一種新型金融學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金融學的一些不足之處進行了有效彌補。行為金融學的涉獵面比較廣,包括數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以及行為學等眾多方面,從整體上來看,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學在理論分歧方面主要體現在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以及風險管理兩個方面,對這些理論分歧進行研究,有利于對我國金融理論體系的完善,進而實現金融業的長期穩定發展。
一、理論基礎分析
(一)傳統金融學的理論基礎
實際上,傳統金融學的核心力量就是有效市場假說,該理論表明,資產市場價格可以對與資產有關的所有信息進行快速彰顯。在傳統金融學理論當中,是將投資方當作理性人,且他們在價格收益分布預估方面是沒有任何偏差的。因此,從證券價格中可以看出參與者對信息的理解程度,但是對于價格而言,具有不可預計性特點,所以投資方要想長期獲得巨額利潤也是十分困難的。另外,也有部分人員表明,即使投資方不是理性人員,但是他們的交易活動也具有隨機特點,因此能夠對市場價格影響進行消除。并且,即便部分投資方進行了一些非理性活動,也很難讓資產價格發生太大偏差。因為理性投資者會充分采取套利的方式,確保價格回到正軌,并且價格也會對其進行正確反應,增強了市場的有效性。
(二)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
行為金融學涉及到了很多學科,包括心理學、經濟學、決策理論以及數學等,其目的是對投資方在決策過程中所出現差錯的原因進行探索。同時,行為金融學還研究了與傳統金融學理論相違背的一些反常行為。在行為金融學理論當中,其創始人曾經研究了前景理論,該理論在后續的實踐中漸漸被發展起來,對投資方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失誤因素進行了詮釋。在行為金融學的理論下,投資方并不屬于理性人,而是普通人員,沒有同質化特點。另外,行為金融學理論也對傳統金融學進行了評價,認為其在個體行為人的描述方面存在一些偏頗,并表明傳統金融學理論對市場復雜程度進行了過度簡化。
二、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分歧
(一)投資行為理論
傳統金融學屬于金融學發展初期的金融理論,該理論主要是將理想化的市場作為前提條件,主要是根據市場價格對市場資產投資進行分析。在傳統金融學理論當中,各個投資者都是以一個理性人的身份來進行資本投資活動,并且他們做出的各種投資決策也都屬于理性決策,任何投資行為都會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傳統金融學認為所有資本投資者都是根據相關規則進行投資,且各個投資行為的目的都在于實現利潤最大化。所以,該理論的重要特點就是理想化。和傳統金融學理論觀點不同,行為金融學認為投資行為并不是一種完全的純理性行為,該行為在某些方面會受到投資者自身的影響,而投資者本人也不屬于純理性的人,他們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進而出現一些心理波動或生理波動,為投資行為決策帶來一定影響。行為金融學的研究目的是對投資決策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深刻理解市場投資變化。市場具有極強的變化性,進而增加了投資行為的不確定性。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投資者沒有時間對市場進行詳細調查,最終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及判斷進行決策。另外,對于市場資本投資而言,也并沒有完全根據投資規則進行,甚至為了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還會出現交易內幕,這些都屬于投資人員無法準確獲取的消息,只能在公開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結合金融市場的發展規律,對于金融行為偏差而言,主要體現在下述兩個方面:第一,在實際投資過程中,因為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部分投資者在有些時候并沒有將利潤最大化當作投資活動的最大目標,在這一投資目標的影響下,這部分投資者很可能會出現一些非理性的投資行為,即“非財富最大化的行為”;第二,認知偏差會對投資者帶來一定影響,使其心理活動發生了一些變化,進而導致投資者的決策偏差。
(二)風險管理理論
傳統金融學理論的基礎是理想假設,而行為金融學理論的基礎是投資者的行為和心理因素,所以二者在風險管理理論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分歧。由于理論基礎不同,所以二者在基本假設以及風險理論模型等方面也各不相同。對于傳統金融學而言,在對風險管理理論進行研究時,主要是將有效市場、理性人等作為前提條件,認為理性的投資者會把握住由非理性投資者的投資所產生的套利機會,為非理性投資者帶來經濟損失。對于行為金融學而言,在對風險管理理論進行研究時,其前提條件和傳統金融學理論不同,主要是將非有效市場作為基礎,認為非理性投資者、理性投資者都會因為信息披露的不均衡,導致其無法對均勻信息進行有效掌握,進而對投資行為產生影響。傳統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模型主要包括資本資產定價和期權定價兩種模型,而對于行為金融學而言,其主要模型是行為資產定價模型,二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差別。另外,傳統金融學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期權定價理論和資產組合理論,而行為金融學主要是根據投資人員的投資行為以及心理因素等對金融風險進行分析。總而言之,傳統金融學理論認為投資者是理性的,即便存在各種偏差,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依然是理性的,而對于行為金融學理論而言,認為投資者的行為并不是純理性行為,會受到一些心理或生理等因素的影響。另外,二者在對風險管理理論進行研究時,在理論基礎以及研究模型等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分歧。所以對于金融從業者以及金融投資者而言,在進行投資活動時,應該對這兩種金融理論進行充分了解,明確它們的不同之處,并在此基礎上做出科學、合理的金融決策,進而獲取更大的金融效益。
參考文獻:
[1]郭奕汛.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比較分析及啟示[J].新經濟,2015.
[2]趙晶.解析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分歧[J].學習與探索,2014.
作者:馮卓 單位:長春市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